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籍學者文叢”即將出版

由張炯、吳子林主編的《閩籍學者文叢》即將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閩籍學者文叢第一輯收錄了謝冕、張炯、童慶炳、孫紹振、程正民、陳仲義、陳曉明、林丹婭、吳子林、黃發有諸位,他們是我國當代文學界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既有年逾八旬的老學者,也有中、青年學術新銳;書中每人一集,收錄各位學人“有分量”的代表性論文。
著名作家王蒙曾提出過文學理論、批評界的“京派”、“海派”、“閩派”三足鼎立之說。這對于一個文化邊緣省份而言,既是悠久歷史傳統的復蘇,也是未來文化前景的預期;既是一項殊榮,也是一種鼓舞。而當代學術中“閩派”的提法,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更是一種文化概念。這個以地域命名的學術群落,散布全國各地學術重鎮,每個人的文化素養、價值觀念、審美向度和言述方式大相徑庭,但都在全國產生了輻射性的影響力,充分展現了八閩大地包容萬象的氣勢。
據悉,“閩籍學者文叢”還將推出第二輯,并將進一步擴大規模。
《閩籍學者文叢》第一輯
前 言
本叢書為閩籍知名學者的學術論著精選集。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海隅。南臨大海,有一條美麗綿長的海岸線,讓人聯想起一種開放性;北為武夷山脈等群山所隔,又略顯局促、逼仄。地理位置的這種矛盾性特點,一方面,使閩地學者不安于空間狹小的故園,歷經磨難而游學四方,沖出“邊緣”進入“中心”;另一方面,又有一種與“中心”相疏離的“外省”特色,在“中心”與“邊緣”之間保持著必要的張力。這有力地塑造了閩地文化獨特的“精神氣候”:有比較開闊的世界性視野,善于借助異域文化經驗、文化優勢來實現自己、完成自己,建構屬于自己的原創性理論話語,占據著學術思想的高地。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原文化漸次南移,尤以唐宋為甚,故閩地學人輩出不已。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文化的轉型期,福州、廈門被列入“五口”開放,西學進入沿海城市,閩地涌現許多文化先驅,一度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如,“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引進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的嚴復,譯介域外小說的林紓,等等。此后,閩地文化人如鮑照詩所云“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以其才智和氣魄在激烈競爭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文化又一轉型期,閩地文化人再次異軍突起、風云際會,主動發起、參與了當代中國文壇數次意義重大的論戰,發出時代的最強音,大大深化了80年代以降的文學變革和思想啟蒙,成為學界思想潮流的“尖兵”。為此,當代著名作家王蒙提出了文學理論、批評界的“京派”、“海派”、“閩派”三足鼎立之說。這對于一個文化邊緣省份而言,既是悠久歷史傳統的復蘇,也是未來文化前景的預期;既是一項殊榮,也是一種鼓舞。
當代學術中“閩派”的提法,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更是一種文化概念。這個以地域命名的學術群落,散布全國各地學術重鎮,每個人的文化素養、價值觀念、審美向度和言述方式大相徑庭,但都在全國產生了輻射性的影響力,充分展現了八閩大地包容萬象的氣勢。職是之故,我們不拘于一“派”之囿,以“閩籍學者”定位這一豐富的文化現象。
受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委托,我們欣然編選、推出這套“閩籍學者文叢”,其志在薪梓承傳,澤被后學,為學術發展盡一綿薄之力。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閩籍學者陣容強大,我們擬分期分批分人結集出版,以檢閱閩地學人的學術實績。“閩籍學者文叢”具有開放結構,第一輯推出的為我國當代文學界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既有年逾八旬的老學者,也有中、青年學術新銳;每人一集,收錄“有分量”的代表性論文,凸顯“一家之言”的戛戛獨造。
“閩籍學者文叢”還將推出第二輯,并將進一步擴大規模。我們真誠地希望讀者諸君提出寶貴的批評建議。
張炯 吳子林
2015.1.6
第一輯
《燕園集》(謝 冕)
《寫在新世紀》(張 炯)
《審美及其生成機制新探》(童慶炳)
《新的美學原則在東方崛起》(孫紹振)
《從普希金到巴赫金》(程正民)
《關在黑匣里的八音鳥走不走調——現代詩形式論美學(續)》(陳仲義)
《限度之外——求變時代的理論與批評》 (陳曉明)
《書寫之辨》(林丹婭)
《中西文論思想識略》(吳子林)
《文學與媒體》(黃發有)
來源:作家網編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