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江山閑不得,半歸名士半英雄
——讀汪鑫《徽州魂之忠烈有道》——大纛之道
文/周天啟
中國的社會構架,至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基本結束了以王為代表的,領主封建制體制。取而代之的是替天行道的皇帝,以中央集權為主導下的郡縣制治理。后世世襲罔替的江山易姓,朝代更迭,在不同時期雖然也出現過,所謂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亂世紛爭,但基本改變了之前諸侯割據,群雄逐鹿,不斷地裂土封疆,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象。直到滿清王朝結束,帝制被共和制取代,在華夏的版圖上,覬覦萬里河山,不甘寂寞的英雄豪杰,各領風騷數百年!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豪言壯舉,就從沒有停止過。
青年作家汪鑫,奉獻給讀者的歷史小說,《徽州魂之忠烈有道》,就是還原了隋末唐初江山易幟,天下紛爭四起的一段恢弘歷史畫卷,是作家《徽州魂》三部曲之中的收官之作。這是一部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好書!許多故事情節和名人典故,鞭辟入里的描寫,給今人帶來新的啟迪和遐想。
隋朝末期,天下大亂,群雄四起。為了保境安民,安撫江南六州(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州、婺州)建吳稱王,深受江南百姓愛戴的英雄豪杰汪華,完全可以獨霸一方或與朝廷分庭抗禮,雄視天下。可是天下未定的關鍵時期,小說主人公汪華卻能深明大義,為維護華夏一統,避免歷史的倒退,群雄割據局面帶來的戰亂,配合朝廷征討危害各方,稱王稱霸戕害百姓的亂世梟雄。當唐朝初定李氏根基未穩之時,汪華對自己卓越的功勛和前途命運,深謀遠慮。他清醒地意思到,自己幾番征討樹立起來威風八面的大纛旗,令皇權臥榻不安,讓權臣心生嫉妒。最終毅然決然地走出自己奮斗經營多年的江南勢力范圍,攜妻帶子請旨進京,開啟兇險未卜的北上之旅。其大纛之道!對后世維護中華一統,為華夏子孫留下疆土廣袤的遺產,對繼往開來主宰江山社稷的英雄豪杰,無疑有著深遠的政治影響。
從古江山閑不得,半歸名士半英雄。
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是離不開古往今來,名士和英雄的血脈基因,彰顯傳承的。
善于挖掘歷史題材創作的青年作家汪鑫,在研究隋唐歷史,調研采風時發現,唐初杰出歷史人物汪華,生前被唐高祖冊封為“越國公”,逝后被李世民賜謚號為“忠烈”,被古徽州百姓愛戴為“徽州魂”的傳奇人物,竟然沒有留下描寫他生平事跡的任何傳世文本。作家感到這無疑是中華文學藝術史的缺憾,是徽州地域寶貴人文精神血脈傳承的缺憾。這讓作家耿耿于懷。作家沿著歷史的遺跡,進汪華忠烈祠,訪汪公廟,足跡踏遍徽州大地。作家汪鑫為了獲得詳盡真實的素材,在史料館,地方志里翻開塵封史料檔案,追索汪華遺失在歲月里的痕跡,聆聽、體察至今在民間仍有心口傳頌的傳奇故事。作家在選材上,填補了隋唐時期歷史人物傳記小說的空白。歷時十四載,終于2023年完成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徽州魂之忠烈有道》,為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產。
作家在對主人公汪華的人物塑造上,還原了一個在隋唐史上,本該為后世留下濃墨重彩,可圈可點的杰出人物。如果把汪華這個沉淀在歷史河床中的人物,比作徽州大地殘損的精神瑰寶,那么作家汪鑫先生慎終追遠,還原歷史故事的匠心功底;讓沉寂在歷史中的英雄人物又鮮活了起來。
作家在小說結構,人物刻畫上,精耕細作,不落窠臼。沒有落入演繹類,戲說類古典小說里常見的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王子公孫,忠奸美丑,人物性格臉譜化;故事結構模式化;慣用的超乎尋常,渲染等油滑套路。而采用更多的是,接地氣,人性化回歸自然本性的描寫。
且看作家在書中雅俗共賞的不乏表現。面對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對同胞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人斬草除根的血腥殺戮,主人公汪華聞聽,對自己擁戴即將登基的君王所作所為,驚駭不已。當時,汪華在君本位,人本位的思想上雖然產生過疑問,但是,受歷史局限性的影響,在“忠君”兩個字面前,汪華的悲憫情懷也只能是無可奈何地空懷感慨,將之付諸于自我難遂之理想而已。
英雄豪杰也食人間煙火,汪華對待妻兒,陪伴呵護有加;對待下屬同僚關愛擔當禮讓在先。甚至三公子汪達,在典校場上被逼無奈,防衛過當誤殺當朝宰相之子封言德事件之后,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責己請罪行為,恰恰和當朝宰相封德彝“宰相肚子里能撐船!”對待其子這件事的做法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得皇帝李世民的贊賞。
由徽州六郡走出來,其政治取向,足以影響隋唐時期江山社稷,其文韜武略集于一身的人物汪華,深明大義。國難當頭,家國情懷面前,淡泊名利。對待權利,名譽的幾次隱忍,取舍,讓讀者感受到他有著深諳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之道之智慧。讓人反躬自省的是,居功至偉,深得朝廷恩寵的汪華,在對子女眷屬的管束上,和不絕于耳的紈绔子弟;得意忘形貽害家族的衙內比起來;也算得上是留給后人修身齊家治國的警世良方了。
名利對人的腐蝕是不動聲色,但又極其可怖的!它可以巧妙地,以更加溫存的方式或難以抵御的各種誘惑,不經意間慢慢地改變一個人,使你最終成為名利的殉葬品;成為后人茶余飯后演繹的笑柄。汪華是歷代皇權維護、治理者中難得清醒秉持中庸慧根的智者。他幾次都能夠準確地順應時事,機智地化解皇帝、同僚對自己的猜忌。正因為他深諳權貴和皇權之間的平衡關系,總能夠在自己不利的形勢面前,審時度勢,顧全大局,化險為夷,所以能夠保全名譽。和平時期,他能夠不居功自傲,深居府邸,手不釋卷,修身養性。國家需要時,面對內憂外患,他又能夠挺身而出,舍棄個人安危,忠勇可嘉。
讀完小說,主人公汪華的一生,頗讓人平添幾分歷史況味的是,往昔但凡榮寵利祿中的政治人物,要想善終也非易事。但能夠名垂千古,萬古流芳,受后世敬仰的也不乏其人。哪些動輒就說,一日為官,就很難幸免在官場陰謀論中內卷沉浮的說法,無非是給自己的價值觀找了一個借口罷了!小說在反襯出千百年來衍生下來的政治生態同時,讓人真切地醒悟到,汪華為官處事的文韜武略,淡泊名利的圓融智慧,著實難能可貴。
遠了人們沒有遺忘,近了仿佛就在今時昨日;以及就在剛剛合卷的此書中;總有一些不諳名利作用,受其反噬的大有人在。君不見也曾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也曾勵精圖治,開風氣之先的有識之士,走著走著,便越走越遠了,到頭來利欲熏心,成為自己價值觀的殉葬品也就不足為怪了。當然,歷史終歸是給旁觀者和后人來點評觀賞的。至于什么先賢所說的,以史為鑒,知興替,明得失一說,只能看每個人的解讀造化啦!一旦躍躍欲試登上時代的大舞臺,便很難說不落個當局者迷的悲劇下場啦。
所以,作家在史料中考證,汪華,竟然在唐、宋、元、明的朝代中,被冊封了十四次。
再回看小說,如果說故事主人公,其修身齊家治國的入世之道,被歷朝歷代朝廷褒獎彰顯,不乏有效忠皇權的愚忠色彩,但黎民百姓四時祭祀,千年不輟,這確可證明不是無端地頂禮膜拜啊!
這也可能是作家對歷史人物汪華青睞有加,頗費周章,歷時十四載春風秋雨,嘔心瀝血鑄精品,創作《徽州魂》三部曲,告慰古徽州父老鄉親的夙愿吧!
書評作者簡介:周天啟,黑龍江齊齊哈爾生人,祖籍湖南湘鄉,高級工程師,中國一重技師學院聘任教師。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