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在流量時代的浮沉與堅守
作者:王家蓮
當信息如漫天星雨般傾瀉,流量成為丈量時代熱度的黃金標尺,文學也被裹挾著駛入前所未有的壯闊航道。短視頻平臺的剪輯如靈動畫筆,將文學經典勾勒成閃爍的思想碎片,在點贊的星河中熠熠生輝;直播間的聲浪似浩蕩春風,攜帶著作家的智慧與情懷,吹散了傳統閱讀的寂靜藩籬。文學猶如一艘滿載文明瑰寶的古船,在流量的波濤中起伏前行——既要借著浪潮的推力駛向更廣闊的海域,又需在驚濤駭浪中穩穩把舵,守護好自身的航向與靈魂。
流量時代的到來,為文學打開了新的大門。它打破了傳統傳播方式的時空壁壘,使深山里的創作能瞬間抵達都市讀者的掌心,讓經典著作以全新的面貌與年輕一代對話。在這場媒介變革中,文學不再是孤芳自賞的高閣之物,而是在互動與共鳴中煥發出新的生機。盡管浪潮洶涌,但文學的韌性與生命力,恰在這激蕩中愈發彰顯。每一次與時代的碰撞,都可能孕育出新的文學形態;每一次對困境的突破,都昭示著文學生生不息的希望。真正的文學價值,不在于流量數字的堆砌,而在于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對生命的深情禮贊。當文學在流量浪潮中堅守精神內核,便能將算法的巨流化作傳播的羽翼,讓文字的力量穿透屏幕,抵達每一顆渴望共鳴的心靈。這是一場關乎傳承與創新的時代大考,更是文學在數字時代續寫輝煌的壯麗征程。
一、流量重構:文學傳播的范式革命
數字洪流裹挾著算法的巨網,將文學從 “歲月河岸的燈塔” 推向 “驚濤駭浪的扁舟”。短視頻平臺以利刃般的剪輯,將文學作品切割成碎片化金句,在點贊與轉發的狂歡中,這些金句如蒲公英的種子般四散飛揚,以光速完成傳播;直播間里,作家褪去往日伏案疾書的沉靜,化身主播,在此起彼伏的喧囂聲中奮力推介作品,文字本應有的深邃與厚重,被即時的喧騰無情稀釋。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文學仿佛置身于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之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文學的生命力從未寄生于形式,而深植于精神內核。就像礁石在洶涌的潮汐中,越是被沖擊,越能顯露其堅韌的本質,文學在與流量的激烈碰撞中,也在不斷淬煉出新的生機。2024 年初,董宇輝與《人民文學》在直播間的那場邂逅,堪稱文學與新媒體深度交融的里程碑。董宇輝以他獨有的詩意語言,如同溫柔的春風,輕輕拂去蒙在文學經典上的塵埃,將其巧妙解構。在他的講述下,那些經典名著不再是塵封在書架上的古老文字,而是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是一段段直擊心靈的感悟。這場直播帶來的不僅是《人民文學》訂閱量與銷量如春筍破土般的驚人增長,更重要的是,它昭示著文學突破傳統藩籬、擁抱時代變革的無限可能。
如今,直播與短視頻平臺已然成為文學傳播的黃金航道。出版社與書店紛紛以創意直播為舟,用生動講解作槳,在虛擬空間中精心搭建起與讀者對話的橋梁。在這個全新的傳播舞臺上,年輕一代在彈幕與評論的激烈碰撞中,重新點燃了對文學的熱忱之火。他們不再將文學視為遙不可及的陽春白雪,而是能在日常的碎片時間里,輕松觸摸到文學的溫度。經典名著也在這片數字土壤中,汲取著新的養分,煥發新生,以全新的姿態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繼續傳遞著跨越時空的智慧與情感。這場流量重構帶來的文學傳播范式革命,正在重塑著文學的未來,讓我們看到文學在新時代生生不息的希望。
二、流量浪潮:文學價值的煥新與堅守
流量的浪潮奔涌而來,恰似一場盛大的春風,為經典文學的傳播與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短視頻平臺如同神奇的魔法工坊,將《紅樓夢》這樣的古典巨著精心打磨,創意剪輯與現代解讀讓寶黛釵的故事跨越時空,化作社交平臺上閃爍的智慧星光、熱門的文化符號,以更加鮮活、親民的姿態走進千家萬戶。曾經深鎖在書頁間的悲歡離合,如今乘著流量的翅膀自由翱翔,文學以蓬勃的姿態實現破圈傳播,迎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
在這場流量與文學的美好邂逅中,創新的力量不斷為文學價值注入新的活力。眾多創作者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用短視頻、直播等新穎形式,讓經典文學的魅力得以更廣泛地展現。有人以詩意的旁白解讀《紅樓夢》中的詩詞,帶領觀眾領略古典文學之美;有人通過趣味橫生的劇情演繹,讓書中復雜的人物關系變得通俗易懂。這些創新嘗試不僅吸引了大量讀者,更讓經典文學在新時代煥發出耀眼的光彩。
當然,面對流量的沖擊,守護文學的精神內核依然是重中之重。真正的文學價值,始終扎根于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對生命的深邃思考以及對精神的滋養。而流量的存在,恰恰為文學價值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當我們以敬畏之心對待經典,用創新的方式進行傳播時,流量便能成為弘揚文學價值的有力助手。就像《紅樓夢》,歷經數百年的歲月沉淀,其展現的復雜人性圖譜、蘊含的生命悲憫與哲思,在流量時代借助多元媒介的傳播,得以被更多人認識和理解,文學價值也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文學創作者與傳播者正以智慧與匠心,在流量時代尋找傳承與創新的完美平衡。他們既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又堅守文學的本質,讓經典文學在流量浪潮中,既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能不斷彰顯其永恒的精神價值。相信在未來,文學將在流量的助力下,繼續照亮人類的精神世界,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三、IP 改編:商業與文學初心的共生交響
網絡文學的 IP 改編,恰似一束璀璨的光芒,為文學發展開辟出充滿希望的新航道。當《瑯琊榜》中梅長蘇 “雖九死其猶未悔” 的家國情懷,在熒幕上化作震撼人心的視聽語言;當《甄嬛傳》里封建深宮中的人性掙扎與覺醒,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文學便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跨媒介蛻變。這些成功的改編作品,不僅掀起全民熱議的浪潮,更將文字世界里的虛構故事轉化為鮮活的文化符號,讓網絡文學在商業運作的助推下,綻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商業與文學并非天然對立,在優質的 IP 改編中,二者更像是相互成就的伙伴。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意識到,尊重原著的精神內核,才能真正打動觀眾的心。就像《瑯琊榜》的改編團隊,在影視化過程中精心打磨權謀布局的細節,同時通過光影藝術強化 “赤子之心” 的主題,讓觀眾在感受跌宕劇情的同時,也能觸摸到角色的靈魂;《甄嬛傳》則以精湛的敘事手法,將原著中對封建社會女性悲劇命運的深刻洞察,生動地呈現在熒屏之上,讓文學價值在影視載體中得到延續與升華。
如今,IP 改編正朝著更良性的方向發展。市場的成熟與觀眾審美的提升,促使創作者們不斷探索創新,用匠心守護文學初心。他們以尊重原著為根基,結合影視藝術的特性,對故事進行合理的再創作,讓復雜立體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讓深刻的主題思想得以更廣泛地傳播。從精美的服化道設計,到富有感染力的臺詞演繹,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創作者對文學的敬畏與熱愛。在商業與文學的交響中,IP 改編正在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精彩篇章。當市場規律與文學價值達成默契,當創新創意與原著精髓完美融合,網絡文學便能在不同媒介的流轉中,實現從文字到影像的完美蛻變,既收獲商業成功的掌聲,又能堅守文學初心,為觀眾帶來更多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魅力的文化精品,讓文學的光芒在商業的舞臺上持續閃耀。
四、破局之路:在流量中錨定文學坐標
當數字浪潮裹挾著流量奔涌而來,文學在時代的浪潮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流量如同一把雙刃劍,既能為文學搭建通向世界的橋梁,也可能將其引入速朽與娛樂化的迷局。學者周立民曾言:“流量是放大鏡,既能放大文學的影響力,也可能扭曲其精神內核。” 在直播與短視頻的快節奏傳播中,文學作品常被簡化為奪人眼球的標簽,那些深刻的思想與細膩的情感,在碎片化的表達中逐漸失去了原有的韻味,而依賴營銷炒作的 “網紅書籍”,雖能短暫閃耀,卻難以在讀者心中留下長久的印記。
但在這場文學與流量的對話中,希望的曙光已然顯現。越來越多的探索者正在嘗試打破困局,他們以創新為舟,以堅守為帆,在流量的海洋中錨定文學的坐標。人民文學出版社勇立潮頭,邀請作家走進抖音直播間,將創作背后的故事與經典文本的深度解讀娓娓道來。在跳動的彈幕與熱烈的互動中,文學不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而是化作春風細雨,滋潤著萬千讀者的心田。這種將深度內容與流量傳播相結合的方式,既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擴大了文學的影響力,又守護了文字的靈魂。
流量時代更像是一座充滿可能的寶庫,為小眾文學打開了展示的窗口。專業領域的圖書在精準推薦的助力下,找到了與之共鳴的讀者,滿足了人們日益多元的閱讀需求;國家圖書館的 “中華古籍資源庫” 以數字化的姿態擁抱時代,吸引著年輕一代跨越時空,與千年經典對話;蘇州古籍修復師林月將《牡丹亭》與 VR 技術巧妙融合,讓古老的戲曲在虛擬世界中煥發新生,吸引無數年輕人駐足;成都 “散花書院” 發起的 “反算法閱讀周”,以 “文學盲盒” 的形式,帶領讀者暫別算法推薦的喧囂,在靜謐的閱讀時光中感受冷門經典的獨特魅力。
這些生動的實踐告訴我們:流量與文學并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伙伴。當我們以敬畏之心守護文學的內核,以創新之姿擁抱流量的浪潮,文學便能在時代的變革中堅守初心,在流量的助推下抵達更廣闊的天地。相信在未來,文學必將在流量的星河中閃耀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繼續滋養人類的精神世界,成為永不熄滅的文明燈塔。
五、共生與遠航:文學與流量的未來圖景
當數字浪潮漫過文化的堤岸,文學與流量的相遇并非偶然碰撞,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深情相擁。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更是經典與創新的共舞,二者攜手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文化新圖景,讓文學的光芒在數字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云南沙溪古鎮的 “茶馬文學計劃”,宛如一支靈動的妙筆,在數字畫布上繪就動人篇章。直播間里,主播們以充滿感染力的講述,將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故事、歲月滄桑娓娓道來,讓那些塵封于歷史深處的記憶,化作鮮活的文字與畫面。線上的流量熱潮,如同春日的甘霖,滋潤著線下的文學土壤,催生出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學盛宴。游客們循著網絡的指引,奔赴古鎮,在青石板路上聆聽文學講座,在古宅中品味書香雅韻,讓古老的茶馬文化在流量的助推下煥發出勃勃生機。東京大學對《源氏物語》的創新演繹,更是展現了經典與流量融合的無限可能。學者們巧妙地將 “物哀” 精神轉化為 TikTok 平臺上的光影濾鏡,讓這部千年經典以時尚的姿態走進年輕人的視野。濾鏡下的虛擬場景,成為讀者理解古典文學的新窗口,催生出漫畫改編、文創衍生等多元文化產品,構建起一條充滿活力的文化產業鏈。經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而是化作時尚的符號,在數字時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遠航,堪稱文學與流量共生的典范之作。一部部網絡文學作品如同文化使者,跨越山海,漂洋過海,在全球范圍內收獲了大批讀者。它們以跌宕起伏的故事、鮮活生動的人物,將中國文化的價值理念、傳統智慧娓娓道來。從仙俠世界的飄逸灑脫,到歷史故事的厚重深沉,網絡文學用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著中國文化的魅力。這種出海不僅拓展了文學的邊界,更提升了中國文學的國際地位,成為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與紐帶,讓世界聽到了中國文學的聲音。文學與流量的共生,絕非對經典的消解,而是賦予其新的生命力;不是文化的妥協,而是創新的起點。在未來的征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當文學以深厚的底蘊為根基,以流量為羽翼,必將向著更廣闊的天地遠航,讓人類文明的星河更加璀璨奪目,照亮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六、結語:在潮水中澆筑文學星辰
千年文明長河奔涌向前,文學的星火始終在浪尖躍動。從敦煌洞窟里僧侶宣講的俗講變文,到宋代勾欄瓦肆間藝人說唱的話本,再到數字時代直播間里作家們激情澎湃的薦書分享,媒介的形態在歲月流轉中不斷更迭,但文學承載的精神火種,卻如暗夜中的燈塔,穿越時空的迷霧,始終散發著溫暖而堅定的光芒。在流量如潮水般席卷一切的當下,文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價值重構。短視頻的碎片、直播間的喧囂、算法的推送,讓文學傳播的速度與廣度達到了新的高度,但也帶來了價值標尺的晃動。有人在流量的漩渦中迷失方向,將文學異化為博眼球的工具;有人卻在浪潮中堅守本心,讓文字的力量穿透浮華,直抵人心。這是一場關于堅守與創新的時代考驗,更是一次對文學本質的深刻追問。
文學的價值,從來不在流量的多寡,而在于其對人性的洞察、對生命的禮贊、對精神的滋養。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歷經千年風沙依然絢麗奪目,文學的精神內涵與藝術價值,才是它在歲月長河中不朽的根本。當我們以這樣的標尺去丈量文字,流量便不再是文學的枷鎖,而成為傳播的翅膀;算法也不再是冰冷的程序,而是文化基因的解碼器。未來,當我們回望這個流量奔涌的時代,會發現那些堅守文學內核的努力,那些在創新中傳承的探索,早已在數字時代的天空中,編織成一片璀璨的星空。這是屬于文學的星辰大海,是人類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學都將以不朽之姿,繼續為人類的精神宇宙澆筑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指引我們在浩瀚的時空中,尋找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王家蓮,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大連開放大學)研究員,作家,媒體評論人,榮獲遼寧省第六屆兒童文學獎等獎項40余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