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高原半世紀,書寫溫暖新篇章
——從《鄂爾多斯》《阿拉騰甘德爾》雙刊45年看“暖城”文脈傳承
文/邊平
當時光在鄂爾多斯高原投下第45圈年輪,兩股滋養本土文學的清泉——《鄂爾多斯》與《阿拉騰甘德爾》雜志,在呼和浩特的讀者見面座談會上激蕩起時代的回響。作為雙刊發展親歷者,作家王占義在發言中將雙刊比作“兩棵堅韌的文學胡楊”和“流淌在鄂爾多斯高原的兩股清澈而宏深的泉水”,不僅“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滄桑巨變,更孕育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本土文學力量”。這不僅是一場文學致敬,更揭開了“暖城溫度”的精神密碼:以文字為火種,在歲月風沙中焐熱一片土地的集體記憶。
一、45載文脈深耕:鑄就“暖城溫度”的三重基石
1.歷史的體溫計
從黃河岸邊的炊煙到毛烏素沙丘的綠意,從牧歌悠揚到工業轟鳴,兩刊用近2萬篇文字留存了鄂爾多斯最鮮活的“生命體征”。正如王占義所言,這些作品“挖掘地理風貌、民族風情、百姓日常”,讓庫布其治沙人的繭、煤礦轉型的陣痛、牧民餐桌的奶茶香,凝成有血有肉的集體記憶。這些作品深度記錄了毛烏素沙漠治理奇跡、庫布其生態修復樣板、黃河移民村落變遷、康巴什城市崛起、牧民文化嬗變、能源城市轉型以及蒙元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構建了一套覆蓋“自然—社會—人文”的地方書寫檔案體系。當“暖城”成為鄂爾多斯新名片,文學早已為這座城市標注了精神刻度。
2.人才的孵化器
一串閃耀內蒙古文壇的名字,如阿云嘎、烏雅泰、肖亦農、全秉榮、莫·哈斯巴根、巴·哈斯牧人、張秉義、娜仁高娃、王建中、郭雪波、肖睿、魏美琴等,都曾在雙刊發表處女作或精品力作。這批從“搖籃”走向全國的作家,恰似北疆的沙冬青——在貧瘠中扎根,用作品滋養故土。他們的成長軌跡映射出鄂爾多斯文學從“地方敘事”走向“國家表達”的路徑拓展。兩刊以“開放胸懷”搭建的創作平臺,通過常年開設新人欄目、舉辦“鄂爾多斯文藝大講堂”、“青年寫作訓練營”、“民族作家創作扶持計劃”等活動,持續孵化本土青年寫作力量,證明真正的文學燈塔,永遠照亮追夢者的初心。
3.文化的傳聲筒
當《阿拉騰甘德爾》將蒙古族長調譯成漢語詩行并與蒙古國、俄羅斯布里亞特文學界交流,出版雙語作品集;當《鄂爾多斯》把能源基地的奮斗故事傳向全國,多次與《民族文學》《詩刊》等國家級期刊聯合策劃“草原行”采風,文學便架起了跨越地域與民族的橋梁。這種“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格局,初步構建起“紙媒—新媒—活動三位一體的立體傳播模式”,讓草原的月光照進更多人的窗欞,塑造并傳播了多元、生態、人文、溫情的暖城形象。
二、新時代坐標系:溫暖敘事如何再啟程
面對“北疆文化”品牌建設與魯迅文學院落地的新機遇,王占義的四點建議直指關鍵:
1.從“記錄者”到“精神提煉者”刊物需在“生態文明”(如庫布其奇跡、毛烏素綠洲)、“民族團結”等主題中淬煉“暖城”精神內核。當堅韌的治沙人、創新的煤化工工程師、傳承刺繡的蒙古族阿媽成為故事主角,鄂爾多斯人以“開放包容”為核心的暖城精神便有了時代注腳。應深入融入“北疆文化”戰略,通過深度主題策劃、典型人物報道和重大題材征集,鍛造具有辨識度的“暖城精神群像”。
2.讓人民成為敘事主角“基層之聲”“暖城故事匯”等欄目的構想,是對“人民性”的莊嚴回歸。可進一步設立“基層來稿月”“草原百姓講故事”“黃河口述記憶”等欄目,鼓勵普通勞動者、鄉村教師、環保志愿者等各階層普通人投身書寫。在短視頻沖刷眼球的時代,更需要深挖草原深處用抖音賣奶酪的牧區青年等新生事物——這些帶著露珠的故事,才是溫暖最真實的源流,使刊物真正成為“人民寫、寫人民”的平臺。
3.借力“魯院”育新苗國家級文學資源與本土刊物的結合,可催生更多“帶泥土的玫瑰”。聯動“魯院實踐點”,協調魯迅文學院資源,開設“魯院課堂筆記”“導師薦讀”等專欄,推動寫作培訓、作品選登、名師點評三位一體的機制落地。當魯院導師專欄剖析草原文學特質,當學員作品專版涌現00后新聲,文學之林便有了新生幼苗,為地方作者提供高質量創作扶持路徑。
4.溫暖需要“破圈”傳播把優質散文配成鄂爾多斯馬頭琴有聲書,將沙漠變綠洲的史詩(如肖亦農《毛烏素綠色傳奇》、王占義庫布其系列)做成短視頻,正是堅守品質前提下的創新突圍。運用圖文視頻結合形式,構建公眾號、視頻號、抖音等平臺的立體傳播矩陣。開展“文學進社區”“文學進校園”系列讀書沙龍。讓年輕人在B站刷到庫布其的治沙傳奇,“暖城溫度”便有了跨代際共鳴,實現紙媒內容的生活化落地與影響力破圈。
溫暖是永不褪色的底片。
45年前創刊號油墨的味道早已飄散,但《鄂爾多斯》封面上的黃河落日、《阿拉騰甘德爾》扉頁的蒙古族諺語,仍在印證王占義那句深刻的比喻:“像兩股泉水,映照土地的滄桑與溫暖”。在算法推送快餐文化的今天,更需要這種“慢寫作”守護人文溫度。《鄂爾多斯》和《阿拉騰甘德爾》的45年,不僅是地方文化的深情自我書寫,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草根聲音的有力見證。當新一輩作者接過記錄者的筆,他們書寫的不僅是鄂爾多斯的年輪,更是所有人在時代變遷中尋找精神原鄉的集體渴望——這或許就是“暖城”最恒久的溫度。未來,兩刊定將繼續“扎根本土、仰望星空”,以更沉穩的筆力、更廣闊的傳播、更厚重的精神擔當,在廣袤高原上譜寫更加璀璨的文學新篇章,持續綻放獨特光彩,書寫新時代鄂爾多斯的暖城溫度與精神高度。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