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林新著《中西文論思想識略》出版

吳子林
吳子林新著《中西文論思想識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為閩籍學者系列叢書之一。
自 序
窗外,夕陽穿透了氤氳滃勃的云層,一道天光斜斜地投射在層巒疊嶂之上,滲入蒼黃大地每一寸土地,若暗若明。
虛虛復空空,瞬息天地間。
一切都在變。多少人,多少事,如夢泡影一般,隨風而去;惟一未曾變更的是二十余年前怯生生萌發的“情結”:
已經很久了
那些年少輕狂的日子
總在癡癡地遐想
一個美麗而驚艷的開始
我的生命里
沒有丁點眩目的背景
即便有吉光片羽
也忠實原酷
雖說
通往起點的阡陌縱橫
卻像鎖定了怒放佳期的木棉
渲布自我風光
義無反顧
當初
扛起文字的重軛
只是為了將斑斕的春天
交給夏天孕育
然后
把自己完完整整
許配給殷實的秋天
陣痛時便化作翻飛的枯葉
與冰雪相偎相依
在寒風里悄悄呢喃
下一次新奇的約會
這就是你我最初的盟誓
——《情結:敬獻繆斯》
當世界安靜下來,我聽到了自己均勻的呼吸。我非常清楚:自己既不優秀,也不聰明,只是比較幸運而已。
福建漳州師范學院是我學術之旅的起點。在那里,我度過了快樂的讀書時光。四年里,啃讀一百來本理論著作,做了近四十萬字讀書筆記和卡片;在那里,我聆聽到蕭滌非先生高徒林繼中博士的兩三堂課,如沐春風一般,從此對傳統文化一往而情深;在那里,我有幸遇見了啟蒙恩師劉慶璋教授,她的循循善誘引導我步入西方文論,文學的美麗新世界瞬間洞開……
福建師范大學是我學術之旅的轉折點。由于劉慶璋教授引薦,我終于考上研究生,投入中國比較文學家李萬鈞先生門下,攻讀比較文學的碩士;三年期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的理論和作品,在“精神的會飲”中,一顆“讀書種子”開始發芽;李先生對我勉勵有加,從先生苦行僧似的筆耕,還有諸多厚實著述,我頓悟:文學是最公平的真正宗教。
北京師范大學讓我“脫胎換骨”。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和教育家童慶炳先生,不拘一格地招收了我,使得我的生命全然翻轉;做童先生的學生不可有僥幸心理,更不得偷懶,你會時刻感到肩膀后面有雙明察秋毫的眼睛,無可逃遁;在“魔鬼導師”面前,敬畏之余,只能奮然前行,別無選擇。文章一篇篇地寫,一篇篇地請導師斧正,一篇篇地修改,一篇篇地投出發表,博士論文就寫成了。
博士畢業后,我分配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這是我的安身立命之所。這里,會集了許多學貫中西的大家,他們的名字一直如雷貫耳,而今就在身邊時刻耳提面命,飽受教益;這里,有寬松自由的學術空間,無須任何壓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問學者不懈地研究,不停地寫作;這里,勞作來自持久的興趣,只是以文字追逐時光,不用估量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也不用計較成功機會。
“人總要有點東西,活著才有意義”;把自己的生命精華充分調動起來,傾力一搏,這才不枉為“活著”!在強大的物質化之“有”面前,文學之“無”可能微不足道,但并不意味著“無為”;那些“詞語建筑師”,以其孤絕勇氣,還有鮮潤光輝的語言,開辟榛蕪,洞察著人類的普遍生存境況;我們由此返回內在的明鏡靈臺,與純真生命對談,追尋更高形式的存在,以“克服自己的時代”!
文學是日益沙化的世界留下的最后一塊濕地,這貌似“捕風捉影”的事業,讓我堅持心靈和語言的獨步遠行,用自己雙手掌控生命的輪盤;職是之故,二十余年來,盡我心,盡我力,盡我份,本乎一己學知之新得,癡心一片,不知疲倦,心不容已地撰為本部文集中的文字,便是我的“文學生活”!
是為序。
跋
這本論文集分“小說評點探魅”、“當代文論擷英”、“前沿問題透析”和“重返文化原典”四輯,共計11篇學術論文;它們基本按撰寫發表的時間先后排列的,記載了我探索性的思想和學術歷程,并指引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這些論文發表在重要的學術刊物,并分別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等全文轉載、復印,得到了學界較多的關注。這次將它們收集起來出版,衷心希望得到讀者的批評指正!
感謝多年來支持我的期刊編輯界的諸多同仁友好,由于你們的支持我才一直堅持努力至今!感謝福建人民出版社及其編輯潘靜超老師,由于你們的幫助,使拙著得以在故鄉印行面世。時尚如潮,在這個讓人迷惑的時代,那些僵硬、浮雜、夸張、擾攘的東西終會逝去,而我們的友誼必將永存!
正值本書稿清樣校對之際,授業恩師童慶炳先生兩個月前溘然逝去;本文集諸多篇什,都曾得到先生的精心指導及熱心的支持、鼓勵。每念及此,潸然淚下,不能自已。謹以此書敬獻先生,祈愿先生在另一世界一切安好!
吳子林
2015年8月14日,北京
目錄
自序(1)
第一輯 小說評點探魅
小說評點知識譜系考索
小說評點與儒家經學傳統 (3)
小說評點與“讀書法”(8)
話語與權力(13)
敘事:歷史還是小說?
——金圣嘆“以文運事”、“因文生事”詮解
“以文運事”:作為敘事話語的歷史(20)
“因文生事”:以話語重構世界的小說(25)
文化的參與:經典再生產
——明清之際小說“經典化”歷程之考察
小說的“小”(33)
命名的策略(37)
小說之“體”(41)
文化的參與(45)
第二輯 當代文論擷英
真精神與舊途徑
——童慶炳學術思想及研究方法述要
審美詩學:形象特征說的顛覆(55)
心理詩學:文學主體論的深化(62)
文體詩學:現代型文體學理論(70)
比較詩學:文化根源性之體認(78)
文化詩學:文學研究的新范式(84)
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理論堅實的基點
意識形態:一個概念的歷史(91)
“審美意識形態論”與“元政治”(98)
“審美”與“意識形態”的融合(103)
“中國審美學派”:理論與實踐
——以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為研究中心
“中國審美學派”的崛起(111)
“中國審美學派”的確立(115)
“中國審美學派”的深化(119)
“中國審美學派”的延展(124)
“中國審美學派”的學脈(127)
第三輯 前沿問題透析
感悟:生命的學問
“地方性知識”的文化立場(137)
“文化持有者的內部眼界”(142)
“生命的學問”(146)
“藝術終結論”:問題與方法
藝術“終結”于何(151)
“藝術”何以走向“終結”(158)
技術“進步”與藝術“終結”(164)
“文學終結論”及其他(168)
中國藝術“終結”了嗎(173)
第四輯 重返文化原典
超越“實用”之思
——孔子詩學思想之再釋與重估
問題的發現(181)
“興觀群怨”再釋(182)
生命的詩學(194)
“文以化成”:存在境域的提升
——孔子審美教育思想詮論
“興于《詩》”:人性之啟蒙、豁醒(200)
“立于禮”:生命形態的貞定自立(203)
“成于樂”:個體生命之圓成(208)
原學:自我的創造性轉化
——孔子之“學”思想抉微
問題的提出(216)
“游于藝”:化“天之天”為“人之天”(217)
“依于仁”:社會之域的人性化、規范化(225)
“據于德”:個體之域意義的價值生成(231)
“志于道”:超越有限生命的形上之思(239)
跋(247)
學術簡表(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