要樹立微型小說的精品意識
——《2006中國年度微型小說》序言
冰 峰
在編輯中國年度微型小說的過程中,我忽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微型小說“精品”不多。有時候我們連續閱讀三四本微型小說刊物也選不出一篇可用的東西,淺薄的、雷同的、仿制的和平庸的東西卻屢見不鮮。面對興旺、繁榮的微型小說盛景,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如果分析其原因,我想這與微型小說作者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一些作者在利益的驅使下,為適應一些媚俗刊物的需要,追求發表數量,較少考慮“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藝術質量要求,動輒一年寫上千篇作品,其“大干快上”的高產風采堪稱“勞模”。從而使作品質量驟然下降,出現了結構單一,語言干癟,情節重復,手法雷同的缺陷,缺少新、奇、特、鮮活、生動的藝術敏感和變化。有的微型小說作家則害怕在刊物上少出現自己的名字會被讀者冷落或遺忘,就開始“擠牙膏”,不斷生產一些粗制濫造的作品。其結果是,不僅沒有把自己的名字留住,反而把自己過去的好名聲也糟蹋了。
如果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只追求數量而不追求藝術質量的現象在微型小說作者中普遍存在。客觀地說,任何一個作家,都不可能沒有敗筆,不可能保證每篇作品都是精品。但作為一個成熟的作家,則應該對自己的水準有一個基本的把握,不能為了追求數量,粗制濫造地“批量生產”,讓“殘次”作品草率出籠,讓讀者失望。
事實上,那些寫了上千篇作品的微型小說作家,真正讓人能記住的作品也就那么幾篇。有一個現象可以說明這一問題,微型小說選本出版后,發行量很好,而微型小說作家出版的個人專集,發行量卻少得可憐,多數只印一兩千本。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微型小說作家個人作品數量大,但精品佳作少,不足以達到能夠撐起一本集子的實力。
作者對發表數量的追求,不可避免地導致微型小說刊物質量的下降,引起讀者的不滿,出現讀者流失的危機。就像電視小品一樣,一陣繁榮之后,觀眾越來越苛刻、挑剔,小品創作越來越難,質量一般的小品就很難引來觀眾的掌聲了。微型小說也是如此,沒有高質量的藝術品位做前提,打造具有思想性、趣味性、文學性的精品力作,一般水平的微型小說必然會淡出讀者的視線。
二是由于一些作家創作數量多,造成了創作資源枯竭,不得不采取借雞下蛋的方式進行創作,結果造成作品雷同、似曾相識。很多作品,其情節驚人的相似,起初我曾懷疑這些作品有抄襲之嫌,但仔細研讀,卻發現語言表述方式、結構、細節都有很大差異。后來我明白了,這些故事情節來源于同一條新聞或傳聞,只是幾位作家做了不同的加工處理而已。這是由于作者生活資源枯竭,又急于寫出作品,不得不翻報紙、看新聞,來找可寫的故事,結果使作品越來越邊緣化,這些作品雖然有故事,但缺少作家的個性體驗和血肉,只能算作用敘述語言改編的新聞、通訊報道或小品文。
寫小說不是搞攝影,只要能吃苦,有一個好的設備,勤能補拙,幾千張照片總會有幾張讓人滿意的作品吧!而寫小說不是這樣,創作源泉來自于作者所經歷、所感受的生活,并通過作者主體的審美創造來實現其藝術效果。所以說,一個小說家擁有的小說細節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揮霍自己的才情,否則會出現江郎才盡的尷尬局面。玩一些小聰明,會露出“藝術失真”的馬腳。
三是參與微型小說創作的文學隊伍越來越龐大,也越來越龐雜,從而導致微型小說作品出現了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局面。有的微型小說,藝術品位降低到了幽默、笑話、故事、段子……的層面上。這是由于一些作者對于微型小說藝術要求的無知或者是片面理解造成的,同樣也與部分刊物編輯的文學素養、審美趨向有關。其一,一些刊物的編輯,對微型小說文本的判斷、辨別模棱兩可,沒有明確的標準,結果使一些非小說的作品在微型小說的刊物或欄目里發表,誤導了作者與讀者,使許多人對微型小說的文本產生了誤解;其二,由于作品質量沒有量化標準,各種報刊的編輯在選稿的時候,也只能憑自己的藝術感覺來判定一篇作品的“死活”。而編輯的藝術感覺來源于經驗,這就容易使那些知名度比較高,作品質量卻并不高的作家的作品發表出來,結果給作者和讀者都造成了一種錯覺,對微型小說“好”與“壞”的判斷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綜上所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求我們的微型小說作家樹立精品意識,把精品意識貫穿到創作之中。在創作之前,要有意識地把作品質量放在第一位,一年少發幾篇作品沒什么,要從思想性、藝術性上下功夫,耐得住寂寞,沉得下來,厚積薄發,力爭創作出達到或超過自己最高水平的精品力作。
一篇作品能否稱得上精品,需要歷史、時間的驗證。或許,你的千篇作品只是一堆文字垃圾,很快就會被歷史的巨浪沖洗干凈;或許,你只寫了一篇作品,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浮出水面,成為了傳世之作。
讓我們一起努力,在微型小說這棵枝繁葉茂的大樹下,施肥、澆水,使這棵大樹花紅果豐,在“數”的繁榮之上達到“質”的輝煌。
《2006中國年度微型小說》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