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伊蘇爾小站》,有上下兩部,共45萬字。雖說不是特別的長,但是,在我讀的若干長篇小說中,算是讀的比較慢的,讀了差不多一個月,原因是你根本就快不起來。快不起來的原因是這部作品的內涵太豐富且有些深奧,逼迫你必須細嚼慢咽,認真品賞,來不得那種快餐式的閱讀,更不能一口悶。
我在閱讀《伊蘇爾小站》的同時,也瀏覽了一下作者的其他作品,明顯的感覺是,吳中洋(遼寧作家)這個作家是一個很有創造力的作家。文學之所以叫做“創作”,的確有一個創造的問題。吳中洋在這方面的能力表現得非常明顯。
豐富的聯想能力
這部長達45萬字的作品,其故事情節其實并不復雜,也可以說比較簡單,主要是寫了一個1961年從山東革命老區沂蒙山區入伍的老兵武中亮,于中蘇珍寶島戰爭打響之前的1968年底復員,由于他是共產黨員,因此被分配到距中蘇邊境不遠的只有一個人看守的荒原鐵路小站伊蘇爾,替代了因為哥哥在當時的蘇聯工作而被懷疑為蘇聯特務的原小站唯一的工作人員馬德明。武中亮在伊蘇爾小站共呆了100多天,其任務就是迎送列車。期間,他經歷了送他去小站報到的爬犁主人喜子因說林彪是壞人遭到槍斃、馬德明因被誣陷而失蹤、小站旁邊小村的孩子石頭被狼吃掉,以及主人公在古魚鎮偶遇婚姻并不幸福的女子虹霞,與之相愛并走到一起,并最終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的故事。其中還穿插了主人公把先是敵后為友的狼,命名為白雪,并與之友好相處的離奇故事。小說的時代背景一是處于文化大革命期間,二是處于中蘇珍寶島戰爭前夜。
應該說,無論從時間的長度和空間的維度來說,還是就其人物的交集以及故事的情節來說,都比較簡單,也可以說真的沒有什么生動完整的故事可寫。如果讓我來寫,也許連5萬字都寫不出來。然而,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居然寫出一部45萬字的長篇,靠的是什么呢?我在閱讀中發現,靠的就是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那么作者是怎樣聯想的呢?這里且列舉幾例——
例1、 由坐狗爬犁聯想到的。在主人公武中亮坐在爬犁主人喜子的狗爬犁去報到時,看到那10只狗拉的爬犁,不由聯想到當兵前自己家的那條大黃狗。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全國陷入饑餓的境地,他們家鄉也不能例外,父親幾次想把大黃狗殺掉,給兒女們充饑飽腹吃肉解饞。但是在狗可憐的祈求和他及弟弟的央求下,本來也不愿意剝奪大黃狗性命的父親,留下了那條大黃狗。后來,父親進山去尋找食物不慎摔下山崖,是那條大黃狗跑回家里報信,才使父親得救,從此大黃狗就成了他們家庭的重要一員。在他當兵的那天,大黃狗依偎在他的身邊戀戀不舍。作者不僅講述了令人心動的故事,還闡釋了“盡管動物不會像人懂得那么多,但它們認知情感的能力并不比人差到哪去。當人誠心誠意地去善待它們并且能夠讓它們從中感受到人的仁愛時,那它會一輩子忠誠于人,哪怕為人獻出自己的性命。”作者在這里為下文中被命名為白雪的狼為主人公而死留下了伏筆,這是后話。
例2、 由一只冬鳥聯想到的。主人公早晨跑步,遇到一只冬鳥,于是,他便與小鳥對起話來,對話中,他聯想到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呼吁建立起生命存在的生物鏈條。他又由小鳥的自由自在聯想到人的自由和權利,他認為“自由應是每一個生命賴于自然界生存的基本權利”。他又由此聯想到即將發生的珍寶島戰爭,提出“難道只有你死我活的戰爭才能解決疆域的問題嗎?”他對小鳥說:“我知道你現在特向往自由,特向往在藍天里振翅飛翔,而殊不知這也是我們做人的一種夢想啊!一個活著的人不能享受自由的權利,那人所在的社會就不是一個民主的社會……因為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氤氳會把這種基本權利舔拭得千瘡百孔或萬念俱灰。我注定要與這種基本權利擦肩而過。理由是這場政治運動的颶風實在是太兇狂了。”由于這一連串的聯想,使作者的筆觸由一只小鳥的身上一下子伸展到自然界乃至人類社會,思路拓展到很遠很遠。
例3、 由森林聯想到的。主人公面對小站旁邊的森林,忽然聯想到森林中的胡子即土匪,聯想到文化大革命中對胡子的批斗和清算,進而又聯想到中國幾千年來關于胡子即匪的歷史地位及作用,讓人讀了視界大開。主人公先是想到這森林該不會是爬犁主人喜子父親當胡子的藏身之地吧。接著,就又聯想到抗日戰爭時期,好些胡子的隊伍加入到抗日隊伍中來,抗日救國,視死如歸,而文化大革命又來算胡子的舊賬,聲討過去,把人家搞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他認為即使那些胡子有些污點,也應該讓他們擁有人的尊嚴。他同時又進一步聯想到,中國歷史上《水滸傳》里的108將,哪一個不是造反起家的胡子呢,還有,劉邦、李世民、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等,這些彪炳青史的人物,是否也可以被看作胡子呢?這些,讓我們看到,作者的聯想能力是相當豐富的。
其實,不光是聯想,這其中還包含著豐富的想象。聯想是由某人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關的人或事物,而想象則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合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就是說,作者在聯想的同時,還為我們創造出一些新的觀點,新的認識,新的形象。事實也確實如此。如,在關于胡子的這個問題上,作者就進一步進行了更為深刻的闡釋,他說,胡子的出現與存在,對于當時社會統治者來說,無疑是大逆不道。但他們是人世間的大胡子,這些大胡子不僅改變了歷史,而且還讓歷史在血腥中有了更換體制的燦爛。他甚至認為,胡子的歷史就是締造皇權和建立新政治及新秩序的歷史。沒有胡子膽大妄為的行徑,就沒有胡子所在的民族在這個世界上擁有自主的獨立性,就沒有胡子所在的民族于人類歷史上寫下輝煌篇章的可能性。胡子獨具神韻的存在,不但讓這個原始而蒼白的世界充滿了激情和冷酷,同時,讓這個蒼蒼茫茫的大地有了盎然生機的景象……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各國的歷史和中國的歷史無以例外的都是大胡子在不斷演變人類可讀可賞可贊可傳的美妙故事的歷史。讀到這里,我想到,作者的觀點也不無道理,中國共產黨當初不是也被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稱為“共匪”嗎,然而,正是這個“共匪”的革命成功,使億萬人民當家作主了。
正是作者的豐富的聯想力和想象力,使得他可以與烏鴉對話,與狼對話,與雪山對話,與雪人對話,與風對話,與白云對話,與蒼天對話,與大地對話,甚至與死亡對話,且對得滔滔不絕,對得津津有味。在這里,我們似乎看到了德國哲學家費希納的“泛心論”所主張的“萬物精神論”,即所有的物質無論動物和植物,還是有機物和無機物,都有意識和心靈,都可以進行對話和交流。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想像力作為一種創造性的認識能力,是一種強大的創造力量,它從實際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創造出第二自然。”足見聯想和想象對于一個作家是多么重要。
深邃的思辨能力
讀過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貓打球商店》、《紐沁根銀行》以及我國著名作家路遙《平凡的世界》的讀者,大概都知道,思辨之于小說創作,或許更具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力量。
思辨,是指哲學上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在長篇小說《伊蘇爾小站》中,通篇體現著作家的這種深邃的思辨能力和“心理表現”。正如 《吳中洋文集》編委會在該文集“前言”中講到的:“他把哲學帶進了文學,并且使二者成功地融合,如《伊蘇爾小站》,就是哲學與文學融于一體的不凡之作。他深諳哲學是文學血族里的精神支撐。讀過他的作品總會令人有一種強壯、深邃、曠遠、凝重、震撼、尊嚴和至圣至美的感受。”因而,又說作者“盡管他不是哲學家,但他無疑是一個富有哲學頭腦并緊張地進行哲學思考的作家。”我認為,這個評價是適當的準確的。讓我們來看看作者的哲學思辨能力吧。
比如,主人公在退役后被分配到伊蘇爾小站,到小站的上級鐵路局報到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運動如火如荼,游行隊伍、武斗人群、標語口號滿街都是,他立刻對這場文化大革命運動進行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這場文化大革命絕對是一場風卷殘云的戰爭”,“其目的就是要讓介入者毫無赧顏地做出喪失人性的抉擇。自古以來政治運動從不需要人道主義的撫慰。他隱約感到這場文化大革命運動有可能是一出人變鬼,鬼欺人的惡作劇。當生活的舞臺完全被某種政治勢力所主宰時,善良的人們無論有怎樣辨明是非的能力,充其量也不過是由政治那只無形之手所操縱的一具為惡作劇忠實服務的活道具罷了。活道具只能隨著劇中主角的喜怒哀樂而喜怒哀樂,其獨立性早已喪失殆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當處于政治亢奮期時,似乎一切為之理性的思考都是一種徒勞。而當政治人物被人為地蒙上某種神秘的色彩時,那由這個政治人物所感召的靈魂們就會在狂熱的情緒中自覺不自覺地走上自縊的刑臺,就像明媚的陽光跌入深淵而遭黑暗泯滅一樣。”書中關于文化大革命的思辨性的論述,還有很多。閱讀中,我們看到,小說的主人公,對文化大革命這場運動是深惡痛絕的。還在文化大革命之中,他就對文化大革命那場運動看得非常透徹了。這里,他沒有具體地去評判那一派是對的,那一派是不對的。而完全是從哲學的邏輯推理上,從社會宏觀發展規律上來闡釋的。我是1966年初中畢業,那年16歲,是文化大革命的親身參加者,我親眼看到文化大革命中,我們學校的領導和一些老師被殘酷斗爭,打得皮開肉綻;我親眼看到那些僅僅因為自己無法選擇而出身地主富農家庭的人平白無故地遭受的政治上經濟上和人格上的歧視。我萬分慶幸自己沒有在文化大革命中去傷害別人,我沒有被文化大革命葬送掉生命,現在看來純粹是一種僥幸,而且回憶起來非常的后怕。因此,我完全擁護黨中央關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動亂的結論。那場持續長達10年的動亂,把國民經濟拖到了崩潰的邊緣。那場運動中,沒有一個得益者,沒有一個勝利者,應該說全是失敗者,當然包括發動者本人。我曾經就自己在那場運動中的經歷和所見所聞寫一部長篇小說,題目叫《迷途》,所以起這樣一個題目,意思就是我們這些青年學生,乃至全國人民,全部被運動的發起者和操縱者引入了昏暗的迷途。
再如,面對即將發生的中蘇珍寶島之戰,主人公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戰爭祈求和平的愿望,這在書中占用的篇幅最多。因為主人公武中亮到伊蘇爾小站的時間節點是在中蘇珍寶島之戰的前夜,不是這樣一個背景,他可能不會被指派到這個只有一個人的荒原小站上來。不是這樣一個背景,他可能不會不分晝夜地在這里遭受寒冷孤獨和煎熬。不是這樣一個背景,他的戰友費大偉他們可能就不會到那生死未卜的前線上去。他“但愿這場戰爭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氣溫里熄滅火焰。他實在不愿意看到與自己年齡不差上下的戰友枕臥在寒冷的北國土地上,北國的土地不應該成為他們年輕生命的死穴。”他不僅強烈反對這場中蘇邊境之戰,他還強烈反對一切人類之間的戰爭。他認為:“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戰爭,只要上演,無疑不是人類和地球一場莫大的災難。”“戰爭是人類情感世界的墮落,同時也是人類道德世界的墮落。”“人類因戰爭走向痛苦,戰爭因死亡走向恐懼。”
他還由此大談自己關于英雄的看法 。他認為“奢望成為英雄的想法該有多么的幼稚和滑稽!”“大凡英雄的榮耀都來自于人類所蒙受的災難。英雄是站在人類墳墓上的隼。想一想那些戰爭中的英雄,哪一個不是生命悲歌的譜寫者?當他們胸前佩戴可值得夸耀一生的勛章時,有誰來計算清楚它的背后到底噴涌出了多少鮮血?”“人類的和平生活應該徹底摒棄英雄驚人的搏斗。”“美麗的大地從不歡迎戰爭,也不歡迎媚舞戰爭的英雄。”“和平應該是人類共同為這個世界來迎娶的美麗的新娘。”我看到,作者在論述這個命題時,竟然連續寫了6000多字,在書中連續印刷了8頁紙而沒有低一個格,足見作者是多么的投入多么的義憤。是的,作者在這里反對戰爭,不是站在哪一個階級的立場,而是站在全人類和平的高度。事實正是這樣,戰爭是階級社會和階級斗爭的產物,任何性質的戰爭,都無疑會帶來生命和社會財富的毀滅。作者關于英雄的觀點,看來似乎有些不好理解,但我是完全贊成的。其實,細想一下,凡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那個時代一定是出事了,而且一定是出大事了。大家回憶一下,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時代是什么時代?出少年女英雄劉胡蘭的時代是什么時代?出英雄董存瑞是什么時代?出英雄邱少云和黃繼光又是什么時代?那都是戰爭烽起的年代,都是國家山河破碎的年代,都是百姓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年代。平安和諧健康的生活真的是不需要英雄的。這里,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戰爭與和平的思辨是相當深刻的。
還如,關于女人和愛情,主人公也是有自己超越傳統觀念和現實倫理的獨到見解的。他到小站附近的古魚鎮去為上前線的戰友們給家中寄信,認識了為了給哥哥娶親而被父母逼迫嫁給殘疾人張三的年輕女子虹霞,他們一見鐘情,并且很快有了肌膚之親。這個年近30歲第一次親密接觸女人的人,自此便對女人和愛情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他認為:“這個世界只有愛情的存在,才能重現人的光明。”他認為“愛是我們的動力,情是我們的翅翼,性是我們的羅盤……愛情的美妙,哪怕它稍縱即逝,也會讓人的靈魂在天國里或者地獄里都能感受到它如醉如癡的甜蜜。”“大膽地愛我吧,我們有力量來沖破那道愛情的封鎖線,因為追求愛情從古到今沒有什么罪過可言。因為愛情是人類活在這個世界上最苦苦尋覓最具價值最具色彩最具崇高的精神偉業。”他還說:“女人是這個世界大愛大善大情大義大美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她們是生命的母親!她們是偉大的愛神!”“這個世界上沒有了女人,那生活無疑就是地獄。愛女人就是愛生命,愛生活,愛世界,愛和平。”“女人的愛勝過一切虛偽的政治。政治的虛偽可以死掉,女人的愛卻不能,因為女人的愛是這個世界充滿勃勃生機的源泉。”他發誓:“我愿為愛情去墮落,哪怕溺死在市聲囂囂的唾液之中。”這里,我們無疑是讀到了一個愛情至上者的宣言。應該說,這樣的觀點倒也無可非議,正如人們所說的,愛的自由,是人類的一個永恒的主題,也是人們多少年來苦苦追求的神圣的目標。但是,縱觀人類社會幾千年的歷史,愛情什么時候至上過呢?由于愛情受到階級、政治、經濟、法律、倫理等等因素的鈐束和制約,常常得不到自由,自古以來,很多追求愛情自由的男女最終釀成了慘痛的悲劇。《水滸傳》中的潘金蓮和武大郎沒有愛情,潘金蓮出軌釀成武大郎冤死,以致后來又出現武松殺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薛寶釵沒有真正的愛情,被強行撮合后,落得個黛玉慘死,寶玉出家。即使在歷史前進了幾百年后的那個文化大革命中,仍然是個談愛色變的年代。盡管虹霞和張三沒有愛情,但那是法律和傳統意義上的合法夫妻,是不容別人侵犯的。雖然主人公武中亮扛著愛情至上的大旗,端著自由真愛的刀槍沖了進去,最終還是落得個被告被抓并為此而丟掉性命的可悲下場。
總之,從這部作品中,我們非常清晰地看到,主人公也好,作者也好,確實是站在超越社會超越時代超越歷史的高度來思考的,他們所希冀和期望建立和實現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諧點社會,建立沒有欺騙、沒有饑餓、沒有爭斗、沒有暴力、沒有戰爭的人類社會的美好愿望,是無可非議的。這讓我也聯想到了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提出的原始的“社會契約說”的主張,就是建立一個“伊甸園”或者“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也曾設想建立一個“共產主義新村”,并到美國去試辦,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也曾幻想建立一個和平自由的“法倫斯泰爾”,自然都是無果而終。小說的主人公當然也逃不出時代的局限,改變不了現實的命運,他還是得照樣在那個伊蘇爾小站迎送軍列,他還是因為僭越傳統的男女關系界線而斷送了生命。至于主人公在那個特殊的環境里,在人與人充滿猜疑、充滿兇險、充滿爭斗、充滿殘忍的境況下,居然與充滿野性的狼結成深厚感情并相依為命,無論其是真實還是聊齋,都只能被看成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絕妙的諷刺。
高超的語言能力
“寫小說就是寫語言”,這是現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話,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無論是豐富的聯想能力,還是深邃的思辨能力,都要求要用語言來準確生動地表達出來,這就要求作者具備豐富的語言和詞匯。在這方面,我要用“高超”二字來表達對作者語言能力的佩服。
小站的前任老馬離開時給主人公武中亮留下一封信,說當你看到我的這張紙條時,我已乘仙鶴而去了。武中亮對老馬的冤屈而死,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他忽然感到這個世界冷漠得將要隨老馬的死一塊兒殉葬,雪的飄落,仿佛為老馬要去的那個世界拋灑哀婉的葬花。他接著想到,“難道劫數來臨,一個只想好好活著的人,無論怎樣想方設法,到頭來還是不能擺脫它的糾纏嗎?……無辜者為什么在邪惡中慘遭扼殺后還要對運行的法則抱以篤信之情呢?難道慘遭扼殺的無辜者灑下最后一滴血或者最后一滴淚之前都是神龕的圣潔象征嗎?邪惡的存在真能使人世間擁有的悲劇分辨出是希望的夭折還是痛苦的夭折嗎?悲劇的終極是否只能讓無數庸者的眼淚去熱忱地相信一切都是入情入理的呢?然而,可憐者的眼淚流得再多也不能沖凈藏在美好中那邪惡的垢跡啊……邪惡是權力必要的釋放……一個卑鄙粗俗虛空偽善的世界,似乎對每一個想要擺脫邪惡羈絆的人來說,永遠的意味著是一次漫長的探險。”這一段話,是作品的主人公對文化大革命那種特殊時代背景和政治環境下,類似老馬的人們遭受無端冤枉,而又不愿意連累親人不得不走上絕路的悲劇的強烈不滿和憤怒控訴。在這里,作者使用的既不是純粹的哲學語言,也不是正統的宗教語言,當然也不是通俗的大眾化語言,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深奧有些專業,但細細讀來還挺順暢也挺容易理解的,應該說,這就是作者的高超之處,作者在學習掌握了大量的哲學的、宗教的、文學的和民間的語言之后,把它們融合貫通,變成了自己語言,才做到了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才使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得以充分準確的表達。
主人公武中亮在無聊中,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和郁悶,在迎送列車之后,與身邊的另一個人,即沒有生命的人——雪人對起話來。請聽:“朋友,你終將什么也沒有,但存在過。你的情感,你的思想,就是你存在的軌跡。”“世界是為生命而存在的,而生命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去詮釋世界賦予生命的自由。”“自由是人類發展進步的翅膀,也是人類是否進入文明狀態的標志。當有一天你能夠真切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得以自由炫示時,那你才會在自由中很自然地體悟到人類的歷史原來就是追求自由的歷史。因為只有自由才能使人類存在的形式滿足生命存在的訴求。”“說起來,這個世界本來無真無假無實無虛無愛無恨無情無義無遠無近無離無別無家無業無生無死無悲無喜,或者有真有假有實有虛有愛有恨有情有義有遠有近有離有別有家有業有生有死有悲有喜。無為空靈,有為紛亂。無既有,有既無;無為有,有為無;無為無,有為有;有為無中有,無為有中無;無是有之變為無,有是無之變為有;無生有,有生無;無死有生,有死無生……無無有有,有有無無,無有有無,有無無有,無為之有無,有無之無有。”聽了這一段話,你可能以為是在繞口令呢,或者用民間的俗語說是在叨鬼話呢。其實都不是,你所以沒聽明白,那是你不懂老子莊子的道理。老莊思想,哲理深厚,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老子講到:“大道無形”、“大象無形”、“大言稀聲”;而莊子強調“天人合一”、“大道無處不在”、“無為而治”,一切歸于自然無為,“無無”才是最高的境界。當你了解了老子莊子的這些思想觀點之后,你才知道,作者的這些語言思想是有深厚的學識根底的,不是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有一定的造詣,是沒有辦法作出這樣看似難懂實則非常深刻的論述的。
作者在《伊蘇爾小站》這部作品中,先后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關于人與森林環境、關于人與動物、關于人權與自由、關于文明與野蠻、關于疆域與戰爭、關于偉大與渺小、關于生存與死亡、關于革命與生產、關于天災與人禍等等一系列大約有幾十個不同的命題,可以說覆蓋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很多方面,且都能夠運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語言,表達得很清楚很準確。而且作品中還有很多類似名言警句似的經典句子,讓人讀后深受教益。克魯勞曾經說過:“言語本當是思想的仆人,但卻常常變為它的主人。一個脆弱的作家概念力常受它文體限制;一個有活力的人能使他的文體屈服于他的概念力之下。”因此,吳中洋讓小說這個文體屈服于他的語言之下了。我感覺這是一部小說體的哲學著作,同時更是一部唯美的“心理現實主義”的不凡之作。
當然,作者這種似乎是超越時代的思考,如果能夠被人們正確的理解,無疑是實現了作者的初衷。如果不能被人們正確理解,就很容易被誤解。如,一概地反對各種性質的戰爭,就容易被認為是抹殺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界限。一概地主張愛情至上,也很難在現實社會中讓人們接受,也更難以實現。
總之,讀了吳中洋的這部作品,獲益匪淺。尤其是作者那種憂國憂民的思想,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感,那種跨越時代的思考,那種善于聯想和善于表達的智慧,都是很令人感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