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文學》2020年第五期
目 錄
非虛構|最美奉獻者
我要讓你們?yōu)槿怂?張子影
書簽人物
觀物小札(散文)/文河
中篇小說
紅手帕/江俊濤
今年/陳杰敏
短篇小說
貔貅/熊湘鄂
竹光/王桂宏
戲癡湯小花/虞燕
春江水暖/楊芳蘭
微篇小說
父親的遺產/金狐
陪伴/朱幸福
阻止/冷鬼
心聲/馮德斌
術與道
非虛構寫作中的海外華文文學的“中國故事”/張娟
散文精粹
遙望櫻花開/辛茜
鄉(xiāng)村老筆記(三則)/楊獻平
“唯”美所困/蘇北
燕起鴻歸/儲勁松
湖北啊,江南/張詩群
尋找一只玉鐲/劉亞榮
鑲金詩卷
吳少東的詩/吳少東
張執(zhí)浩的詩/張執(zhí)浩
張巖松的詩/張巖松
燈燈的詩/燈燈
安琪的詩/安琪
王子俊的詩/王子俊
文學ABC
紅燈(小說)/李永兵
貧窮戰(zhàn)亂下的人性原色(評論)/陳振華
短篇小說的“簡”與“險”(評論)/沈杏培
編前語
上游之水與下游的魚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期間,許多作家都成了深度體驗者,其內心的疼痛、焦慮和反思必然要流于筆端,這是文學的上游。是魚。
作為辦刊人,我們一直在下游等待。我們等到了。
張子影是我國著名的軍旅作家,她的書寫能力在于她在災難之時的居中和靠前的位置感。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她上去了,為此,她的非虛構作品《我要讓你們?yōu)槿怂?/strong>是有發(fā)言權的。本次疫情,湖北作家的感受當然是獨特的。是怨怒?是哭訴?不,熊湘鄂的《貔貅》說話了,字字句句,聽來很舒服。《今年》是什么年?是中國每個家庭都要付出的一年,小說中,那個母親為了村民竟然帶人斷了兒子的回鄉(xiāng)路,這需要多大的善意……
這類稿件還有很多,由于版面有限,實在難能周全,這是我們的愧疚之處。另外,許多作品還停留在親歷性、真實性的層面,有的僅僅是發(fā)泄不滿,釋放恐懼,表達迷茫的書面報告,整體上還缺少“漢陽鏟”那種深度意識和到達精神。有的在這方面做了努力,又忽略了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使文學作品成了理念的寄居蟹。而當我們反觀《失明癥漫記》《十日談》《蠅王》等著名災難作品時,也確實感受到,更大的魚還在途中。
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致敬:在家國危難之際,一個作家愿不愿意憑心而論,敢不敢通過自己的作品傳遞文學精神、社會價值和反思方式,真的比技術要珍貴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