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頁間的精神架構
——劉詩利讀書之道的深度審視
袁竹
在當代社會豐富多元的文化景觀里,劉詩利這位 58 歲的建筑工人與書籍的不解之緣,宛如一股質樸而強勁的力量,沖破階層界限,闖入公眾視野。《人民日報》2025年7月11日第20版刊發他的文章《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恰似從社會底層土壤中頑強生長出的新芽,構建起一座獨特的精神大廈,其蘊含的對自我提升的不懈執著、對知識權力格局的勇敢挑戰以及對文化傳承的堅定守護,值得我們深入剖析與探究。
一、身份與行為的碰撞:撕開認知的幕布
(一)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沖擊
在長久以來的社會固有認知中,“建筑工人” 與 “讀書人” 仿佛分處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建筑工人,通常與繁重的體力勞動、惡劣的工作環境以及簡單質樸的生活緊密相連,他們的雙手因勞作而粗糙,生活被高強度的工作填滿;而讀書人,往往被描繪成身處優渥環境,有充裕時間沉浸于知識海洋,散發著儒雅氣質、學識淵博的形象。劉詩利的出現,宛如一道打破常規的閃電,讓滿是老繭的手與散發墨香的書頁親密接觸,這種強烈的反差所進發的火花,照亮了社會對體力勞動者精神世界認知的灰暗角落。
這種身份與行為的戲劇性沖突,迅速引發大眾的廣泛關注,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傳播熱點。從大眾心理層面來看,它巧妙迎合了人們對 “底層逆襲” 敘事的心理期待。在當今競爭激烈、階層固化趨勢有所顯現的社會環境下,人們內心深處渴望見證普通人憑借自身努力實現命運轉變的勵志故事。劉詩利在艱苦繁重的建筑工作之余,始終堅持讀書學習,他的經歷仿佛為那些在生活底層奮力掙扎的人們點亮了一盞希望之燈,讓大家堅信知識依舊擁有跨越階層、改變命運的神奇力量。
(二)對知識權力結構的無聲抗議
另一方面,這種戲劇性的錯位也無情地暴露了知識權力分配中存在的結構性傲慢。長期以來,知識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成為了精英階層的專屬特權,底層民眾由于經濟條件限制、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獲取知識的渠道極為有限,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也相對稀缺。當劉詩利這樣身處底層的建筑工人,以實際行動展現出對知識的熱切渴望與執著追求時,無疑是對這種不公平知識權力結構的一種無聲卻有力的抗議。他用自己的堅持與熱愛表明,知識絕非某個階層的私有財產,每一個人,無論身處何種社會階層,都天然擁有追求知識、探索世界的平等權利。面對突如其來的 “潑天的流量”,劉詩利展現出了難能可貴的清醒與自持。在網紅經濟盛行、流量至上的時代浪潮中,他沒有被喧囂與誘惑沖昏頭腦,而是理智地將這份外界的關注轉化為推廣閱讀的強大動力。他深刻洞悉,大眾對他的關注,本質上源于對讀書價值和知識力量的重視,而這恰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之一。他宛如一位孤獨而堅定的行者,在流量的洶涌浪潮中,始終堅守著自己的精神陣地,不為外界的誘惑所動搖,這種清醒與堅定的品質,在當下這個浮躁喧囂的社會中顯得愈發珍貴。
二、“好一點” 的多維哲學:搭建精神的樓閣
(一)讀書觀的雙重維度
劉詩利的 “讀書觀”,看似簡潔明了,實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巧妙地剝離了功利主義的外衣,直抵生命的本質需求。他所倡導的 “讀書,把自己弄得好一點”,蘊含著兩個相輔相成的層面。
從工具理性角度而言,讀書是提升自身工作技能與水平的有效途徑。在建筑行業這個高度注重實踐技能的領域,劉詩利深知知識就是生產力。通過閱讀專業書籍,他能夠在綁鋼筋、砌墻等具體工作中更加精準高效地操作,減少失誤,顯著提高工作質量。例如,對建筑施工技術書籍的研讀,讓他在實際工作中能夠更好地理解施工要求,優化工作流程,從而為工程項目的順利推進貢獻自己的智慧。
從價值理性層面來看,讀書更是一種純粹的精神享受,能夠為他帶來內心的寧靜與愉悅。在結束一天繁重的體力勞動后,翻開一本書,就如同開啟了一段奇妙的心靈之旅,使他暫時忘卻生活的疲憊與艱辛,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獲得心靈的慰藉與滋養。這種超越功利的閱讀體驗,讓他在艱苦的生活中尋找到了一片屬于自己的精神凈土。
(二)打破虛假對立的閱讀實踐
這種兼顧實用與超越的雙重維度,有力地打破了 “讀書無用論” 與 “精英閱讀論” 之間的虛假對立。“讀書無用論” 者往往目光短淺,只看到讀書在短期內無法直接轉化為物質財富,卻忽略了其對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與升華作用;而 “精英閱讀論” 則將閱讀人為地局限于特定階層和群體,過分強調閱讀的高雅性與專業性,從而將普通民眾拒之門外,忽視了大眾的閱讀需求和權利。劉詩利的讀書實踐無疑是對這兩種片面觀點的有力反駁。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閱讀既可以是務實的,幫助人們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提升生活質量;也可以是超脫功利的,成為人們追求精神富足的重要方式。每個人都能夠依據自身的興趣、需求以及生活情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與內容,閱讀的大門應當向所有人敞開。
(三)時間管理中的自我提升渴望
在時間的支配與利用上,劉詩利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毅力與智慧。建筑工人的工作特點決定了他們工作時間漫長、勞動強度極大,每天超過 10 小時的高強度勞作,使得許多人在下班后身心俱疲,只想倒頭大睡。然而,劉詩利卻如同一位善于挖掘寶藏的探險家,從這極為有限的時間里精心 “挖掘” 出寶貴的縫隙用于閱讀。清晨出工前的半小時,他在晨曦中開啟知識之旅;工棚臺燈下的兩小時,他沉浸在書的世界里汲取養分;田間休息的片刻,他也不忘翻閱農技書籍,學習農業知識。他對時間的珍視與利用,猶如一位吝嗇的守財奴對待自己的財富,不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并將其巧妙轉化為知識的養分,持續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這種對碎片時間的極致利用,不僅是對 “沒時間讀書” 這一托辭的有力回擊,更是他內心深處對自我提升的強烈渴望與執著追求的生動體現。“把自己弄得好一點”,這看似樸實無華的話語,實則是一種充滿力量的存在主義式的自我鍛造宣言。在這個充滿變數與挑戰的現實世界中,劉詩利通過堅持不懈地讀書,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以知識為磚瓦,精心構筑起一座堅固的精神大廈。這座大廈,不僅是他在生活的狂風暴雨中遮風擋雨的溫暖港灣,更是他實現自我價值、追尋生命意義的堅實基石。當他在冬夜冒著風雪前往書店,如饑似渴地讀完《建筑施工技術》時,那些書頁間蘊含的知識,就如同堅實的鋼筋,支撐著他在生活的道路上堅定無畏地前行。
三、知識譜系的重塑:從傳統邁向數字時代
(一)閱讀啟蒙與實用理性的萌芽
劉詩利的閱讀之旅,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中國底層知識獲取路徑民主化進程的生動畫卷。他的閱讀啟蒙,始于童年時期父親在集市上購買的《雷鋒的故事》和《動腦筋爺爺》。《雷鋒的故事》以生動感人的筆觸,向他傳遞了奉獻與善良的偉大力量,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道德的種子;而《動腦筋爺爺》則以一種妙趣橫生的方式,深入淺出地向他傳授了生活中的物理知識,如 “圓管比方管吸得快”,這些簡單卻實用的知識,如同星星之火,點燃了他對知識的濃厚興趣,播下了實用理性思維的種子,引領他踏上了探索知識世界的征程。
(二)數字時代閱讀方式的創新融合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與科技的日新月異,劉詩利的閱讀方式也在積極適應變化,展現出強大的適應性與創新性。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他不僅熟練運用傳統的書店和紙質書籍獲取知識,還充分利用手機等新媒體工具,拓展知識獲取的渠道。通過手機,他能夠便捷地查閱焊接技術資料、觀看各類教學視頻,將線上線下的知識資源有機整合。當工友們面對異形鋼結構這一難題束手無策時,他憑借自己對紙質書知識的積累與短視頻知識的學習,巧妙地畫出操作圖,成功解決了實際問題。這種將傳統閱讀與數字閱讀有機結合的媒介素養的創造性轉化,充分展現了他在知識獲取上的開放性與靈活性,也從側面反映了數字時代知識傳播的多元化與便捷性為底層民眾帶來的機遇。
(三)打破知識二元區隔的平等視野
劉詩利的知識譜系,如同一片廣闊無垠的知識海洋,打破了 “陽春白雪” 與 “下里巴人” 之間的傳統二元區隔。在他眼中,知識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經典名著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還是實用技術手冊中的實踐經驗,無論是散發著墨香的紙質書籍,還是便捷的手機短視頻,都能為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與知識養分。他的閱讀選擇完全基于自己的興趣和實際需求,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與限制。這種對知識一視同仁的平等態度,使他能夠在知識的浩瀚宇宙中自由翱翔,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突破認知的邊界。當他坦然說出 “手機里的書、新聞、短視頻,都能獲得知識” 時,他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自己個體的認知覺醒,更是一代底層勞動者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精神成長與思想解放的生動寫照。
四、詩書傳家的時代奏鳴:文化傳承的堅守
(一)家族文化基因的傳承脈絡
“詩” 字輩的家族密碼,宛如一條無形卻堅韌的精神紐帶,為劉詩利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祖訓 “言行合法,詩書訓子,義理傳家”,通過名字這一獨特的文化符號,實現了代際間的無聲傳遞。這個深深烙印著農耕文明印記的文化基因,在劉詩利的生命歷程中落地生根,即使身處鋼筋水泥構筑的現代都市叢林,依然頑強地生長、綻放。
(二)詩書訓子的教育實踐
當年,劉詩利擔任村小代課老師時,始終堅持 “第一節課都是閱讀” 的教學理念,帶著 200 多個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用心培養他們對讀書的濃厚興趣。這一看似平凡的舉動,實則是對 “詩書訓子” 祖訓的生動踐行與傳承。他深知讀書對于改變命運的重要性,因此將自己對知識的熱愛傳遞給下一代,希望孩子們能夠通過閱讀開啟智慧之門,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如今,在面對流量帶來的巨大誘惑時,他在計劃借助短視頻增加收入以改善生活的同時,依然堅定不移地強調 “讀書是個有意義的事”,努力在生存邏輯與精神傳承之間尋找微妙的平衡點。他深刻明白,物質生活的改善固然不可或缺,但精神文化的傳承才是家族乃至民族得以延續與發展的根基所在。
(三)社會支持與文化傳承的共鳴
當濮陽市委宣傳部送來書柜、房地產公司捐贈書籍時,這些舉動不僅僅是對劉詩利個人讀書行為的支持與鼓勵,更蘊含著對 “詩書傳家” 這一傳統文化的高度肯定與弘揚。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與困境,如快餐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等。然而,劉詩利的故事宛如一道曙光,讓我們看到,只要人們心中懷揣著對文化的熱愛與堅守,傳統文化便能在新時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社會各界對他的支持,也形成了一種積極的社會導向,鼓勵更多的人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劉詩利,這位來自河南濮陽的普通建筑工人,以他與書的動人故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普通人在知識的浩瀚海洋中探索自我、構筑精神家園的精彩歷程。他的經歷,是對社會固有認知偏見的有力挑戰,是對知識無窮力量的生動詮釋,更是對傳統文化傳承的執著堅守。他宛如一顆璀璨的星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閃耀著光芒,為無數身處底層的勞動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讓我們真切地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深刻地感受到了精神追求的強大力量。在這個知識獲取日益民主化的時代,劉詩利們用沾滿水泥的手輕輕翻動書頁的姿態,無疑是對知識最崇高的敬意,也是對民族精神重構的有力支撐。他們搭建起的精神腳手架,不僅支撐著個體生命的茁壯成長,更將為整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我們的社會向著更加文明、和諧、進步的方向不斷邁進。
作者簡介:袁竹,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逍遙畫派創始人,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袁竹創作文學評論、小說、散文、詩歌等400余萬字,發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等各大媒體。歌詞《石榴紅》榮獲金獎。 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文學評論《四秩風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時代華章與未來新程》《從航海羅盤到數字星圖:中國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構與范式革命》《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于時光褶皺處,探尋人性微光 ——賈平凹長篇小說〈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作家網》發表《數字浪潮下,中國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時代浪潮下的靈魂鏡像與文學回響——葉辛“知識分子心靈三部曲”》《大地與靈魂的敘事詩 ——論劉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學星河中閃耀的星辰——探秘張俊彪》等文學評論。30余萬字長篇小說《東升》單行本由國家級出版社納入出版計劃,即將出版發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