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史•詩歌選•詩歌的經典化”中法學術研討會在巴黎召開

中國詩歌史的撰寫與歷代中國詩歌的編選一直是文學史、詩歌史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是學術界的焦點,并已經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借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編的《中國詩歌通史》(11卷,趙敏俐和吳思敬主編)和法國漢學家馬修(Rémi Mathieu)主編的《中國歷代詩選(先秦-當代)》(Anthologie de la poésiechinoise)完成出版之際,2015年7月2-3日,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吳思敬、趙敏俐、左東嶺、孫曉婭以及國內相關學者(李炳海、王小舒、賈學鴻、吳康茹等)與法國漢學家費飏(FEUILLAS Stéphane)、藍碁(LANSELLE Rainier)、德琳(Sandrine Marchand)、馬修(MATHIEU Rémi)、衛巴龍(VIEILLARD-BARONMichel)、宇樂文(VUILLEUMIER Victor)等,針對詩歌史研究的學術理念、前沿問題,以及歷代詩歌選的擇取標準、編撰規范等議題,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第三會議室進行學術研討和對話。會議由法國東亞文化研究中心(CRCAO)和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聯合舉辦,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主任徐爽和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孫曉婭兩位學者歷時兩年,共同籌備、組織此次會議。
為期兩天的研討分為 四個主題單元,中法雙方共計15位學者分別做了嚴謹、高水準的主題發言和自由充分的對話。會議第一部分的主題是“經典的形成”。趙敏俐教授的報告主題為“中國詩歌的‘言志’傳統與詩人的社會責任”。他介紹了中國詩歌的“言志”傳統。他認為“言志”傳統表現出了古代詩人的生活情趣與文化理想,而中國詩人的詩性思維又決定了中國詩歌的基本特征。法國漢學家馬修教授的報告為“《詩經》——中國詩歌選集的最初典范”。他認為《史記》中關于“孔子刪詩”的記載奠定了中國文學史上“詩選”這種文學現象的發生,并分析了詩歌編纂者的編選意圖會同時受到政治、文化以及美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左東嶺教授主要對明代詩歌資料目前的整理情況做出了詳細的說明,并認為只有在文獻整理工作充分的情況下,研究者才能對文本有更加全面深入的把握,進而從中遴選出最有價值的作品。
會議第二部分的主題是“經典的演變”。李炳海教授的報告為“作品內證與《詩經》編排的時段調遣”,他提出了在論證《詩經》中具體詩篇的創作年代時,研究者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斷代:人名,地名,詩歌內部結構與詩歌體裁。賈學鴻老師報告的主題為“談文學史對《詩經》幾首婚戀詩的表述”。賈鴻學教授以《七月》中“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為例,舉出了多部文學史對這句詩歌的不同解讀,進而論證了當代研究者在尊重前人注釋的前提下,還需補充發展現代詩學理念。法國漢學家費飏教授以林逋的六首詩歌分別在五部中國詩歌選集中的編選情況為例,探討了林逋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林逋的詩人形象以及林逋的詩歌體裁等問題。
會議第三部分的主題是“經典化過程中的審美,哲學或政治因素。”法國漢學家德琳教授的議題為“美學還是政治:詩詞是內心自由之保證”,她認為目前漢學界對于清代詩歌的研究非常有限,尤其是清代女詩人的作品,并評論了臺灣作家王文興的美學編選標準。山東大學王小舒教授的報告提出了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中,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兩者之間相互滲透,應將詩作與詩論結合起來研究詩歌的發展軌跡。巴黎第七大學漢學系主任宇樂文教授的報告主題為“關于《白話詩選》的幾點評述”。在分析了《分類白話詩選》對于中國現代新詩的編選情況之后,他探討了此部選集的編選特點以及中國新詩在二十世紀初的的出版、翻譯問題。作為《中國詩歌通史·當代卷》的編者,吳思敬教授在報告“《中國詩歌通史•當代卷》寫作的幾點思考”中用“四個關系”概述了在中國當代詩歌的形成緣由與創作特點:政治文化與詩學文化的關系,地下寫作與公開寫作的關系,大陸詩歌與港澳臺詩歌的關系以及漢語詩歌與少數民族詩歌的關系。孫曉婭教授的報告為“構建當代漢語詩歌精神”,她首先以“建木”這種上古先民崇拜作為詩歌隱喻,提出了詩歌的多種文化功能以及構建詩歌精神在當下社會中的必要性。隨后,基于其主編《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第七卷)和《新世紀十年散文詩選》的選編經驗,她側重分析了詩歌選去歷史化問題、當代詩歌選對經典的建構與引領意義、選編者編選觀念與隱含讀者的閱讀期待對選本的影響維度等論題。
7月3日,會議第四部分的主題是“譯介與接受”。法國漢學家藍碁在報告“初創的翻譯:元代散曲個案研究”中以元代散曲的個案為例,論述了翻譯對于詩歌編選的決定性作用。譯者的選擇往往決定了一位詩人在譯入國的接受情況。而金、元時代的詩歌在法國并不流行,也部分取決于法國漢學界對這一時期的作品譯介的貧乏。同樣在“詩歌譯介與接受”這個主題的框架內,吳康茹教授的報告主題為“從惡魔詩人到象征主義大師——波德萊爾在中國(1921-2015)”,介紹了波德萊爾在中國的翻譯情況及其對中國現當代詩人的直接影響。巴黎第七大學徐爽教授在報告“當代中國詩歌在法國的譯介”中介紹了當代中國詩歌在法國的譯介情況。徐老師從新媒體,如網絡的傳播形式的獨特視角考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人如北島、海子、張棗等人在法國的傳播與流行。法國詩歌界所譯介的中國當代詩歌作品往往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經典之作,其中就涉及到了譯者的選擇問題。最后,日本文學專家衛巴龍教授介紹了日本古典時期的詩選形式與功能,如個人詩集,皇家詩集等,并舉出了《古今和歌集》中幾首詩作的中文翻譯以及“和歌”這種特殊文學形式的特點。
與會學者、中國詩歌愛好者以及法方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現場互動氣氛友好而熱烈。最后,中法雙方主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名譽科研主任馬修、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趙敏俐分別就為期兩天的研討進行了總結發言。大家一致認為本次學術會議圓滿成功,這是中法漢學界一場高規格的實質性交流,研討充實、深入、有效。中法雙方學者不僅進行了詩歌史、詩歌編選、詩歌經典化、經典化選本的交互影響與切實差異等問題的深度研討,還分享了各自前沿的學術信息資源,交流了不同文化語境下的研究思路與學術規范,明確了學術合作研究的路向,最后敲定了未來研究課題、學術合作的計劃,搭建起進一步合作發展的平臺。
會議結束之后,中國學者在徐爽等巴黎第七大學漢學家的陪同下參觀了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圖書館。
通訊作者:吳湜玨珊(巴黎索邦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研究生)
附:與會專家簡介(以字母排序)
FEUILLAS Stéphane費飏
費飏,畢業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現代文學高級教師資格,副教授,在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中國古典文學,東亞文化研究中心(CRCAO)成員,同時任教于巴黎第四大學-索邦大學(哲學系)。
JIA Xuehong賈學鴻
文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現為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發表論文30余篇。目前承擔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莊子〉名物考辨及其意蘊的文學闡釋》。發表專著《〈莊子〉結構藝術研究》。
LANSELLE Rainier藍碁
藍碁(Rainier Lanselle),巴黎狄德羅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亞文化研究中心(CRCAO)副主任,巴黎狄德羅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元朝至清朝時期(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文學。他翻譯并出版了許多這一時期作品,其中包括王實甫(1297–1307)的《西廂記》,并翻譯了《中國歷代詩選(先秦-當代)》(七星文庫)中元朝時期的作品。
LI Binghai李炳海
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榮修教授,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兩漢文學、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發表論文300多篇,出版《道家與道家文學》、《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黃鐘大呂之音——中國古代辭賦的文本闡釋》、《中國詩歌通史·先秦卷》等多部著作。
MARCHAND Sandrine德琳
德琳(Sandrine Marchand)畢業于巴黎第七大學-狄德羅大學,現任教于阿圖瓦大學,教授華語文學、中文和中國文化。作為臺灣文學的專家,她感興趣的領域包括古典喝現代詩歌、翻譯理論與實踐,以及作品的創作。她同時翻譯了多部詩歌、臺灣當代小說,特別是王文興的作品。
MATHIEU Rémi馬修, CNRS / CRCAO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名譽科研主任。中國古代思想和古代文學專家,出版有多部專著。

SUN Xiaoya孫曉婭(見上圖)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專職研究員、碩士生導師,《中國詩歌研究動態》之“新詩卷”與“古詩卷”的執行主編,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詩歌研究、新詩教育研究。
VIEILLARD-BARON Michel衛巴龍
衛巴龍, 法國東方語言學院日本文學教授。
VUILLEUMIER Victor宇樂文
宇樂文,畢業于日內瓦大學(東亞研究系,獲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中國現代文學中關于身體的書寫”)和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博士后,研究主題為“現代中國的文化身份、身體與精神”), 巴黎第七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副教授,東亞文化研究中心(CRCAO)成員,同時也在日內瓦大學任教。
WANG Xiaoshu王小舒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多年來出版各種的學術著作十余種,代表作有《神韻詩學》、《中國詩歌通史·清代卷》、《中國文學精神·宋元卷》、《中國審美文化史·元明清卷》等,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WU Kangru吳康茹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法國文學,尤其是法國當代詩歌及詩學研究,曾翻譯并出版過瓦萊里、紀德、克洛岱爾、熱奈特、博內富瓦等10多位法國詩人及理論家的作品集,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WU Sijing吳思敬(見上圖)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詩探索》主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長期從事詩歌理論研究和中國當代詩歌批評工作。主要學術著作有:《詩歌基本原理》、《心理詩學》、《詩學沉思錄》、《走向哲學的詩》、《吳思敬論新詩》等。
XU Shuang徐爽
徐爽,法國巴黎狄德羅大學東亞語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法國東亞文明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中國語言文化,并從事中國當代文學的研究和翻譯。

ZHAO Minli趙敏俐(見上圖)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詩歌,出版過《中國詩歌通史》(主編兼漢代卷作者)、《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周漢詩歌綜論》、《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等著作。

ZUO Dongling左東嶺(見上圖)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文學思想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副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文學組評委,中國《文心雕龍》學會常務副會長(法人代表)。主要學術著作有《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想》、《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等。

與會學者合影
時間:2015-07-10
作者:劉洋
來源:中國詩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