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學》2023第5期目錄
非虛構
我與趙誠 馬建萍
步履
永生花 韓欣桐
寫作的快樂(創作談) 韓欣桐
就從此地出發 樊迎春
中篇小說
公社故事 張秉毅
短篇小說
天亮時分在船上 施佩清
同學會 于立強
初聲
蝸牛飛馳而過 喬靖民
散文
我命名的鳥(外一篇) 傅 菲
河流書 路 也
一碗生煎包(外一篇) 呂軼芳
紀念王東滿先生小輯
芳鄰 張 發
深切懷念東滿兄 寓 真
“才子型作家” 成 一
腹有詩書,老而彌堅 梁志宏
視野
飄揚的“經幡”與流動的“十示” 劉 淳
專欄
那些閃耀著創造性智慧的詩之思 王春林
漢詩
大海水命(組詩) 漢 家
爐火和雪(組詩) 田 暖
秦嶺以北(組詩) 王 琪
須是大雪能堆出人形(組詩) 弋 吾
童詩三首 李 振
小小說
介休小小說小輯
久別不重逢 李光強
老曹的心病 冀成武
遠親 張孝銀
幫教對象 馬亞平
定情物 劉平生
摳 徐素萍
心念 王 麗
卷首語
人之所以為人,究竟是從哪個地方作為分界的?
2016年在code conference上埃隆·馬斯克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們活在真實世界的概率只有十億分之一。”六年后他聲稱已經將自己的大腦上傳到云端,并與自己的虛擬版本交談過。后一則新聞啟發了韓欣桐對《永生花》的寫作。數字生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艾倫·圖靈和馮·諾依曼試圖用計算的方法描述生命自我繁殖的邏輯形式。將人類意識上傳到智能終端,使其脫離于軀體獨立存在,永生于數字化世界,這不是一個新鮮的觀點,因此這篇身著科幻外衣的小說一定不僅僅講述元宇宙和腦機接口這些認知,從貫穿全篇的大巫師最終的身份揭示來看,它討論的仍舊是“人”的內核究竟是什么。
每一天都從夢中醒來的我們,并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一個新的備份的衍生。何以證明我是我,而不是無窮盡循環的一個片段。《天亮時分在船上》寫一場男女間的情感斗爭,寫拉扯,寫張力,寫明寫暗,寫規矩與收斂,寫浮躁的生活和潛藏的欲望,寫一對男女如何從一場互夢中雙雙醒來,將生活的荊棘埋進肉里,過往的事件融入前夜。通篇敘事十分從容,但不失巧妙節奏,收梢恰到好處,像慢慢拉滿無箭之弓,又一瞬間射空。
數字生命自行迭代,每一天我們也在自我更新,重啟存檔也就揮別過往,是“新的生命”。《蝸牛飛馳而過》和《同學會》里彌散著危機四伏的人生。通過一場同學會,多視角檢視了一種普遍的中年狀態,算得上很有共通性。最終走向消極的平淡,也與所謂現實嚴絲合扣。我們很容易沉陷人群,“在一面高聳得駭人的玻璃窗前”,認不出自己。不過,意識的揚升總伴隨疼痛,一定有人會在這些“平淡”的掙扎中覺醒。也許把它想象成游戲也不錯,這樣就可以拋卻諸多局限與顧慮,忠實而完整的成為自己。
出門開會回來,短短幾天,樓下的花樹全開,在陽臺上看稿,抬頭就是滿目翠綠紅白。傍晚時讀到了好些懷念故友的紀念文章,間隙總會朝向某處虛空發呆。人的聚散離合,也似季節交迭。雖不能停于某一場把酒相歡的夜宴,好夢永不醒來,但我們每個人身上,總會有親人摯友留下的碎影,相行相伴。
清風覆面,鋪滿此刻,寧靜平和。又是一年好時節,真實也好虛構也罷,愿我們都能珍惜當下,活出自我,暢游塵寰。(白琳)
來源:山西文學
https://mp.weixin.qq.com/s/R8aO6o1KVNb2UdJMHTp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