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遺失處見人性,于找回間悟生活
——評袁竹的短篇小說《遺失與找回》
李櫟
引言:故事的微光,照進心靈的角落
在生活的長河中,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遺失一些東西,可能是一件物品,也可能是一段記憶、一種信念。袁竹的短篇小說《遺失與找回》,便以這樣一個常見的生活場景為切入點,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平凡卻又發人深省的故事。它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忽視的角落,讓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禁對人性、道德與生活的真諦展開思考。
故事的開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八月六日公休日的晨曦,那是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早晨。街邊老樟樹的葉子在微風中顫動,蟬鳴偶爾響起,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這一切都構成了一幅寧靜而美好的畫面。主人公與孫兒一同前往新華書店,孫兒對書里恐龍的好奇與期待,為故事增添了一份純真與童趣。
當他們來到新華書店,店內的氛圍與街面的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里不僅是知識的寶庫,更是一個承載著回憶與情感的地方。主人公回憶起三十年前女兒在國營書店對童話書的渴望,與如今孫兒在新華書店尋找恐龍的興奮相互交織,展現了書店在歲月變遷中的傳承與堅守。
在二樓的茶座,主人公偶然發現了一只黑色的皮包,包里裝著現金和重要證件。這一發現,如同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原本的寧靜,也引發了主人公內心激烈的思想斗爭。一方面,金錢的誘惑讓他心中產生了動搖,那些未曾實現的愿望似乎近在咫尺;另一方面,道德與良知的聲音在他耳邊回響,提醒他這是別人的東西,不能據為己有。這種內心的掙扎,真實而深刻,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面對誘惑時的脆弱與復雜。
最終,良知戰勝了欲望。主人公選擇等待失主的歸來,他深知,誠信和善良是做人的根本,不能因為一時的貪念而違背自己的良心。當失主焦急地趕來,確認皮包是自己的,并對主人公表達感激之情時,我們能感受到那份失而復得的喜悅,以及人與人之間信任與善良所帶來的溫暖。
這個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卻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理。它讓我們明白,在生活中,我們或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但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保持誠信與善良,才是真正的財富。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他雖然沒有得到那筆金錢,但他收獲了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以及他人的尊重與感激。
一、人性的掙扎:欲望與良知的對弈
(一)欲望的深淵
在小說《遺失與找回》中,當主人公的指尖觸碰到那只黑色皮包的瞬間,內心欲望如沉睡的猛獸被喚醒,開始了瘋狂的滋生與膨脹。“腦海中,兩個截然不同的聲音開始激烈交鋒,一個聲音,尖銳而急切,像是從心底最陰暗的角落傳來,它蠱惑著我:‘拿走這些錢吧,這是上天賜予你的財富,沒有人會知道。你可以用它做一些事情,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愿望,改善生活,甚至給孫兒買更多他喜歡的東西。不要輕易錯過。’” 這段心理描寫,生動地展現了欲望對人性的強烈沖擊。主人公在看到皮包里的金錢時,內心深處潛藏的欲望瞬間被點燃,那些平日里因現實種種限制而被壓抑的愿望,此刻如洶涌的潮水般涌上心頭。他開始幻想用這筆錢改善生活,為孫兒創造更好的條件,這種對金錢的渴望讓他的心跳加速,理智逐漸被蒙蔽。
欲望,在這一刻展現出了它強大的力量,它如同一個無底的深淵,試圖將主人公吞噬。它讓主人公的思維變得狹隘,只看到了金錢所能帶來的物質滿足,而忽略了道德和良知的存在。在欲望的驅使下,主人公的手不自覺地伸向皮包的拉鏈,那是他向欲望邁出的危險一步,此時他的眼神游移不定,時而看向皮包里那疊紅色的鈔票,那鮮艷的顏色如同燃燒的火焰,灼燒著他的內心,進一步刺激著他的欲望,讓他在錯誤的邊緣越陷越深。
(二)良知的堅守
然而,在欲望的狂風暴雨中,主人公內心的良知并未被完全淹沒。“而另一個聲音,沉穩而堅定,宛如洪鐘般在耳邊響起,那是道德與良知的吶喊:‘這是別人的東西,不屬于你。你怎么能因為一時的貪念,就違背自己的良心呢?如果丟失這些東西的是你,你該多么著急和絕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要有底線,不能被金錢蒙蔽了雙眼。’” 當欲望試圖掌控一切時,良知的聲音如同一座巍峨的燈塔,在黑暗中為他照亮了正確的方向。主人公回憶起小時候母親的教導:“做人要誠實,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哪怕再貧窮,也不能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母親那慈祥而堅定的面容浮現在眼前,成為了他堅守良知的強大動力。
在良知的驅使下,主人公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他想到了自己一生所堅守的原則,想到了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這些回憶和思考如同堅固的盾牌,抵擋著欲望的侵襲。他的手在半空中微微顫抖,最終緩緩地收了回來,這一動作象征著良知對欲望的勝利。他緊緊地將皮包挨著自己的手提袋,像是在守護著一份無比珍貴的東西,此刻他的眼神中多了一份堅定和坦然,那是堅守良知后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三)掙扎的意義
這種人性的掙扎并非只存在于小說之中,它在現實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在現實世界里,我們常常會面臨各種誘惑,金錢、權力、名利等,就像小說中的黑色皮包,時刻考驗著我們的道德底線。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但如果人的內心被欲望充斥,那么再寬闊的胸懷也會變得狹隘。” 這種掙扎是人性的真實寫照,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與堅韌,也讓我們在面對誘惑時,能夠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價值觀。
從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這種掙扎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他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道德楷模,而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會在欲望面前動搖的普通人。正是這種掙扎,展現了他在道德困境中的成長與抉擇,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以及最終堅守良知的不易,從而使我們對他的形象產生了更深刻的印象和認同感。
在主題表達方面,人性的掙扎凸顯了小說堅守道德的主題。通過主人公在欲望與良知之間的艱難抉擇,小說深刻地傳達了一個道理:無論外界的誘惑有多大,我們都應該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保持誠信與善良。這種對道德的堅守,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質,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它提醒著我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層面的追求,只有堅守道德,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長遠。
二、生活的感悟:平凡中的溫暖與力量
(一)陪伴的珍貴
在小說《遺失與找回》中,爺爺陪伴孫兒去書店的情節,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生活的平凡角落,深刻地展現了親情陪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孫兒對 “書店探險” 的期待,那亮晶晶的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渴望,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一路上,他像只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地描述著心中恐龍的樣子,那充滿想象力的話語,仿佛將爺爺帶入了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恐龍世界。而爺爺,始終微笑著傾聽,他的眼神中滿是慈愛與包容,緊緊牽著孫兒的手,給予他最堅實的依靠。
這種陪伴,不僅僅是簡單的同行,更是情感的交流與傳遞。孫兒的快樂,如同春日里綻放的花朵,燦爛而純真,感染著爺爺,讓他也沉浸在這份童趣之中。而爺爺的滿足,則像秋天里成熟的果實,深沉而醇厚。他從孫兒的成長與快樂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與力量。就像蘇聯作家高爾基所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在這個故事里,親情的陪伴是孫兒成長道路上最溫暖的陽光,也是爺爺晚年生活中最珍貴的回憶。它讓我們明白,在生活的喧囂與忙碌中,親情的陪伴是一種無比珍貴的財富,它能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在享受幸福時倍感珍惜。
(二)善舉的價值
主人公歸還皮包的故事,雖看似平凡,卻如同一顆閃耀的星星,照亮了人性的光輝,深刻地探討了一個小小善舉對他人和自己的影響。當失主焦急地跑來,看到皮包失而復得時,她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那是一種失而復得的喜悅,也是對主人公深深的感激。她的聲音因為激動而顫抖,“這…… 這是我的包!”“里面有我的身份證、銀行卡,還有給孩子交補習費的錢,我都快急死了!” 這些話語,生動地展現了她內心的焦急與無助,以及對主人公善舉的無比感激。
而主人公,在歸還皮包后,內心涌起一股莫名的輕松和喜悅,比喝了上好的茶還要甘甜。他的這種感受,是精神上的滿足,是道德的升華。正如印度詩人泰戈爾所說:“果實的事業是尊貴的,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但還是讓我在默默獻身的陰影里做葉的事業吧。” 主人公的善舉,雖不驚天動地,卻如同一片默默奉獻的葉子,為他人帶來了幫助,也為自己的內心增添了一抹溫暖的色彩。
這個善舉不僅改變了失主的處境,避免了她可能面臨的諸多麻煩,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一種正能量,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與美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而一個小小的善舉,或許就能成為他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予他們希望和力量。它就像一顆愛心的種子,在人與人之間傳遞,生根發芽,讓社會變得更加溫暖、美好。
(三)生活的真諦
小說中對日常生活的描寫,如細膩的筆觸描繪書店的環境,“踏入新華書店,那扇玻璃門在身后悄然合攏,將外界的喧囂與暑氣徹底隔絕。店內,空調送出的冷氣輕柔地包裹著每一個角落,像是一層無形的紗帳,驅散了夏日的燥熱。這股涼意中,還交織著舊紙張特有的霉味,那是歲月沉淀的氣息,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輕輕吟唱著書店的往昔。” 以及街頭的景象,“賣冰粉的小攤前依舊圍著不少孩子,他們的笑聲清脆悅耳。” 這些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生活的豐富多彩,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藏在平凡瞬間。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常常忙于追逐名利,忽略了身邊那些看似平凡卻無比珍貴的瞬間。就像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我們應該學會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美好,珍惜與家人、朋友相處的時光,關注身邊那些溫暖人心的小細節。或許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或許是家人的一句問候,或許是陌生人的一個微笑,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卻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蘊含著生活的真諦。只有當我們懂得珍惜當下,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好,讓生命變得更加充實、有意義。
三、文化的傳承:書店里的時光與記憶
(一)書店的變遷
在袁竹的《遺失與找回》中,書店宛如一條蜿蜒的時光長河,靜靜流淌在歲月的深處,見證著時代的風云變幻,自身也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蛻變。三十年前的國營書店,是一座質樸而莊重的文化堡壘。門口的招牌簡潔明了,“新華書店” 四個大字剛勁有力,在陽光下閃耀著質樸的光芒,仿佛在向人們宣告著知識的神圣與莊嚴。走進店內,木質的柜臺散發著淡淡的木香,那是歲月沉淀的味道,營業員們身著整齊的制服,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他們不僅是書籍的售賣者,更是知識的傳播者,耐心地為每一位顧客答疑解惑。書架由厚重的木板制成,雖樣式簡單,卻給人一種堅實可靠的感覺,仿佛在默默守護著這些承載著智慧的書籍。書籍大多是精裝本,封面設計簡潔大方,透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審美,它們整齊地排列在書架上,等待著有緣人來開啟知識的大門。
如今的新華書店,已然華麗轉身,成為了一個多元化的文化綜合體。除了種類繁多的書籍,還增設了咖啡區、文創區等。咖啡區里,濃郁的咖啡香氣彌漫在空氣中,混合著書香,營造出一種別樣的氛圍。人們坐在舒適的沙發上,手捧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沉浸在書的世界里,享受著這片刻的寧靜與愜意。文創區擺放著各種精美的文具、手工藝品,它們或是與書籍相關,或是帶有獨特的文化元素,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那些設計新穎的筆記本,封面上印著經典的文學語句,讓人在書寫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學的魅力;小巧的書簽,造型別致,上面繪著著名的文學形象,為閱讀增添了一份趣味。書店的環境也更加現代化,寬敞明亮的空間、柔和的燈光、舒適的座椅,讓人仿佛置身于一個知識的殿堂。這些變化,不僅滿足了人們日益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使書店成為了一個集閱讀、休閑、文化交流于一體的場所。
(二)不變的傳承
盡管書店在歲月的洗禮下發生了諸多變化,但其對知識的熱愛和文化的傳承卻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宛如一座明亮的燈塔,在時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輝。在書店里,人們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與書中的人物對話,與作者的思想碰撞,感受著知識的力量。無論是三十年前女兒在國營書店里對童話書的渴望,還是如今孫兒在新華書店里尋找恐龍的興奮,都承載著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種對知識的熱愛,跨越了時空的界限,代代相傳,成為了書店永恒的主題。
書店還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如讀書分享會、講座、簽售會等,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承。在這些活動中,讀者們可以與作者面對面交流,深入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內涵;也可以與其他讀者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拓寬視野,豐富思想。這些活動不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平臺,也讓文化在互動中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影響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 書店正是這樣一個讓知識的火焰熊熊燃燒的地方,讓文化的火種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
(三)文化的力量
書店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它宛如一座精神的寶庫,為人們的心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滋養。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書店是一片寧靜的港灣,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遠離喧囂、沉浸于知識海洋的空間。當人們踏入書店,仿佛進入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在這里,他們可以忘卻外界的煩惱,專注于書中的世界,尋找內心的寧靜與慰藉。
書店里的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們記錄了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思想。通過閱讀,人們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時代,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蘇聯作家高爾基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書店里的每一本書,都像是一級臺階,引領著人們不斷向上攀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書店還培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思考能力,讓人們在閱讀中不斷成長和進步。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閱讀變得尤為重要,它讓人們能夠篩選信息,辨別真偽,形成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書店作為閱讀的重要場所,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閱讀資源和良好的閱讀環境,激發了人們的閱讀興趣,培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寫作的藝術:細膩筆觸下的生活畫卷
(一)環境描寫的烘托
小說中對清晨、書店、茶座等環境的描寫,如同一幅幅細膩的工筆畫,為故事營造出了獨特的氛圍,也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開篇對八月六日公休日晨曦的描寫,“八月六日,公休日的晨曦像是被歲月的手輕輕展開的畫卷,一點點地在天際暈染開來。起初,天空還帶著幾分夜的深沉,像一塊尚未完全洗凈的深藍色綢緞,幾顆固執的星子還在遙遠的天邊閃爍,像是不愿退場的舞者,在黎明的舞臺上做最后的謝幕。” 這段描寫如同一首舒緩的晨曲,將清晨的寧靜與美好展現得淋漓盡致,為故事的展開奠定了輕松愜意的基調,也烘托出主人公和孫兒出門時愉快的心情。街邊老樟樹的葉子在微風中顫動,蟬鳴偶爾響起,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這些細節描繪不僅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感,更讓讀者仿佛能感受到那清晨的微風拂面,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愜意的氛圍。
對于新華書店的描寫,則通過對比的手法,將書店內的寧靜與街面的喧囂隔絕開來,“踏入新華書店,那扇玻璃門在身后悄然合攏,將外界的喧囂與暑氣徹底隔絕。店內,空調送出的冷氣輕柔地包裹著每一個角落,像是一層無形的紗帳,驅散了夏日的燥熱。這股涼意中,還交織著舊紙張特有的霉味,那是歲月沉淀的氣息,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謠,輕輕吟唱著書店的往昔。” 店內整齊排列的書架、飛舞的塵埃、專注閱讀的孩子,共同營造出一種濃厚的知識氛圍,這種氛圍不僅讓主人公沉浸其中,也讓讀者感受到了書店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對知識的熱愛和對過去時光的懷念。
二樓茶座的描寫更是別具一格,“二樓的茶座宛如一處隱匿在知識海洋里的靜謐港灣,藏在哲學區的盡頭,仿若一位遺世獨立的隱者。淡綠色的皮沙發整齊地排列著,每一張都像是在等待著有緣人來落座。沙發的靠背微微向后傾斜,形成一個溫柔的弧度,仿佛一雙雙溫柔的手臂,隨時準備給予疲憊的心靈一個溫暖的擁抱。” 這里的環境描寫細膩而溫馨,暖黃的燈光、輕柔的音樂、彌漫的茶香,共同營造出一種寧靜而放松的氛圍,與主人公發現皮包后的內心掙扎形成鮮明對比,更加凸顯出他內心的矛盾與糾結。透過潔凈的玻璃向外望去,老城區的古樸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那些錯落有致的樓房、頑強生長的瓦松,不僅為茶座的環境增添了一份古樸的韻味,也象征著歲月的沉淀和生活的寧靜,與主人公內心的波瀾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進一步烘托出他在面對誘惑時的掙扎與不安。
(二)情節設置的巧妙
小說情節雖不復雜,卻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樂章,充滿了起伏與轉折,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眼球,有力地推動了主題的表達。
主人公與孫兒前往書店的過程輕松愉快,孫兒對恐龍書的期待和他一路上的歡聲笑語,為故事增添了許多溫馨和童趣,讓讀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與寧靜。然而,當主人公在茶座發現黑色皮包的那一刻,情節陡然一轉,如平靜的湖面投入了一顆巨石,打破了原有的寧靜。皮包里的現金和重要證件,引發了主人公內心激烈的思想斗爭,這一情節的設置,不僅增加了故事的緊張感,也讓讀者開始關注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思考他將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內心掙扎的情節是小說的高潮部分,作者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將主人公內心欲望與良知的交鋒展現得淋漓盡致。“腦海中,兩個截然不同的聲音開始激烈交鋒,一個聲音,尖銳而急切,像是從心底最陰暗的角落傳來,它蠱惑著我:‘拿走這些錢吧,這是上天賜予你的財富,沒有人會知道。你可以用它做一些事情,滿足自己長久以來的愿望,改善生活,甚至給孫兒買更多他喜歡的東西。不要輕易錯過。’而另一個聲音,沉穩而堅定,宛如洪鐘般在耳邊響起,那是道德與良知的吶喊:‘這是別人的東西,不屬于你。你怎么能因為一時的貪念,就違背自己的良心呢?如果丟失這些東西的是你,你該多么著急和絕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人要有底線,不能被金錢蒙蔽了雙眼。’” 這段描寫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在道德與欲望之間的艱難抉擇,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他內心的痛苦與掙扎,也引發了讀者對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最終,主人公選擇歸還皮包,這一情節的轉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道德堅守,也讓故事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傳遞出了正能量。失主的感激和主人公內心的輕松喜悅,讓讀者感受到了善良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整個情節設置環環相扣,從輕松到緊張,再到最后的溫暖,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心情也隨之起伏,深刻地感受到了小說的魅力。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運用了多種手法,如同一組細膩的人物特寫,將主人公、孫兒、失主等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讓讀者仿佛能觸摸到他們的靈魂。
主人公是一個充滿生活智慧和道德感的老人。通過他對孫兒的關愛,如耐心地陪伴孫兒去書店,滿足他的小愿望,“這是他央求了兩三天的‘書店探險’,他說要去找藏在書里的恐龍,那亮晶晶的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渴望,讓我無法拒絕。” 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慈愛與溫和。而在面對皮包時的內心掙扎,又展現了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他有欲望,也會動搖,但最終良知戰勝了欲望,“終于,我深吸一口氣,緩緩閉上了眼睛。在那一刻,我仿佛聽到了內心深處的一聲輕嘆,那是欲望的退去,也是良知的勝利。當我再次睜開眼睛時,眼神中多了一份堅定和坦然。” 這一系列的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生動地展現了他在道德困境中的成長與抉擇,使他的形象更加立體豐滿。
孫兒的形象充滿了童真童趣,他對恐龍書的熱愛和一路上的活潑表現,如 “一路上,孫兒像只歡快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他給我描述著他心中恐龍的樣子,說霸王龍有著鋒利的牙齒和強壯的爪子,三角龍的頭上有尖尖的角,能把敵人頂飛。” 通過這些語言和動作描寫,一個天真可愛、充滿想象力的孩子形象躍然紙上,他的純真與快樂不僅為故事增添了溫暖的色彩,也與主人公的成熟穩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失主的形象雖然著墨不多,但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焦急的神情、顫抖的聲音,如 “只見一位中年女子氣喘吁吁地跑了進來,她的頭發有些凌亂,額頭上布滿了汗珠,眼睛里滿是焦慮和不安,四處張望著,像是在尋找什么重要的東西。她的目光掃過茶座的每一個角落,當落在我身邊的黑色皮包上時,眼睛瞬間亮了起來,像是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她快步走到我面前,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顫抖:‘這…… 這是我的包!’” 這些描寫生動地展現了她丟失皮包后的焦急和失而復得的喜悅,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也進一步凸顯了主人公歸還皮包這一行為的重要性和價值。
五、結語:故事的回響,心靈的啟迪
袁竹的《遺失與找回》,宛如一首悠揚的樂章,雖已落下帷幕,卻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無盡的回響。它以細膩的筆觸、巧妙的情節和深刻的內涵,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充滿人性光輝與生活智慧的世界。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看到了人性在欲望與良知之間的掙扎。主人公面對黑色皮包里的金錢誘惑,內心的矛盾與糾結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種掙扎并非虛構,而是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考驗。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性是復雜的,既有脆弱的一面,也有堅韌的力量。而堅守良知,是我們在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不迷失自我的關鍵。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在面對各種誘惑時,我們要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從生活的角度來看,小說讓我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溫暖與力量。爺爺陪伴孫兒去書店的溫馨場景,讓我們體會到親情陪伴的珍貴;主人公歸還皮包的善舉,讓我們明白了小小的善舉也能傳遞大大的正能量,給他人帶來希望和溫暖。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這些平凡的瞬間里,我們要學會珍惜當下,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點滴幸福。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傳遞善良與關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書店作為文化傳承的象征,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承載著人們對知識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無論是過去的國營書店,還是如今的現代化書店,它們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和成長的空間。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里,我們不能忘記閱讀的重要性,要多走進書店,與書籍為伴,汲取知識的養分,讓文化的火種在我們心中永遠燃燒。
這部小說在寫作藝術上也值得我們稱贊。細膩的環境描寫、巧妙的情節設置和生動的人物塑造,都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作者通過環境描寫烘托出人物的心理,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情節的起伏轉折,緊緊抓住了讀者的眼球,讓讀者沉浸在故事之中;而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和成長歷程,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寫作技巧,為我們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遺失與找回》是一部具有深刻內涵和藝術價值的小說。它讓我們在閱讀中思考人性、感悟生活、傳承文化,也讓我們在作者的筆下領略到了文學的魅力。希望更多的讀者能夠走進這個故事,從中汲取力量和啟示,在生活中堅守善良與誠信,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有意義。
作者簡介:李櫟,藝評人,在《中國作家網》《搜狐網》《作家網》《四川新聞網·麻辣社區》等發表數十篇文學評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