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浪潮下的家庭敘事與人性洞察
——拆解鐘正林的《家事》
袁竹
引言:走進《家事》的世界
在《中國作家》2025 年第 7 期的眾多佳作中,鐘正林的中篇小說《家事》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讀者深入其中,探尋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與故事。這部作品以其細膩的筆觸、深刻的主題和生動的人物塑造,在當代文學的版圖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熱議 ,也激發著我們對其進行深入剖析與解讀的欲望。
一、時代背景下的家庭投影
(一)社會變遷的直觀映射
《家事》以其細膩入微的筆觸,通過一系列家庭瑣事,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遷畫卷。城市化進程如洶涌的浪潮,不可阻擋地沖擊著傳統的鄉村生活。小說中的主人公們,有的懷揣著對城市生活的憧憬,毅然離開熟悉的鄉村故土,踏入陌生而繁華的城市。他們在城市的喧囂中努力掙扎、奮斗,試圖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尋得一方立足之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遭遇了諸多挑戰與困境,如就業的艱難、住房的窘迫以及融入城市生活的重重障礙。這些細節生動地展現了城市化進程對普通家庭的深刻影響,也反映了無數人在時代變革中的迷茫與堅定。
經濟變革的浪潮同樣在小說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商業機會的增多和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一些家庭成員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機遇,勇敢地投身商海,經歷了創業的艱辛與成功的喜悅。他們的命運隨著經濟的起伏而跌宕,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物質生活的改善到消費觀念的轉變,從家庭產業的興起與衰落,這些都與經濟變革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通過這些家庭故事,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經濟變革對家庭生活的全方位滲透,以及它如何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
(二)時代與家庭的交織回響
時代的變遷猶如一股強大的力量,無情地沖擊著傳統的家庭結構與關系,引發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在新思潮的洶涌沖擊下,傳統家庭觀念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權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曾經被視為天經地義的家庭秩序和角色定位,在新時代的浪潮中開始動搖。例如,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逐漸被打破,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狹小空間,而是積極投身社會,追求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在家庭決策中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話語權。這種觀念的轉變,使得家庭內部的權力結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夫妻之間的關系更加平等,更加注重彼此的尊重和理解。
在時代的洪流中,家庭成員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抉擇,這些抉擇不僅關乎個人的命運,也深刻地影響著家庭的走向。有的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不得不背井離鄉,與家人分離,承受著思念之苦,家庭的團聚變得愈發珍貴。有的家庭成員在面對新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時,陷入了迷茫和困惑,內心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苦苦掙扎。他們的選擇可能會引發家庭內部的矛盾和沖突,也可能會帶來家庭關系的重新調整和融合。這些情節生動地展現了時代變遷對家庭的深遠影響,以及家庭成員在時代浪潮中的無奈與堅韌。
二、人物塑造:鮮活的個體群像
(一)主要人物的深度剖析
在小說中,父親李建國是一位經歷了時代風雨洗禮的傳統男性。他性格堅毅,吃苦耐勞,在艱苦的歲月里,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勤勞的雙手,努力撐起家庭的重擔,為家人遮風擋雨。他的行為動機源于對家庭深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觀念里,男人就應該承擔起家庭的責任,讓妻兒過上安穩的生活。然而,他的傳統觀念也使他在與子女的溝通中存在著一定的障礙,他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對待子女往往過于嚴厲,導致子女們對他既敬畏又疏遠。隨著時代的變遷,他也在不斷地掙扎與轉變,努力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和家庭關系。
女兒李悅則是一個充滿現代氣息的年輕女性。她性格獨立,思想開放,敢于追求自己的夢想。在大學畢業后,她毅然選擇留在大城市發展,從事自己喜歡的藝術工作。她的行為動機是對自由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她不愿意被傳統的家庭觀念所束縛,渴望在廣闊的世界里展現自己的才華。在成長過程中,她與父親之間產生了諸多矛盾和沖突,她不理解父親的保守和固執,而父親也無法認同她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但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難后,她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苦心,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在與父親的和解中實現了自我的成長。
(二)人物關系的微妙構建
小說中人物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充滿了微妙的情感和矛盾沖突。親子關系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建國與子女們之間的關系既有著血濃于水的親情,又存在著因觀念差異而產生的隔閡。李建國對子女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遵循傳統的價值觀,過上安穩的生活。然而,子女們在新時代思潮的影響下,有著自己的追求和想法,他們渴望自由和獨立,不愿意按照父親為他們規劃的道路前行。這種觀念上的沖突導致了親子之間的爭吵和誤解,使得家庭氛圍變得緊張壓抑。但在家庭面臨危機時,他們又能彼此牽掛,共同面對困難,展現出血脈相連的深厚親情。
夫妻關系同樣是小說中刻畫的重點。李建國與妻子王秀蘭攜手走過了許多年,他們的婚姻經歷了生活的種種考驗。在過去艱苦的歲月里,他們相互扶持,共同應對生活的艱辛,感情深厚。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他們之間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王秀蘭在家庭中一直扮演著傳統的賢妻良母角色,她默默付出,操持家務,但內心也有著自己的渴望和需求。而李建國由于專注于工作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忽視了妻子的情感需求,導致夫妻之間的溝通逐漸減少,感情也出現了一些裂痕。在面對家庭的變故時,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努力修復彼此之間的關系,展現出夫妻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重要性。
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則充滿了溫情與矛盾。李悅和弟弟李陽從小一起長大,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手足之情。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相互陪伴,共同度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各自生活軌跡的不同,他們之間也產生了一些分歧和矛盾。李陽在事業上遇到了挫折,陷入了迷茫和困境,他對姐姐的成功既感到羨慕又有些嫉妒,這種情緒導致了他們之間的一些摩擦。但在關鍵時刻,他們依然能夠放下成見,相互幫助,體現出了兄弟姐妹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是無法割舍的。
三、敘事藝術:故事背后的匠心
(一)敘事結構的獨特布局
《家事》在敘事結構上獨樹一幟,展現出作者鐘正林高超的敘事技巧。小說采用了倒敘與插敘相結合的敘事順序,開篇便以一場家庭的重大變故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引發讀者對事件前因后果的強烈好奇。隨后,作者巧妙地運用插敘,回溯家族的歷史、人物的過往經歷,使得故事的時間線在過去與現在之間自由穿梭,不僅豐富了故事的層次,也為人物的行為和情感變化提供了堅實的背景支撐。
在章節安排上,作者精心布局,每一章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事件或主題展開,章節之間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通過人物關系和情節線索緊密相連,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種安排使得小說的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懸念和驚喜的迷宮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閱讀興趣。例如,在描寫李悅與父親的矛盾沖突時,作者將不同階段的沖突事件分別安排在不同的章節中,通過逐步深入的描寫和細膩的情感刻畫,將矛盾不斷激化,使讀者深刻感受到人物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多線敘事也是小說敘事結構的一大亮點。作者巧妙地設置了多條敘事線索,包括家庭生活、事業發展、情感糾葛等,這些線索相互交織,共同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家庭生活線展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日常瑣事和情感交流,讓讀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矛盾;事業發展線則描繪了主人公們在工作中的奮斗與挫折,反映了社會的現實與競爭;情感糾葛線則圍繞著人物的愛情、友情和親情展開,豐富了人物的情感世界。這些線索在不同的章節中交替出現,時而平行發展,時而相互交匯,形成了一種錯綜復雜而又井然有序的敘事格局,使小說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主題更加深刻多元。
(二)語言風格的獨特韻味
鐘正林的語言風格極具特色,為《家事》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小說中,作者巧妙地運用方言,為作品注入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這些方言詞匯和表達方式不僅生動地展現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真實。讀者仿佛能夠聽到主人公們用方言交流時的親切聲音,感受到那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氛圍,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代入感。例如,在描寫鄉村生活場景時,作者使用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詞匯來形容農作物、農具和鄉村習俗,讓讀者對鄉村生活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在描寫風格上,作者既有著簡潔有力的一面,又不乏細膩入微的筆觸。在敘述故事的發展和人物的行動時,作者往往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寥寥數語便能勾勒出清晰的畫面,使情節的推進緊湊而流暢。而在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時,作者則展現出細膩入微的描寫風格,通過對人物的心理活動、表情神態和細微動作的精準描寫,將人物復雜的情感和微妙的心理變化展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在描寫李悅得知父親生病后的內心感受時,作者這樣寫道:“她的心里猛地一揪,仿佛有一只無形的手緊緊地攥住了她的心臟,呼吸也瞬間變得急促起來。她的腦海中一片空白,只有父親那日漸憔悴的面容不斷地浮現。” 這段細膩的描寫,生動地展現了李悅對父親的擔憂和深深的愛,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人物內心的痛苦與焦慮 。
此外,作者還善于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為語言增添了豐富的表現力和美感。這些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不僅使抽象的情感和復雜的思想變得更加具體可感,也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例如,“時間就像一把無情的刻刀,在父母的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皺紋,也在家庭的記憶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時間比作刻刀,形象地表達了時間的流逝對家庭和人物的影響,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主題深度:穿透生活的哲思
(一)家庭與親情的深度審視
《家事》深入挖掘了家庭的本質和親情的內涵,展現了一幅復雜而真實的家庭情感畫卷。在這個家庭中,親情的維系并非一帆風順,而是經歷了諸多考驗。面對生活的壓力、觀念的差異以及外部世界的誘惑,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時而緊張,時而緩和。例如,李悅在追求藝術夢想的道路上,與父親產生了激烈的沖突,父親的不理解和反對讓她感到孤獨和無助。然而,在關鍵時刻,親情的力量又讓他們彼此牽掛,相互扶持。當李悅遭遇挫折時,父親雖然嘴上不說,但默默地在背后給予她支持和鼓勵,這種無聲卻深沉的父愛讓李悅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
家庭責任的擔當也是小說探討的重要內容。父親李建國一生都在為家庭努力奮斗,他承擔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為子女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在他的心中,家庭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愿意為了家庭付出一切代價。這種強烈的家庭責任感,不僅影響著他自己的人生選擇,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們。李悅和李陽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艱辛和付出,也開始學會承擔起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他們在面對家庭困難時,不再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對,共同努力解決問題,體現了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擔當的精神。
(二)人性的光輝與暗影
在家庭故事的展開中,人性的善惡、美丑被展現得淋漓盡致。小說中的人物既有善良、正直、勇敢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虛榮的一面。李建國在面對生活的困境時,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的品質和樂觀向上的態度,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善良和勇敢的含義。他樂于助人,在鄰居遇到困難時,總是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展現出人性的光輝。然而,他也有自己的缺點,比如他的大男子主義思想,有時會讓他忽視家人的感受,顯得有些自私。
李悅的弟弟李陽在面對事業的挫折時,曾經陷入了迷茫和墮落。他沉迷于網絡游戲,逃避現實生活中的責任,表現出人性的懦弱和虛榮。他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總是幻想能夠一夜成名。這種心態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給家庭帶來了很多困擾。然而,在家人的關心和幫助下,他逐漸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努力改變自己,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展現出人性的轉變和成長。
小說中還描寫了一些人物在困境中的人性掙扎與抉擇。比如,李悅在面臨愛情和事業的抉擇時,內心充滿了矛盾和痛苦。她深愛著自己的男友,但男友的事業發展需要她放棄自己的夢想,跟隨他去另一個城市。一方面,她渴望愛情,希望能夠與男友長相廝守;另一方面,她又不愿意放棄自己為之奮斗多年的藝術事業。在這個艱難的抉擇過程中,她不斷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未來方向,展現出人性在困境中的掙扎與糾結。最終,她經過深思熟慮,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體現了她對自我價值的堅守和對人生的負責態度 。
五、《家事》的文學價值與啟示
(一)在當代文學中的獨特地位
《家事》在當代家庭題材文學中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宛如一座獨特的里程碑,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光芒。與眾多同類作品相比,它展現出了卓越的創新性與代表性,為家庭題材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內涵。
在眾多以家庭為主題的文學作品中,很多作品往往側重于描繪家庭生活的表面現象,或是局限于傳統的敘事模式和主題表達。而《家事》卻另辟蹊徑,它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入挖掘家庭生活背后隱藏的復雜情感和社會問題。它不僅展現了家庭生活的溫馨與瑣碎,更揭示了時代變遷對家庭的巨大沖擊以及家庭成員在這種沖擊下的內心掙扎與成長。這種對家庭題材的深度挖掘和獨特詮釋,使《家事》在當代文學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部具有獨特價值的作品。
從敘事手法上看,《家事》采用的倒敘與插敘相結合、多線敘事的結構方式,打破了傳統家庭題材小說單一的敘事模式,為故事的講述增添了更多的層次感和懸念感。這種創新的敘事結構,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于一個錯綜復雜的迷宮之中,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故事的真相,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吸引力。同時,作者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別具一格,他摒棄了傳統的臉譜化塑造方式,而是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和生動的細節刻畫,展現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復雜性,使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二)對讀者與社會的深遠影響
《家事》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真實的情感描繪,在讀者中引發了強烈的共鳴,對讀者的價值觀和家庭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讀者在閱讀這部作品后,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關系,反思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他們從小說中主人公的經歷中汲取經驗和教訓,學會了更加珍惜身邊的親人,更加注重與家人的溝通和理解。同時,作品中所展現的人性的光輝與暗影,也讓讀者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思考,促使他們在生活中更加堅守善良和正義的品質,勇敢地面對人性的挑戰。
從社會層面來看,《家事》對社會現實的反思與啟示具有重要的意義。它通過一個家庭的故事,映射出整個社會在時代變遷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如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矛盾、經濟變革對家庭的影響、傳統價值觀與現代觀念的沖突等。這些問題的揭示,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這些現實問題的關注和思考,為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此外,作品中所弘揚的家庭責任感、親情的力量以及人性的美好等價值觀,也對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營造一個更加和諧、溫暖的社會環境。
結語:《家事》的余韻
《家事》就像是一首深沉而動人的樂章,演奏雖已結束,但那美妙的旋律卻依然在讀者的心中久久回蕩,余韻悠長。它以其獨特的敘事魅力、深刻的主題內涵和生動的人物塑造,為我們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家庭世界,讓我們在這個世界里感受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人性的善惡美丑以及親情的溫暖與力量。
這部作品不僅是鐘正林文學創作的杰出成果,更是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讓我們看到了家庭在時代變遷中的堅韌與脆弱,也讓我們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責任。通過對《家事》的深入剖析,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文學的力量,它能夠穿透生活的表象,揭示出人性的本質和生活的真諦,讓我們在閱讀中獲得心靈的啟迪和情感的共鳴。
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走進《家事》的世界,去感受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家庭故事,去領悟其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力量。同時,也期待鐘正林等優秀作家能夠繼續創作出更多精彩的作品,為當代文學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讓文學的光芒照亮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
作者簡介:袁竹,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逍遙畫派創始人,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袁竹創作文學評論、小說、散文、詩歌等400余萬字,發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等各大媒體。歌詞《石榴紅》榮獲金獎。 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文學評論《四秩風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時代華章與未來新程》《從航海羅盤到數字星圖:中國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構與范式革命》《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于時光褶皺處,探尋人性微光 ——賈平凹長篇小說〈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作家網》發表《數字浪潮下,中國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時代浪潮下的靈魂鏡像與文學回響——葉辛“知識分子心靈三部曲”》《大地與靈魂的敘事詩 ——論劉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學星河中閃耀的星辰——探秘張俊彪》等文學評論。30余萬字長篇小說《東升》單行本由國家級出版社納入出版計劃,即將出版發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