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想起一位寫詩的官員
——淺析徐必常詩作《端午的眼淚——致屈原》
作者:史映紅
基本上是每天看書,有感覺的時候,也寫點聊以自慰的文字,我深知寫的東西不好,但話說回來,即便寫得好,這個年月又有誰去看呢?不要說我,很多感覺頗佳的大腕名家寫的文字,又有多少人閱讀?前天,發(fā)現(xiàn)小區(qū)門口的小攤上,多了些色彩斑斕、五顏六色的花線、香包、手圈等,驀然醒悟,哦,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要到了。
眾所周知,端午節(jié)形成于漢代,其起源自古說法不一,主要說法有:紀念屈原說;迎濤神說(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龍的節(jié)日說;夏至說等。總之端午節(jié)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的內(nèi)容,在慢慢傳承中又糅雜了多種民俗于一體,南北因地域文化不同又在習俗上存在差異。
端午節(jié)起源,我執(zhí)拗地深信主要是為了紀念我國最早、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心系家國、憂國憂民、主張聯(lián)齊抗秦;他舉賢任能、修明法度、高風亮節(jié);他“逸響偉辭,卓絕一世”、被譽為“楚辭之祖”;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精神,啟迪和激勵了后世無數(shù)英雄豪杰、志士仁人。
來看:“沒有誰的眼淚會這么長久,除了天空/沒有誰的哭聲會這么洶涌,除了江河/沒有誰的懷念會這么深沉,除了歷史/沒有誰的疼痛會這么鉆心,除了民族”,今年是屈原逝世兩千三百零二年,在如此漫長的歲月,多少朝代更迭、王朝嬗變;多少物轉(zhuǎn)星移、日月輪換;多少政權(quán)交替、國祚更易。但一位兩千三百零二年前的詩人,人們卻一直念茲在茲,耿耿于懷,吊念牽記,年年緬懷。他的詩深沉真摯,氣勢渾厚,遒勁恢弘,憂國恤民;直到現(xiàn)在很多人都耳熟能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離騷》;“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國殤》;“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遠游》;“邈漫漫之不可量兮,縹綿綿之不可紆”《九章》。這些來自兩千三百余年前的詩行,我們仔細品咂,仍然有一縷慷慨悲壯和憾人心魄的力量;有一縷絡(luò)繹不絕和一撥又一撥情感沖擊;有一縷撲面而來的磅礴氣勢和凜然豪情。必常在寫作中運用了借喻、排比等修辭方式,讓詩行走筆鏗鏘有力,從容舒展,節(jié)奏明快。
“我們又翻開了又一頁端午/一年一度啊,我們吃著粽子,讀著《離騷》”,關(guān)于端午,關(guān)于屈原,我曾在一篇拙文里寫過:“端午節(jié)很多地方賽龍舟,可謂百舸爭流,劈風斬浪,力爭上游,這是屈原勇毅前行、不屈不撓精神的寫照;千家萬戶餐桌上的粽子,線條分明、有棱有角的形狀,影射屈原守正不移、方正不阿的崇高品格;如銀似雪、潔白無瑕的糯米,影射屈原高潔純凈、素雅圣潔的情操;層層包裹的紅棗,影射屈原對國家對民族對同胞紅彤彤、熱乎乎的赤膽忠心;而插在很多人家門楣上的柳枝,柔軟輕垂,綿綿無骨,像人們緬懷先賢忠魂的淚”。
“又一滴淚落在我心上、舐了舐悲傷、淚和血絞在一起、翻江倒海、泥沙俱下、錚錚鐵骨”等詞句,我們似乎看到屈原面對國力日衰,朝綱不振,腐敗成風之現(xiàn)狀時焦灼不安和著急擔憂;似乎看到屈原屢遭讒言和排擠打壓,被逐放在湘江河畔時踽踽獨行和喟然長嘆;似乎看到郢城攻破,軍民倉惶,四處煙火,滿城狼藉,屈原絕望至極,心如死灰,一步步向著汨羅江走去……那是一個瘦弱修長的背影,是一尊漸行漸遠的“錚錚鐵骨”,是一座昏天黑地里明亮的燈塔,照亮后來者前行的路。
“我想把他們變成種子,一種能/在大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種子”,只要我們出門,撲面而來的是鱗次櫛比、高聳入云的高樓大廈,是川流不息、絡(luò)繹不絕的車海,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在太平盛世之下,在海晏河清之時,在安居樂業(yè)之中,很多人信仰之光迷失了,信念之航偏離了,精神支柱傾斜了;關(guān)于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關(guān)于楚襄之情和為民報國,在很多人,特備是年輕人的意識里日益疏離,漸行漸遠。必常站在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角度,期望全社會重視、樹立和營造學習先賢之忠義、往圣之英武的良好風尚,并盛行不輟,風靡不衰,在神州“大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
“有人在唱歌,但不是你的《九歌》/也有人在角落里招魂,也不是你的《招魂》/就連山河都變了樣了,再不是你的楚國/但流在血管里的血還是一樣的/都是一個民族的血”,記得總書記2016年10月21日《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里號召:“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上,雖然經(jīng)受了無數(shù)次外敵入侵,曾滿目瘡痍,哀鴻遍野,赤地千里;也經(jīng)受了無數(shù)次地震洪澇干旱等自然災(zāi)害,寸草不生,民生凋敝,民不聊生。但愈挫愈勇、不屈不撓的中華兒女灼熱的血液一直滾滾流淌,炎黃子孫篤定堅毅、勇往直前的中華魂魄一直轟然如雷,這就是我們傳承不息的強大基因,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多久,基因就存在多久。
“同悲一段歷史,是因為有更多的幸福/除了歷史能給我們警醒,誰又能給我們警醒”,南朝文學家范曄在《獄中與諸甥侄書》里曰:“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清代名家李漁在《閑情偶寄》里言:“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必常通過一首詩,他“用舌尖舐了舐悲傷”,感到“淚和血絞在一起”;他“與天地同悲”,讓“淚如雨下”;他“滿含熱淚”,“被一汪淚水模糊”了雙眼,憑吊一位兩千三百年前的詩人。最主要的是他在謳歌屈原愛國忘家,胸懷天下,心系蒼生的廣博胸襟和大愛情懷。在新的歷史時期,在人人都得隴望蜀、唯利是圖的當下,屈原博大胸襟與高尚情懷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被漸漸遺棄而要加倍繼承,這應(yīng)該就是必常的“立言之本意”吧。
端午的眼淚
——致屈原
作者:徐必常
沒有誰的眼淚會這么長久,除了天空
沒有誰的哭聲會這么洶涌,除了江河
沒有誰的懷念會這么深沉,除了歷史
沒有誰的疼痛會這么鉆心,除了民族
我們又翻開了又一頁端午
一年一度啊,我們吃著粽子,讀著《離騷》
看著眼前的河水一次又一次上漲
和天空一起流淚,就連一株株幼小的禾苗都在悲痛
那么多曾經(jīng)歡快的魚兒,今天都滿眼淚水
又一個波浪翻卷,這是被翻了2287年的歷史
它刪繁就簡,只亮出文化和思想
又一滴淚落在我心上
我用舌尖舐了舐悲傷,是淚和血絞在一起的味道
從公元前278年數(shù)起
這已經(jīng)是第2287年了
這翻江倒海的河流,泥沙俱下
就在此時,我又看到了你的錚錚鐵骨
我想對自己說,這些眼淚是一個民族的精血
我的心也比汨羅江淺,但這每一滴
我要把它裝下,如果有可能
我想把他們變成種子,一種能
在大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種子
我端上這杯雄黃酒,再一次敬你
眼前龍舟競發(fā),在細雨濛濛中
那么多身強力壯的漢子,在揮灑著男人的英猛
可我的眼睛,卻被一汪淚水模糊
在風景之上,我還是在努力尋找一個人
尋找一個民族的基因,和他的傳承
你不要讓我問烏云后面的天
烏云是它哭腫的眼瞼,為的是把你憑吊
有人在唱歌,但不是你的《九歌》
也有人在角落里招魂,也不是你的《招魂》
就連山河都變了樣了,再不是你的楚國
但流在血管里的血還是一樣的
都是一個民族的血
我希望你那在天的英靈睜一睜眼睛
用一個詩人的眼睛看看眼前的世界
如果你現(xiàn)在乘坐的是歷史的快車,就請風馳電掣
趕快回到你的故鄉(xiāng),它正在上演歷史的盛宴
和一個改寫歷史的時代一起,正馬不停蹄
我又端上這杯雄黃酒,再一次等你來,敬你
但我還是淚如雨下。與天地同悲
同悲一段歷史,是因為有更多的幸福
除了歷史能給我們警醒,誰又能給我們警醒
現(xiàn)在,我滿含熱淚,一仰脖子,拿出吃奶的力氣
在你和所有的先人面前,揮灑一次出發(fā)時的悲壯
作者簡介:
徐必常:1967年生,男,土家族,貴州思南人,工程師,一級文學創(chuàng)作。1989年開始發(fā)表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涉及詩歌、小說、記實文學、評論等。出版詩集3部,長詩2部,長篇紀實文學1部。曾獲中國土家族文學獎,貴州省專業(yè)文藝獎等獎項。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貴州文學院。
史映紅:男,70后,甘肅莊浪人,筆名桑雪;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發(fā)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等,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