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鑄民族魂
——論《釷帝》的史詩品格與精神圖譜
李櫟
在祁連山北麓的戈壁深處,袁竹以《釷帝》(“起點中文網”2025年8月連載)為當代中國文學開辟了一條獨特的精神通道。這部長篇小說以釷基熔鹽堆研發為主線,通過袁建核、袁興釷父子兩代核電人的生命軌跡,構建起中國核能事業從追趕模仿到自主創新的歷史坐標系。在文學與科技的交疊敘事中,小說不僅完成了對特定行業的深度解剖,更以恢弘的史詩品格,塑造了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堅韌不拔的精神圖騰。
一、技術史詩中的生命突圍
小說開篇便將讀者拋入技術攻堅的核心現場:釷基熔鹽實驗堆的控制室內,警報聲與紅色警示燈構成末日般的場景。這種極具張力的開場,暗合了核能技術本身的雙重性 —— 既是人類文明的希望之光,又潛藏著毀滅性的危機。作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高溫熔鹽的強腐蝕性、燃料循環工藝的復雜性等專業難題具象化為可感知的文學意象,如 “液態氟化鹽在高溫下對金屬材料的腐蝕性極強,雖然已研發出 GH3535 耐蝕合金,但長期運行的穩定性和更高溫度下的材料性能仍需突破”。這種技術細節的精確呈現,使小說超越了一般工業文學的敘事框架,成為一部具有科學實證精神的文學文本。
在技術困境的重圍中,袁興釷團隊的突圍之路構成了小說的敘事主線。作者通過 “熔鹽危機 — 理論鉆研 — 實驗驗證 — 外界質疑” 的螺旋式結構,將技術研發的艱辛歷程轉化為扣人心弦的文學情節。當袁興釷在戈壁灘的寒夜里深一腳淺一腳走向實驗堆時,鹽霜凝結的地面與月光下的巨大陰影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環境描寫不僅渲染了危機的緊迫性,更隱喻著技術探索的未知與風險。而團隊在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困境中堅持實驗,最終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的過程,則暗合了中國科技工作者 “自主創新、勇攀高峰” 的時代精神。
與現實中的釷基熔鹽堆研發形成互文的是,小說中描繪的技術突破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度契合。2023 年甘肅武威 2MWt 液態燃料釷基熔鹽實驗堆獲得運行許可,2025 年全球唯一的釷基熔鹽堆在民勤縣建成運行,這些現實中的里程碑事件,為小說提供了堅實的現實基礎。作者巧妙地將國家戰略轉化為文學敘事,使小說成為記錄中國科技崛起的時代備忘錄。
二、代際對話中的精神嬗變
袁建核與袁興釷父子的沖突與和解,構成了小說的情感內核。這種代際對話不僅是個體價值觀的碰撞,更是中國核能事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精神鏡像。作為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的親歷者,袁建核對傳統壓水堆技術的堅守,源于他在法國圣洛倫核電站遭受的歧視與挫折。小說中,法方主管故意撞翻咖啡并辱罵 “黃種人的手只配洗核廢料槽” 的情節,既是對歷史的真實還原,也折射出中國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進程中遭遇的文化困境。這種創傷記憶塑造了袁建核保守謹慎的技術觀,他對釷基熔鹽堆的質疑,本質上是對未知風險的本能防御。
相較之下,袁興釷代表的新一代核電人展現出截然不同的精神氣質。在戈壁灘的實驗現場,他面對熔鹽危機時的冷靜果斷,與父親在大亞灣臺風夜的英勇指揮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代際差異不僅體現在技術選擇上,更反映在價值取向上:袁建核的奮斗動力源于民族尊嚴的覺醒,而袁興釷的創新激情則來自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擔當。作者通過越洋電話中的激烈爭吵,將這種代際沖突推向高潮 —— 袁建核怒吼 “釷堆是死路!美國人都放棄了!”,而袁興釷則以 “全球能源危機”“氣候變化” 等宏大敘事回應。這種對話的背后,是中國從技術追趕者向引領者轉變的時代必然。
值得玩味的是,父子關系的最終和解并非簡單的觀念妥協,而是建立在對核能事業共同信仰的基礎上。當袁建核看到兒子團隊的實驗數據達到預期標準時,他眼中閃過的 “一絲不易察覺的贊許”,標志著代際精神的最終融合。這種融合象征著中國核能事業在傳承中創新、在堅守中突破的發展邏輯,也暗合了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的科技發展戰略。
三、敘事美學中的時空交響
《釷帝》的敘事結構堪稱文學與科技的完美聯姻。作者采用雙線并行的敘事策略,將袁建核的法國求學經歷與袁興釷的戈壁研發歷程交織在一起,形成時空交錯的復調敘事。這種結構不僅擴大了小說的歷史縱深,更通過兩代人的命運對比,凸顯了中國核能事業從跟跑到領跑的發展軌跡。在敘事節奏上,作者巧妙運用 “急 — 緩 — 急” 的交替手法:熔鹽危機的緊張場面與實驗室的理論推演形成張力,法國餐廳的屈辱場景與戈壁月夜的靜謐氛圍互為映襯,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情感的高度投入。
環境描寫在小說中扮演了重要的隱喻角色。戈壁灘的鹽霜地面、圣洛倫的寒風、大亞灣的臺風,這些自然元素不僅是故事發生的物理空間,更成為人物精神世界的外化。例如,當袁興釷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鹽霜凝結的地面上時,“每一步都伴隨著輕微的‘咔嚓’聲”,這種細節描寫將技術研發的艱難具象化為可感知的聽覺意象。而法國冬天的 “冰冷紗幕” 與大亞灣建設工地的 “熾熱陽光”,則通過溫度的對比,暗示了人物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心理狀態。
作者對語言的雕琢同樣體現出極高的藝術追求。在描寫技術細節時,他采用精準的專業術語,如 “中子共振截面建模計算”“耦合深度相移神經網絡” 等,使小說具有科學論文般的嚴謹性;而在刻畫人物情感時,又運用詩化的語言,如 “父愛如祁連山的積雪,看似冰冷卻孕育著生命的源泉”,將抽象情感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文學意象。這種語言風格的切換,使小說在科技理性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了精妙的平衡點。
四、文明維度中的價值重構
小說的終極價值在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深刻思考。釷基熔鹽堆技術的研發,不僅是能源革命的關鍵突破,更是人類應對生態危機的重要嘗試。作者通過袁興釷之口,提出 “核能應該成為文明延續的諾亞方舟” 的理念,將技術探索提升到文明哲學的高度。這種思考與現實中的全球能源轉型形成共振 —— 中國在 2025 年核電總體規模躍居世界第一,清潔能源占比持續提升,這些成就背后,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擔當。
在文明對話的層面,小說揭示了東西方科技倫理的差異。袁建核在法國遭受的歧視,本質上是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霸權表現;而袁興釷團隊公開實驗數據、接受國際同行檢驗的做法,則體現了中國科技工作者開放包容的姿態。這種對比暗含著作者對文明平等對話的期待,也呼應了 “一帶一路” 倡議中 “共商共建共享” 的核心理念。
更具深意的是,小說通過人物群像的塑造,構建了一個多元共生的科技共同體。從老工程師的經驗傳承到青年科學家的創新突破,從實驗員的默默奉獻到管理人員的統籌協調,每個角色都在核能事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這種群像描寫打破了傳統工業文學中 “英雄主義” 的敘事模式,彰顯了集體智慧的力量,也隱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在這個技術變革與文明轉型的時代,《釷帝》的出現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以文學的形式記錄了中國核能事業的崛起,更以史詩的品格塑造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圖譜。當釷基熔鹽堆在祁連山下發出穩定的轟鳴,當兩代核電人的夢想在核反應中裂變升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的進步,更是一個文明古國在現代化征程中煥發出的磅礴力量。這部小說不僅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 —— 它向人類展示了一條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文明永續的可行路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生動的文學注腳。
作者簡介:李櫟,藝評人,在《中國作家網》《搜狐網》《作家網》《四川新聞網·麻辣社區》等發表數十篇文學評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