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是落日留給人世間的暖
——淺評岳麗春詩集《云梯上的月光》
孟祥生
如水的月光,照古人,也照今人;照山川,照河流,也照人間煙火;照桐油婁,照陳家寨,照尺素年華,也照虛擬的云梯投射在大地上每一個努力攀爬者的影子。
當“月光”與“落日”在詩評標題中邂逅,微光的文字里一場跨越時間與空間的溫暖對話便悄然在紙上鋪開。岳麗春的《云梯上的月光》以五輯二十余組詩作,構建了一個由歷史余溫、鄉土記憶、教育現場、日常情愫與存在之思構建而成的精神原鄉。這里的“云梯”是虛擬的,但是與“月光”在同一個冷暖的天體空間存在的。我認為,是落日熔鑄后留給人世間最溫暖的、流動的琥珀結晶;是文明傳承的火種,是鄉土血脈的搏動,是教育現場的微光,是情感絮語里的溫度,更是生命在追問中抵達的星稀月明。該詩集以細膩的筆觸接地、精妙的意象構筑與深沉的哲思呈現,將個體經驗升華為人類共通的精神原鄉。也印證了最優美、最動人、最意味深長的詩意,往往采擷于對平凡生活的深情凝視與對永恒價值的執著探尋。
一
借歷史余溫打撈文明精神延續的火種 。當下文學創作中在古籍名著、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遺跡中汲取靈感并融入創作的現象確實較為普遍,尤其在詩歌創作領域挖掘詩題、開闊詩意、抒發情懷的尤為常見。比如,楊牧深受《詩經》《楚辭》等古典文學影響創作詩集《水之湄》、洛夫的《車上讀杜甫》、牧之《盤江魂》歷史篇章的詩意呈現、王定芳精讀《道德經》出版的散文詩集《臨水而歌》等。都是通過敘事、抒情與哲理相結合的意象取材手法,對“宏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展現其“微觀”思想的深邃與魅力。《云梯上的月光》第一輯《“加油”火種》,亦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以張之洞及其家族人物為核心,詩意展開了一場跨越百年的歷史對話、神交。詩人沒有選擇宏大的歷史敘事,而是聚焦于人物的細節切片,在“香濤”“招堤四月的鶯啼”“半山亭的墨香”中,還原一個少年如何從“四書五經”的浸潤中成長為“撐天的棟梁”。
“你自墨池蓮影中走來/書卷氣氤氳著荷風,如你的別號——香濤/研墨時,骨骼散發清冽的香”。詩中的張之洞不再是歷史書扉上的一個純粹的姓名,而是一個“九歲稚齡,四書五經/已在你血脈里悄然盤繞”的鮮活生命。詩人以“墨池蓮影”“半山亭的墨痕”“竹節硯”等意象,勾繪出文化基因如何在他身上生根抽枝發芽。更感人的是對張之洞之父張锳“夜航火種”的書寫:“一豆油燈弓著背,光焰瘦弱/舔舐著燈盞邊緣,眼看就要/被更深的夜,輕輕含住/你的父親大人,差人挑著桐油簍穿巷/那竹篾的縫隙,漏下星點暖意”。這里,“添燈油”的深夜動作是當時每個有“月”或無“月”夜晚的激勵與文化傳承。其實,油燈不僅照亮了張之洞的寒夜苦讀,更“裹住/每個伏案的身影--如同/裹住一粒,未來的火種”。
詩集對歷史人物的書寫,始終貫穿著“火種”的意象。從張之洞“將脊梁/抻成一張弓/骨節嶙峋的手/在輿圖上劃出閃電”的大器晚成,到其妾室素衣佩玉“用琴弦浣洗亡娘姓氏”的堅韌,再到“洞”字背后的命運缺口被月光縫補的溫暖。這些人物不是從冰冷的歷史走來的,而是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火種攜帶者”,他們的故事在詩行中復活,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精神臍帶。正如詩人在“大器晚成”中所言:“父親那盞油燈,豆焰不熄/以文火,慢煨著‘大器’的胚”。組詩中“銜來、垂落、捻碎、初綻、盤繞、撥回、沉入、含住、漏下、漾開、裹住、撥亮、顫動、縫進、淘洗、慢煨”等等,這些用以修辭的擬人或擬物、夸張或比喻的詞匯是詩句的支點,自帶含蓄和內斂的情感,形成具有視覺延伸的詩歌意象,增強了給讀者留白的想象和意境,也讓讀者有了從詩行間閱讀和停留思考的回味間隙。這種將歷史故事、事件、遺跡中的“物”轉化為詩歌中的“象”的創作方式,凸顯了作品的敘事張力。讓讀者感知歷史不是冰冷的、是有余溫的,歷史并不遙遠,是可觸和臨近的。就像月光透過云梯,俯瞰大地,并在大地上給萬物刻下投影,這光影就是在人世間慢慢移動的“火種”。正是在長短詩行通過切入這些具體細節的呈現,才讓我們看到岳麗春從女性獨特視角出發將歷史故事拉回現實的那些溫暖場景。
二
借喀斯特地質特色提煉地域凸凹的詩意。當詩人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多年,帶著對喀斯特地貌獨有的情感與這片土地在詩行中進行熱烈的交流時,我認為重要的不是收獲了詩句呈現的柔妙俊美意境,而是在行走和書寫中益取了個人體驗和感受。感受大于意境,意境在詩行收筆處會完成使命,而感受會長留內心。在第二輯《喀斯特疊信》與第四輯的《云梯上的月光》等亦有相關篇目,構成詩集關于喀斯特最鮮明的地域書寫。詩人以黔西南的峰林、云屯、橘花、茅草、百合等等為畫筆,將自然風物轉化為詩性語言,在“喀斯特”的堅硬地貌中,開掘出最為柔軟的詩意土壤。
《峰林花事》中,“萬峰林捧出龍首曲柄銅釜/煮沸一山浩蕩春光/我跌入八卦田的經脈/醉成蕓薹叢中的軟泥”。峰林不僅是地理名謂,而成為有生命的“捧”與“煮”的主體;《橘花簌簌時——致徐霞客》里,“我的小園蘇醒/籬笆攔不住,菜花潑辣辣地黃/新柳扭著腰肢,鶯聲滾落枝丫”,自然萬物以擬人化的姿態參與并攪動詩人的生活,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居圖景。《篤山云驛》中對蠟染藍的巧妙書寫:“蠟染的藍從崖頂垂落成瀑聲一片/山花與清溪低語/她靜坐峰巒心游畫境/日夜無人擾/唯有星子與她的夢境私語”——蠟染不僅是工藝,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媒介,藍瀑、山花、星子共同描繪出山村鄉土的精神圖騰。
詩人對喀斯特地域生長的普通而渺小植物的書寫,擺脫常規式的景觀鋪陳,而是聚刻于“物我共生”的細微體驗。如《茅草》一詩:“茅草蹲在水溝邊/一頭長發伸進水里搖晃/飲黃昏的孤寂/飲相距千里的掛念/時間的縱深/讓它眉睫蒙上了霜跡”,茅草的“飲”與“思念”,將自然物轉化為情感載體;《百合》中“被剪去野性的香氣/正沿著墻縫滴成白玉”,則以“滴成白玉”的通感,寫盡移植植物的生命陣痛。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其實,寫植物的生長環境就是寫人類的生存現象。這些詩作共同構建了一個“有凸凹呼吸的喀斯特山村”,它不僅是特殊地理成因,更是承載人們生活記憶、情感與精神的文化原鄉。
詩人在第二輯《喀斯特疊信》系列組詩的詩句中運用了較為關鍵隱喻的動詞,使詩歌本身具有的文學功能得到增強與提升。比如,“捧、煮、攔、扭、蹲、伸、飲、剪、滴”等等,這些動詞是詩句中的“靈魂”所在,就像生活在喀斯特地域的黔西南各族人民,一日三餐吃素菜必須蘸辣椒水一樣,“辣椒水”就是素菜的“靈魂”。詩句的語言其實不是思辨的語言,而是思考感受后的語言,就像女子腦門上的流蘇;詩句也不是事物動態抽象的理論,而是讓場景靈動起來的形象陶冶。就像杜甫“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 “含”與“泊”字暗藏時空流動;李賀“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中的“逗”字。動詞是詩歌寫作中塑造生動形象的重要手段,使看似“無情物”變為“有情物”的靈巧信使,或者在此稱謂“喀斯特疊信”,有著營造情感、意境、點睛、轉化與移借的詩歌藝效。
三
借隱喻敘事苦澀而甘美的青春韶華。詩人第三輯《淬翼錄》是讀后最為震撼的一輯。每首詩的標題都不是宏大的命題,但都有著以通俗意象承載深沉哲思、情感共鳴的傳遞力量,通過具象化的場景搭建起情感與思想的橋梁,藏著對青春、生命本真的敬畏與接納,很容易讓不同年齡、經歷的讀者在詩行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實現情感共振。把組詩《二十二歲在陳家寨》掰開、揉碎、研磨和消化,從詩歌行間看到,當二十二歲的岳麗春站在陳家寨的山門前,接過黃土遞來的“聘書”時,她未曾想到,這一紙無形的契約將編織出一段刻骨銘心的生命敘事。
《二十二歲在陳家寨》以青春時光為地標,記錄詩人作為鄉村教師臉上還未褪去淡淡“桃子毛”的苦澀歲程?!按阋怼奔仁乔啻河鹨淼拇銦?,也是教育火種的傳遞。詩人以“初刃”“歸鞘”“宿居”“中秋”等篇章,刻畫了一個年輕教師從擁抱理想到現實扎根的成長軌跡?!俺跞小敝?,“黃土遞來二十二歲的聘書/迎接我,以及我的往后余生/當山門被雨季銹蝕成鐵砧/我把自己鍛成彎月狀的鐮”,“彎月狀的鐮”是詩意的自我鍛壓變形——鐮刀本是收割的工具,此處卻成為“抒寫教育的青春詩行”的筆,彎月的柔韌契合教育所需的耐心與堅持。“歸鞘”里“行囊里裝滿漂泊、收獲與滄桑/途經的每一棵樹,每一朵花/都睜大了驚嘆的眼睛”,則將離鄉與歸鄉的軌跡,轉化為生命成長經歷的積累。“中秋”一詩尤為動人:“我們都沒有/月餅,只有盛大/而空曠的月光”,物質的匱乏被月光豐沛暖覆蓋,教育的詩意在此超越了生存的艱辛。
更深刻的是“移栽”“經緯”“蜘蛛俠”等篇章對教育本質的追問?!耙粋€瘦如獼猴的男孩/捧來一株瘦得像他自己的桂花苗/我備好花盆,尋來沃土/用年輕的盛氣與滿腔熱血,躬身/培育,將我的癡夢與幽芳/手把手,注入它細弱的根莖”。其實,詩歌呈現出教育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而是生命對生命的喚醒與滋養;“書寫‘困’字,他先畫好堅固的‘口’/再請‘木’入甕/我問:‘門已緊閉,木怎進來?’/他答:‘翻墻啊!’”。方塊漢字教學被轉化為生命教育的寓言,“翻墻”的智慧正是教育中“打破局限、激發潛能”的隱喻。
組詩《二十二歲在陳家寨》可以說,是以細膩而堅韌的筆墨,記錄了一位年輕女教師在偏遠山村的執教生涯,那些被月光浸潤又被落日烘烤的日子,在詩行間蒸餾成一顆顆晶瑩的琥珀,我想這些掛在眼角的琥珀,應該是詩人結出的淚花。同時,也折射出教育者靈魂的光芒與鄉土中國的深層脈動。從創作技法來看,詩歌的語言質樸而精準,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卻善用“隱喻串聯”,節奏舒緩卻富有張力。就這組詩而言,其以22歲“時間軸”的創作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年齡與地域、職業與責任、困境與希望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關系,包含了山村緣、師生緣、文學緣。二是自身經歷融入詩行的寫作手法,有沉著、有困境、有喜憂、有無奈,更有接地氣的個性語言呈現,雖然“經歷”不一定“完美”,但詩行里同樣映照出對青春、對內心的虔誠祭奠。三是山村教育者儀式感的刻畫與顯示。這在“這方寸之間,藏著村莊教育/微弱的脈搏與可能的流向”《宿居》;“又逢佳節,我們都沒有/月餅,只有盛大/而空曠的月光”《中秋》;“培育,將我的癡夢與幽芳/手把手,注人它細弱的根莖”《移栽》等篇章中都有清晰的暗含流露。儀式感其實就是人生經歷與詩意表象的細描粗構,就是把曾經的過往在大腦“深處”里“提純”出來,以敘事主體給流逝的“生活”一個準確的定位,如云梯上月光拋撒的暖,向青澀苦樂年華遞交一份答卷。
四
借瑣碎的日常情愫在詩行里收藏溫暖時光 。第四輯《尺素浮光》轉向對日常情感的細膩捕捉。詩人以《連理枝》《耳環》《圍巾》《凝凍時節》等篇目所呈現的意象,將愛情、親情、友情編織成一張有月光的溫暖的網,在平凡生活中照進閃爍的微光。這種從日常生活著手開采詩意的取向,既有對往事的喚醒,又有對現實勾勒的表現過程,使平凡的生活有了個人體味的意義,同時還充滿了對未來的追尋和關注。詩歌在生命的晝夜中穿行,在不同情感的“體驗”中穿行、交織,形成個人詩句里獨有的“日子”和“微光”。
《狂降的恩格爾系數或虛擬的信物》組詩中,“你回來,像顆星星砸進曬谷場/把我生命的恩格爾系數/一把摁到零/從此,荒地上/兩棵樹,根須纏繞/用甜漿喂大日子/結糖果,結月光/結永不霉變的麥香”《連理枝》;愛情被具象為“根須纏繞”的樹,物質的困乏因情感的豐沛而消解;《耳環》一詩中“余生,我的耳朵只用來/聆聽你的咳嗽、嘆息/還有漫過歲月的絮語”,耳環不再是裝飾品,而是用“余生”陪伴“咳嗽”的長相廝守,指引著純粹情感的方向。我們從組詩中截取的這些不完整的“片段”里,可以洞悉詩人關于情感的心語與獨白,能洞悉關于情感事物的面目,甚至其過程。那些安插在詩句的“荒地”、“喂大”、“緊箍”、“咳嗽”、“絮語”、“慌亂”、“守夜”、“灼熱”、“纏繞”、“溫馴”“流轉”等詞匯,使情感的意象變得溫暖、明麗,讓親情、友情、愛情氤氳出盈盈月輝,更在日常平靜的敘事中泛出濃郁的情懷。詩人善于選取細小的、毫不起眼的、易被忽視的“切片”嵌套敘事,在日常生活痕跡的書寫中找到個人化的詩歌風向,難能可貴。
《凝凍時節》組詩則觸及更復雜的情感維度。在《如果之書》中“我要飛向另一種時間/縱使永不相逢/我信那未曾目睹的光”,是對無法抵達的遺憾的認同與和解,是真誠的袒露和未及的致敬;《失語癥》里“所有披著日常外衣的問候/像探入水中的直尺/你莫要忽略了,光線的折痕”,寫盡現代人際溝通的困境。這些詩作不追求圓滿的情感結局,而是在“未來”中保留溫暖的可能。正如《云梯上的月光》片段中“你將容顏交給烈日曝曬/也坦露給朔風/你伐倒許多樹木,順流/漂至我岸/你俯身成匠,耗盡骨血/為我打造一架通往星辰的梯”,即使“我的腳踝生了根”,攀登的姿態本身已是保持在時空的溫暖見證。詩人在尋找瑣碎的日常情愫片段里,起身抬頭便于星空、云梯篩下的月光相逢。無論是在浩瀚星河里,還是在大地萬物承載里,詩人以人類生存的個體觀察、體驗、思考、書寫“俯身成匠,耗盡骨血”的詩行,沒有宏大標題,將“矮小,蜷縮于殼內”的謙遜文字在詩歌精神內核與個人感受默契相融,實現了詩歌語言藝術與日常情愫在詩行之間的意象契合,實現了在日常瑣碎間隙里落筆與生活厚重意味的契合。在看似“無詩”的日常,“留下微小而幸福的印痕”。
五
借追問在事物之思里抵達生命的本質 。第五輯《叩壁之問》是詩集的又一思想高峰。詩人以《問河底卵石》《問山間毛桃》《問爐內柴火》《問杯中香檳》《問河谷流水》《問廢棄泳池》《問鍋中油條》七組追問,展開對生命本質、存在意義的哲學性思考。詩人以“追問”的對話形式,不僅在詩歌作品中表達自己清晰的思想和情感,還能與讀者在詩行里碰撞出感知的火花。這種詩歌創作方式,體現了詩人在“細微”事物中的敏銳洞察和對生活在“低處”事物的觀照,也能透過詩句看到對事物宣泄情緒的情感把控,沒有流露出因事物邊界廣泛而在情感上隨意的抒情。
《問河底卵石》中“未曾攀過激流,就談放下/不過是把怯懦/裹上虛假的圓滑”,是對“躺平哲學”的尖銳質疑;《問爐內柴火》里“灰燼比諾言更滾燙/她抱走最后一縷暖意/說冷時,爐膛已空/她只是經過/而你已碎成漫天星屑/余燼深處為何余溫不散?”,追問生命消逝后精神的永恒;《問廢棄泳池》“沒有魚,只有風紈绔地/叼著枯草葉來調情/石雕們舉著盾,守護虛無”,則直指現代社會某種精神的荒蕪。
這些追問不提供合理答案,而是以詩性的方式呈現思考的過程。正如《漢字或圍城》組詩中“半生浮沉,在人海中掌舵或漂泊/像夜空,終于綴滿了屬于自己的星子/像春天,醉倒在繁花的杯盞/此刻,你與她可相攜佝僂/笑紋里漾開孫兒的乳名/亦可/春溪追桃瓣,淺夏棹舟驚白鷺/秋籬簪菊黃,冬爐煨酒聽雪落”。詩人在追問中抵達的是對生命本真的接納、淡定和從容。詩人用簡潔而富有彈性的詩意,在作品中精準把思想情感透過微小“切口”噴薄出來,將對事物的觀點轉換成自己的個性觀點,這在詩歌創作中較好的呈現出詩人對事物主題的掌握、對文字的妙用。詩人在不斷追問中始終保持個性的思辨,尋找語言與意象的交點,尋找詩歌整體呈現的效果,使詩作真正成為“云梯上的月光”篩下的銀色光環,照亮讀者的內心世界。
對于我,讀詩寫評本身也是一種閑暇愜意人生。牧之為詩集《云梯上的月光》所寫的序與詩人坦誠的后記,高度的概況,深度的描述,溫情的傳遞,支撐起詩集外圍立體的扉頁。詩人通過詩歌反思寫作本身,探討語言與現實的關系,體現對文字的敬畏與擔當。我圍繞“月光是落日留給人世間的暖”這一核心標題意象評寫感受,也是基于詩集本身將歷史、鄉土、教育、日常與思考所產生的溫暖共鳴。詩集對歷史、社會、親情、人生的哲理性思考通過不同事物的視角,呈現出生存的復雜性,使我親切感受到這本詩集意象的豐盈。對讀者來說,也要秉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尊重每一個詩人的創作。
月光是落日的溫暖延續,詩集是詩人心血的凝結。岳麗春用詩行證明:最優雅的詩意,不在遠方的呼喚,而在對腳下這片土地平凡生活的深情凝視,是如水的月光蕩漾的暖,是青春歲月沉淀后的從容與堅守。
《云梯上的月光》給予我們最深刻的啟示,是在落日與月光的交替中,每個認真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火種攜帶者”。其本身亦如“月光”,在漫漫歲月與人生長河中持續播撒生命的暖意。
作者簡介:孟祥生(筆名:夢筆、子皿),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詩歌學會、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黔西南州作協副主席、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有詩歌、散文等作品在《山東文學》《十月》雜志、《星星》詩刊、《四川文學》《貴州日報》等全國各地報刊發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