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血的鄉愁如歌的詩
——余光中鄉愁詩歌賞析
周道模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1928——),福建永春人,生于南京。1948年赴港入臺,畢業于臺灣大學外文系。1954年參加“現代派”詩社,后與覃子豪等組織“藍星”詩社。1958年與1964年兩度赴美國讀書或講學。1966年當選“臺灣十大杰出青年”。1974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1985年返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詩集有《舟子的悲歌》、《蓮的聯想》、《敲打樂》、《與永恒拔河》、《白玉苦瓜》、《隔水觀音》、《紫荊賦》、《夢與真理》等。
在余光中眾多優美典范的抒情詩歌中,《鄉愁》、《鄉愁四詠》和《民歌》三首可以看成是一組情濃、意深、味醇、形美的鄉愁主題詩。朋友,當你再三吟詠這三首鄉愁詩歌時,你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而披文入意、披音入情,融入他創造的獨特的撼人心魄的詩境,你的靈魂也會隨之顫栗、隨之沉醉、隨之升華。
細品這三首鄉愁詩歌,你會發現它們共同的詩美特征。一是其意象單純明亮,具有概括力。《鄉愁》一詩只取“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代表性意象來抒發親情、愛情和愛國情。《鄉愁四詠》只用“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個意象就涵蓋了整個中國。而《民歌》中也是用“黃河、長江、紅海”來概括中華民族。這樣的意象選擇和構造,和所謂現代派詩歌的意象雜亂形成鮮明對比,讀之典型集中,誦之易懂而有余味。二是意境宏闊深邃。一般的詩人在吟唱懷鄉詩時,容易慣性地選擇“小橋、老屋、母親白發、老父皺紋”這類意象,通病是形同、意舊、境小。而余先生卻有意避開這些,獨具詩眼地選擇能覆蓋整個中國的意象,營造出宏闊深邃而感人的詩美意境,浩蕩出大家的大氣。三是其蘊含音樂節奏的文體美。三首詩都由詩情的變化構成內在節奏,由詩句、詩行、詩節和韻律構成外在節奏,創造出吸收了民間歌謠營養的、具有音樂旋律的、具有余光中特色的現代格律歌詩。可讀可誦,可吟可歌,是真正的詩——歌。
好了,現在我們先來欣賞《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是余先生的代表作,已譜成歌曲廣為傳唱。生離死別是鄉愁的灼心之痛,而不直說,都化在“船票”、“墳墓”意象之中了,而淺淺“海峽”割裂祖國之痛,則是大鄉愁,是民族之痛。由親情、愛情再到愛國情的發展和升華,是大才思的顯露,是大詩人的標志。
現在我們再來欣賞《鄉愁四詠》: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朋友,在“長江水啊長江水”、“臘梅香啊臘梅香”的回旋和余韻中,你一定品味出此詩獨特的音樂美。音樂性是詩歌首要的基本的語言特征。在眾多流行詩人流行地砍掉詩歌的音樂性時,余先生卻反而行之,創造了新詩音樂美的經典之作。此詩前兩節詩情尖銳而強烈,后兩節舒緩而持久,構成一張一弛的詩人內在音樂節奏。此詩外在的音樂性主要是通過音韻、句法、章法的反復方式實現的。四節詩的布韻都是AABBA式,節中有句式的反復,詩中有段式的反復。四節詩結構相同,用字多少相同,用詞各異。顯示了復沓的章法,是對古典詩歌的借鑒和創造性運用。次詩曾有多人譜曲,其中羅大佑的曲子最是佳作,廣為傳唱,真是歌——詩。
朋友,你聽,你的血脈在歌唱,長江黃河在歌唱,余光中的《民歌》在歌唱……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 也聽見
沙 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 也聽見
龍 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 也聽見
夢 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 也聽見
笑 也聽見
此詩從頭到尾結構上層層推進,愈推愈深,逐漸升起悲壯的自豪感。《民歌》之民是中華民族,《民歌》之歌是精神文化。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奔流在黃河長江的濤聲里,奔流在每個中國人的血管里,奔流向崇高和永恒!
把這三首鄉愁詩放在當今詩壇狀況、放在中國新詩發展史的背景中考察,余光中先生作出了兩個突出貢獻。一是抒真摯深沉如血的親情、愛情,抒真摯博大如血的人民之情、民族之情、時代之情,做到了詩人與祖國的完美結合和審美統一。二是精美的文體貢獻,這些內美與外美高度融合的如歌的現代格律新詩,為詩藝詩體的現代化規范化提供了文本和借鑒的榜樣,似乎暗示著新詩文體發展的方向。
這“沸血的燒痛”般的鄉愁是人類共有的情思,但它抵達余光中的中國心靈和漢語詩歌,就成了彌漫時空、浸潤靈魂的鄉愁詩。這“風也聽見 龍也聽見”歌唱著的鄉愁,從余光中獨特的抒情方式和詩美意境中浩蕩而出,紅了海棠,白了雪花,香了臘梅,醉了長江……
如血的鄉愁如歌的詩,這歌一樣的余光中啊,這海棠紅一樣的中國啊,這《民歌》一樣的我們的中國心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