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度看遠既是對文化先為的承接
——《詩林》雜志中山詩群小輯淺談
潘紅莉
在當下眾云顯現的詩壇,各地崛起的詩歌群體都有可歌可點的業績和盛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里就包含著文化的底蘊,在一個地方的深度滋養,一方歷史的凝固和漫延的呈現發展,都體現了文化價值的取向。如果你忽略了一個地方的歷史,根基,教育的推舉,就會忽略一個地方在文化視點上的契入點。在中山,當我接觸到這些安靜的,頗有修養的詩人們,這種地域的影響,這個曾經造就過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的地方,誰會否認不會影響在這里生活過的人呢。
對于詩歌的剖析,對于一個地方群體詩歌的評點,我向來都認為有失原有的品位,詩歌所蘊含的能量是無限的,所要表述的都在作者的作品中,有多少人讀就有多少種理解,但我仍然愿意小結一下中山詩群的詩人們的作品。
《詩林》2015年1期發表了中山詩人的作品,王曉波、鄭玉彬、徐向東、黃廉捷、羅筱、于芝春、梁雪菊、李容煥、秦志懷、倮倮、龍威、葉才生、楊萬英、妍冰、劉建芳、劉洪希、蘇華強。盡管這些詩人不能完整的代表中山詩群,但也可窺一斑而知。
王曉波的《雨殤》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遭到人為的破壞和污染提出了令人發饋的質問。他詩歌的視野拓展的維度犀利而嚴肅,他的質問是世界性的,直接而尖銳。這種呼喚性的詩歌,完全體現了一個詩人在這個時代的擔當,和現實主義的寫作,入世而拒絕平庸詩歌寫作的鋪展。王曉波的詩歌立意為每一個詩人的寫作,也提出了一個較為嚴肅的命題,詩歌向度的方向,寫作對于時代的密切關聯而不僅僅是留給這個時代的痕跡,乃至歷史。他將一個詩人的悲憤,盡管有時是無奈的長嘆,但這種詩歌的表現,也可以是利劍,良知的叩問。他是站在高處的,面向現代文明的反詰。
較之前相比,鄭玉彬的《玫瑰園之秋》是她詩歌寫作中的飛躍。她開始脫離先前有些隨意松弛的寫作狀態,變得自覺和警醒。她詩歌的立意已經從狹窄的通道剝離出來,目光看遠也更為寬闊。她詩歌中的儀態和高貴,在細節中收放自如的把握,面對現實理性的梳理,都顯示出對詩歌的尊重。如果一個寫作者,在不斷的實踐中,悟出詩歌的內核和詩性的光芒,在眾多葉片中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與眾不同,這才是一個寫作者的超越,最終所追尋的無限可能。但愿鄭玉彬保持良好的姿態,做好向上前行的準備,撥開繁雜的事物,淡定的看遠,讓更好的寫作來吧,讓更好的詩歌面對。
徐向東的詩歌,會從一點具體的事物開始放大,他在詩歌中的穩重不浮躁,緩慢而理性的敘述,讓微小的事物,觸動他敏感的神經,也帶動讀者和他一起讓心靈打開。比如他寫的《一棵樹》,看似簡單的立意,卻聯想繁復深入,和命運有著連帶,不僅僅是尋找根,生命的原初,還有更多的隱喻在里面,讓人遐想。詩歌的寫作不在于大小,而是在于發現,如果使詩歌的底色內核更為合理,那么一個人詩歌寫作也就趨于合理性,存在性。
黃廉捷是中山詩群詩人中,詩歌寫作最具現代感的一位。他的思維破于常規,會讓你在還沒緩過閱讀的審視中,出其不意的拋給你換位的理念。“它要當一頭奔向城市的公?!鄙踔撂爝呅叽鸫鸬脑撇室屯炼辜s會,“沾滿泥土的土豆變得憂郁”。他的詩歌是帶著色彩和聲音的,帶著夢幻的轉動飛行。也許他最為想要表達的是對自然的敬畏,那些存在的物種的神秘感所增加的敬畏。他跳躍式的思維寫作,其空間就是留給讀者最好的想象。
而羅筱的詩歌《我們反復提及的故鄉》和于芝春的詩歌《時光深處的故鄉》,都闡述了對故土深厚的情感,這也是當下對于詩歌創作的回歸,其精神的本源和追朔,所產生的最為重要的思考。而羅筱帶著憂傷的對于故鄉的眷戀和思念,就像漸漸老去的爹娘。他對故鄉的深情,在詩中可見一斑,也無不透著內心的苦痛與掙扎。而你在于芝春的詩歌中,可以窺見女性對于詩歌寫作的溫厚的情感,干凈的內心,純粹的詩歌的元素。你會在她的詩歌中,讀到老去的帶著醇厚氣息的走動的時光,一些帶著溫度的舊日場景畫面的再現。我喜歡這樣的詩歌,是因為詩歌自然的純度,那些帶著灰色基調的回憶,憂郁卻溫暖。你會看到一個人,與生俱來的骨子里的蒼涼,像命運和時光的融合,邊緣有些模糊,在不完整中用回憶和尋找越來越遠的,時光深處的故鄉和已經逝去的往昔。于芝春沒有理由放棄對于詩歌寫作的長度,她的意識里的時光,是帶著疼痛的,感性的輕會失重,因為于芝春的詩歌是扎在心底的芒,即使拔掉也會留下傷痕,命定的瘡疤。她要用詩歌來詮釋來注解,來打開心緒的結。
請原諒我不能一一做點評,對于詩人的勞動,尊重是最好的選擇。我從心底尊重我見過的這些詩人們,在中山這片美麗蔥蘢安靜的城市,被這里的地理環境養育的詩人們,被詩歌潤澤的詩人們,正在用真誠找到詩歌的本真。詩歌的自然和自由是我們每個寫作者不能放棄的尋找。而詩歌的完美就像花蕊上的露珠,遠山的霧嵐,瞬間即逝的時光。
想對中山詩群的詩人們說,繼續寫作,請放棄詩歌中的輕,放棄無意義的鋪墊,請尊重客觀上合理的轉變,發現美在大視野中完成詩歌的寫作,因為詩歌是無限的,我們的想象也是無限的。中山詩群是個令人值得驕傲的群體,在這里生命的體驗是用詩歌來記錄和完成的,這個群體的價值在于理想的完成,在于詩歌的理念優勢。向前走,祝福詩人們能有更好的收成,能不斷的碩果累累。
2015年1月15日
(作家網編輯安琪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