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風雪中的詩性界碑
——微評平措朗杰詩作《界碑》
作者:德倫·次仁央宗
平措朗杰的《界碑》,宛如一幅冷峻與溫情交織的邊疆戍守畫卷,在自然、個體、家國等多重元素的交響中,樹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它超越對物理國境線的淺顯描繪,以深邃意象與熾熱情感,奏響家國、生命與守護的雄渾樂章。
一、自然意象:生命與自然的碰撞
“雪山把影子壓進肩章”,“壓”字如千鈞之力,既顯山脈巍峨,又將自然威嚴內化為戍邊人肩頭的責任與榮譽。肩章承載地質厚重、映照宇宙天光,是使命與自然偉力交融的見證。
“凍土在作戰靴紋路里蘇醒”,靴紋如犁鏵,刻下生命痕跡,喚醒沉睡凍土。戍邊人的腳步似音符,激活邊疆生機,宣告生命意志對嚴酷環境的勝利。
“一只巖羊啃食著國境線”,“啃食”將無形國境線具象化為界草,賦予其生命質地?!安葑言诮绫严吨邪l芽”,彰顯自然偉力與守護意志的和諧共存,是生命的延續與邊疆的希望。
二、家國情懷:柔軟與冰冷的交織
詩歌第二節,鏡頭從自然轉向生活。母親的“針腳”、妻子的“發繩”、揉碎在鐵絲網上的“炊煙”,這些溫情意象如陽光,與冰冷鐵絲網交織,構成戍邊人心中最深的羈絆。針腳縫著牽掛,發繩纏繞思念,炊煙帶著家的味道,讓邊疆防線充滿人性溫度。
“月光漫過哨所時/總有些名字在鋼盔上結霜”,“結霜”將月光、清寒、鋼盔冰冷與結晶思念融合,把抽象情感轉化為具體可觸的物理存在,體現戍邊人內心的孤獨與思念,是他們對家的眷戀與堅守的精神支柱。
三、身體感知:個體與國土的交融
“指節撫過冰涼的緯度”,將地理緯度轉化為可觸摸的體溫感受,使抽象數字成為戍邊者身體經驗的一部分,體現他們對土地的眷戀與守護。
“經緯儀在瞳孔深處轉動”,描繪出精準守護的姿態?!拔业拿}搏與邊境河/保持著相同的流速”,將個體生命律動與疆土活力恒久結合,宣告個體生命與大地疆土渾然一體,是戍邊者守護邊疆的堅定決心。
四、使命雕塑:血肉與豐碑的同構
“直到靴子陷進積雪/與山脊線保持相同的弧度”,“陷”“弧度”精準描繪極端環境下站崗姿態,守衛者身影與山脈輪廓同構,成為山脈延伸的一部分,是大地上的永恒豐碑。
詩歌尾段“直到所有翅膀都越過虛線/把天空縫合得/像未曾撕裂的羊皮地圖”,“翅膀”象征生命飛翔,“虛線”暗指國境線,“縫合天空”暗喻戍邊者守護和平、彌合分裂的功勛。天空如完整羊皮地圖,象征秩序恢復、家園完整,更暗含歷史厚重,守護者是天地間偉大的“縫合者”。
評論結語
《界碑》以精妙意象疊加、宏闊細膩的情感張力,超越簡單風景描繪與英雄贊歌。詩人通過肩章上雪山的重量、指節觸摸的緯度等獨特身體感知經驗,將戍邊者化作精神界碑。詩中,冰冷防線與溫暖親情、蓬勃生機、堅韌守望交織,織就深邃壯麗畫卷。詩人將個人情懷、衛國擔當與對自然偉力的敬畏融為一體,唱響風雪邊關的雄渾內斂、蒼涼溫情之歌。這道詩性界碑,以其深刻象征意義與藝術感染力,將長久閃耀,激勵人們守護家國、敬畏自然、堅守使命;漫步歷史滄桑小徑,邂逅人性至真精靈。
界碑
作者:平措朗杰
雪山把影子壓進肩章
凍土在作戰靴紋路里蘇醒
一只巖羊啃食著國境線
草籽在界碑裂隙中發芽
母親把針腳縫進舊帳篷
馬鞍上晃動著妻子的發繩
風把炊煙揉碎在鐵絲網
月光漫過哨所時
總有些名字在鋼盔上結霜
指節撫過冰涼的緯度
經緯儀在瞳孔深處轉動
牦牛馱著云朵翻過埡口
我的脈搏與邊境河
保持著相同的流速
直到靴子陷進積雪
與山脊線保持相同的弧度
直到所有翅膀都越過虛線
把天空縫合得
像未曾撕裂的羊皮地圖
作者簡介:
平措朗杰:西藏日喀則人。1991年生,畢業于浙江警察學院,2013年入伍,現任里孜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執勤隊副隊長;現為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西藏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會員。
德倫·次仁央宗,西藏日喀則人,西藏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曾在英國劍橋大學訪研。西藏倉央嘉措文化研究協會會長。著有《藏族文學簡史》《簡明現代藏、漢雙語教材》《西藏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歷史與現狀研究》(合著)《亞桑志》等教材及專、譯著。系列童話《牧童》被翻譯成意大利文、英文和尼泊爾文。
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