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品文藝作品激發持久向上的正能量
作者:董銀林(甘肅武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在武威這片浸潤著絲路文明與邊塞詩魂的土地上,市、區文聯始終以精品創作凝聚精神力量,以文化傳承筑牢價值根基,讓文藝之光照亮新時代奮斗征程,在傳遞正能量的征程中邁出堅實步伐。
以人民為中心,描繪時代精神圖譜。文藝創作的根脈深植于人民生活的沃土。近年來,武威市文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扣“六個新武威”建設主題組織文藝家深入沙漠綠洲、田間地頭,開展“走進火熱生活 展示魅力武威”等采風活動,催生了《塞上曲》《月亮下蛋》《月亮,老時光》等反映脫貧攻堅、生態保護、城市與鄉村變遷的一大批文學精品。涼州賢孝傳承人董永虎創新編演《黨的二十大精神》《巧嘴姑娘夸武威》等曲目,將政策宣講融入傳統說唱,累計展演超百場,成為基層理論宣傳的“流動課堂”。涼州區作協主席葉祥元的散文《城市的溫度》榮獲第三屆“吳伯簫散文獎”,作品以市井煙火氣映照城市發展脈搏,展現出對基層生活的深切關懷。這些作品如同棱鏡,折射出武威人民在脫貧攻堅、生態治理中的奮斗身影,讓正能量在現實題材創作中自然流淌。
以文化傳承為魂,筑牢精神根基。涼州文化是武威的精神地標。市涼州文化研究院與省社科院聯合編撰的《涼州文化叢書》(第一輯)于2024年正式出版,10部專著系統梳理武威文物、匾額、詩詞等文化遺產,從不同角度闡釋涼州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為傳承武威歷史文脈提供學術支撐。涼州區作協副主席董麗的組詩《我們都是彼此的星星》以軍嫂視角書寫家國情懷,獲武威市第三屆“王宗慶文學基金”獎勵,其作品在《飛天》《星星詩刊》等刊物發表,將邊塞詩風與現代情感巧妙融合。2025年5月,武威市文聯成功舉辦“聽君新唱涼州詞”徐兆壽《涼州心經》、徐兆寶《詩思入涼州》作品分享會,以詩歌形式完成對涼州歷史的精神巡禮,通過“鳩摩羅什”“祁連山下”等意象激活文化記憶,被專家評價為“對涼州文化的一次深刻哲學思辨”。這些文化工程與創作實踐,讓千年文脈在當代煥發新生。
以創新傳播為翼,拓展文藝影響力。在數字時代,文藝傳播需要破圈突圍。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打造的“涼州文化研究”微信視頻號,推出的50集系列微視頻《涼州史話》,以生動影像解讀歷史典故,點擊量突破200萬人次。2025年,由武威市融媒體中心和武威市文聯聯合制作,武威日報視頻號定期發布的系列短視頻《用文學的方式打開武威》更是引起全國網民對大美武威的城市建設及風土人情的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成為網絡傳播新范式。古浪縣非遺節目《家鄉美》通過抖音平臺傳播,以“鄉村振興大變樣”的歌詞和朗朗上口的旋律,讓地方文化觸達年輕群體,單條視頻點贊量超20萬。在2024年“萬福迎春”公益活動中,市、區書協先后組織300余名書法家深入農村、社區書寫春聯4萬余副,同步開展網絡直播互動,讓傳統文化在沉浸式體驗中拉近與群眾距離,活動中,涼州區書法家協會榮獲中國書協“萬福迎春”公益活動先進集體稱號。這些創新實踐,讓文藝從“陽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實現正能量傳播的裂變效應。
以時代使命為帆,凝聚奮進力量。文藝工作者肩負著培根鑄魂的使命。2025年春節期間,市文聯組織“送福進萬家”三下鄉活動,書法家們在民勤縣重興鎮生態搬遷安置點現場創作,將“國泰民安”的祝福融入筆墨,讓搬遷群眾感受到文化溫暖。涼州區作協副主席徐芳凝的散文集《每一個角落都有花開》被列為2023年市優秀出版物資助項目,散文《且看清花摘美酒》入選中國年度精短散文并入選2024年河南高考模擬試卷,以細膩筆觸傳遞生活哲思,以詩意的筆觸講述涼州酒文化,成為青少年成長的精神養分。更值得關注的是,武威市作協副主席、作家王以剛的長篇小說《漠上青梭綠》獲七貓中文網現實題材征文“最佳IP價值獎”,作品以八步沙治沙為背景,展現綠色發展理念,為生態文學創作提供新范式。這些實踐表明,武威文藝界正以強烈的責任感,將個人創作與時代命題緊密結合。
從《西涼文學》刊物上的詩行,到“涼州文化研究”視頻號的光影;從鄉村舞臺上的賢孝說唱,到網絡空間里的文學爭鳴,武威文藝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市文藝工作者當以“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使命擔當,持續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讓正能量在文藝百花園中綻放持久光芒,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美好新武威注入強勁精神動力。
作者簡介:董銀林,男,甘肅武威人,現居涼州區。教育工作者,涼州區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教育宣傳工作,愛好文學,喜歡用有溫度的文字記錄生活。作品散見于《中國教育報》《甘肅教育》《甘肅教育報》及“作家網”“網信武威”“作家聯盟”“涼州文藝”“涼州作家”“涼州融媒”等各類媒體。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