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創作的突圍之思
作者:常耀宗
不久前,筆者在《光明日報》讀到作家王躍文的《救救AI》一文,大有眼明心亮之感,文章雖短但意頗深,令人不由生出些許感想。
文章先從回答《家山》書名由來入筆,接著以古人作詩詞不重題目為引子,巧妙地帶出內容重于形式這一文學創作核心命題。王躍文的這番話,言外之意是,相對于文學作品,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言傳就沒有了意思更沒有了氣勢,任何時候都是“留白”的好,正所謂“重在體驗”。事實上,從古至今的無題詩是詩人匠心獨運的藝術創造,它以含蓄委婉的筆觸為讀者打開了想象的大門,讓人們在字里行間可感悟到意在言外的深邃藝術妙境。
文章接著指出,當下,不少文章為吸引關注,用華麗對仗的標題嘩眾取寵,內容卻空洞媚俗,既無個性可言,又缺創新意識,致使浮夸文風泛濫。這種華而不實的風氣,既違背了老祖宗含蓄的為文傳統,又悄然浸染到人工智能領域。如今,AI生成的內容大都空洞無物,這正是受人類不良文風影響的明證。為此,王躍文疾呼:“救救 AI!”這既是對人工智能創作困境的深刻反思,也彰顯出作家重塑文風的使命擔當。
救救AI真的是救救AI嗎?追根溯源,AI的創造者是人類。由此不難理解,AI生成的內容帶有浮夸、虛浮風,本質上源于人類審美價值取向的偏差。在流量至上的時潮中,人類的偏好和追捧間接驅動著AI迎合特定受眾需求。當我們批判AI生成的標題有些“高大上”、文章充斥諂媚虛浮的同質化表達時,或許還未意識到,這些問題之所以會出現,很大程度上是人類浮躁功利的心態導致的。
人類發明AI,本意是希望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自身效率、拓展創作邊界。可如今,人類在一定程度上被自己創造的工具異化,這都是因為人類過于依賴AI,僅僅滿足于表面的華麗與浮夸,而忽視了有價值、含義深的創作與思考。長此以往,人們獲取到的有效信息將會越來越少,思維也會變得越來越死板,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和文化創造力下降。因此,拯救AI迫在眉睫。
救救AI,其實救的是我們人類自己。所以,從我做起方可實現與AI協同進步。一方面,我們應重新審視人與科技的關系,在享受AI便利的同時,堅守以人文價值為核心的創作本質,恪守職業操守與道德底線,避免被技術表象誤導。另一方面,創作者要摒棄浮躁心態和博眼球套路,注重內容的真實性、深度與創造性。通過產出優質原創作品為AI提供可靠樣本,推動人與AI形成良性共生關系。
與此同時,我們要警惕科技對人類思維的負面影響,守住獨立思考與創作能力。在訓練AI中,要用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嚴謹學術著作等優質內容作素材,剔除不良文風數據。這樣才能讓AI生成真實且有創意的內容,養成正確、有價值的表達習慣,使它真正成為輔助人類創作、推動文明發展的得力工具,而不是限制思維的枷鎖。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既不被AI主導創作方向,又能合理運用其優勢,從而讓文學創作以及其他創造性活動始終充滿活力,保持獨特風格,產出真正有內涵、有價值的作品。
(作者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烏蘭察布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察哈爾右翼前旗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