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人在高原,聆聽歲月的回響

人在高原,聆聽歲月的回響

——評牧之散文詩集《高原與歲月書》

 

作者:周維強

 

牧之的散文詩是獨具一格的。從文本上來看,他的散文詩主題較為集中,像高原、心靈、歲月、生命,是他散文詩經常探討的詩意范圍。行文筆法上,看似傳統,實則是在堅守和傳承。因為他數十年的文學創作,從未間斷,從而讓他的文本特色呈現出連貫的思想永恒性。當前的散文詩創作,很多人耐不住寂寞開始停筆。有的人為了尋求突破,開始在意識流和超現實主義之上尋找靈感,我們看到的,在文本的厚度上,并沒有出現亮眼之作,反而讓創作者感到沮喪,呈現出一種實驗后的困頓感。而牧之的創作,無疑是難能可貴的。為了保持創作的旺盛生命力,同時,為了延續自己的思考,拓寬自己的寫作主題,他還會去寫行吟類的散文詩,在獲得新的靈感的同時,也讓他對高原,對貴州,對自己的母土,尋找到了新的認知。尤其是獲得駿馬獎后,詩人對于自身的定位和認知變得清晰,他愈發認為自己的創作,應該回歸到高原的母土之中,在布依族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中找尋新的方向,那回望的歲月,回溯的河流,都是值得挖掘的。

 

此番結集出版的《高原與歲月書》,是牧之對自己散文詩創作的梳理,是對自己這些年散文詩實踐的一次總結。有些寫于二十年前的散文詩,今天來看,依然具有可讀性。這是作品之幸,詩人之幸。作品,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束之高閣。當很多散文詩作品,因為時代的局限性,題材的局限性和思考的局限性而變成了一次性消費品。牧之關于高原、心靈、歲月的散文詩,還能在塵封的冊頁里閃著文字之光,本身就說明了詩人創作的前瞻性和獨立思考的可貴。散文詩的文本,脫胎于詩,形成于文,在有限的篇幅里,讓文字承載作者的所思所想,除了一以貫之的深度思考,對語言的深度感受,還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同時,在時間的河流之上,詩人長久的努力,還得為散文詩進行人格上的注解。一部散文詩作品,它是作者、讀者、時間共同完成的,而不是其他。從筆者的閱讀來看,很多散文詩作品的誕生,和創作者的潛思考或者瞬間感受有關,這也就從側面說明,很多詩人或者作家在創作散文詩時,并沒有形成系統的認知和思考,完全是靈機一動或者隨性之筆。這也就導致文本的系統性和有效性存疑。從這個角度上看,牧之的《高原與歲月書》,更像是作者對自己文學創作的一次莊重回答。

 

通讀全書五輯內容,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藝術特色:

 

深度還原高原意象,全身心融入高原厚土,獲得高原靈感的一次次垂青

 

第一輯《在高原》,有靈感寄托的《高原斷想》《在高原放飛遐想》《高原魂》《魂系高原》;有探討生命的《生命騷動的潮汐》《生命的獨語》《生命的渡口》《生命的暢想》;有寫高原風物的《高原雪》《高原風》《高原雨》《高原河》《高原樹》《高原路》;有寫高原科技和布依族民族風情的《中國天眼》《在天文小鎮》《仰望天文時空塔》《星際家園》《塘邊天坑群》《塘邊風光》《巨木掠影》《八音彈唱》等。

 

由于牧之對貴州高原一往情深的書寫,有一段時間,他被一些評論者稱之為“高原詩人”。牧之筆下的高原是鮮明的,是帶有詩人情感溫度的,是一種文化符號。即便是作為地域象征,作為文化意識,也是帶有很強的生命感的,牧之對于高原的理解,從靈魂深處探討,從生命的鏡像里闡釋,從地域風物上一次次辨析,可以這么說,散文詩中,透過文字折射到紋理之中,我們看見的,是詩人對于母土的一次次謳歌。

 

比如,他在《高原斷想》中這樣寫:“坐在高原的古井邊,看井中的那一泓清水,尋覓那汲水的吊桶,任心夢在子夜靜靜地折磨自己,于心夢中永遠記住祖先的饑渴。摘一片高原的樹葉,吹一曲飄逝的謠曲,那些可以飛翔的鳥們便在高原深處踏夢而來。我除了熱淚盈眶,除了緘默,便只有彎下腰下任我的心在高原尋找驛站。”這一章,闡釋高原的意象源頭“祖先”,帶有原始而粗獷的呼喊,與高原的坎坷、曲折相呼應;而《在高原放飛遐想》一章中,詩人這樣寫道:“高原落日圓。我們內心深處蕩漾的方言,在故鄉的雪地里,在彎曲的山道中,像高原的老樹和陶罐一樣,在流水的倒影里,讓我們奔波沉浮的身影,和山崖上不斷溢出的鳥鳴一起,彎成一張射箭的弓,向天之涯,海之角飛馳而去。”牧之在散文詩中安放著多重的思考意境,雪、風、雨、河,這些渾厚的意象,經過一次次詩性的注解,變得多元、豐富,也變得和詩人內心的情感相重疊,相呼應,達成了一種情緒上的深層次遞進;在《高原魂》和《魂系高原》兩章里,這種情感升華到了一定的境界,比如:“祖先的遙愿在山巖縫隙的古榆樹里長出了嫩綠點點。滄桑的流年便遙遠而成朦朧的山巒。壘滿亂石的黃土坡上男人們騷亂的沖動隨著狂想奔進烏云孕育洪荒。旋轉的星座在浸血的指尖里靜靜地燃燒,黃昏的倒影便孤獨在曠野里彈奏惆悵的吉他。”以及:“高原的祭壇縷縷香火在撕裂生命,鮮血便淋漓在荒蕪的曠野。你捏緊褐色的鐵櫓遙想千萬年滄桑的犧牲者一定只低吟黑色的挽歌不會合上不屈的雙眼。高原河的浪濤滾出了一串串蒼涼的笑聲抽打你悸動的心潮。你盈血的雙眸便染紅了蒼茫的荒原。于是,高原河的漩渦深處,你擎起不屈的雙手喚來了宇宙的風暴。”牧之以赤子的深情和高原聯動,在高原的壯闊與渾厚之間,書寫了一個高原詩人的抒情交響。

 

緊接著,《高原河》用化境的方式,寫出了大河奔涌的民族樂章,“奔涌了千年萬載”,既承載“沉入河底的疼痛和奮爭”,也映照高原人“波瀾不驚”的生存智慧與“面朝大海”的開放胸襟。是詩人精神、地理、文化上的血脈,也是內心的一種敬仰;《高原雪》,寫出了純凈與純粹,內心之中的修行與空蒙,是雪融化后的新生;《高原風》,把風父性化,那渾厚與滄桑,是高原父親的象征,帶著生命力的召喚,帶著“大風起兮,云也飛揚”,樂章里的古老有著深沉的低音;《高原樹》與《高原路》,更像是把高原母性化,尤其是時代的巨變帶來的新的氣象,宛如祖國母親給予高原的一次新生的蝶變。

 

在這一輯散文詩里,詩人站在了時代的高處,書寫新的變化,包括天眼、天文小鎮、塘邊風光,這種與時代共振的書寫,讓散文詩在情感的血脈上獲得了一致的延伸。和前文對于生命的書寫,達成了一種生命的新的綻放。

 

貴州山水多奇幻,牧之的散文詩其實也深受山水奇幻的啟發。他的散文詩有著瑰麗的色彩,有著多樣的變化。比如在《仰望天文時空塔》里,他寫道:“和落日相遇,蛹化為蝶。在時空塔下,克度的晚鐘敲響了祖先們千年的沉思,讓我們藏在心底的鄉愁化為血脈里恬靜的溫情,推開雕花的軒窗,與青石雨巷里的煙波流轉成游子的一簾幽夢。”鄉愁化為血脈的溫情,是情感的延宕,而“推開雕花的軒窗,與青石雨巷里的煙波流轉成游子的一簾幽夢”,則是畫面感的描摹和情韻的舒展。

 

對《八音彈唱》這一章散文詩印象深刻,開篇便是“天籟之音,繞梁三日。”吸引讀者的眼球,隨后“八角琴、竹笛、竹點、月琴、三弦琴、京胡、大胡、中胡奏響了布依人艱辛的經歷,欲唱還休。月落山崖,所有的天籟之音全在八音彈唱的彈指一揮間,塵世的喧囂便在五彩斑斕的吟唱中悄然打坐。”引申為一種情緒的綿延,仿佛眼前浮現出演奏的畫面,身著民族服飾,演繹動情謠曲。

 

緊隨其后的是詩人的回首與想象:“往事如一張斑駁的舊畫,為我們在八音彈唱里開具心靈的藥方,讓我們穿越祖先掌紋一樣的路途,進入夢想。扯一些星輝,月色為我們溯出人生的秘道,那些層巒與疊嶂在八音的彈唱中流連著,把我們的夢幻引入了平塘與日月同輝的山水。”

 

尤其是:“在暮色中趕路,古榕樹下的八音彈唱,是我們遠行凝思中的指引,是洗禮我們生命的上善若水。把八音安放于心,讓萬物安寂。我們在老屋擁膝而坐,對酒當歌,酒碗里晃動的月光有八音繚繞,以青蓮的姿態禪坐。于是,我們的內心在祖先滿目的安祥與淡然中一片透明。”升華了對祖先的崇敬,內心對家族傳承的一種致敬。

 

行吟詩里找尋新的靈感

 

在“履痕處處”一輯,我們可以看到牧之書寫的對象不僅僅是一道道風景,更像是一支支素樸的歌謠。《馬嶺河峽谷》《萬峰林》《萬峰湖》《竹林堡石林》《三岔河詠嘆》《魂系臺山》《東湖詠嘆》寫的是山水風景;《感德,茶行天下》《鐵觀音,感德之魂》《走進放馬坪》《肇東抒懷》《甘南,甘南》《鶴壁, 鶴壁》,漫游的是祖國的河山;而《夢回故鄉》又回到了故土之上。詩人這樣精心的設計,仿佛游走了一圈,又回到了故土之上,頗有神游后回到故鄉原點的溫情。

 

行吟詩,中國古已有之,意為一邊行走一邊吟唱。《楚辭·漁父》言:“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行吟詩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為借物抒情、借景言志的創作體例。既可以把它寫成風景詩、旅游詩,也可以把它寫成采風詩、感懷詩。其實,在寫作行吟詩時,分為向內和向外兩種素材提取方式。向內,就是把歌吟的對象代入到自己的個人生命體驗中,用自己的個人經驗置換與行吟對象產生的關聯;而向外,則是借助資料和常識,對行吟對象進行語言和詩歌技巧上的修飾。

 

牧之的散文詩里,把向內和向外的技巧都運用到了文本的創作之中。比如,他寫《馬嶺河峽谷》:“閱讀你的滄桑,走進你的傳說。我語言與詞匯的意境,便在你奔騰而下的奇瀑中永恒成美麗的禮贊。穿過洶涌著的波濤,你如母性的水滴跟隨我手中的槳聲,溫柔地拂去我的憂愁,我的悲傷。波濤之上,我凝視風卷的濤聲沉思:誰在隨波逐流?誰在逆流而上?”這是一種向內的語言探索,把自己的心境,和馬嶺河的風情融入,產生美的感受;而《甘南,甘南》:“在甘南,千年之夢,臨雪而開。臘子口的炮聲,走過了時光與傳說的彩霞,幻化成高原鮮艷的山花。失足的鳥鳴,便起死回生。水無聲,山無聲,樹無聲,人無聲……一回首,盡是母親的呼喚。而普濟天下的情懷,在甘南亦如春雨潤物,傳遞溫暖。”則是向外的一種情感延續,是利用景物的自然之美,沖擊視覺,只需素描即可。

 

這一輯的散文詩,運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表現出了詩人的濃濃詩情。

 

散文詩大家耿林莽曾說:“散文詩是什么呢?是感覺,是印象,是情緒,是思想與情感波動的流,是外部世界與心靈世界的匯聚點,是現實與夢幻凝聚在一起,而又輕輕飄走的一縷煙!我一直強調散文詩是‘虛’的,不贊成‘報告體’那種,完全向‘實’的方向發展。這里講的所謂‘虛’,是在‘實’的基礎上的提高,是詩性的升華,并不是讓你脫離生活,是要比生活更高,而且要給人美的感覺,或美的幻覺。幻覺也是來自生活的。一些散文詩的質量不高,主要問題是太‘實’,‘實’而不化,把創作素材提升到美的境界不夠。散文詩不是再現,也不是表現,而是創造,是藝術的創造、詩美意境的創造。實中有虛,虛實結合,得之于實,出之以虛,可謂散文詩創作虛實關系的辯證法。”

 

比如,在《萬峰湖》一章里:“舉杯邀明月,撥響高原的琴弦,你湖中的曲調便委婉動人。山風過后,我的視野便清新而又遼闊。奔涌如潮的山峰,便在你的上空用白云的水袖擦亮湖中那蒼翠欲滴的藍天。我心靈的畫面上,便在你深邃的意境里撐起了千年不落的豪情。”這種虛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把萬峰湖的美,用一種細膩的感受呈現出來,既沒有刻板生硬的感覺,又能讓讀者在若即若離中感受到語言之美,文字之美。

 

這一章里,詩人寫的萬峰林、萬峰湖等,都是黔西南的風景,從這些對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景物描寫的書寫,可以看出,詩人對家鄉的熱愛,表達在散文詩里,就是一種原始的抒情與呼應。尤其是《萬峰林》中,詩人這樣寫道:“萬峰林深處,霞客先生的足跡若隱若現,叢立之峰的誘惑便彌漫在深邃的歷史長河。驀然回首,霞客先生漸行漸遠的背影幻化成時光中無盡的想象,輪回的四季在我們的緘默里風生水起。于是,我們用仰視的姿態同霞客先生作神圣的交流,萬峰林的偉岸便因霞客先生的表述變得風光醉人、變得淋漓盡致。”與先賢古人對話,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既寫出了詩人內心對風景的理解與感慨,又借助古人的視角,立體而多層次的展示了風景與人文中的多樣性。讓讀者也參與其中,共同完成了對景物描寫的縱深表達。

 

用心用情構建散文詩的詩意河流

 

耿林莽在散文詩集《鼓聲遙遠》的序中,曾提出散文詩精品性的三條標準:“精煉、優美、凝重”。他一直以為,精品性是散文詩這一文體命中注定的本質屬性。離開精品性,來談提高散文詩創作的質量,就是一句空話。但是,要做到這三條并不容易,需要有意識地去創作、去探索、去修煉。

 

牧之的散文詩寫作,也一直在追求凝練、優美、凝重。像《心靈的河流》《心的歷程》《心靈之語》《心的故事》《心靈散章》《歲月詠嘆》《體驗歲月》《心岸無涯》《心的一隅》《人生之旅》等,每一章都和自己的心境相契合,每一章,都在融入到心靈的語感之中。

 

耿林莽在《散文詩:意義的追求》一文中,曾具體闡述:“如果更完整、更精煉地表達的話,就是散文詩創作要以審美為核心,因為審美是散文詩的最高標準,它之所以存在,就是能滿足讀者的審美需求。過去曾被作為唯美主義的觀點來批判,實際上它不是唯美主義的。現代教育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美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文學作品特別是散文詩,其教育作用是在審美過程中實現的,不能把意義放在審美以外去理解,而是審美的核心,審美的基礎,審美的組成部分,這樣才能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我傾向于將‘意義’視為審美的內在因素,在創作中自然地介入,使思想溶于作品的血液之中,自然地流露出來,而不是生硬地表述,更不是一種外在的‘強加’。要通過美的表現,把意義‘隱’于詩中,力避直白的表達為好。換一個角度講,可能更概括一些。說到底就是‘意’與‘象’的關系,‘意’是思想性,‘象’是形象性,二者的關系處理好了,它的審美價值就出來了。當下散文詩創作中,‘意’不足或‘象’不足的現象均有所見,導致一些作品境界不高,視野不寬。‘意’與‘象’是散文詩創作的兩個基本元素,能否正確認識和處理二者的關系,是散文詩創作成敗的關鍵所在,這是我從多年寫作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個認識。”

 

牧之的散文詩,意象結合的非常好,比如《心的歷程》:“落葉的痕跡在孤獨時是一片空靈的季節。樹梢上的月亮,不再是一杯空蕩的酒杯。我坐在茅屋里幽思,等待一陣陌生的敲門聲。面對夕陽,一對老人領著一群將老的人流淚。我頭顱低垂。飄搖的苦楝樹繚繞著炊煙的呼喚。”畫面感中,既有意的凝思,又有象的延展。而且,這一段中,有不少奇思妙句,讓整個散文詩的結構呈現具象之美。

 

再比如《人生之旅》:“冷寂的荒原,篝火在狂噬殘雪。裂露筋骨的枯河里擱淺的孤舟帆桅斷橋。夜在黑暗里苦苦跋涉,纖夫的號子在河谷回旋人生之旅的悲壯。山澗在巖隙的狹谷里汩汩,滯重的歲月在凝結的呼嘯中踉蹌著逃遁……霞光如潮水于地平線上涌起,歲月依然年輕。心,在山丫眺盼,癡幻人生的最佳撞擊。月光喙破了黑暗的桎梏,七弦琴在岸邊悠悠響起。”將人生苦苦追尋的艱難,寫出了一種曲折和坎坷的無奈。人生是起伏的,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如何在苦難之上找尋奮斗的快樂,如何拓寬自己的人生寬度,如何凝視、凝思,這都是一門哲學。在哲學和文學之中,架構起詩意的旅程,這是散文詩的奧義。

 

歲月之上,讓自己的心靈,保持寧靜與平和

 

該輯命名“叩問蒼茫歲月”,包含有《在塵世》《扯不斷的思緒》《叩問蒼茫歲月》《清明帖》《歲月帖》《與歲月和解》《春天的祈禱》《彌漫的思緒》《閱讀自己的時光》等,歲月宛如一條河流,而我們是泅渡河流之人。如何在歲月的流逝中留下自己的聲音,不僅僅要珍惜光陰,珍惜生命,還要珍惜擁有的一切。

 

這一輯里,有很多句子,都可以做警句之用。其實,散文詩能夠在散文和詩歌中找到自己的文體出路,和散文詩這種體裁的特殊性密切相關。短小、凝練、思考的空間性里,找到一種抒情方式的爆發力。

 

比如:

 

“等塵埃里揪心的一諾。等水岸草青。等暗香拂動。”(《在塵世》)

 

“滄桑的塵世已經寂靜無聲。蒼茫之中,所有的苦難、迷茫、困頓都隨我們在暮色的盡頭,告訴一棵樹,望穿秋水,通往春天的路就會蜿蜒出驚天動地的傳奇與故事。”(《扯不斷的思緒》)

 

“我們幸存的善念,在春天,和復活的春水,醒在樹枝上,和一張懷舊的照片,在故鄉與母親的淚水里,慰藉我們輾轉反側的鄉愁。”(《叩問蒼茫歲月》)

 

“雪落的古道。歲月的經幡布滿禪機。那些飽經風霜的古樹,在我們必經的羊腸小道,在用晶瑩的朝露與日暮的汗漬告誡我們,河有自己的方向,風有自己的故鄉。(《歲月帖》)

 

牧之的散文詩里洋溢著對時間流逝的禪悟和對人生的參悟,是內心情感的深加工,也是精神藝術化處理的新寫意。牧之的散文詩的語言凝練而富有深情,沉思之中,帶有一種細致地觀察和記錄,同時,所傳達的情感,有著對生命莊重的一次次回眸。

 

歲月之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自己的波瀾。詩人牧之帶著對歲月的感喟與感恩,寫意出一種情感價值上的深度表達,那就是,珍惜光陰,珍惜生命,活出每一日的精彩。借助散文詩的文體,寫意出內心對詩箋流逝的記錄。

 

禮贊愛情,詩句中是對愛的忠貞的解讀

 

牧之的散文詩擅用密集的意象推動情感的自動爆發。第五輯“在水一方”里的散文詩,更是把密集的意象融入到文本的寫作之中。這一輯的散文詩主要表達的是愛情,是詩人對于愛人的紙上傾訴,同時,在回望自己的感情時,詩人以深情的告白,為自己的愛情表達出內心的纏綿。牧之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是一個對待感情有著自己獨特表達方式的詩人,在字里行間,我們看見的,是詩人把日子像流水匯聚而成的幸福一樣,詮釋對生活的理解。

 

尤其是《寫給我和她的愛情》這章散文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小節,五百余字,但是卻字字含情,把詩人對于愛情的理解,對于生命的感悟,寫出了一種恒久性的表達。且看第一小節:“十五的季節洶涌,我的心譯錯了你的緘默,月兒是升是跌,我惆然不知。窗外的特快列車通過千次萬次,長笛響過后,心便寂寞。臺歷,被我痛苦的翻爛,相思的淚泉晝夜溢滿。夕陽下,你越渉小溪的回眸永恒在訣別的記憶,世界便陷入了沉默。天風裊裊時,我悸動不安的心癡立于山丫遙望你盛開在遠方人海的紅裙。秋陽南斜了,跋涉長途的痛苦和美麗的漣漪帶著我相思的烈焰啟程。夜,開始蜷縮著,你走向我,忽明忽暗。透明的煉獄之火便如蛇蝎從此纏著我的相思。生日的蠟燭點燃了,蒼白的信箋尋不到你的祝詞。”隱藏的情感,此刻被詩人翻譯出來。“窗外的特快列車通過千次萬次,長笛響過后,心便寂寞”,暗示著詩人和愛人兩地分居時的別離、苦痛,這時的思念,帶著淚痕,帶著遙遠的思念。而日歷被翻爛,更是把思念的煎熬,寫意出一種相思的深刻。這一節里,暗設了很多情感的機關,只有了解了詩人的經歷和生平,站在詩人的角度思考他的情感起伏,更能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深意。

 

第二節:“窗外,秋雨突然淅瀝,我思戀的眼淚彌漫著空寂的小屋。黃昏來臨,你揮動的手絹瀟灑地癡別了眼淚的纏綿。輝煌的廢墟上飛來了你渴盼的白蝴蝶,我心中惆悵的一泓秋水悄悄地讓目光孵化綠色。隱藏野性的港灣我心中的呼喚走不出心潮的絡網。泥濘的愛河我呢喃的憂傷觸到你呼喚的潮汐時,潺弱的身影消失了最后的惆悵。朦朦寂夜,我跳出了夜的柵欄,蟲聲如雨,沒有月亮。”其實,愛情的狀態來自于時空隔離后對情感的篤定認知。詩人大都是感性的,在情感的起伏中,如何寫出那迷離的詩句,這時的詩人,依然讓情感推動著,自由去暢想。

 

第三節是升華:“遼闊的林莽播撒你遲歸的謠曲,我心中蕩涌的狂潮在流放的旅途便暴曬成黑色的灰燼。我憂傷的目光撫觸你疲憊的身影時,渴望的淚咸澀了海。平靜的海港升起了沖浪的白帆。畏懼的企鵝瑟縮在孤寂的荒島。東方涌起的圓月,親愛的,把手伸出來吧!七月的流火點燃了我們征服荊棘的篝火。”這時的詩人,帶著某種信念,給予愛人以肯定的回答。相信愛情,相信時間的距離阻擋不了思念的情感燃燒。未來的某一日,定是團聚的時刻。

 

此一輯取名“在水一方”,出自《詩經·秦風·蒹葭》里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翻譯白話文就是:“河畔蘆葦碧色蒼蒼,深秋白露凝結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對岸一方。”這種思念是空靈的,是虛實相結合的。對應著這一輯里的散文詩,表達出了詩人內心對愛情的詩意理解。

 

結語

 

牧之的散文詩里有深厚的鄉土情結和高原意象的深度解讀,尤其是近些年,他的作品中對黔西南山水的書寫和關注,加深了詩人對于鄉愁的寫意和提煉。牧之深愛著自己的故鄉,對本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有著詩性的傳承與理解。詩人曾坦言:“高原是我生命的符號,是我生命的圖騰。高原是我生命的家園,是我生命的夢想。”這種文化自覺和文化意識里的深度探尋,帶著還鄉的迫切和民族精神家園的回歸。同時,積極革新散文詩的詩藝探索,從語言的凝練,到形式的層次革新,再到思想的融入,其散文詩里,把生命、故鄉、歲月、愛情這些恒久的主題,寫出不一樣的感受,帶有個人的智性直覺,也帶有個性化的情感表達。同時,注重含蓄地美學發掘,將民族記憶升華為時代精神,將普世價值,濃縮為對時代的回應。牧之積極介入時代的巨變,寫出黔西南乃至貴州大地的變化,記錄時代的形象,謳歌巨變帶來的情感體驗,同時,詩人站在貴州山川之上,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畫面,用自己的詩筆描摹出來,形成了自己散文詩的文學高地,帶有獨特性的同時又具有美學的普遍性。

 

作者簡介:周維強,專注評論寫作十余年,結業于浙江文學院青年作家班。有作品在《文藝報》《中國藝術報》《女作家學刊》《星星詩刊?詩歌理論》《青春?中國作家研究》《新疆藝術》《民族文匯》《西湖文藝評論》《中文學刊》等海內外報刊發表。著有電子評論集《當代少數民族詩人詩歌作品賞析》。榮獲“錢潮杯”首屆青年創意家·網絡文藝評論獎,入圍首屆杭州青年文藝評論大賽獎,獲第五屆“詩探索?中國詩歌發現獎”提名。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射少妇一区27P|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亚洲特级aaaaaa毛片| 99re热视频精品首页| 污污视频免费看| 国产色爽免费视频|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在线私拍国产福利精品| 欧洲美女与动zooz|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99视频精品国在线视频艾草| 日韩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又猛又黄又爽| 久久99中文字幕伊人| 美国农夫激情在线综合| 好男人好视频手机在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 跳d放在里面逛超市的视频| 日本一本一区二区| 另类视频区第一页| www羞羞动漫网在线观看|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浪潮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黄色网址免费大全|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免费无码va一区二区三区| 91色视频网站| 最近2019中文字幕高清字幕|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三级午夜三级三点在看| 爱穿丝袜的麻麻3d漫画免费|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久久婷五月综合|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在线天堂av影院|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女的扒开尿口让男人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