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耀北疆的理論基石與實踐方略探討
作者:高銀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精神命脈,是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精神標識,在北疆大地,河套文化如同一束璀璨之光,大放異彩,熠熠生輝。
河套是我國北方古人類生活的地區之一,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是歷史上各民族軍事集團紛擾征戰的疆場,曾雄踞陰山及南北草原的匈奴在這里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游牧文化,為中國北方草原打下了鮮明的底色。同時中原王朝與匈奴為了爭奪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而發動接連不斷的戰爭,秦始皇和漢武帝先后戰勝匈奴奪取“河南地”后,實行“移民實邊”,將內地漢人大量遷入,從此有了“河套地區有天下人”的說法,從此這里成了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明互相交錯的聚集融合區。
草原文化的底色,黃河文化的經絡,紅色文化的血脈,農耕文化的圖景,移民文化的印跡,加上邊塞文化的裝點,詩酒文化的醇香,飲食文化的味道,冰雪文化的圣潔,陰山文化的滄桑,構成了河套文化博大深厚的內涵和豐富多彩的形式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河套文化作為中國北疆地區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以其豐富的內涵、悠久的歷史、多元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對北疆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深入探究河套文化,對于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區域文化繁榮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為北疆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河套文化奠定北疆文化之基。
河套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傳統技藝,如古老的民間藝術、手工藝等。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為北疆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比如秦朝時期蒙恬北擊匈奴、修長城等事跡,這反映了河套地區在古代的重要戰略地位,而這些歷史遺跡和故事也成為北疆文化、河套文化傳承和延續的一部分。又像烏拉特前旗的秦長城和趙長城遺址,烏拉特中旗同和太秦長城遺址,磴口縣的漢代雞鹿塞,這些古長城遺址,歷經歲月滄桑依然屹立,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它是北疆文化、河套文化傳承的有力實證。
又如在一些古代詩詞中也能尋覓到河套文化的影子。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陰山正是河套文化的重要地標,詩詞的流傳讓人們對陰山及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認知和記憶,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延續。
再如河套地區流傳王昭君出塞的傳說等,通過一代代人口口相傳,將歷史與文化融合,這些故事既是文化傳承的鮮活體現,也為北疆文化、河套文化的延續提供了豐富素材。
我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古跡總數達528處,主要包括巖畫、長城、古城址、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和近現代代表性紀念建筑等類別。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自治區級保護單位66處,市級保護單位55處,旗縣級保護單位101處,未定級212處。500多處文物古跡就是我市最為珍貴的文化資源,讓這些文物活起來,讓耕織于河套大地的優秀北疆文化活起來、火起來,為推動巴彥淖爾市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河套文化豐富北疆文化內涵之鑰。
陰山巖畫是河套文化的重要元素,被稱為“無言的史書”。這些巖畫記錄了古代河套地區人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為研究中國北方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例如,在陰山巖畫中可以看到狩獵、游牧、祭祀、征戰等場景,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產方式和宗教信仰。
河套灌區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河套文化的重要象征。河套灌區的建設始于秦漢時期,經過歷代的修繕和擴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統。這套灌溉系統不僅為河套地區的農業生產提供了保障,也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河套地區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文學藝術形式,如二人臺。二人臺是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戲曲形式,它融合了河套地區的民間音樂、舞蹈和說唱藝術,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邊塞文化、黃河文化、陰山文化、紅色文化、移民文化、草原文化、長城文化、水利文化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河套文化的精髓,極大地豐富了北疆文化的內涵。它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匯聚在一起,為北疆文化增添了多樣的色彩和韻味,共同構成了北疆文化的豐富畫卷,為北疆文化增添了深厚的歷史內涵。
三、河套文化促進北疆文化交流與融合之橋。
河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河套文化在其中發揮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它促進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在內蒙古北疆地區的交流與融合,使北疆文化更具活力和創新性。
比如,河套地區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民族遷徙和融合,促進了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團結,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
河套地處中原與漠北的通衢要沖,在貿易往來中,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物品莫不具備。所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中原內地與北部邊疆地區的民間交往,推動了河套文化、北疆文化的發展。
四、河套文化增強北疆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之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靈魂,它承載著歷史、價值觀和精神追求。河套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變遷孕育出了別具一格的河套文化。河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融合了多個民族和文化的元素,如蒙古族、漢族、回族等,體現了其包容性和開放性。
河套文化陰山、黃河、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觀緊密相連,蘊含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孕育出了河套人民堅韌、勤勞等人文精神。民間音樂、舞蹈、繪畫、手工藝等豐富的藝術形式,以及獨特的民俗習慣和傳統節日,展現了河套地區人民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達。生活在河套地區的人們對自己的地域身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明確自己屬于這一獨特文化群體。通過對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傳承,讓人們銘記先輩們的奮斗歷程,增強對自身文化根源的認同。
傳統節日與慶典強化對文化的認同和群體的凝聚力,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承載著河套人民集體記憶,增強了各民族之間認同感和凝聚力,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自然景觀成為人們情感寄托和認同的象征。
河套文化作為北疆地區廣泛認同的文化符號,增強了人們對北疆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共同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將內蒙古各族人民緊密聯系在一起,凝聚成強大的精神力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支撐和情感支持。
五、河套文化為北疆文化創新靈感之源。
河套文化中的古老智慧和獨特創意為北疆文化的創新提供了豐富的靈感?,F代的藝術創作、文學作品、理論研究等常常從河套文化中汲取營養,創造出具有北疆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新的文化成果。河套文化的理論研究、藝術創作、文學作品碩果累累。
2012年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共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聯合拍攝的39集電視連續劇《我叫王土地》,該劇以河套平原水利與農耕文明史為題材,講述了清末民初至抗戰期間,河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地商兼水利專家王土地的傳奇人生,生動刻畫了河套人民拓荒墾殖、興修水利的歷史,展現了河套人民自強不息、尊重歷史、務實創新、和諧包容的人文精神。
聯合中央電視臺歷經4年之久共同打造的大型系列歷史考古紀錄片《河套長煙》,講述了從遠古到近代以來發生在河套地區的重大歷史事件與考古故事,為北疆文化創新靈感之源。
《河套文化》刊物,從學術理論研究的角度,深入闡釋了河套文化的時代內涵。該刊物至今已發行 41 期,收錄和發表學術論文 700 余篇,發行 9 萬余冊,使廣大群眾深入了解了河套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對河套文化的濃厚興趣。
連續舉辦的七屆全市河套文化研究學術論文評選活動,累計征集到論文 900 篇,評選出優秀獲獎論文近 600 篇。評選活動為《河套文化》刊物遴選了優質文稿,還促進了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了《河套文化》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地位。自 2005 年起,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已經連續舉辦 10 屆,而且年年主題不同。
編輯出版了《河套文化論文集》5 卷,編撰了 12 卷本《河套文化叢書》以及河套文化讀本等。這些著作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專題展示了河套文化的相關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河套文化的成果轉化和影響輻射。編撰出版的《巴彥淖爾人文歷史讀本》,收集整理了巴彥淖爾地區的文化、文物、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等資料,促進了“蒙古馬精神”“三北精神”等人文精神的傳播和弘揚,啟迪了人們的思想,為社會文化的繁榮和進步做出了貢獻。
河套文化作為北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北疆文化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北疆文化傳承與延續的基礎,更加豐富了北疆文化的內涵,促進河套文化、北疆文化交流與融合,增強了人們對北疆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為北疆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了靈感源泉,還推動了巴彥淖爾市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
在當今時代,我們應更加重視河套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讓其在北疆文化發展中繼續綻放光彩,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同時,我們也應不斷探索創新,將河套文化與現代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文化成果,使北疆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最后,讓我們共同努力,堅定文化自信,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推進河套文化建設各項工作,讓河套文化這顆北疆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作者簡介:高銀,藝術身份: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