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藏在鄉音里的文化密碼
作者:骨籬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這一獨特的方言符號,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一頭系著故土,一頭連著游子的心。方言,作為地域文化的鮮活載體,藏著太多關于故鄉、關于歷史、關于文化傳承的密碼,在時代浪潮中靜靜訴說著獨特的故事。
每一種方言,都是當地風土人情打磨出的獨特印記。在福建沿海的漁村,漁民們用帶著濃濃海蠣子味的方言交流,“討海”(出海捕魚 )“寄腳”(停靠漁船 )這些詞匯,生動勾勒出與海洋共生的生活圖景,潮汐的韻律、海風的咸澀,都藏在這獨特的鄉音里。陜北高原上,漢子們吼著信天游,“瞭不見那村村喲瞭不見人” ,方言里厚重的鼻音、硬朗的聲調,與黃土地的蒼茫、豪邁融為一體,那是黃土地孕育出的直爽與深情。
江南水鄉,吳儂軟語恰似潺潺溪流。蘇州人說 “倷好”(你好 ),語調婉轉軟糯,像評彈里的弦音,輕輕一繞,就繞出了江南的溫婉靈秀;紹興的 “師爺腔”,帶著特有的頓挫,藏著水鄉人精打細算又不失精明的生活智慧,連魯迅筆下的孔乙己 “竊書不能算偷” 的迂腐,都因這方言腔調多了幾分鮮活的地域色彩。方言,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記錄著一方水土的性格與氣質,是地域文化最生動的注腳。
方言,更是傳統文化的 “活化石”,承載著戲曲、民俗、技藝的基因。粵語里,粵劇的唱念做打韻味獨特,“分飛燕” 里 “淚灑春衫透” 的纏綿悱惻,用粵語演繹才夠味,那聲調里的抑揚頓挫,藏著廣府文化的細膩與浪漫;閩南地區,歌仔戲用閩南語傳唱,“陳三五娘” 的愛情故事,隨著鄉音在海峽兩岸流轉,成了聯結同胞情感的文化紐帶。
老北京的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 的激昂,離不開京腔京韻的烘托,“怯弦子”(外行 )“攢底”(壓臺戲 )這些行話,傳承著曲藝行當的門道;陜西的秦腔,“吼” 出來的粗獷豪放,方言里的 “扎勢”(擺架子 )“嘹咋咧”(好極了 ),既是戲里的臺詞,也是當地人生活的日常表達,戲曲與方言相互滋養,成了地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若沒了方言,這些傳統文化瑰寶便失了靈魂,成了無根的浮萍。
然而,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里,方言正遭遇 “傳承危機”。年輕父母怕孩子 “口音土”,逼著說普通話;天南海北的人涌入城市,方言成了交流的 “絆腳石”,校園里、職場上,普通話一統天下,鄉音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可方言從未真正 “過時”,它在堅守中尋找新生,在交融里煥發活力。
上海的幼兒園里,“滬語童謠” 課程火了,小囡們奶聲奶氣念 “篤篤篤,賣糖粥”,老上海的煙火氣在新一代心里扎根;短視頻平臺上,四川話的 “巴適”、河南話的 “中” 成了爆款梗,千萬網友跟著模仿、調侃,方言成了打破地域隔閡的 “社交貨幣”。還有學者們奔走記錄,用錄音、紀錄片留存瀕危方言,讓鄉音在數字化時代有了 “存檔”;方言保護組織舉辦 “方言故事大會”,鼓勵年輕人用鄉音講述家族故事,讓方言從 “老一輩的語言” 變成 “文化傳承的符號”。
方言,是刻在我們骨血里的文化基因,它不是進步的阻礙,而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下次聽到街頭的鄉音,別忙著覺得 “土”,聽聽那些藏在字縫里的故事 —— 那是故鄉的呼喚,是先輩的智慧,是文化傳承的密碼。讓方言在堅守中創新,在傳承里煥新,這門關于 “根” 的文化課,值得我們每個人用心聆聽、接力傳承,讓鄉音里的文化密碼,永遠鮮活在時代的聲音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