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行吟高原山水,沉淀歲月時光

行吟高原山水,沉淀歲月時光

——淺評牧之《高原與歲月書》散文詩選里的高原與時光刻度

 

孟祥生

 

“不用登高,我的周圍是高原”。 可以說,詩人開篇語言凝練、自帶刻度,還順勢交底了家鄉生存的地理特征和環境元素。是的,高原和平原是有地勢落差的。這種落差在產生溫差的同時,便自然而然形成時光刻度。

 

在牧之的十四余部文學專著里,有短詩集、長詩集、散文詩集等,多年來牧之在詩和散文詩中自由穿梭、舒暢寫作,一支筆,如入無“詩”之境,且總能開出想要的“花朵”。我認為,這本散文詩集,不是地理標識的注腳,也不是旅行攻略的詩化版,而是詩人蘸著高原的“血液”具象呈現高原溝壑、生命、歲月、峰叢、野灘、天坑、石林、田園等大自然“履痕處處”和人生歲月的交響。是以喀斯特地貌作稿紙、以盤江水為墨汁的生命備忘錄——寫給高原和自己的備忘錄。語言鮮明精煉,詩意遼闊厚重。那些只有高原地域才慣用的語調和少數民族的固有屬性,正在高原斷想的“汛期”和“篝火”邊上滄桑而明亮的醒來。詩人端坐在獨語的渡口,看高原的雪,被風吹出旋轉的顆粒的年輪。以暢想為針,以細雨為線,在遼闊的高原、山川、河流、湖泊、家園的經緯間縫補著被遺忘的蒼茫歲月、時光和生命的真相。

 

一直以來,牧之的筆從未離開過生養的高原,就像南北盤江從未真正離開過它的源頭一樣。《高原與歲月書》為讀者呈現出的,也是一幅關于高原沒有離開云端的有溫度和刻度的原生底片。

 

 

高原是地理基因符號,運用意象的思維跳躍呈現出最原始的鄉愁印記。這里的山是連綿不絕的青黛,是被雨水億萬年啃噬出的“千瘡百孔”——峰林如筍,溶洞似眼,天坑似井,暗河如織,地下成網。這種“傷痕的美”在《高原與歲月書》里被轉化為最鮮活的記憶載體。牧之充分運用意象的跳躍、場景的轉換和思維的穿越,打破常規的敘述順序和邏輯關系,從一個具體的場景突然跳到一個抽象的思考,或者從一個現實的景象跳到一個幻想的世界,給讀者帶來新鮮感和想象空間。詩人將高原和歷史久遠的時空與當下的生活具像疊現,詩意浸透文字,讓滄桑斑駁的高原呈現出宏達氣場,裸露出深邃的美。“云霧間,萬峰林以磅礴數千里的巍峨詮釋著高原的滄桑斑駁,參悟著歲月暗藏的禪機佛語。/萬峰林深處,霞客先生的足跡若隱若現,叢立之峰的誘惑便彌漫在深邃的歷史長河。/ 驀然回首,霞客先生漸行漸遠的背影幻化成時光中無盡的想象,輪回的四季在我們的緘默里風生水起。”(《萬峰林》)。詩章里的“云霧”是四時更迭的,不是背景和朦朧的意象,而是地理基因記憶中的存在。或佇立或行走的徐霞客先生的背影才是從“云霧”搬進現實的景象,這個景象是有著時光刻度的。詩人從遠去的、幻化的歷史長河和霧靄中輕輕的撈起亦遠亦近的滄桑步履,在“任云卷云舒,任花開花落”的時間褶皺里攤平,讓讀者看到“我們的心便如白云一樣純潔”的鄉愁記憶。在裂變的萬峰林把歷史在喀斯特地貌產生的“碎片”,縫補成一道或一段“完整”的記憶往事。于是,我們從高原斷想的生活細節:伐倒的影子、血液的悸動、祖先的饑渴、高原的樹葉、飄逝的謠曲,乃至一泓清水里看到歲月人生疊復的日常,這些都在“高原河疼痛的水聲”里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讓往事在每個溶洞、暗河中都藏著一聲聲的回響。

 

這里的高原與水有著天然懷念的坐標和歲月刻度。“海風翻過高原而來,我手捧感戴不盡的五谷體驗著生命與死亡的真實。/秋之外,我的祈禱彌漫于高原河谷中。/祖先蒼老的聲音便隨著高原河的滔滔浪聲遙遙而來。/我知道,這時正是汛期,水域寬廣而蒼茫”(《高原斷想》)。牧之的散文詩有自己在語法、技巧、修辭等諸多方面的獨到探索。這里海風 的“翻”既有地理高度,也有意象的時光刻度。億萬年前這里也曾是海洋的一部分,而如今海風也只能用“翻”才能回到記憶的起點。海風翻過高原時,南北盤江的水是最活躍的時刻,一如我們聽到祖先踏著遙遠的海浪聲再回溯到曾經耕耘兩岸的土地,在“吊桶、謠曲、夕陽、月亮、古驛道”找尋生命的軌跡——亦或夢醒時分看到或聽到“正在蒼老的父母在高原的古驛道上用淚眼為遠行的孩子潤濕平安與祝福。”。高原喀斯特地貌的“山高水長”“ 千溝萬壑”,在此刻化作斷想的“千絲萬縷”,“在高原峽谷中疊起一串串傳奇”。讓每一座山都成為鄉愁的刻度,讓每一條水系都成為有坐標的思念河道。

 

詩集中對“天坑”的書寫尤為精妙。“塘邊的天坑群潛伏著,等待橫空出世。/而歲月在寬衣解帶,與高原叢中的山與水潛入平塘的血脈,孕育天坑的世界。……/一抬頭,風口浪尖里,有天馬行空,有草長鶯飛,有陽光普照,有炊煙裊裊……/春風不期而至,蝴蝶與蜜蜂攜帶我們刻骨銘心的鄉愁在蒼茫群山中把祖先們翻破的經書歸還故土,撫慰游子的靈魂。”(《塘邊的天坑群》)。這種“潛伏著”的天坑群,打破了我們對固有的、靜止的自然與人文認識的二元對立,它們既是地質運動的產物,也是地理文明孕育和疊加的容器。在祖國的西南高原除漢族外,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黎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侗族、水族、土家族、仫佬族、傣族等等,這些民族的家譜和方言,也是高原典型的元素組合,像不同年代的復雜而又簡單的老唱片,在天坑的“回響”里依次翻轉。牧之筆下的大自然景色是神奇變幻的,其從一個幻化的場景跳躍到另一個的場景語言技巧切換,給讀者帶來深刻的思考。當我們近距離感知和觸摸這些天坑邊緣的石頭時,觸摸的不僅是億萬年的地質層,更是一部活態的地方史書——它沒有寫在紙上,卻刻在大地上,活在一代又一代人喋喋不休的講述里。

 

牧之運用意象的跳躍、場景的轉換等敘事方式,將高原峰林、溶洞、天坑、河谷及多民族融合等地域人文元素嵌入散文詩中,透過原始的鄉愁和記憶密碼,使讀者窺見高原地質和文化演變的時光刻度。將大自然最優美、最無私、最慷慨的饋贈深深融入人類的精神世界,成為人類心靈的共托。牧之在筆下個人情感體悟中完成精神返鄉、文體與語言的美學探繪等。在閱讀他的散文詩章時,用視角抵近高原,用大腦反觀大自然,可以進一步提升對廣袤的高原、自然之美和人類和諧共生的感悟力。

 

 

河流是時間動態的語法,以捕捉細節和設問呈現出高原流動的血脈與永恒。時間穿著流水的波浪衫從高原峽谷走過,河流走到哪里,時間就走到哪里,河流的流動與時間的流逝是一致性的,河流的流淌軌跡就是時間的軌跡,不斷向前,永不停歇,也體現出高原各族人民頑強拼搏的一種思想品質和精神。河流是高原的血脈,而河流的源頭似乎都生長于有鳥鳴啁啾的高原。這古老的有溫度和刻度的血脈,在高原縱橫流經的永恒歲程里,隨著詩人筆下 “我在川上,吟唱著人生的浩渺”,“在高原河的浪濤里日夜兼程”的單向流逝中,就變成一條條綿延浩蕩的“心靈的河流”。“ ……讓生命以孤舟的形式沖進你幽深的峽谷,同彎彎曲曲的古驛道洞穿時空而去。/穿過洶涌著的波濤,你如母性的水滴跟隨我手中的槳聲,溫柔地拂去我的憂愁,我的悲傷。/波濤之上,我凝視風卷的濤聲沉思:誰在隨波逐流?/誰在逆流而上?/我是你河中緘默的奇石/水的澎湃,就是我血液的澎湃。”(《馬嶺河峽谷》)。日夜奔騰不息的峽谷、懸崖上跌落高程的瀑布,每多浪花里都閃爍著彩虹鑲嵌在高原的刻度--高原與時光的刻度。詩人“我把遠方交給了天涯”,不是槳聲劃過后流水的消逝,而是“我知道,我終將要回到你的身旁,回到我流水的故鄉”。這是以另一種方式重生——以游人腳步的平仄、思念你的音符、古典的囈語、用流動的方式完成“濤聲依舊”的歲月循環。教會我們,關于“逐流、逆流”的設問,不過是生命的河流換了一種形態繼續存在并前行。

 

河流浪濤的“折皺”里藏著生命的刻度。“高原人,目光越過高原之巔,與高原河一起守護著內心的巍峨和浩蕩。....../高原峽谷的瀑布迎面而來,落日盡處,有相逢與告別在渡口演繹著高原人依然如故的波瀾不驚。/在時光的弦上,艄公闖灘的號子暗藏著玄機,滿溢著若佛的真性。/高原河之上,一群大雁向南飛。/而祖先的夢,仍坦坦蕩蕩地在高原的山峰峽谷等著我們。”(《高原河》)。高原河峽谷的瀑布是“煙嵐散盡”和“落日盡處”后的旋渦,“浩蕩”和“波瀾不驚”的每一種細節捕捉都有著高原人演繹的滄桑生活。相逢與告別、疼痛與奮爭、善良與祈福,在時光的弦上和艄公眺望的號子里低吟著生存。謝幕的雨和傾盆的淚是祖先與高原河生死的對話,熟悉的炊煙、雞鳴狗吠、魚兒和蟲子則是高原人日常生活的溫度。河流在日夜兼程的旋渦哲學里,完成了高原人與喀斯特地理千年萬載的溫柔調和。詩篇里的細節捕捉,鏡像有異同,但情感流于內,鏡像呈于外。情感與鏡像雖深淺交融不一,但從視角轉換上展現了自然與人類文明的不同層面及其相互關系的變化,也展現出高原人、時間的碎片在河流浪濤里獲得平等的重量。

 

詩集中對馬別河的描述,揭示了河流的另一種溫馨哲學。“風起了,河面水浪起伏。/驀然間你留下了淡淡的微笑匆匆南去,我孤獨的心緒定格了馬別河惆悵的風景。/無語的溫馨中,黃昏驚惶失措,黑色的時光在睫毛棲息。....../馬別河惆悵徘徊的腳印里,星語無秩。/把手放在心上讀你修長的倩影,讀你留在馬別河惆悵若失的目光。/我的眼睛是兩個空巢。”(《馬別河的心緒》)。一條河流的心緒,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心緒。以馬別河為底色和背景的擬飾,是對人的思念、渴望、惆悵和無奈的心緒,而“倩影”的腳步,看似向南飄去,實則在尋找;像心靈河流的軌跡,看似在偏離,實則在回歸。詩中“鴿子”的消失,如同河流的“迷路”恰恰是寫作的智慧。詩人告訴我們,河流是高原“故鄉”流動的地理坐標,在高原人記憶和思念的折皺里。河流的“遠方”就在目光所至的盡頭,在高原人每一次回望時的溫柔刻度里。散文詩章里那些關于高原血脈的永恒記憶,那“心中的河流”,都承載著一個人、或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中不可磨滅的印記,也勾起讀者心底對故鄉、親情、愛情類似的情感共鳴。

 

 

叩問是自己與歲月的和解,以豐富的修辭手法在山水平凡相處里認領鄉愁。《高原與歲月書》的動人之處,在于它始終保持著“個人性”"與“地域性”的微妙平衡。作者沒有刻意用“高原”的宏大標簽包裹個體詩章,而是讓高原成為照見自我與歲月的一面鏡子。“歲月不會合攏春天。/我們的祈禱,借祖先的經歷與閃電,洗滌我們的靈魂,在云與光中與露為食,掘開心靈的通道,從高處回到塵世,無論藕斷絲連,無論悲歡離合。/在鳥的鳴叫里度過清晨。/春天里的那些大樹和小樹,都會在大風之夜拼盡一生,等依舊飛來的鳥。”(《叩問蒼茫歲月》)。牧之以“以露為食”、“度過清晨”、“拼盡一生”的鄉愁敘事,不是為了詩意的敘事而敘事,也不是因事而論,而是“借祖先的經歷與閃電”面對蒼茫歲月與靈魂的敘事。這種敘事表明他對“等塵埃里揪心一諾”的散文詩寫作姿態,是“在異鄉的歲月里內斂、忙碌、奔波、釋放思鄉” 的一種寫作姿態。牧之把自己放到高原歲月生存場景和生活的細節里,不斷找尋的一種敘事表達方式。他勇敢地挑戰自己在高原歲月、在地域鄉愁、在平凡場景里寫作的難度與極限,使散文詩擺脫了通俗、空幻、蒼白與不切實際的困窘,不斷能充實文字與詩意的承載,內涵豐富,閱之不虛,更加契合平凡人生、蒼茫歲月與現實生活的秩序和邏輯。是在歲月的拐彎處,守著春山,守著雨水;是在故鄉山水喚起人們對高原、河流、古道、祖先和舊事的懷念;是對高原生活的深度思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由此延伸而引發的對于生活本身命意的感悟。

 

散文詩集中對“往事”的打撈,構成了最溫暖的章節。“我的雙眸里憂傷地駐著整個世界。/太陽風吹過,高原顫裂的石縫里我生命的青苔在跋涉鮮茂。/開門的一刻,生日的蠟燭沸騰地流淚。/我的雙手慌亂了,忐忑中觸到空蕩的酒杯時竟發現我的乳名淌著咸澀的淚。”(《風中的紅蠟燭》)。人生和歲月揪起的往事在親人溫馨的雙眸里、在“風的拐彎處”、在“堆滿書籍的小屋”、變成了酒杯和乳名“喊聲”中的咸澀淚水,“注滿”沉淀成為為心靈永恒的“歸屬”。高原的風、石頭、斑駁的鬢發,乃至青苔不僅是憂傷的駐守,更是記憶的載體。它記錄了一個人跋涉的瞬間、成長的歷程,也記錄了一個山村深沉的包容;它見證了個體生命不語的深邃,也見證了孤獨沉默的堅韌。語意間或折射出對山水、對原鄉的懷念,對流逝的歲月的追憶。當我們伸出雙手任風在指縫里掠過,在石頭上吹出歲月的斑駁和凹痕時,在最初的契約與“一個輝煌的時刻”——我們來自這里,終將回到這里。

 

散文詩集中歲月時光與自然環境的詩意融述,浸透人生哲理和塵世的滄桑。“倒懸的時光,蒼老在歲月的縫隙里。/……那些叫年、月、日的歲月,在玫瑰與枯枝之間,跳過落葉和塵埃,和吹醒萬物的春風一起,在驚蟄之時,等春雷乍動、等萬物生機。/......老井,古樹、小河、石板路和繚繞的鄉音擠滿滄桑的臉,和一片故鄉的云,在歲月的日夜兼程里,與一輪明月,把桀驁的長風拴在故鄉的山崖。”(《與歲月和解》)。高原“時光”有著“平原”所沒有的夸張意象,“倒懸”是高原人生存的特殊地理符號,瀑布跌落的過程,不僅是山高水長的自然流程。也象征著高原人在歲月的長河里或“逆流而上”、或“順流而下”的拼搏和奮斗歷程。讀懂高原、群山、云霧、刀削絕壁,讀懂山腳下老井、古樹、小河、石板路,就能在歲月里在薪火相處的灘涂里理解“祖先珍藏的大豆、小麥、高粱、谷子的魂脈”,在陽光的見證下倔強地生長。山一程水一程的日子,在山水相濡以沫滄桑涅槃的年輪里,水紋和皺紋重疊,遠山與霧嵐重疊。在高原“快樂與憂傷撕扯”中,完成個體與自然與歲月與荊棘坎坷最溫柔的和解——我們終將像落葉回歸泥土,所有與塵世的經歷,都將化作歲月河流里的一道無形的時光刻度。散文詩詞語優美流暢,意境深宕。牧之善于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將抽象的情感與思想轉化為具象的自然可觸的意境,讓文字的詩意更具有張力和感染力。

 

 

散文詩的美學深掘,是在短章長句里體驗意境的創作可能。《高原與歲月書》篇章在散文詩的探索上,為當下散文詩提供了新的更寬闊的寫作空間。牧之在詩章的創作中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有具象的載體支撐意象的敘述;也不是追求復雜的結構,而是用“短章+意象”的方式,在精雕細琢的長短句上下足功夫,在有限的篇幅里追求和體驗寫作意境的可能。“八角琴、竹笛、竹點、月琴、三弦琴、京胡、大胡、中胡奏響了布依人艱辛的經歷,欲唱還休。/月落山崖,所有的天籟之音全在八音彈唱的彈指一揮間,塵世的喧囂便在五彩斑斕的吟唱中悄然打坐。/……往事如一張斑駁的舊畫,為我們在八音彈唱里開具心靈的藥方,讓我們穿越祖先掌紋一樣的路途.”(《八音彈唱》)。這篇散文詩只有十多行,卻包含多重意象的疊加:天籟之音與塵世喧囂的互補,彈唱與掌紋的轉換,藥方與路途的隱喻。每一個意象都是一個山水自然的宇宙,組合在一起,便構成了關于歲月、土地與生命的完整敘事。

 

詩集中的“通感”運用尤為奇妙。“四月的清明雨,在草木間有骨血回流。/我們抽出隱忍在骨頭里的詩句,長亭外古道邊,一段祖先們留下的行程,讓我們的記憶復蘇,讓我們的親情回暖,讓潛伏的春色悄然重生,讓人間煙火流動成河。”(《清明貼》)。作者將視覺(清明雨)轉化為聽覺(回流),將詩句抽象里的“骨頭”轉化為現實的“行程”和“記憶”,在“回暖”、“重生”、“煙火”中“流動成河”。這種“雨水”變成“淚水”“血脈”溫情的“回流”是“通感”的巧妙運用,打破了感官的界限,讓讀者能夠“觸摸”聲音,“感覺”氣味,“看見”煙火人間恒久的暖意,從而更深入地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合上散文詩選集《高原與歲月書》即將出版的文稿,窗外的城市依然喧囂,但書頁間的高原山水仍在歲月中呼吸。我一直認為,文學評論和學術論文是有區別的。文學評論是以大眾審美為對象,面向的是文藝家和廣大讀者,承擔著審美、文化傳播甚至政治引導功能,對文藝家、文藝作品等進行理性評價;而學術論文以同行的學術疑問為對象,面向的是學術同行,屬于專業讀者,追求的是增量知識和創新性觀點,旨在傳播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滿足專業讀者的求知需求,進而完成對專業問題的回答。而這部散文詩集不是對“高原”的獵奇解讀,而是對“自我”在高原歲月中的重新辨認——它讓我們看到,所謂“高原”不僅是地理的時光刻度,更是精神的海拔;所謂“山水”不僅是自然的風景,更是生命的鏡像;所謂“歲月”不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記憶的生長。在這個“快”和“卷”成為常態的時代,《高原與歲月書》用喀斯特的斑駁褶痕丈量時間,用盤江水的波紋記錄生命,用個人的故事連接鄉愁,為我們提供了一方可以安放靈魂的精神原鄉。

 

或許,這就是散文詩最珍貴的力量。它不需要宏大的敘事,只需要一顆敏感的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只需要對高原山水的深情。當我們在《高原與歲月書》里與詩意的語句相遇,其實就是在與自己的生命相遇——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山川、河流與歲月,早已在文字里等待多時,只等一個溫柔的回眸,便重新活過來。

 

作者簡介;孟祥生(筆名:夢筆、子皿),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黔西南州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有詩歌、散文等作品在《山東文學》《十月》雜志、《星星》詩刊、《四川文學》《貴州日報》等全國各地報刊發表。曾獲“東昌杯”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水城杯”全國詩歌大獎賽二等獎、“普安紅”全球茶詩大賽優秀獎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哒哒哒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欧美一级视频在线| 97国产在线播放|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思思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66| 美利坚永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水蜜桃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bwbwbwbwbwbw精彩|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国内外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高清国产在线观看|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日韩三级免费观看| 美女扒开尿口给男人爽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办公室啪啪激烈高潮动态图| 大胸妈妈的朋友| 3d动漫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波多野结衣无限|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西西人体欧美大胆在线|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久久精品视频国产|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国产丰满眼镜女在线观看| 国色天香社区高清在线观看|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 欧美大尺度xxxxx视频|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你好老叔电影观看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性xxxxhd高清| 拔擦拔擦8x华人免费久久| 暖暖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欧美性黑人极品hd| 男人j进女人p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