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公休日,拾人性微光與生活真諦
——評袁竹散文《公休拾遺》
李櫟
從日常敘事到深度哲思:故事里的生活底色
袁竹的散文《公休拾遺》以公休日為舞臺,展開了一段看似平凡卻蘊含深刻哲理的故事。故事起始于公休日的新華書店,主人公在陪伴孫兒 “書店探險” 時,于茶座發現一只被遺落的黑色皮包。這一日常場景,如同平靜湖面投入的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引領讀者走進一場關于人性、道德與哲學思考的心靈之旅。
從文學價值來看,這篇故事的敘事手法獨具匠心。開篇對公休日清晨的細膩描寫,“八月六日,公休日的晨光總帶著幾分漫不經心,像宣紙被淡墨洇開的邊緣。蟬鳴在老樟樹的葉隙間滾過,將暑氣碾成碎末,落在瀝青路上”,寥寥數語,便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活質感的夏日圖景,為故事奠定了舒緩而又真實的基調,讓讀者輕易沉浸其中,感受到那份獨屬于公休日的閑適與慵懶。這種對生活細節的捕捉與描繪,貫穿全文,如在描述書店內的場景時,“空調的冷氣裹著舊紙張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釀成陳年的酒”,通過獨特的感官描寫,將書店這一空間具象化,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地聞到那股混合著冷氣與書墨香的氣息。
在人物塑造方面,故事中的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形象鮮明。主人公面對撿到的皮包,內心的掙扎與抉擇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開初,有一個‘我’的念頭叫我:拿走,可以發一筆外來財;另一個‘我’提醒我:‘這是別人的東西,我怎能占為已有。’最終,另一個‘我’戰勝了我。” 這段直白而又真實的心理描寫,將人性中的貪婪與善良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看到一個普通人在道德考驗面前的內心博弈,使主人公的形象躍然紙上,真實可感。而失主婦人的慌張與少女的羞澀,也通過簡潔的語言和動作描寫得以生動呈現,如 “中年婦人的頭發有些散亂,鬢角的碎發被汗水粘在臉上。她身后的少女攥著本翻開的《百年孤獨》,書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還沾著紙屑”,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人物形象,也推動了故事的發展,使整個情節更加扣人心弦。
情節:遺失與尋回中的人性抉擇
(一)邂逅失物:欲望與道德的初碰撞
在《公休拾遺》里,“我” 在書店二樓茶座等待孫兒的時光里,偶然邂逅了這只被遺落的黑色挎包。彼時,茶座里彌漫著普洱的香氣,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灑在淡綠色的沙發上,形成一片片不規則的光斑。“我” 的目光不經意間掃到旁邊沙發上的包,它安靜地伏在那里,像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卻又因那精致的皮質與獨特的金屬搭扣,散發著一種難以忽視的氣息,瞬間吸引了 “我” 的注意。
當 “我” 伸手觸碰包帶,拉開拉鏈的那一刻,一個充滿秘密的小世界在眼前展開。車鑰匙、身份證、銀行卡、社保卡以及一疊百元鈔票,這些物品不僅是簡單的物件,更是一個個通往失主生活的入口。“我” 的內心在瞬間被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拉扯。一個聲音,來自人性中原始的欲望,它像一個貪婪的惡魔,在耳邊低語:拿走這些錢,你可以輕松獲得一筆財富,改善生活,滿足一些平日里難以實現的愿望。這種想法并非憑空而來,在現實生活中,經濟的壓力、對物質的渴望常常如影隨形,面對眼前這唾手可得的金錢,欲望的火苗很容易被點燃。而另一個聲音,來自道德的堅守,它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提醒著 “我” 這是別人的東西,占有他人財物是不道德的行為,違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則。從小接受的教育、社會的道德規范以及內心深處的良知,都在此時發揮作用,讓 “我” 對這種不勞而獲的想法感到羞愧和不安。這種內心的掙扎,是人性在面對誘惑時最真實的寫照,它反映了人類內心深處善與惡的斗爭,也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人性的復雜多面。
(二)漫長等待:堅守道德的心理歷程
在決定等待失主后,“我” 的內心經歷了一段漫長而復雜的心理歷程。起初,“我” 的心中仍有一絲猶豫,畢竟等待意味著不確定,不知道失主何時會出現,也不知道這期間是否會有其他意外發生。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周圍的環境也在不斷影響著 “我” 的情緒。茶座里人來人往,每個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這只被遺忘的包視而不見,這種冷漠的氛圍讓 “我” 感到孤獨和無助,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
然而,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 的內心逐漸堅定起來。“我” 開始思考道德的真正含義,它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范,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追求。堅守道德,意味著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被外界的誘惑所動搖。這種思考讓 “我” 意識到,等待失主不僅僅是為了歸還一個包,更是為了維護自己內心的安寧和對道德的信仰。在這個過程中,“我” 也開始反思生活的意義,我們每天忙碌于各種事務,常常忽略了生活中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如善良、誠實和信任。而這次等待,讓 “我” 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美好品質才是支撐我們生活的基石。
(三)物歸原主:人性光輝的閃耀瞬間
當失主出現的那一刻,整個故事達到了高潮。中年婦人頭發散亂,鬢角的碎發被汗水粘在臉上,眼神中透露出焦急與慌張,她身后的少女緊緊攥著本翻開的《百年孤獨》,書角卷成了波浪,校服裙上還沾著紙屑,從這些細節中可以感受到她們內心的極度不安。婦人顫抖著聲音詢問是否看到一只黑色的包,當 “我” 指了指身邊的包時,她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那是一種失而復得的驚喜與喜悅,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她伸手去接包時,指尖在不停地發抖,拉鏈拉開又合上,反復確認了三遍,才按住胸口長出一口氣,這個細微的動作將她內心的緊張與激動展現得淋漓盡致。
少女在一旁小聲說著包內有車鑰匙和現金,她垂著眼,睫毛上還掛著淚珠,像沾著晨露的草葉,這種細膩的描寫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她的委屈與擔憂。婦人非要請 “我” 喝茶,以表達她的感激之情,從她緊緊抱住包的動作中,可以看出這個包對她的重要性,而她對 “我” 的感激也不僅僅是因為找回了包,更是因為在這個看似冷漠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性的溫暖與善良。她們轉身離開時,少女回頭朝 “我” 鞠了一躬,羊角辮上的紫絲帶晃了晃,這個簡單的動作蘊含著深深的敬意和感激,也讓 “我” 感受到了自己行為的價值。歸還包這一行為,不僅體現了 “我” 的善良與誠實,更傳遞出一種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念,讓人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善良和信任依然存在,它們如同黑暗中的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
人物:立體塑造下的人性多面
(一)“我”:道德堅守者的內心剖析
在《公休拾遺》中,“我” 的形象猶如一座在道德風暴中屹立不倒的燈塔,散發著人性的光輝。從性格特點來看,“我” 無疑是善良且極具原則性的。這種善良并非是浮于表面的施舍與同情,而是源自內心深處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愛。在發現黑色挎包的那一刻,“我” 沒有被金錢的誘惑蒙蔽雙眼,而是在第一時間選擇等待失主,這一行為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巨大的道德力量。
“我” 的這一選擇并非偶然,而是長期道德修養與價值觀形成的必然結果。在日常生活中,“我” 或許就秉持著誠實守信、與人為善的原則,這些原則如同種子,在面對失包這一考驗時,生根發芽,綻放出道德的花朵。這種善良和原則性,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在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當下,許多人在面對誘惑時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而 “我” 的堅守則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讓我們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和價值。它提醒著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道德始終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維系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
(二)失主:慌亂背后的生活映射
失主婦人的出現,為故事增添了一抹真實而又動人的色彩。她的頭發散亂,鬢角的碎發被汗水粘在臉上,聲音發顫卻又努力維持平穩,這些細節生動地展現出她的慌亂與焦急。從她的慌亂中,我們不難推測出這個包對她的重要性,它或許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包,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承載著她的諸多生活軌跡和情感記憶。
通過她的話語和行為,我們可以初步勾勒出她背后的生活故事。她可能是一位為家庭默默付出的母親,每天忙碌于工作與家庭之間,為了孩子的成長和家庭的幸福不辭辛勞。陪伴女兒在書店復習,體現了她對女兒學業的關心和重視;接到急事電話后的慌張,或許是因為家庭或工作中出現了突發狀況,而包中的車鑰匙和現金對解決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她的形象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在生活中的脆弱與堅強,面對生活的壓力和突發狀況,我們或許都會像她一樣感到無助和慌亂,但同時也會像她一樣,努力保持鎮定,勇敢面對。她的出現,使故事更加貼近生活,讓讀者深刻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以及普通人在生活中為了幸福和安穩所付出的努力 。
(三)孫兒:純真視角下的世界認知
孫兒在故事中扮演著一個獨特而又重要的角色,他的純真無邪如同春日里的暖陽,為整個故事注入了溫暖和希望。他對世界充滿好奇,滿心期待著在書店中找到藏在書里的恐龍,這種純真的期待和探索精神,與成人世界的復雜和世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孫兒的視角看待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簡單而美好。他沒有成人世界的煩惱和憂慮,沒有被世俗的觀念所束縛,他的眼中只有快樂和新奇。他的純真不僅為故事增添了一份童趣,也讓我們反思成人世界的種種復雜和無奈。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利益的紛爭,沒有道德的困境,一切都是那么純粹。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最本真的一面,提醒著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記保持內心的那份純真和對世界的好奇心。同時,他的存在也使得 “我” 的形象更加豐滿,展現出 “我” 作為長輩對孫兒的關愛和引導,以及在孫兒面前想要樹立良好榜樣的心理 。
語言:細膩筆觸繪就生活質感
(一)環境描寫:營造氛圍的詩意表達
《公休拾遺》的環境描寫猶如一幅細膩的工筆畫,每一筆都飽含深情,勾勒出獨特的氛圍,引領讀者走進故事深處。開篇對書店的描寫,“中國科技城綿陽市警鐘街的新華書店像座沉默的城堡,玻璃門滑開時帶起一陣涼風,將街面的熱浪攔在門外。空調的冷氣裹著舊紙張特有的霉味,在鼻尖釀成陳年的酒”,短短數語,便將書店的獨特氣息展現得淋漓盡致。“沉默的城堡” 這一比喻,賦予書店莊重而神秘的色彩,暗示著其中蘊含的豐富知識與無盡故事;冷氣與霉味的交織,通過獨特的感官描寫,營造出一種靜謐、古樸的氛圍,讓讀者仿佛置身于一個遠離塵世喧囂的知識殿堂,瞬間沉浸在閱讀的世界中。
對街道的描繪同樣精彩,“走出書店時,夕陽正艷,把街道曬得軟軟的。警鐘街的老槐樹投下斑駁的影,賣冰粉的推車旁圍了群孩子,玻璃罩里的紅糖水晃出琥珀色的光”。夕陽、老槐樹、賣冰粉的推車,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元素相互交織,勾勒出一幅溫馨、閑適的市井生活圖景。“把街道曬得軟軟的”,一個 “軟” 字,生動地表現出夕陽下街道的慵懶與柔和;“斑駁的影” 則增添了一份詩意與朦朧感,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層次感;孩子們圍繞著賣冰粉的推車,玻璃罩里晃出的琥珀色光,這些細節描寫不僅展現了生活的美好與純真,也為故事增添了一抹溫暖的底色,讓讀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煙火氣。
(二)人物語言:簡潔對話中的豐富情感
散文中人物的語言簡潔而富有表現力,通過寥寥數語,便能展現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我” 與失主的對話堪稱經典,當失主焦急地詢問 “先生,您見過一只黑色的包嗎?” 時,僅僅一句話,便將她內心的慌亂與焦急展露無遺。而 “我” 的回答 “就是它”,簡單三個字,卻傳遞出一種沉穩與安心,讓失主瞬間看到了希望。這種簡潔明了的對話,避免了冗長的敘述,使情節更加緊湊,同時也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變化,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
婦人在確認包是自己的之后,反復說著 “就是它!”“真不知道該怎么謝您”,這些質樸的話語,飽含著她對 “我” 的感激之情,以及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激動。少女的小聲低語 “里面有車鑰匙,還有現金……”,則體現出她的細心與擔憂,一個單純善良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這些人物語言,貼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點,沒有過多的修飾,卻真實地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讀者仿佛能看到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和神態,感受到他們之間情感的流動 。
(三)心理描寫:深度洞察人性的窗口
散文對 “我” 的心理描寫細膩入微,為讀者打開了一扇深入了解人性的窗口。在面對黑色挎包時,“我” 的內心經歷了激烈的掙扎,“開初,有一個‘我’的念頭叫我:拿走,可以發一筆外來財;另一個‘我’提醒我:‘這是別人的東西,我怎能占為已有。’最終,另一個‘我’戰勝了我。” 這段內心獨白,將 “我” 在欲望與道德之間的艱難抉擇刻畫得入木三分。它不僅展現了人性中的弱點 —— 對財富的渴望,更凸顯了道德的力量,讓讀者看到一個普通人在面對誘惑時,如何憑借內心的良知堅守道德底線,使 “我” 的形象更加真實、立體。
在等待失主的過程中,“我” 的心理活動也十分豐富。“我” 時而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時而又堅定地相信道德的力量,這種內心的波動反映了 “我” 在面對不確定時的迷茫與不安,以及對道德信仰的執著追求。例如,“我” 看到周圍的人對挎包視而不見時,心中產生了孤獨和無助的感覺,但很快又說服自己堅守下去,“我” 開始思考道德的真正含義,以及自己行為的價值。這些心理描寫,讓讀者能夠深入 “我” 的內心世界,感受人性的復雜和多面,引發對自身道德觀念和行為的思考 。
哲學:生活表象下的深層思考
(一)語言與世界:維特根斯坦哲學的映照
在《公休拾遺》中,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點 “語言的界限即是我世界的界限” 得到了生動的體現。小說里,主人公發現黑色挎包后,內心的種種思考和情感,無法完全用語言來精準表述。例如,在等待失主的漫長過程中,“我” 心中既有對失主的擔憂,又有對自己行為價值的思索,還有面對周圍人冷漠時的孤獨與堅持,這些復雜的情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 “我” 獨特的內心世界。然而,當 “我” 試圖用語言去梳理和表達時,卻發現語言的蒼白無力。“我” 無法用言語確切地形容出等待時那種焦灼與堅定并存的感受,也難以將內心深處對道德的信仰和對人性的思考完整地傳達出來。
這是因為語言作為一種表達工具,雖然能夠描述事件的表面現象,如包的顏色、質地、里面的物品等,但對于那些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抽象的道德觀念以及復雜的人性內涵,卻顯得力不從心。散文中對環境的描寫,“窗外的陽光透過玻璃灑在淡綠色的沙發上,形成一片片不規則的光斑”,這一景象可以用語言清晰地描繪出來,但陽光灑在身上的溫暖觸感、看到光斑時內心涌起的寧靜與希望,卻難以用語言準確捕捉。語言像是一張網,它可以網住生活中的事實,卻無法兜住那些無形的、流動的情感和思想,這些難以言說的部分,恰恰構成了生活的豐富性和深度,也凸顯了語言在表達生活真實和人性情感時的局限性 。
(二)遺失與尋回:生活循環中的意義追尋
從哲學角度深入剖析,遺失與尋回這一主題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經歷各種形式的遺失,如失去物品、錯過機會、遺忘情感等,這些遺失讓我們感到痛苦、遺憾和迷茫。就像散文中的黑色挎包,對于失主而言,它的遺失可能意味著生活的短暫失控,車鑰匙的丟失會影響出行,現金的缺失可能會帶來經濟上的困擾,身份證和銀行卡的不見則可能引發一系列繁瑣的補辦手續,這些都給失主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和焦慮。
然而,遺失并非僅僅是消極的,它也為尋回提供了可能。尋回的過程,不僅僅是找回失去的物品,更是對生活意義的重新追尋和對人性的堅守。主人公在面對挎包時,內心的道德抉擇就是對人性善良的堅守。他放棄了金錢的誘惑,選擇等待失主,這一行為體現了他對道德原則的尊重和對他人的關愛。而失主失而復得的喜悅,以及對主人公的感激之情,也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溫暖與美好。這種遺失與尋回的循環,就像生活的一個縮影,我們在失去中成長,在尋回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每一次的遺失都是一次挑戰,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生活;每一次的尋回都是一次收獲,讓我們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它讓我們明白,生活的意義并非僅僅在于擁有,更在于在失去與獲得的循環中,不斷堅守內心的信念,追求人性的光輝 。
(三)沉默與信賴: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
維特根斯坦所說的 “對于不可言說之物,我們必須保持沉默”,在散文中有著深刻的體現。當失主找到挎包,對主人公表達感激之情時,語言似乎變得多余。婦人指尖的顫抖、少女睫毛上的淚以及包被遞回去時兩雙手不經意觸碰的溫度,這些無聲的細節,傳遞出的情感比言語更加深沉和真實。主人公在等待失主的過程中,內心的思考和掙扎也是一種沉默的表達。他無需向他人訴說自己的道德困境和內心的抉擇,只是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信念,這種沉默中蘊含著對道德的堅定信仰和對人性的信賴。
這種沉默并非是無話可說,而是一種對生活本真的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有許多情感和體驗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比如親情中的關愛、友情中的默契、愛情中的深情,這些情感往往通過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就能傳遞。沉默讓我們更加專注于內心的感受,去體會那些難以言說的美好。同時,沉默也是一種信賴的表現,主人公相信失主會回來尋找挎包,失主也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善良的人歸還她的物品,這種信賴建立在對人性美好的共同認知之上。它讓我們明白,生活中存在著一種無需言語的默契和信任,這種默契和信任是生活的基石,支撐著我們在復雜的世界中感受到溫暖和希望 。
結語:平凡故事中的永恒價值
袁竹的散文《公休拾遺》以其獨特的文學魅力與深刻的哲學內涵,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關于人性、道德與生活的動人篇章。這篇散文雖取材于作者平凡的公休日親身的經歷,卻蘊含著震撼人心的力量,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生活的真實模樣與人性的光輝。
從文學角度而言,其敘事如潺潺溪流,自然而流暢,將讀者緩緩引入故事的世界。細膩入微的環境描寫,使我們仿佛能親身感受到書店里的靜謐氛圍、街道上的溫暖陽光以及茶座間的茶香四溢,為故事增添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形象的塑造鮮明而立體,主人公在面對道德抉擇時的內心掙扎、失主找回包時的激動與感激,都被刻畫得淋漓盡致,讓我們能夠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同身受他們的情感起伏。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同畫筆,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使故事中的場景和人物躍然紙上。
在哲學思考方面,故事巧妙地借助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點,探討了語言與世界、遺失與尋回、沉默與信賴之間的關系,引導我們深入思考生活的本質與意義。語言在表達生活的復雜性和人性的深度時存在局限,而那些難以言說的情感和體驗,卻構成了生活的核心。遺失與尋回不僅是物質層面的經歷,更是精神層面的探索,讓我們在失去與獲得中領悟生活的真諦,堅守內心的信念。沉默并非空洞,而是蘊含著深厚的信賴,這種信賴是生活的基石,使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與美好。
《公休拾遺》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它是對生活的一次深刻審視,是對人性的一曲贊歌。它讓我們明白,生活中的每一個平凡瞬間都可能蘊含著不平凡的價值,每一次道德的抉擇都是對人性的考驗與升華。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時代,這樣的故事如同一股清泉,滋潤著我們的心靈,提醒我們保持善良、堅守道德,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去追尋人性的光輝。它促使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激勵我們在生活中成為道德的踐行者,用善良和信任去溫暖他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作者簡介:李櫟,藝評人,在《中國作家網》《搜狐網》《作家網》《四川新聞網·麻辣社區》等發表數十篇文學評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