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語言之橋:翻譯在文明交流中的多維價值與深遠影響
袁竹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今天,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理解與互鑒變得愈發迫切和重要。而翻譯,作為這一進程中的核心紐帶,宛如一座跨越語言鴻溝的橋梁,讓知識、思想和文化成果得以在不同文明間自由流動和傳播。第七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的召開,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漢學家和中國作家,為我們深入探討翻譯的意義和價值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契機。本次研討會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成果,也引發了我們對翻譯在文明發展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思考。
翻譯:文明交流的核心紐帶
跨越語言障礙,促進文化傳播
翻譯的首要功能在于跨越語言障礙,使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們能夠相互理解和交流。正如本次研討會上所提及的,翻譯讓中國文學作品能夠走出國門,進入羅馬尼亞、西班牙、阿拉伯世界、韓國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讀者視野。莫言、余華、劉震云等中國作家的作品通過翻譯被介紹到海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社會的變革、人民的生活以及當代中國文學的獨特風貌。這些作品不僅是文字的傳遞,更是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生動詮釋,它們在不同文明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塑造文明軌跡,推動文明互鑒
翻譯深刻地塑造著文明的軌跡。從歷史上看,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往往伴隨著翻譯活動的開展。例如,明代歐洲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翻譯工作推動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帶來了文化、藝術、科學和技術上的共同進步。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翻譯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通過翻譯,不同文明之間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汲取對方的優秀文化成果,從而推動自身文明的發展和進步。翻譯是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它讓不同文明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共同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
翻譯實踐: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
羅馬尼亞:從古代經典到當代文學
在羅馬尼亞,漢學研究有著深厚的積淀。自20世紀初,羅馬尼亞的學者便開始關注中國古代經典文學的研究與翻譯,傳播儒家思想、道家哲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近年來,更多羅馬尼亞翻譯家加入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翻譯事業中,不僅翻譯經典作品,也積極探索中國當代文學更廣闊的風貌。白羅米等羅馬尼亞漢學家和翻譯家的努力,使得越來越多中國當代作家的作品在羅馬尼亞出版,并獲得了廣泛的讀者群體。這些作品通過對中國社會的描寫,展現了社會的變革與人民的生活,也深刻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獨特風貌。羅馬尼亞民眾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喜愛,充分說明了翻譯在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方面的重要作用。
西班牙:從沉默歲月到翻譯前景樂觀
西班牙與中國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當時翻譯與思想的聯系緊密,第一批歐洲傳教士踏上中國土地,翻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然而,從16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中文向西班牙語的翻譯數量極為稀少。如今,中西語言之間的沉默歲月已經過去。據巴塞羅那自治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在過去20年中,從中文原著翻譯成西班牙語的文學作品數量顯著增加。雖然中文圖書在西班牙的出版市場中仍占較小份額,但中國文學在西班牙的翻譯前景依然樂觀。現今,翻譯作品數量持續增長,題材日趨多樣,能夠承擔中西文化橋梁任務的翻譯人才也越來越多。這表明翻譯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阿拉伯世界:傳播中國精神與人類共鳴
在阿拉伯世界,希克邁特文化集團致力于把中國文學、中國思想、中國故事系統性地翻譯并傳播到該地區。他們翻譯了眾多知名作家的小說與散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學術作品,這些譯作部分已經進入了埃及、阿聯酋、沙特等十多個阿拉伯國家的主要出版市場和高校課程體系。在當今全球出版競爭激烈、注意力高度碎片化的時代,真正能跨文化傳播的文學必須具備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獨特性、語言的表現力。阿拉伯世界的讀者對那些帶著“中國精神”與“人類共鳴”的中國作品最為歡迎,他們通過這些作品,看見了一個復雜的、真實的、非刻板印象的中國。這說明翻譯不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播和精神的傳遞,它能夠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促進文明的相互理解和認同。
韓國:忠實翻譯積累文化遺產
在韓國,譯者金泰成認為翻譯與創作截然不同,翻譯的本質是服務,只需要忠實再現和拓展原作中蘊含的未來價值即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翻譯工作,為韓國未來讀者留下巨大的文學遺產,打開通過文學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他對翻譯的態度體現了對原作的尊重和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米蘭·昆德拉的“唯有忠實的翻譯才是美麗的”這句話也深刻地揭示了翻譯的本質要求,即忠實于原作,準確傳達原作的思想和情感。在韓國,忠實的翻譯對于積累文化遺產、促進中韓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翻譯的挑戰與機遇
科技進步帶來的新工具與新挑戰
科技的進步,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為翻譯工作帶來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機器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翻譯的效率,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機器翻譯往往缺乏對文化、歷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無法準確傳達原作的精髓。翻譯的核心在于人類對文化、歷史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而這正是機器翻譯無法替代的。在未來的翻譯工作中,我們需要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同時發揮人類譯者的優勢,實現科技與人文的有機結合。
培養高素質翻譯人才的重要性
面對翻譯工作的挑戰和機遇,培養高素質的翻譯人才至關重要。翻譯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還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歷史和價值觀。在本次研討會上,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羅馬尼亞、西班牙、阿拉伯世界還是韓國的譯者,他們都在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深入理解原作的內涵,以確保翻譯的質量。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翻譯人才的系統培訓,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出更多能夠承擔起文明交流重任的翻譯人才。
翻譯在全球性挑戰中的作用
在全球性挑戰日益嚴峻的當下,翻譯的作用更加凸顯。翻譯能夠促進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溝通與理解,幫助我們在面對全球性問題時找到共同的解決方案。通過翻譯,我們可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觀點和經驗,從而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疫情防控、恐怖主義等全球性挑戰。翻譯是一種跨越語言、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的溝通方式,它能夠讓我們在共同的人性基礎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翻譯的文化價值與社會意義
促進文化多樣性,保護文化遺產
翻譯對于促進文化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不同的文化有著各自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價值觀,通過翻譯,我們可以將這些不同的文化展示給世界,讓人們欣賞到文化的多樣性之美。同時,翻譯也是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許多古老的文化和文學作品只有通過翻譯才能得以傳承和傳播,避免因語言的失傳而消失。翻譯讓這些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貢獻。
推動文學創作與發展
翻譯不僅促進了文學的傳播,也對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通過閱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學作品,作家們可以獲得新的靈感和創作思路,豐富自己的創作手法和表現形式。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也為中國作家提供了一個與世界文學對話的平臺,促使他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水平,創作出更具國際影響力的文學作品。翻譯在文學創作與發展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和進步。
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翻譯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能夠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當中國文學在海外獲得廣泛認可和贊譽時,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能夠激發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熱愛和自豪感。通過翻譯,我們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讓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綻放光彩。
翻譯理念的升華:追求真正理解與對話
從差異中找到溝通
翻譯的重要啟示之一是從差異中找到溝通。不同文化和社會有著各自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價值觀,翻譯讓我們能夠跨越這些差異,尋找共同點。在本次研討會上,各位譯者都強調了翻譯在促進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們通過自己的翻譯實踐,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相互理解和對話。翻譯不僅是溝通和理解的橋梁,也是促進文化多樣性的關鍵手段。它讓我們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動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
翻譯作為一種理念和生活方式
翻譯不僅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種理念,一種追求真正理解與對話的方式。在當今社會,我們面臨著各種文化沖突和誤解,而翻譯能夠幫助我們打破這些障礙,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將翻譯的理念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意味著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文化,用理解和包容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的觀點和信仰。翻譯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讓我們更加珍惜和平與合作的重要性。
結論
翻譯在文明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深遠的影響。它是文明交流的核心紐帶,跨越語言障礙,促進文化傳播;它塑造文明軌跡,推動文明互鑒;它在科技進步的背景下面臨著挑戰和機遇,需要我們培養高素質的翻譯人才;它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促進文化多樣性、推動文學創作與發展、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它更是一種追求真正理解與對話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更加重視翻譯工作,充分發揮翻譯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一方面,我們要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翻譯事業中來,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翻譯人才;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翻譯工作的支持和保障,提高翻譯的質量和效率。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探索翻譯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
翻譯事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關系到人類社會的和平與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搭建起更加堅實的翻譯橋梁,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在這個過程中,翻譯將繼續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期待著翻譯在未來能夠創造更多的奇跡,讓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和諧美好。
作者簡介 :袁竹,四川德陽人,作家、畫家、文藝評論家,逍遙畫派創始人,代表著作《中國當代名家畫集·袁竹》(天津人美版);《中國高等藝術院校名師教學范本(二)·袁竹山水畫作品選》(河北美術版)。袁竹創作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400余萬字,發表在“中國作家網”“精神文明報”“四川農村報”“少年先鋒報”“作家網”“起點中文網”“喜馬拉雅”等各大媒體。歌詞《石榴紅》榮獲“詞曲中國2025當代百首優秀作品”大賽決賽金獎。 長篇小說《東升》《平遙世家》《地火長歌》在中國作家網“長篇連載”欄目連載。文學評論《新世紀蜀韻:四川作家筆下的文學版圖》《阿來:于藏地書寫中構筑文學的宏大宇宙》《〈賈平凹文選〉:當代文學靈魂的多棱折射》《時代浪潮下的生命之歌與存在之思 ――評王十月長篇小說<不舍晝夜>》等四十多篇論文被中國作家網發表,其中“中國作家網文學好書2024年度十佳”系列評論引關注。“作家網”刊載《東莞文學:鋼與筆交織的時代和弦》《<白毛女>的藝術融合之旅》《山河為證:抗戰精神的時代長歌》《光影鑄魂——解碼中國電影的文明重構與精神譜系》等藝術評論50余篇。長篇小說《東升》單行本由國家級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