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與自然和故鄉的深情對話
——《自然的善意》讀后
作者:褚銀
《自然的善意》(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24年12月第一版)是一本裝幀質樸卻充滿溫度的書。32開的精裝小本,實木質感的封面,令人仿佛能觸摸到自然的紋理,淡淡的草香與泥土氣息從紙頁間飄散而出,未讀其文,已感其境。
由張漢明創作的《自然的善意》由12個小輯組成,從“知光”到“逢春”,95篇散文隨筆如95顆露珠,折射出作者對自然風物的細膩觀察與深刻覺知。
張漢明自1988年考學離開家鄉奔赴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時起,以至后來調入中央電視臺,一直身居都市卻心系曠野,以赤子之心深耕自然文學領域。他的文字超越了小清新式的淺吟低唱,在新聞紀實般的筆觸中融入詩意的哲思,引領讀者發現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自然的善”。這些司空見慣的事物,人們看過只是看過,經過也便經過,作者卻能把它們寫進文章,寫出韻味,寫得讓人讀來欲罷不能。這些文章既非傳統散文,亦非純粹札記,而是介于觀察筆記與心靈獨白之間的文體,既有嚴謹的細節描寫,又不失抒情的感染力。
書中尤為動人的是第四輯《情山》中的《秋日還鄉》。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2023年8月19日回到故鄉克什克騰旗的見聞與感懷。19段文字如19幅素描,將內蒙古大地上的大溝漫甸、小小村莊、記憶中的親人往事娓娓道來。尤其是結尾一段“高原上的向日葵地”的描寫,那份對故土的依戀令人動容:“自登車的那一時刻起,隨著雙腳所落下的簌簌泥土,現實再次讓位給夢幻與思念,歡迎故鄉的山山水水再次入夢,陪我走過余生,走過天涯……”這樣的文字,是游子對故鄉最深沉的表白。
通讀全書,我覺得《自然的善意》其魅力有如下方面:
一、故鄉情結的文學表達。全書95篇文章,絕大多數以克什克騰旗為背景。作者離鄉37載,卻從未在精神上離開過那片賦予他自然之魂的土地。家鄉是他記憶的天堂,是他生命的根,是他成長的源。同為生在農村外出謀生的游子,我能理解《自然的善意》文字深處那份濃烈的故鄉情結。這種情結,構成了作品最動人的情感張力。
二、小中見大的觀察智慧。作者善于從草木蟲魚、市井飲饌等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內涵。一株野草、一杯清茶,在他筆下都能成為承載鄉愁與哲思的載體。
三、平實而深情的文風。《自然的善意》一書語言口語化卻不失典雅,如老友閑談般親切自然。這種“無架子”的寫作姿態,反而讓文字更具穿透力,能在不經意間直抵讀者內心。這種創作方式、深厚的家鄉情懷、鮮明的寫作特點,以及親民的文風,共同構成了《自然的善意》的獨特魅力。
四、跨界融合的文體創新。作者將新聞的紀實性、散文的抒情性、隨筆的哲理性融為一體,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自然筆記體”。
文學并非高不可攀的事,它就如同種莊稼一樣普通,也有如烈酒一樣充滿激情;文學也不是輕而易舉之事,也如同莊稼需要精耕細作,好酒需要匠心釀造。作者不是專業作家,他的創作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但我仔細閱讀這本集子,能感覺到作者的創作是認真的,是下功夫的。他追求日常化寫作,選取的創作對象多是自己較為熟悉的事物,并從這些凡俗事物生發開去,寫出獨特的眼底風景,燭照自己的內心世界。作品情感真實,不矯揉造作,文風平實、自然、清新,直抵人心。
在當下一些散文創作陷入“疏離自我,逃避現實”的困境時,《自然的善意》以其真誠的態度和深厚的故鄉情懷顯得尤為珍貴,它提醒我們,最好的文字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心靈的袒露;不是遠方的想象,而是腳下土地的深情回響。
正如作者所言:“人生的意義在于見識風景,而價值在于創造風景。”《自然的善意》正是這樣一道獨特的風景——它既是內蒙古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是一位游子用半生光陰構筑的心靈之景。對于困居都市的現代人來說,這本書不啻為一劑喚醒感知的良藥,讓我們在喧囂中重拾對自然的敬畏,在浮躁里找回內心的寧靜。
若要用一句話評價這本書,那便是:一部用腳步丈量、用心靈書寫、用歲月釀造的“自然與故鄉的協奏曲”。翻開它,你不僅能讀到草原的風、故鄉的云,更能觸摸到作者最本真的靈魂。
作者:褚銀
來源:《內蒙古日報》
https://szb.northnews.cn/nmgrb/h5/html5/2025-04/17/content_51566_255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