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斐兒
北京,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也是中國散文詩的發祥地。
早在“五四”前夕,北京就成為中國散文詩誕生的搖籃。在北京編輯出版的《新青年》雜志率先為散文詩搖旗吶喊, 1917年5月號,刊載了劉半農的《我之文學改良觀》一文,首倡散文詩和無韻詩,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從文體學上輸入“散文詩”概念;1918年1月號,發表沈尹默、劉半農、胡適3人的9首新詩,其中沈尹默的《月夜》被愚庵(康白情)稱為“在中國新詩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詩”。1919年8、9月間,魯迅以神飛的筆名在《國民公報》“新文藝”專欄發表第一組散文詩《自言自語》;1924年12月起,又在《語絲》雜志上開設“野草”專欄,題魯迅收入散文詩集《野草》的作品,最初也是發表于在北京創刊的。當時,在北京報刊上發表散文詩的還有周作人、冰心、朱自清、許地山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北京又成為中國散文詩的復興之地。1985年5月13日,中國散文詩學會在北京成立,這是散文詩在中國復興的重要標志,有力推動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散文詩創作的繁榮和發展。北京散文詩作家無疑是當時散文詩創作隊伍中的一支勁旅,比較活躍的有柯藍、劉北汜、王宗仁、劉湛秋、劉虔等。
進入新世紀以來,北京散文詩創作出現了新的繁榮發展。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我們”散文詩群的誕生。2009年4月17日,“我們——北土城散文詩群”(簡稱“我們”)宣告成立,在主要發起人周慶榮、靈焚等人周圍,迅速匯聚了居住在京的一大批實力詩人,如瀟瀟、黃恩鵬、唐朝輝、愛斐兒、大衛、唐力、北塔、娜仁琪琪格、安琪、沉沙、夏花、木尋、貝里珍珠、歐逸舟、李浩等,很快在北京乃至全國掀起了一陣散文詩創作熱潮,也引發了詩歌評論界對散文詩的更多關注。如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都先后召開“我們”散文詩研討會和讀詩會,以多種形式應和著這次散文詩運動的蓬勃發展的態勢。另一個標志是,一些一直以寫作分行新詩為主的詩人,也開始了散文詩文體的寫作,像西川、王家新、駱英、樹才、車前子等知名詩人,就是以這樣自然的方式進入了散文詩的寫作。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確是中國散文詩的一個重鎮。
今天所選的詩人中,有的長期執著于散文詩文體的寫作與探索,有的是因為在長期寫作分行新詩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表達需要一種更合理的文體去承載,于是他們便選擇了散文詩。這些作者現在都定居北京,大都遠離了他們成長背景中的地域,加之他們個人豐富獨到的人生閱歷、寫作經驗,相信他們更懂得什么樣的文體去表現現時代人與激變中外部世界不可避免的矛盾和沖突,也更清楚什么樣的文體更能負載他們的詩歌訴求和審美的意識,更清楚如何在他們的散文詩中解脫枷鎖,還精神于自由、舒張,彈性、銳利、豐盈、冷峻。所以,他們的散文詩足可代表北京散文詩的多個側面,供作觀豹之窺。
劉虔是一位資深散文詩前輩,深厚的人生積淀,一顆敏銳的詩心,嫻熟的寫作技巧,讓劉虔前輩保持了旺盛的創作力。他的散文詩擁有更冷靜的觀察、更從容的表達、更洗練的筆觸,更深沉的哲思,更悲憫的情懷,帶給我們的是更深遠的思考與穎悟。
西川的散文詩喜歡從細微處入手,從自審開始,以剝繭抽絲的方式,有時甚至不惜動用解剖的手段,結合自己沉穩、準確的手法,一點點、一層層剝開附著在生活表面的偽飾,讓我們看清一個個虛假的現象之后人性的真實、道貌岸然之下隱匿的脆弱和卑微。生活除了用來贊美,也需要用來審視,這是情感與理性的共舞,也是智慧與審美的必然。
王家新長期從事詩歌寫作和詩歌翻譯的經歷,讓他的寫作更為清醒和自覺,也讓他更懂得刪繁就簡的意義,所以,他的散文詩不鋪排、不粉飾。他從生活中擷取的片段,有時像一面鏡子,有時像一枚釘子,有時像一條線索,有時像一把刀子,有時像一幅剪影、有時像一枚火星,他只負責把一切認識世界的工具交給你,就像一個國畫大師,他只揮灑少許筆墨,卻把更多的表達交給留白。
周慶榮的散文詩品質堅實、硬朗,篤定,而又閃現著溫暖的光芒。他的寫作,向來先要選取一處能夠縱覽或俯瞰的獨立的高度,以理性思維為主線,輔以情感的推動力量,展開對人生、歷史、社會的深入體察,態度明確,有極強的方向感,將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擔當和愛的情懷,盡皆融入思與詩。無論批判或者頌楊,他都會以豁達的心胸,留給他熱愛的一切一條光明的出路,而他自己則選擇在忍耐中獨守黑暗,并成為黑暗中最明亮的一部分。所以他呈現出來的散文詩世界,自然、平和、豐富、博大、節奏舒緩而明朗,讀之有種化平凡于不同凡響的審美力量。
靈焚,是一個詩質特征很明顯的詩人,是散文詩與理論可以并駕齊驅的創作者,具有極強的文體意識和執著的探索精神,孜孜以求的是散文詩的真與善,愛與美。作為一個哲學家詩人,他掌握著一把打開萬物之間相關相連而又矛盾糾結的金鑰匙,他由此可以自由出入時空、天地、歷史、人文之間,擷取自己需要的那部分,放在他自己的文字熔爐中煉金,制作出一篇篇意象繁復、語境流麗、景象華美的散文詩篇。他的散文詩,不但鐫刻著一個詩人誕生于苦難而又頑強超越苦難的心路歷程,同時,他也試圖把貫穿人類生命始終的一個巨大天地時空的變遷,制作成一個精美絕妙的微縮景觀,以散文詩的形式留下他精雕細刻的時光。
瀟瀟的散文詩帶著她豐富的生命經驗,是一個人月淺燈深中與黑暗博弈的結果:真誠、清醒、憂傷、遼闊,把愛與美、傷與痛、思與詩,同置于她的執著與感性之中,營造出只屬于她自己的詩歌殿堂。
樹才,作為一位詩人、翻譯家,他的散文詩很好的結合了中西方詩歌中藝術中抒情與象征主義的傳統,并完成了將其融合、打破、消解、重構的步奏,呈現出一種全新的詩歌藝術形式。他的散文詩在平靜的基調里,埋下深深的哲思,語言張弛有度,帶給你音樂般的節奏感,引人遐想或沉思。
黃恩鵬是一個鐘情于自然山水的詩人,我把他的散文詩《過故人莊》視為他的代表作。他試圖在自己的散文詩中構建一個心靈村莊,詩意田園,為自己也為我們挽留一個永遠不會重現的故園村莊。“從今天起,我把大地上每一個村莊都叫故鄉,把每一個人都認作我的鄉親”。這句詩,敞開了詩人一副包容眾生的大情懷,詮釋了“自然中心主義”的大鄉村理念。《過故人莊》無疑喚醒了我們內心的某種狀態 ,田園也許就是你燈下讀書的某個瞬間,田園也許就是你下班途中令你駐足觀看的某個輝煌落日,田園就是愿意把自己內心托付的空間,無論世事多么煩囂,一個人若有了對自然山水至情至性的熱愛,即可陶然地保留自然的大美,不會失去田園的人,必為自己天真的性情找到最好的居所,必是一個人的生命有了壯闊的擔當。
楊錦,是位從事散文詩寫作時間比較早的一位詩人,也是一個細心生活的人。細心得看得見一只羊的眼淚,看得見一只相思鳥飛過大槐樹,也看見一只鴕鳥把頭埋進了沙子,這些細心和發現是因為作為一個背井離鄉的詩人,他通過觀看、遙望、回望,才能看到遠在身后的家鄉,以此來緩解內心強烈的漂泊感。他所見所想的一切,始終不能遠離他的原鄉,因為他的成長在那里,他的牽掛在那里,他的愛在那里,所以,他看到的世界總是帶著他所出生的蒙古草原那種質樸、本真、遼闊和蒼涼的印跡。
侯馬是個很善于在詩中埋下伏筆和線索的人,但他自己卻喜歡不動聲色,無論是在生離死別面前,還是在是是非非面前,甚至在面對自己靈魂暴動的時候,他仍然能夠做到像一個旁觀者。這是一種定力,是基于一種見慣、一種看透的清醒。是啊,詩人、警察的雙重身份,把他置于了美善和丑惡人性的邊緣,那是怎樣一種烈火焚心卻又如臨深淵的感受!但是他能做到把愛恨情仇化作云淡風輕,因為他非常了解這個不懂惻隱的世界,他早已學會了平衡和化解,他只是默默地在詞語中留下證據和線索,證明這個世界他的確來過,并擁有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洪燭是個才華橫溢、內心情感異常豐富飽滿的詩人。他的散文詩,常常縈繞著濃得化不開的戀愛般的情緒,讓人覺得他不是深深地愛過,就是在深深地愛著。無疑,一個愛著的人是幸福的,因為自己有愛可愛,因為他可以為此生活在詩歌里,因為這些愛的理由能夠堅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因為他可以使用文字把這種愛固定、保鮮,這樣他就再也不用擔心他會失去這種愛了;并且他有能力讓我們這些閱讀者感染他愛的情緒。
沉沙也是一位較為資深的散文詩人。他的散文詩保留著中國散文詩寫作中較傳統的部分,通過對一個情景、一個事物側面,或一個片段,時而生動、時而凝重,時而直白、時而隱晦,他的思與詩相伴,情與景交融。
北塔作為一位資深詩人,他對散文詩寫作的努力和探索一直就沒有中斷,而且越來越顯示出他對象征手法的成熟運用。寫作和不斷的游歷正在他的身上發揮詩性的作用,他已擁有了一種縱觀全局的大視野,并從容地游走于時空天地間,往來于中外古今,他讓我看到一位 詩人想要構建的散文詩殿堂,正一磚一瓦地成為現實。
娜仁琪琪格寫作散文詩時間不長,但是她的散文詩卻有自己清晰明麗的紋路,讓你分明看見美好與美好之間的最終相遇,就像詩人本身的美好必然帶給我們美好的文字,我們只要耐心等在這里,就終究會等來她飄然而至。這是一個手捂傷口卻仍然會為你微笑祝福的人,她即使被冷風穿透心肺,卻依然會在文字中為你留下溫暖的柴薪,只因她明白自己正在包容的一切,皆來自生活所賜,只有懂得珍惜的人,那些砂礫才能變成珍珠,那些冰冷的石頭才能變成溫潤的寶石,那些傷痕才能變成美麗的刺繡。
安琪是一個無詩不歡的詩人。詩歌仿佛早已主宰了她的生活和靈魂,更多的時候,她仿佛不用去尋找詩歌,而是被一只詩歌的手推動著,她只是被迫飛快地記錄這些稍縱即逝的詞語,所以她的詩歌有極強的紀實性和現場感。有時候她覺得詩歌正離她越來越遠,本能地焦灼感,又促使她去拼命的尋找詩歌,這時候她與詩歌,有一種與她若即若離的牽扯,這也為她的寫作留下了理性思考的地帶,讓她可以緩口氣,好好梳理自己與詩歌的關系,她這時候所寫的一般會是散文詩。
夏花的散文詩,總是充溢著內心最原始豐沛的感受,讓靈魂的獨舞在一個深遠闊大的遠景中華麗展開,如一種不計后果的心靈性的表達,營造出的深摯、強烈的抒情意味,讓她的詩歌顯現出一種自然而又高貴的文化氣質。
木尋是一位年輕的80后詩人,所以她的詩透出敏感、多思、多夢的氣息。詩歌仿佛是她用來觀照自己的鏡子,鏡子里保留著經過的影像或記憶;而她面對的是一個小切面里巨大的景深,給我們留出只言片影的空隙,讓你猜度詞語之后的故事,而她喜歡寫出許多謎語,卻不想公布謎底,或者只想讓她想要知道的人知道謎底。但聰明的詩人知道,這世界會有許多人熱衷于猜謎。
貝里珍珠散文詩顯示出了一個成熟詩人的特質。我一直認為,一個好詩人最少應該擁有以下三種法寶:豐富的閱歷、想象力、駕馭詞語的能力,貝里珍珠無疑是一個擁有這三種法寶的人。她的散文詩情緒飽滿、想象豐富、語言靈動飄逸。她輕盈自如地出入于現實與冥想之間,完成她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提煉、象征和隱喻,讀她的詩你會有種踩著詞語跳舞的感覺。
李浩也是一位80后詩人,但是他的散文詩看起來并不年輕。他自己說,“我的詩很難懂”,但也恰恰是這種“難懂”把他和別人的散文詩區分開來。這是一種思維模式的不同。年輕的詩人已完全拋開了中國傳統詩歌中習見的意境和教化的思維模式,以及景物重現的習慣,而是把他眼中現實的和經驗的世界打碎、拼接、糅合、再現出來。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把毫無關聯的事物重組在一起,再賦予它緊密的結構、內在的韻律,在謀篇布局中,不動聲色地安置下他的批判和象征,看得出,他在嘗試一種新的散文詩寫作,我們期待他帶給我們更多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而我自己的散文詩寫作經歷,更像我與散文詩文體之間的發現和被發現,這種彼此的發現,大大地縮短了我與自然萬物的距離。很像彼此的一面鏡子,自然與心像以此為鏡,彼此投照,呈現出自然的脈絡和精神的紋理,構成一幅自己的詩歌版圖,既有瓊樓玉宇、地脈江河,也有花草樹木、人間煙火,既有風霜雨雪、亦有星辰日月,凡一個人所見、所思、所感的一切,都在我的散文詩里做了最細致的描摹。散文詩,它算得上我寫給現在的生命交響曲,也算是寫給未來的時光驪歌。
2015.3.8日于北京品元居
2015.3.29《湖州晚報》.散文詩月刊

作者簡介:愛斐兒,醫生,詩人。從事臨床醫療工作至今,現居北京。2004年出版詩集《燃燒的冰》,出版散文詩集《非處方用藥》 《廢墟上的抒情》 《倒影》。先后參加“第31屆世界詩人大會”、“第三屆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第11屆散文詩筆會”。曾獲“第四屆中國散文詩天馬獎”、“首屆河南詩人年度獎”、散文詩集《非處方用藥》獲“中國首屆屈原詩歌獎銀獎”。先后主持《青年文學》、《現代青年》、《詩歌月刊》、《中華文學選刊》等雜志的散文詩欄目,《大河詩刊》副主編,《詩歌風賞》編輯、《大詩歌》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