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愛的詩歌”專號
木行之 主編
木行之 序言·我為什么要編這么一本書 ……………6
艾 青 我愛這土地 ……………………………………8
安 琪 多年以后我住到南宋村 ………………………9
北 島 回 答…………………………………………11
卞之琳 斷 章…………………………………………13
步 緣 張守剛離開坦洲………………………………14
曹國魂 玉帶河上的牧養老漢…………………………16
昌 耀 斯 人…………………………………………17
常建世 父 親…………………………………………18
大 解 兩條河流………………………………………19
大 衛 我這是第幾次寫到玉蘭了……………………25
代 薇 風吹動著樹葉上的陽光………………………27
戴望舒 雨 巷…………………………………………28
刁利欣 雨雪天氣………………………………………31
冬 簫 江南的水………………………………………32
傅天琳 背 帶…………………………………………33
龔學敏 在長春人民大街………………………………35
顧 城 一代人…………………………………………37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38
海 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39
韓 東 有關大雁塔……………………………………40
韓 瀚 重 量…………………………………………42
何燕子 九月,胡楊林…………………………………43
紅線女 味江怨…………………………………………44
黃 凡 十二月…………………………………………45
姜 華 關中的長安……………………………………56
藍 藍 野葵花…………………………………………47
老 船 過 客…………………………………………48
雷平陽 祭父貼…………………………………………49
李林芳 九仙山上的蘆花………………………………61
李亞偉 中文系…………………………………………63
梁小斌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69
林 子 給 他…………………………………………71
劉半農 叫我如何不想她………………………………72
劉不住 山 中…………………………………………74
劉成渝 愛上一株菊,并不容易………………………75
劉大白 秋晚的江上……………………………………76
路 也 女生宿舍………………………………………77
洛 夫 金龍禪寺………………………………………80
芒 克 陽光中的向日葵………………………………81
娜 夜 起風了…………………………………………83
任先青 詩人毛澤東……………………………………84
桑恒昌 中秋月…………………………………………86
沙 白 秋………………………………………………87
食 指 相信未來………………………………………88
舒婷 致橡樹 …………………………………………90
唐 詩 父親有好多種病………………………………92
王競成 小溪的情書……………………………………94
聞一多 死 水…………………………………………95
席慕蓉 一棵開花的樹…………………………………97
秀 水 蝌 蚪…………………………………………99
徐志摩 再別康橋 ……………………………………100
痖 弦 紅玉米 ………………………………………102
楊 克 人 民 ………………………………………104
葉逸秋 紫綢加身的女子 ……………………………106
于 堅 尚義街六號 …………………………………108
于右任 望大陸 ………………………………………113
余光中 鄉 愁 ………………………………………114
云 鶴 野生植物 ……………………………………115
臧克家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116
曾 卓 懸崖邊的樹 …………………………………118
張凡修 母親的棉花 …………………………………119
張沐興 我怕寫到雪花 ………………………………120
張志民 “人”這個字 ………………………………122
趙麗華 一個渴望愛情的女人 ………………………123
鄭愁予 錯 誤 ………………………………………124
鄭小瓊 鐵 ……………………………………………125
朱 湘 葬 我 ………………………………………127
左 岸 一個小女孩在火車道邊睡著了 ……………128
我為什么要編這么一本書
自1916年8月23日胡適在《新青年》雜志發表“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兩只蝴蝶》(原題《朋友》)以來,新詩已經走過96年的風雨歷程。新詩自誕生以來,以體裁新穎,形式自由,表達靈活,符合大眾的閱讀習慣的優勢,又順應歷史潮流與形勢的需要,迅速替代古詩成為中國詩歌的主體。新詩一路走過,流派眾多,倨傲紛呈,但也有一些波折,如文革時期,由于政治原因,新詩曾一度處于蕭瑟中,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在市場經濟副作用的影響下,文學處于低迷狀態,新詩尤甚,逐漸被邊緣化。當中除了大環境的影響外,深層次的內因還是要從詩人本身去找,這時期詩人與詩歌魚目混雜,泥沙俱下,一些只為出名而制作的所謂詩歌文本,占領了大大小小的刊物;一些所謂的創新與試驗,制作了許多噱頭,但得到的卻是嘲笑與罵聲一片,這不僅傷害了詩歌本身,而且使詩歌失去了更多的讀者,甚至“詩人”這個稱號,成為罵人的代名詞。同時,詩歌批評的缺乏與評價標準的喪失,使得詩人自身也產生了迷茫,對詩歌好壞容易一概而論,分不清優劣。在這種情形下,我想應該編一本普及性的詩歌讀本,通過優秀詩歌文本閱讀,分清良莠,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能夠流傳至今,《唐詩三百首》這種優秀的詩歌選本起到了普及性的作用。新詩近百年,是編一本普及性讀本的時候了。
其實早在我大學開始詩歌創作時期,就有把喜歡的詩歌編成一本書的想法,當時摘抄地詩歌記了好幾個筆記本。2002年參加工作后,混跡于各詩歌論壇,結識了很多優秀的詩人,詩觀也受到影響,通過詩歌創作與評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觀念,就增強了編選一本優秀詩歌范本的強烈愿望。我把這個想法和網絡上的幾個詩人朋友一說,他們非常支持,于是就借著《北京詩人》論壇這個平臺,緊鑼密鼓的開始征稿了。我們的主要選稿渠道有四個:一是通過網站發帖征稿,發動廣大會員與詩人自薦與推薦作品,截止今年3月,專用征稿帖點擊量近3萬5,跟帖690個,推薦詩歌2000余首;二是通過博客,給200余名知名詩人發信息,委托他們推薦優秀的詩歌作品;三是通過數十個詩歌QQ群發布征稿消息;四是把我以前摘抄積累的家底全翻了出來。
我們2011年8月公開征稿,歷時近半年,優中選優,一審從數千稿件中選了220余篇,二審從220篇中選取了68篇。其中不乏80后年輕詩人的作品,讓人快慰新詩發展后繼有人。
在選稿中,我們主要堅持以下幾個原則:一是一人只選一篇作品;二是同一題材,只選最優秀的;三是由于篇幅限制,詩歌以短詩為主。
相信隨著時光的流逝,還將有更多的優秀作品會被發現,到時我們將對本書進行豐富和完善。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將此書正式出版。
參加初審選稿的除本人外,還有《北京詩人》論壇管理人員雨后春筍、 柯倫、指冷笙簫寒、安文海、胡善華、畢俊厚、八大少、劉加軍,在此表示感謝。
木行之
2012年3月寫于石門苑
木行之,本名廖松濤,男,1979年出生于湖北南漳縣,現在北京工作。于2011年初創辦《北京詩人》,同時創辦《北京詩人》論壇,并自任站長。自從大學時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在《綠風》、《詩選刊》、《中國詩人》、《中國文學》等百余家刊物發表詩歌數百首。著有詩集《漂泊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