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遷下的文學新章
——從袁竹《平遙世家》看新世紀抗戰文學的變革與新生
作者:李櫟
新世紀抗戰文學:時代變遷下的文學新章
2025 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這場偉大的勝利,不僅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學始終是時代的忠實記錄者與深刻反思者,抗戰文學應運而生,承載著民族的苦難與抗爭、精神的砥礪與升華。從抗日戰爭爆發之初,文學就以其獨特的力量,成為鼓舞士氣、宣傳抗戰的有力武器,歷經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不斷演變和深化。
進入新世紀,隨著時代的急劇變革、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對歷史認識的逐步深化,抗戰文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與挑戰,在題材、敘事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既反映了時代對文學的新要求,也體現了作家們在藝術探索上的不懈追求。
在題材方面,新世紀抗戰文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戰爭敘事范疇,不再僅僅聚焦于正面戰場的硝煙炮火和敵后游擊戰爭的驚險刺激。作家們將視野拓展到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領域,深入挖掘抗戰時期文化抗戰的豐富內涵,展現文化界人士如何以筆為武器,捍衛民族的精神家園;關注經濟抗戰的艱難歷程,揭示經濟領域的斗爭對戰爭走向的深遠影響;刻畫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抗戰圖景,描繪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堅守抗戰信念、默默奉獻的小人物群像。通過對這些多元題材的深入挖掘,新世紀抗戰文學全面而深刻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復雜性和全面性,使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了解戰爭對社會各個層面的巨大影響,感受到戰爭時期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敘事上,新世紀抗戰文學展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與突破精神。傳統抗戰文學敘事模式往往較為單一,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線性發展,以時間為線索,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而在新世紀,作家們大膽嘗試采用多樣化的敘事方式,為抗戰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魅力。多線敘事的運用,使不同地區、不同人物的抗戰故事相互交織、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宏大畫卷。讀者仿佛置身于歷史的洪流之中,能夠從多個視角感受戰爭的殘酷與悲壯、人性的光輝與丑惡。非線性敘事手法的運用,如回憶、倒敘、插敘等,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故事的敘述更加曲折動人、富有層次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同置身于一個充滿懸念和驚喜的迷宮之中,不斷被新的情節和線索所吸引,激發起強烈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敘事語言也更加注重個性化和文學性,作家們根據作品的主題和人物特點,運用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有的作品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戰爭氛圍;有的作品則運用細膩婉約的語言,刻畫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運。
人物形象塑造是文學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新世紀抗戰文學在這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以往抗戰文學中常見的 “高大全” 式英雄人物塑造模式逐漸被摒棄,作家們更加關注戰爭中的普通人,將他們作為作品的主角,展現他們在戰爭中的掙扎、成長和奉獻。這些普通人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超凡脫俗的英雄氣概,但他們的堅韌、勇敢和善良同樣令人動容。他們在戰爭的陰霾下,為了生存、為了家人、為了國家,默默承受著苦難,不屈不撓地抗爭著。同時,抗戰文學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簡單的善惡對立,作家們更加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面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豐滿立體。敵方人物不再是單純的臉譜化形象,他們也被賦予了人性的一面,有自己的信仰、情感和矛盾。這種對人物形象的豐富和多元塑造,使抗戰文學更加貼近生活的真實,更能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和多面,思考戰爭對人性的影響和塑造。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文學發展趨勢下,袁竹的長篇小說《平遙世家》應運而生,它以其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內涵,為新世紀的抗戰文學增添了一抹獨特而亮麗的色彩,成為這一時期抗戰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袁竹的長篇小說《平遙世家》向中國作家網一投稿,便被編輯選中在“長篇連載”欄目發表。
溯源與新變:新世紀抗戰文學的多維審視
(一)抗戰文學的歷史演進
抗戰文學的濫觴,可追溯至抗日戰爭爆發的烽火歲月。彼時,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文學成為了喚起民眾、鼓舞士氣的有力號角。從東北淪陷區作家群的慷慨悲歌,如蕭軍的《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以飽含血淚的筆觸描繪淪陷區人民的苦難與抗爭,激發民眾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意識;到國統區作家對戰爭的深刻反思與對人性的探尋,如丘東平的戰地紀實小說,深入刻畫愛國軍人的英雄形象與內心世界,展現戰爭的殘酷與悲壯。這一時期的抗戰文學,以其強烈的時代使命感和戰斗精神,成為全民族抗戰的精神支柱之一,為凝聚民族力量、堅定抗戰信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后,抗戰文學在繼承前期傳統的基礎上,開啟了新的篇章。作家們以更加宏大的視角和更為成熟的敘事手法,全面展現戰爭歷史。這一時期的作品強調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塑造了眾多英勇無畏、為國家和民族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如《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等。這些作品不僅是對戰爭的記錄,更是對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傳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抗戰文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思想的解放和文學觀念的更新,促使作家們突破以往單一的敘事模式和創作視角,開始更加關注戰爭中的個體命運、人性掙扎以及歷史的復雜性。莫言的《紅高粱家族》以獨特的視角和充滿激情的敘事,展現了高密東北鄉人民在抗戰中的愛恨情仇與生命抗爭,打破了傳統抗戰文學的敘事框架,為抗戰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此后,一系列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和獨特藝術風格的抗戰文學作品相繼涌現,它們以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抗戰歷史,使抗戰文學的內涵和外延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二)新世紀抗戰文學的獨特風貌
題材: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新世紀的抗戰文學在題材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態勢。作家們將目光投向抗戰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從文化抗戰中知識分子的堅守與抗爭,他們以筆為武器,傳播愛國思想,抵制文化侵略,守護民族的精神家園;到經濟抗戰中工商界人士的艱難支撐,他們在戰火紛飛中努力維持經濟運轉,為抗戰提供物質保障;再到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抗戰點滴,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為抗戰貢獻力量的小人物,他們的堅韌、勇敢和善良,構成了抗戰歷史的生動底色。這些題材的挖掘,使抗戰文學不再局限于戰爭本身,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抗日戰爭對社會、對人民生活的深刻影響,讓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抗戰歷史的全貌。
同時,抗戰文學在題材深度上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作家們不再滿足于對戰爭表面現象的簡單描繪,而是深入挖掘戰爭背后的歷史原因、人性本質以及民族精神等深層次問題。通過對戰爭中不同人物命運軌跡和心理變化的細膩刻畫,揭示戰爭對人性的扭曲與摧殘,以及人性在戰爭中的頑強抗爭與光輝綻放。一些作品中,戰爭的殘酷使人性中的惡被放大,但同時也激發了人性中的善與堅韌,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和多面。這種對題材的深度挖掘,使抗戰文學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歷史價值,引發讀者對戰爭、人性和歷史的深入思考。
敘事:突破傳統的創新表達
在敘事方式上,新世紀抗戰文學大膽創新,突破了傳統的單一敘事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的敘事風格。多線敘事的巧妙運用,將不同地區、不同人物的抗戰故事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抗戰全景圖。讀者仿佛置身于歷史的洪流之中,能夠從多個視角感受戰爭的復雜與多元。比如,一部作品中可能同時講述了正面戰場的激烈戰斗、敵后游擊隊員的英勇斗爭以及普通百姓在淪陷區的艱難生存,這些線索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展現了抗戰的宏大歷史背景。
非線性敘事手法的引入,如回憶、倒敘、插敘等,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故事的敘述更加曲折動人、富有層次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同置身于一個充滿懸念和驚喜的迷宮之中,不斷被新的情節和線索所吸引。通過回憶的方式,讓主人公在戰爭結束后回憶起往昔的戰斗經歷,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展現戰爭對人物一生的影響;或者采用倒敘的手法,從戰爭的結局開始敘述,引發讀者對戰爭過程的好奇和探索欲望,然后再逐步回溯戰爭的起因和發展,使故事充滿張力。
敘事語言也成為新世紀抗戰文學創新的重要領域。作家們根據作品的主題和人物特點,運用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使作品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有的作品運用簡潔明快的語言,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戰爭氛圍,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有的作品則運用細膩婉約的語言,刻畫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使讀者能夠深入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一些作品中,方言的運用不僅增強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氣息,還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
人物形象:回歸真實的人性書寫
新世紀抗戰文學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擺脫了以往 “高大全” 式英雄人物的刻板模式,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豐富性和多元性。作家們將目光聚焦于戰爭中的普通人,展現他們在戰爭中的掙扎、成長和奉獻。這些普通人可能是手無寸鐵的農民、樸實善良的婦女,也可能是懵懂無知的少年,他們沒有超凡的本領和驚天動地的壯舉,但他們在戰爭的磨難中,逐漸覺醒、成長,用自己的方式為抗戰貢獻力量。他們的堅韌、勇敢和善良,讓讀者感受到平凡人在戰爭中的偉大力量。
同時,抗戰文學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簡單的善惡對立,而是更加注重刻畫人物性格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敵方人物不再是單純的臉譜化形象,他們也被賦予了人性的一面,有自己的信仰、情感和矛盾。在一些作品中,日本士兵不再僅僅是兇殘的侵略者,他們也有對家鄉的思念、對戰爭的迷茫和對生命的敬畏。這種對人物形象的豐富和多元塑造,使抗戰文學更加貼近生活的真實,讓讀者能夠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戰爭中的人性,引發讀者對人性的深入思考和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
袁竹與《平遙世家》:文學與藝術的跨界交響
(一)袁竹:跨越文學與藝術的創作者
袁竹,一位在文學與繪畫領域自由穿梭的創作者,宛如一顆璀璨的雙子星,在兩個藝術領域綻放出獨特的光芒。他是四川德陽這片人杰地靈之地孕育出的藝術驕子,自幼便對文學與繪畫展現出濃厚的興趣和卓越的天賦。多年來,他筆耕不輟,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累計創作了 400 余萬字的作品,涵蓋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多種體裁。這些作品猶如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在各大媒體上發表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讀者的喜愛。他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靈感,講述著古老歲月里的傳奇故事;又深入現實生活,捕捉當代社會的熱點與人們的情感脈搏;同時,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深刻的思考,引發讀者內心的共鳴。
在繪畫領域,袁竹更是獨樹一幟,成為逍遙畫派的創始人。他提出新時代國畫要走創新化、現代化、國際化、未來化之路的理念,猶如在傳統國畫的靜謐湖面投下一顆巨石,激起層層創新的漣漪。他潛心研究,獨創了 “豹紋斑”“牛毛紋” 兩個皴法,為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帶來了全新的視覺體驗。“豹紋斑” 皴法以其獨特的塊狀肌理,賦予畫面強烈的質感與立體感,每一塊斑紋都仿佛是大自然賦予山巒的獨特密碼,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雄渾;“牛毛紋” 皴法則以細密交錯的筆觸,展現出草木生長的韻律和云霧氤氳的朦朧美感,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在畫面上的細膩呈現。他將中國畫精髓 “寫意” 與世界主流藝術抽象元素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逍遙山水風格。其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大紅袍品牌精裝圖書以及《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在繪畫界引起了轟動,成為眾多畫家和藝術愛好者研究和學習的典范。
袁竹的文學與藝術創作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交融、相互影響。他的文學作品中常常蘊含著繪畫般的意境,通過細膩的文字描繪,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讀者在閱讀中仿佛置身于畫境之中;而他的繪畫作品又仿佛在講述著一個個生動的故事,每一筆每一劃都充滿了情感和敘事性。這種跨領域的創作能力,使他在創作《平遙世家》時,能夠將文學的敘事性與繪畫的意境美完美融合,為這部小說賦予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平遙世家》:抗戰文學的獨特樣本
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奏鳴:《平遙世家》以程家的家族命運為切入點,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緊密交織在一起,猶如一首雄渾壯麗的交響曲,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在抗日戰爭時期,程鶴年等先輩們身處亂世,卻心懷家國大義。他們利用家族傳承下來的銀窖,秘密傳遞情報,保護國家機密,成為了抗戰時期隱蔽戰線上的無名英雄。他們在黑暗中默默堅守,與敵人斗智斗勇,每一次的行動都充滿了危險與挑戰,但他們從未退縮。他們的故事生動地再現了那個動蕩年代的歷史背景,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先輩們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與獨立,不惜犧牲一切的偉大精神。
而在現代,程雪作為程家的后人,繼承了家族的使命。在元宇宙和基因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她踏上了探尋家族秘密的征程。她在虛擬與現實之間穿梭,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和危險,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這種古今交織的敘事方式,使讀者既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又能體會到現代科技帶來的沖擊和挑戰。通過對比不同時代的困境和抉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家族精神的傳承和延續。程家先輩們的愛國情懷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在程雪身上得到了延續和升華。她不僅要解開家族的謎團,還要面對現代社會中的各種復雜問題,為了家族的榮譽和國家的利益,她勇往直前,成為了新時代的守護者。
懸疑與科幻的奇妙融合:小說中充滿了懸疑元素,從銀窖的秘密被揭開的那一刻起,讀者就被卷入了一個充滿謎團的世界。銀窖中隱藏的日軍侵華鐵證,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引發了各方勢力的覬覦。神秘組織對程家秘密的窺探,使得故事充滿了緊張和刺激的氛圍。每一個線索的出現,都像是黑暗中的一絲曙光,引領著讀者和程雪一起去解開謎團,但同時又會引出更多的懸念,讓人欲罷不能。讀者在跟隨程雪的腳步解開謎團的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迷霧的迷宮之中,不斷被新的懸念所吸引,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閱讀興趣。
同時,小說融入了元宇宙、基因科技等科幻元素,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元宇宙展覽中的數字解謎,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個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充滿了新奇和刺激;基因方舟的神秘力量,更是引發了讀者對未來科技的無限遐想。這種懸疑與科幻的融合,使小說既具有傳統懸疑小說的緊張刺激,又具有科幻小說的前瞻性和創新性。它打破了傳統文學類型的界限,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讓讀者在感受緊張刺激的情節的同時,也能思考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立體人物的魅力呈現:小說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個性豐滿,每一個人物都仿佛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真實存在。程雪作為主角,她勇敢、堅韌、智慧,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始終堅守信念。她原本是一個對家族秘密充滿好奇的古建修復工作者,但在探尋家族秘密的過程中,逐漸成長為一位肩負使命的基因守護者。她的成長歷程充滿了艱辛和挑戰,每一次的挫折都沒有打倒她,反而讓她更加堅強。她的勇敢體現在面對危險時毫不退縮,敢于直面敵人;她的堅韌表現在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相;她的智慧則體現在她能夠巧妙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解開一個又一個謎團。
淺野潤則是一個復雜的人物,他雖然是日本人,但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愛和敬意。他在與程雪的合作中,逐漸贏得了她的信任。他的加入不僅增加了故事的國際化元素,也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他在小說中有著自己的矛盾和掙扎,一方面他對自己的國家有著深厚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又對中國文化和人民有著深深的敬意。這種復雜的情感使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此外,小說中還有林薇、阿杰等配角,他們各具特色,在程雪的冒險旅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林薇可能是程雪的閨蜜,她聰明伶俐,在關鍵時刻總能為程雪提供幫助和支持;阿杰可能是一個技術高手,他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幫助程雪解決了許多技術難題。這些配角的存在,使整個故事更加豐富多彩,也讓讀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和力量。
守護傳承的主題升華:《平遙世家》的主題圍繞著守護與傳承展開,這一主題貫穿了整個小說,猶如一條堅韌的絲線,將故事中的各個元素緊密地串聯在一起。程家先輩們守護著銀窖中的秘密和國家的利益,他們將這份責任視為家族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們的精神通過家族日記和血脈傳承給了程雪,成為了她前進的動力和指引。在現代社會,程雪肩負起了守護人類基因安全的使命,這是對家族精神的傳承和延續,更是對人類文明和未來的責任擔當。
她不僅要解開家族的謎團,還要與神秘組織作斗爭,防止基因技術被濫用。基因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潛在的風險。神秘組織企圖利用基因技術達到自己的邪惡目的,程雪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她必須全力以赴,守護人類的基因安全。這種守護與傳承的精神在小說中得到了深刻的體現,它不僅僅是對家族榮譽的維護,更是對人類文明和未來的深切關懷。小說通過程雪的經歷,呼吁人們珍惜歷史、傳承文化,同時也要關注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和道德問題。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因為歷史是我們前進的基石;我們要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讓它們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同時,我們也要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科技發展,確保科技能夠造福人類,共同守護人類的未來。
文化融合的價值彰顯:小說中融入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平遙古城、晉商文化、程家祖祠等,這些元素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為故事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平遙古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小說中對平遙古城的描寫,讓讀者仿佛穿越時空,感受到了古城的古樸與典雅。晉商文化則展現了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智慧和魅力,程家作為晉商的代表,他們的商業理念和經營方式,體現了晉商的誠信、勤奮和創新精神。程家祖祠則是家族文化的象征,它見證了程家的興衰榮辱,也傳承著家族的精神和價值觀。
同時,小說也探討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科技沖擊下的傳承和發展問題。元宇宙展覽將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使傳統文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這種創新的展示方式,既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了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表明傳統文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與融合,既體現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熱愛,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和方法,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
意義與啟示:《平遙世家》對新世紀抗戰文學的貢獻
《平遙世家》在新世紀抗戰文學的發展進程中,占據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宛如一座熠熠生輝的燈塔,為抗戰文學的創作照亮了新的航道,對未來抗戰文學的創作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具有不可估量的借鑒意義。
從題材創新的維度審視,這部作品突破了傳統抗戰文學題材的固有邊界,構建起歷史、現實與未來相互交織的宏大敘事架構。它以抗日戰爭時期程家先輩利用銀窖傳遞情報、守護國家機密的英勇事跡為歷史基石,真實而生動地還原了那個戰火紛飛、民族危亡的時代背景,讓讀者深切感受到先輩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與獨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偉大精神。而在現實層面,程雪在現代社會中繼承家族使命,在元宇宙和基因科技的復雜背景下探尋家族秘密,這一情節設置巧妙地將當下的科技發展與家族傳承緊密相連,使讀者在感受歷史厚重感的同時,也能深切體會到現代科技給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沖擊與變革。作品對未來基因科技發展的大膽想象,更是為抗戰文學的題材領域開辟了新的天地。這種跨越時空的題材融合,讓抗戰文學不再局限于對過去戰爭的簡單回顧,而是具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和更為深刻的時代內涵。它啟示未來的抗戰文學創作者,要敢于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以更加開放和多元的視角,挖掘抗戰歷史與現代社會、未來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特色和前瞻性的作品。
在敘事手法的創新方面,《平遙世家》堪稱典范。它將懸疑與科幻元素巧妙地融入抗戰故事的敘述之中,創造出一種充滿張力和吸引力的敘事風格。懸疑元素的運用,如銀窖秘密的層層揭開、神秘組織的陰謀步步緊逼,使故事充滿了緊張感和懸念感,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迷霧的迷宮之中,被強烈的好奇心驅使著,迫不及待地想要跟隨主人公的腳步,揭開事件的真相。而科幻元素的加入,如元宇宙展覽中的數字解謎、基因方舟的神秘力量等,不僅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和科技感,還拓寬了讀者的想象空間,使作品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創新的敘事手法打破了傳統抗戰文學敘事的單調與沉悶,為抗戰文學的敘事創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它告訴未來的創作者,在抗戰文學的敘事中,可以巧妙地融合其他類型文學的元素,通過多元化的敘事方式,使抗戰故事更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從而吸引更多的讀者關注抗戰歷史,感受抗戰文學的魅力。
人物形象塑造上,《平遙世家》也為未來抗戰文學創作樹立了標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元、立體飽滿,擺脫了以往抗戰文學中人物形象的單一化和臉譜化。程雪作為主人公,她的性格并非單一的勇敢或智慧,而是在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時,展現出勇敢、堅韌、智慧等多種品質的交織與融合。她在探尋家族秘密的過程中,經歷了無數的挫折和磨難,但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這種成長型的人物塑造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人物的真實情感和成長歷程。淺野潤這一復雜人物的設置更是獨具匠心,他作為一個日本人,卻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愛和敬意,在與程雪的合作中逐漸贏得了她的信任。他的存在不僅增加了故事的國際化元素,還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這種對人物性格復雜性和多面性的刻畫,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信,也讓讀者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戰爭中的人性。未來的抗戰文學創作者可以從中汲取靈感,注重人物形象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塑造,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情節,展現出戰爭中人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復雜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平遙世家》對未來抗戰文學創作的另一個重要啟示在于其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視。作品中大量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如平遙古城、晉商文化、程家祖祠等,這些元素不僅為故事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更成為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而元宇宙展覽將平遙古城的歷史文化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創新展示方式,為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它表明,在未來的抗戰文學創作中,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現代社會生活緊密結合,通過創新的表達方式,使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同時,作品也呼吁人們關注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和道德問題,這提醒創作者在展現抗戰歷史和文化的,也要對當下社會的現實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使抗戰文學具有更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結語:抗戰文學的未來展望
新世紀抗戰文學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發展演變,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與創新精神。它在題材上的拓展,深入到抗戰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抗戰歷史的呈現更加全面、立體;敘事方式的創新,打破了傳統的束縛,為讀者帶來了全新的閱讀體驗;人物形象塑造的多元豐富,讓讀者看到了戰爭中人性的復雜與多面,使抗戰文學更加貼近真實的生活。
袁竹的《平遙世家》作為新世紀抗戰文學的杰出代表,以其獨特的敘事結構、豐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題內涵,為抗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它將家族命運與民族抗戰緊密相連,通過一個家族的故事,展現了整個民族在抗戰中的苦難與抗爭、堅守與傳承。作品中歷史與現實的交織、懸疑與科幻的融合,不僅增加了故事的可讀性和吸引力,也為抗戰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望未來,抗戰文學仍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題材上,作家們可以進一步挖掘抗戰歷史中的細節和故事,關注那些被遺忘或忽視的群體和事件,如抗戰時期的國際援助、少數民族的抗戰貢獻等,使抗戰文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抗戰文學也可以與新的媒介和藝術形式相結合,如影視、動漫、游戲等,通過跨媒介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抗戰歷史,感受抗戰文學的魅力。
在敘事和人物塑造方面,作家們應繼續秉持創新精神,不斷探索新的敘事方式和人物塑造手法,使抗戰文學更加符合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可以借鑒其他文學流派和藝術形式的優點,如現代主義文學的意識流手法、后現代主義文學的解構與重構等,為抗戰文學注入新的活力。同時,要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深刻的洞察,展現出戰爭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讓讀者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此外,抗戰文學還應肩負起傳承歷史、弘揚民族精神的重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各種思潮的沖擊,抗戰文學要堅守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以生動的文學作品,讓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要通過對戰爭的反思,傳達出對和平的向往和珍視,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文學的力量。
新世紀抗戰文學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而《平遙世家》為其發展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在未來的發展中,抗戰文學有望在題材、敘事、人物塑造等方面不斷創新,繼續書寫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壯麗篇章,成為傳承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文化載體 。
作者簡介:李櫟,藝評人,在《中國作家網》、《搜狐網》《四川新聞網·麻辣社區》等發表數十篇文學評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