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點評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獲獎作品——
題材風格豐富 創作后勁增強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塵埃落定,魯敏的《伴宴》、盛瓊的《老弟的盛宴》、次仁羅布的《放生羊》、蘇童的《茨菰》和陸穎墨的《海軍往事》摘得了短篇小說門類的獎項。幾位評委充分肯定了此次入圍和獲獎作品的創作功力,同時也提出了更多期望。
創作后勁仍在不斷增強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短篇小說創作成了一個似乎怎么也熱鬧不起來的行當,但仔細品味一下,有許多短篇小說其實大有可圈可點之處。”梁鴻鷹談到,獲得本屆魯迅文學獎的5篇短篇小說作品便很好地反映了作家近幾年在這個“有些寂寞的園地”里默默耕耘、踏實進取的業績。與往常題材過于集中于鄉村生活不同,這些作品從特定角度開掘了文化藝術、軍旅生活、少數民族、盲殘人士、知青往事等不同方面色彩斑斕的生活,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題材的豐富從側面反映了創作者視野不斷拓展的局面。
梁鴻鷹說,獲獎作家多為新人同樣令人欣喜,比如次仁羅布《放生羊》之扎實恬淡、盛瓊《老弟的盛宴》之細膩飽滿,陸穎墨《海軍往事》之陽剛蘊藉,都憑沉靜、富于內涵的藝術追求脫穎而出,證明了短篇小說創作雖面臨一定困難,但創作后勁仍在不斷增強的態勢。這些作品積極弘揚正面的思想價值,彰顯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魯敏的《伴宴》對轉型期文藝工作者堅守文化品格的肯定,《海軍往事》對幾代海疆守衛者奉獻精神的激賞,《老弟的盛宴》對殘障階層寄予的同情,無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些作品善于發揮短篇小說的優勢,注重藝術上的精雕細刻,如蘇童的《茨菰》雖由童年一段小事生發而來,但對特殊時代及城鄉不同階層人物命運的刻畫與把握,均十分精到,顯出了獨到的功力。
這次獲得魯迅文學獎的5篇短篇小說中,有兩部出自女性作家的手筆。王必勝指出,從魯敏的《伴宴》和盛瓊的《老弟的盛宴》兩部作品可以看到,女性作家對生活的觀察敏銳,文筆堅實,把握大事件的能力比起男性作家來毫不遜色。
不少入圍作品具備獲獎素質
從多部入圍作品中遴選出5部作品,難免出現“遺珠之憾”。牛玉秋告訴記者,這次入圍的短篇小說中有不少讓她印象深刻的作品,如艾瑪的《浮生記》把殺豬這樣一種勞作描寫得有如庖丁解牛般純熟,體現出人性的悲憫情懷;薛媛媛的《湘繡旗袍》通過旗袍展現出傳統文化的古老記憶與傳承;畢飛宇的《家事》反映出“90后”年輕人的青春萌動,作者對新鮮事物的敏感與關注十分可貴;韓少功的《怒目金剛》則對中國鄉土文化和人文關系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對個人的文化心理表現透徹……這樣的作品在她看來都具備得獎的素質,但由于名額所限,難免留下遺憾。
趙長天也認為此次入圍作品總體質量不錯,題材風格豐富,像須一瓜的《黑領椋鳥》描寫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裘山山的《臘八粥》展現了人們不同生活狀態,都是值得肯定的作品。趙長天說,短篇小說從語言到結構都講求精致,對作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市場等因素的考慮,很多創作者一上來就寫長篇,而短篇小說由于難結集、稿費少等緣故,往往受到創作者的忽視,這對文學創作的發展是不利的。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當下的不少短篇小說,已經逐漸走出了對社會問題的簡單化判斷,在“應該”與“不應該”之間為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這可以說是創作上的一種進步。
努力表現當下最新鮮的生活
在肯定當前短篇小說創作成就的同時,評委們也提出了不少建設性意見。王必勝認為,短篇小說創作的文本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他說,當下的短篇小說通常過于注重故事或者語言,從而缺少了經典作品那種典雅和精致的氣韻。其實短篇小說不必與其他體裁攀比厚重感,而是要為讀者展現生活熟悉而又陌生的某個層面。作家應當展開手腳,更好地表達出自己的藝術感覺。
談到短篇小說今后的創作道路,牛玉秋說,從參評的兩百多部作品來看,寫底層生活的很多,但他們選擇的創作角度較為單一,對底層的理解也相對片面,和生活的主要潮流結合緊密的作品還是少。如何用短篇小說的形式表現當下最新鮮的生活,仍然是值得業內關注和思考的問題。她同時講到,短篇小說是剪裁的藝術,對技巧的要求較高,這需要作者進一步鉆研。另外,對新生代作家的關注和培養也亟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