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文壇動態 > 正文

“三明詩群”晉京召開研討會



在北京,與評論家討論“三明詩群”
本報記者 詹昌政
 
京城初夏,天藍,氣爽。
 
“三明詩群”來到了北京,與全國各地的評論家、首都8所高校的教授、中作協的專家50多人面對面,研討一個詩群的成長現象和品牌發展。
我國泰斗級詩歌評論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謝冕,中國文學最高殿堂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李一鳴,魯迅文學院原副院長、著名評論家王彬,著名評論家——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光明,我國散文詩前衛詩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靈焚,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婭,在主席臺就座。
研討會以“三明詩群”品牌介紹的專題片啟幕。此前,三明市文聯已將詩集《三明詩群》、詩論集《大時空、大心境、大技巧》寄贈各位評論家,正式研討時,收到10余篇專題論文。
由福建省作協、三明市文聯、天津市寫作學會新媒體分會聯合主辦的這場三明詩群晉京研討會,是對三明詩群成立30年的總結,也是對三明詩群在新時期如何持續的展望。
 
謝冕:三明詩群的理論很有預見性
 
謝冕特別專注于中國當代詩的理論批評,1980年在《光明日報》發表論文《在新的崛起面前》,引發了全國關于新詩潮(朦朧詩)的大討論,對推動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中國詩歌評論界,謝冕是泰斗級的人物。
謝冕說,在全國眾多的詩群中,三明詩群有理論的準備,也有理論的厚度和高度。在30年前提出“大時空、大心境、大技巧”的理論,是非常有眼光的,很有預見性。他說,越來越覺得當下的詩歌太小了,有點小家子氣,小境界,小心情,小狀態,絮絮叨叨,沒完沒了,而三明詩群的“三大”理論有大氣。詩人的心境要大,并不是說詩不能寫“小”,這“小”,當年是爭取來的,而三十多年過去了,詩壇卻多是小境界、小心情,甚至小地盤。回過頭來,對三明詩群這“三大”,心向往之。
謝冕說,回顧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有兩位詩人讓他難以忘懷:郭小川和蔡其矯。蔡其矯正是三明詩群的締造者。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蔡其矯下放永安七年十個月,培養了一批文學青年,寫了著名詩篇《祈求》。正是他,聯系北京“今天派”詩人;正是他,推介臺灣現代詩。隨后,劉登翰、范方也向三明的年輕詩人們傳播臺灣現代詩,最終形成“朦朧詩+臺灣詩=三明詩”的三明詩群特點。謝冕說,覃子豪先生(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在永安生活過,創作畫配詩《永安劫后》)在臺灣燃起了現代詩大火,三明詩人不是隔岸觀火,而是像魯迅說的那樣“拿過來”,很早就建立了心靈溝通。兩岸還沒統一,但在詩歌界早就是一家人了。
謝冕見過三明詩群的靈魂人物范方。他回憶說,讀到范方當年《寫在前面》的詩歌宣言“我們理直氣壯地把‘現代詩’三個大字寫在詩壇的大旗上”,笑了起來。為什么呢?他說,彼岸講“橫的移植”,此岸講“縱的繼承”,三明詩群講“橫的移植與縱的繼承相結合”,語氣這么自信,態度這么堅定。
 
王光明:我也是三明詩群的
  
王光明,著名的詩歌評論家,尤其精于散文詩研究,其專著《散文詩的世界》影響了幾代散文詩作者。他曾在福建師范大學執教多年,現在首都師范大學任博士生導師,曾是這所大學的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他說:“我也是三明詩群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王光明寫了一首詩《給老區》,以筆名肖春投給《福建文學》,未見發表,改投三明地區文化局主編的《希望》雜志,1980年5月刊發在第三、四合期上(著名詩人舒婷的《小窗之歌》等四首詩,也首發在這期的《希望》,其中《也許——答一位作者的寂寞》,回應的正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北島的名篇《也許》),過了幾個月,《福建文學》在詩歌頭條的位置,轉載了這首《給老區》。憶起舊事,這位著作豐碩的詩評家打趣說,還是三明的《希望》名氣大啊。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成立的三明大浪潮現代詩學會的第二批名單上,王光明排在首位。三明詩群倡導的“現代漢詩”是他首先提出的,對詩群的美學目標追求起了重大影響。他曾為三明詩群撰寫了長篇評論《他們表現著希望》,刊發在《福建文學》。二十多年過去了,他還記得文中涉及的詩人,如數家珍,可見此文凝聚了他很多心血。
這位詩評家話鋒一轉,切入主題:“我注意到三明詩群的特點:立足全國,不以地方特色為特色。”他提醒三明詩群:要注意地域詩歌現象。他說,一個詩人必須立足于地方,在邊緣生活也不至于被邊緣化。以蔡其矯為例,下放在永安,在那里寫了不少好詩,發表在《希望》上的《屠夫》,寫那個物資匱乏年代的小人得志:“就在/這缺乏上面/這私心上面/這短視上面/建立起你狂妄渺小的權威!”多么驚心。
 
地域詩歌寫作如何不淪為地理標簽呢?中國文學論壇主持人——天津市寫作學會新媒體分會會長藏策回答了三明詩人的疑問,他歸納說,地域產生特色,但沉迷于地域,也可能失去大時空,要能超越。
 
靈焚:詩是什么
 
三明詩群的美學主張發布與1985年的沙縣青州詩會有關。
當時,范方發起成立了“大浪潮現代詩學會”,首批會員45人,成員、顧問孫紹振,與謝冕、徐敬亞并稱“三個崛起”,舉國聞名。青州詩會發起者之一的靈焚,當時在青州造紙廠工作,積極推動企業文化建設。
靈焚后來去日本留學,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卻寫著極具先鋒意味的散文詩,發起組建了“我們”散文詩群,在多家全國性雜志上主持散文詩欄目,發表散文詩先鋒論文,最近主編出版了《我們·散文詩叢》,按詩評家王光明的話來說:靈焚的影響是全國的。
但是,靈焚說,他永遠屬于三明詩群。
他說,大時空、大心境、大技巧,這個理論是萊笙執筆的,主要是萊笙提出來的,非常有前瞻性。歷史有其必然性,但沒想三十年后會有這樣一場研討會!他一聲慨嘆:三十年了,三明詩群終于來到了北京!
然后,這位三明詩群的干將發問:詩是什么呢?他自嘲道:對我來說,寫詩是一種病,這輩子是治不好了,也是戒不掉的——當然,關于詩的觀點,他曾有過更為文氣的表述:“寫作是人類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不可復制的時光可以在文字里留痕,讓未來抵達生命曾經的每一種現場。”
他剖析三明詩群現象:追求藝術第一性,一直以擔當的精神,發出聲音;追求前衛,但破壞性不強。同時,表達了他的隱憂:三明詩群缺失了蔡其矯的詩歌精神,即批判性。他說,詩歌作為時代的良知,不能僅僅成為把玩的藝術品。他呼吁三明詩群調整視角,不要把全中國當作三明,而要把三明當作全中國,即:求精、提升。
 
如同回應,遼寧省作協創研部的一級作家李霞說,與其說寫詩是一種病,不如說是治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需求,這就成了病,有人適于用足球治療,有人適于用下棋治療,有人適于用喝酒治療,當然,也有人適于用寫作治療。
 
無獨有偶,與會的另一位評論家說,詩歌是一味療傷的藥。
 
關于詩,三明詩群有著各種觀點——
 
與禪有關:
萊笙:我提倡詩人要充當“禪師式”的審美角色。
昌政:寫詩是一種找尋或發現,類似參禪。
張傳海:詩,讓我學會放下的智者。
唐朝白云:天、人合一,詩、人合一。
關子:詩是問號、暗語、解藥。一種植物的溫度。
 
與內心有關:
葉衛平:文學或藝術都來自于人的內在心靈圖像的展示。
賴微:讓流浪的靈魂找回自己的歸宿,讓世間的疼痛多一份慰藉的溫暖。
蕭龍:你想說的話,用詩寫了出來。
雷貴優:詩歌源自內心,有感而發。
林月萍:詩是內心深處的獨白。
小閣暖風吹:詩是努力打通自我內心的關節,有幸幫著打通別人內心的關節。
連占斗:詩是作者心靈的物體的表白,是萬物的本質的留存。
 
與生活有關:
盧輝:詩要善于打開遮蔽在常態之下不易“顯形”的“圖景”。
張漫青:詩,讓我感覺活在生活本身。
葉來:像戀愛,因為喜歡。
張廣福:詩歌?就是草花六,梅花七。
阿滿:詩就是自言自語,但要讓人聽懂。
馬信塅:生活就兩只觸角,一只叫活著,一只叫詩。
蘆忠:詩是我內心與世界沖撞的調和劑。
 
與生命有關:
斯平:寫詩是一種煎熬;詩成,有浴火重生的快樂。
張盛釧:寫詩是一種追尋,一種創造,一種快樂,也是一種痛苦。
辛也:詩是救贖自我的一張處方,問題是我時常開錯了藥。
大畜:詩是生命符號化的藝術。
青黃:詩是生命的觀照。
蘆忠:詩是空氣中的氧。
 
今年五一期間,央視以7分28秒的時長,對三明詩群的馬兆印作了《工人詩篇》的專題報道。詩是什么?他說:在和平年代,詩歌就是詩歌!
 
李一鳴:魯院和三明詩群是有緣的
 
魯迅文學院的前身是中央文學講習所,創辦于1950年,幾乎所有的文學大師都來這里授過課,包括蔡其矯。這里,也就成為中國文學最高的殿堂,更是中國優秀作家的搖籃。
李一鳴是魯院的常務副院長。
李院長要言不煩,一語便道破了研討會的檔次:“邀請到了當代詩壇泰斗謝冕老師。”他說,很榮幸知道三明詩群,蔡其矯本來就是魯院的,是中央文學研究所——魯院前身的教師、教研室主任。蔡其矯從魯院走向三明,萊笙從三明走進魯院。另外,三明還有兩位詩人也走進了魯院:林秀美和呂純暉,都是我的好朋友。魯院和三明詩群是有緣的,這種“緣”至少表達了三種“分”:緣分、情分、福分。從此,魯院與三明詩群結下了深切的聯系。
 
三明詩群的組建者之一、理論執筆者黃萊笙曾是魯院第9屆高研班評論家學員,現任三明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兼市作協主席,他在魯院學習期間,涉獵、吸納,結合對三明詩群的思考,寫了一本《魯院那些詩事兒》,這次率三明詩群的代表林秀美、詹昌政、盧輝、柳傳堆、唐朝白云(孫世明)、連占斗以及也是詩人的文學院的林曉晶、青黃(顏全欽)晉京研討,是繼去年“翰墨閩江源——福建三明書畫晉京展”之后,第二次將三明文藝向首都作整體的強力推介。他向與會者介紹了三明詩群的源流、陣容和理論,詩群的文本和理論獲得評論家們熱烈探討,擇其部分言論,略述如下:
劉宏志是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他從著名詩人梁小斌(35年前,三明刊印建國后第一本現代詩集,即以梁小斌的詩《青春協奏曲》命名)談起,他說: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三明詩群以對詩歌的堅守,踐行著自己的詩學立場,捍衛著詩歌的尊嚴的價值……他們是真正和詩歌有關的一群人。
來自湖南的教授、博士劉緒義,研究《詩經》有創見。他發現:三明詩人都表現出明顯的共同特質,那就是“其詩多禪意”……三明詩群的創作顯然都體現了一種詩學的自覺,這種自覺簡單地說就是三明詩人大都超越了“生活”,在做生命文章。
陜西的評論家魯源在論文寫道:在深化詩的審美經驗及詩的精粹程度上,他們都比較優秀,這需要有一顆真摯追求美并感受美和發現美的心靈。在詩歌表現上,許多作品干凈飄逸,這令我非常喜歡。
評論家世賓就職于廣東省作協,是“完整性寫作”的創導者,擅長詩歌評論,曾先后參加海峽兩岸詩人筆會(永安)、蓮鄉音畫詩會(建寧),這次花了十多天,完成了關于三明詩群境界說的專題論文,他說:三明詩群從一開始就是對潮流的反撥,在對于古典文學的繼承基礎上,確立了不為潮流所裹挾的立場,這無疑是可取的,是超前的。
司敬雪現任河北文學院院長,曾獲河北省社科獎一等獎、河北省文學評論獎等。他說:三明詩群的美學追求是有難度的寫作,自覺對抗平庸現實同化的傳統。他們在人們習慣用同一種節奏歌唱時,堅持按照自己內心的旋律來創作。
評論家鄭千山出版文學作品9部,現任《云南日報》文藝部主任,有感于傳統文化的撕裂,近年關注白話詩如何把吟誦傳統繼承下去,聽說三明詩群擁有200名詩歌朗誦協會會員,他認為,在新詩和舊詩如何找到傳統(吟誦)的這一點,三明詩群凸顯了特色。他說:福建“三明詩群”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
李霞,一級作家,常在《文藝報》等重要報刊開辟專欄,主要關注國內外當代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他敏銳地捕捉了三明詩群的特點:三明詩群與四川石光華等人為代表的古典主義詩歌實踐和主張異曲同工,顯示出成熟穩定的鮮明特色。幾乎可以用“古、瘦、清、寒”這四個字來概括詩群,但在美學框架內,仍存在某些逃逸者,他們是三明詩群的異數。
馬季,一級作家,現任中國作家網副主編,人稱“中國網絡文學教父”。他對靈焚回憶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寫詩,曾與青紙文學社的呂純暉書信往來。他說,有的詩群斷裂了,三明詩群保持延續,有著良好的生態系統,可能產生大詩人;堅持了傳承,可能產生曠世經典。
作為天津市寫作學會新媒體分會的掌門人,評論家藏策倡導跨界研究,從事文學與攝影兩個領域的“元理論”研究,創立“超隱喻理論”,獲第八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理論批評獎)。他以“元理論”的視角,解讀三明詩群的“三大”理論,提出:要在精神的高度解決詩想的問題。
 
這些評論家認為,詩是一種力量,是對心靈的護衛,三明詩群是共同完成的詩篇。他們提醒說:要重視地域性、現代性和差異性。李一鳴院長特別指出:
如何實現三明詩群的轉型?要體現三明詩群的不同、不凡、不俗。不同,就是與其他的作品與過去的作品相比,有拔尖的地方;不凡,就是有超越的地方,言他人之不能言,思他人之不能思,發他人之不能發;不俗,就是要處理好三種關系:民族化與世界化,地域性與全球性,個體性與人類性。既要顯示我們的特質,又要體現普遍的人文關懷;既要顯示我們個人對世界的把握與理解,同時也要體現普遍的人類的價值和訴求。
 
——————————————————————————————
三明詩群
 
三明詩群是一個地緣詩歌美學部落,其現代詩創作可溯源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時,著名詩人蔡其矯下放在三明永安,周圍聚集了一群文學青年,他與周美文、劉登翰、范方等人通過創作、編刊、開講座,培養了一批詩歌青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范方向全國現代詩人征稿,編印出建國后第一部現代詩集《青春協奏曲》,收入蔡其矯、舒婷、梁小斌、顧城、徐敬亞、王小妮、劉登翰、呂貴品、北島、楊煉、韓作榮、陳所巨、陳仲義、張詩劍、王性初、謝春池、謝燁等人的作品,同時收入了一批三明詩人的詩作。三明,成為中國新時期現代詩運動的策源地之一。這期間,通過蔡其矯、劉登翰、范方等人的傳播、實踐,三明詩群深受臺灣現代詩的影響。
1984年,范方聯絡詩評家孫紹振等作為顧問,發起成立“三明大浪潮現代詩學會”,首批會員45人,形成三明詩群。1985年,在青州詩會上,發布了由萊笙執筆的“大浪潮宣言”,即:人生觀念的“大時空”、現代與傳統審美精神結合的“大心境”、語言無為應用的“大技巧”。1986年,三明詩群以大浪潮青年現代詩學會參加《詩歌報》和《深圳青年報》聯合舉辦中國現代詩斷代大展,范方、蕭春雷的詩入選《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 
進入新世紀,三明詩群以《詩三明》詩歌論壇為平臺,廣泛參與詩探索,兼容并蓄,博采眾長,既彰顯個性,又風格多樣。采風、研討、詩展、朗誦、活動不斷,詩人輩出,形成了擁有200多人的詩歌群體,創作活躍。編印《詩三明年度選刊》、《三明詩群》、《大時空、大心境、大技巧——三明詩群理論與評說選萃》等詩歌、詩論選集多部,出版個人詩集近百部,作品散見《詩刊》、《星星》等國內重點文學期刊,入選國內各種詩歌選本。
三明詩群倡導現代漢詩,受北京今天派、臺灣現代詩和中國古典詩詞的多重影響,堅持縱的繼承和橫的移植相結合,30年間,“大時空、大心境、大技巧”的美學主張一直影響或營養著詩群的發展。2010年的閩江源詩歌筆會上,時任《詩刊》社副主編李小雨肯定了三明詩群的三個特點:“路子非常的正、純詩寫作的安靜堅持和有著開放的姿態。”
三明詩群重視交流和融合,嘗試將現代詩譜曲、錄制成歌碟,將現代詩晶句納入書法創作,以多種的藝術形式傳播現代詩,促進現代詩的創作。同時,積極參與城市景觀的文化建設,將在城市綠道等休閑活動場所,推出現代詩歌墻、詩歌公園。
 
在北京,與評論家討論“三明詩群”
               
                                 題外話
 
研討會圓滿結束了,三明詩群代表們說,深受啟發,感觸良多。靈焚、林秀美與三明詩友們久別重逢,交談總少不了詩。但是,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婭的一席話:“三明詩群在山水天地間抒寫生命的感受,有著非常獨特的詩歌美學。這是一個還沒有引起足夠關注的詩群。”讓三明詩人們陷入沉思。如何揚棄?如何拓展?他們辯論著,探索著。
在由北京直達三明北的Z71快車上,中國鐵路總公司電視臺記者小佟聞訊與三明詩人們見面,說:趕去沙縣,采訪鐵路詩人馬兆印。
馬兆印發來短信:5月25日下午,我將在北京列車會客廳接受中國鐵路總公司電視臺的訪談……
 
 
(《三明日報》 2015年5月25日都市新聞版 編輯:王艷蓉。作家網編輯安琪編入本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jjzz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美日韩在线高清| 麻豆国产精品有码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看片a免费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99re6热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爱我久久国产精品| 在线观看国产情趣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欧美波霸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电影网在线好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小 | 欧美aⅴ菲菲影视城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免费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国产二国产三国产四国产五 | 性感美女视频免费网站午夜| 内射干少妇亚洲69xxx| 久久精品视频7| 91成人免费版| 无码精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又大又硬又爽又深免费看| bt天堂资源在线种子| 羞羞漫画喷水漫画yy视| 富二代app免费下载安装ios二维码|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8x8x在线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女在线精品| 中国一级特黄高清免费的大片中国一级黄色片 | 午夜91理论片| 99视频免费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在线精品小视频| 五十路亲子中出中文字幕| 色哟哟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