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們把洱海弄濕了
——第九屆天問詩歌藝術節大理舉辦

詩歌節海報
3月15日至26日,第九屆天問詩歌藝術節在大理下波棚村舉辦。此番藝術節,包括雷平陽詩歌與鄉愁講堂、奚志農野性中國攝影展、藝術家話劇演出《茶館》、最后一天晚上在大理電視臺錄制“天問詩人獎頒獎典禮”暨“讓詩歌發出真正的聲音”朗誦音樂會,多個詩人的朗誦會穿插安排在下午和晚間。
藝術節永久在大理舉辦
在葉永青極具詩意的發言中,第九屆天問詩歌藝術節正式拉開了帷幕,正如他所說,在大理生活最大的驚喜,就是不小心坐在了詩和歌的邊上。當天,洱海、陽光、音樂、民謠、朗誦、櫻花、美酒這些美妙的元素結合在一起,讓詩和歌真正走到了一起。
本屆詩歌藝術節是天問詩歌藝術節歷史上規模最大、參加人數最多、活動內容最豐富的一屆。聚集了國內80多位詩人和藝術家,包括葉永青、野夫、潘洗塵、樹才、雷平陽、李亞偉、趙野等國內一線詩人和藝術家,還有周云蓬、歡慶、鐘立風等知名音樂人。
天問詩歌節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07年1月,在發起人潘洗塵的老家哈爾濱,舉辦了“讓詩歌發出真正的聲音”的詩歌主題活動。車前子、宋琳、樹才、莫非、桑克、默默、潘洗塵等14位詩人齊聚一堂,共商詩歌大事。會上有“第一聲”詩歌朗誦會,并簽署了“中國第一個詩歌自律公約”——《天問詩歌公約》。
這一詩人的團聚活動每年都要舉行,自去年選址大理后,地點決定永久定在大理。一方面是潘洗塵以及許多詩人、作家、藝術家的家在大理;另一方面,大理的蒼山洱海所構建出來的山水氣象,跟中國傳統的詩歌精神有某種暗合。詩人莫非說,“你可以寫山水,但是山水這首詩你是無法超越的。”山水作為自然的存在,它對詩人有永恒的魅惑力。詩人樹才說得更直接,他曾經告訴他的法國朋友,說中國詩歌的精神,就是“山水之間”。
乘興而詩 詩意爆棚
好的詩歌有生命的溫度和直抵人心的力量,即便遠在你的經驗之外,也一樣能夠通達你的靈魂,詩人們乘著小船在洱海中大聲朗誦,歌手也彈唱民謠,岸邊的聽眾如草木的呼吸。
周云蓬在微博上寫道:昨晚,洱海詩人大會,各大門派掌門紛紛上船,舞臺在船上,花錢主辦者大理聚賢莊莊主@潘洗塵 潘大官人,就是張開雙臂的那位。一百多位詩人湊在一起,弄得洱海都濕了。
詩人武家民在洱海邊上,乘興作詩,恰似一個注腳,生動地記錄了天問藝術節詩意的現場——把自己擺在路上/但是 船已經造好了/不如把自己放在海上/漂擺 蕩漾/我們都是多情的泡沫/用真心 尋找交集/逐漸匯成一片/一起/安靜漂流。
大理文獻樓的主人扎東他和他的員工們,穿著長款的道袍,背后寫著他們在大理古城內的店鋪“你們、我們”的店名。站在文獻樓頂,可以俯視大理古城屋脊,還能看到龐貝、東東在大廳內讀著詩,李亞偉在大廳外的屋檐下喝普洱,聽琴歌。野夫、周云蓬詩歌朗誦音樂會吸納了一屋子的人,慕名而來的人只能站在酒吧門外。
經費全部由潘洗塵承擔
“天問詩歌節”跟眼下很多官方的、商業的文化活動不同,這個活動,保留了純正的民間性和詩歌藝術的純粹性,除了為詩人們提供交流的平臺,推動詩歌的社會影響外,別無他求。活動經費主要由潘洗塵個人承擔,并且在活動之外,還有詩歌刊物等。今年的藝術節花費40余萬。
潘洗塵說,每一屆詩歌節都是這樣,我肯定是那個在門口坐著的人,兄弟們則在里面討論詩歌。無論是詩歌藝術節還是一年拿出200萬元辦詩歌刊物,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搭建一個平臺,這個平臺要留給那些最好的詩人,讓他們出場。
來源:都市時報
作者:吳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