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詩歌民刊《詩歌與人》
1999年,詩人黃禮孩在廣州創辦了《詩歌與人》詩刊,至今已出版41期:《中國70年代出生的詩人詩展(一)》《中國70年代出生的詩人詩展(二)》《中國大陸中間代詩人詩選》《2002中國女性詩歌大掃描》《完整性寫作》《2003中國女詩人訪談錄》《安德拉德詩選》《最受讀者喜歡的十位女詩人》《“完整性寫作”的詩學原理》《俄羅斯當代女詩人詩選》《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女詩人詩選》《一個詩評家的詩人檔案》《彭燕郊詩文選》《柔剛詩歌獎專號》《俞心樵詩選》《國外五詩人詩選》《1917-2007中國新詩漂流書》《張曙光詩選》《5·12汶川地震詩歌專號》《5·12汶川地震詩歌寫作反思與研究》《新詩90年序跋選集》《藍藍詩選》《古馬:種玉為月》《東蕩子作品專刊》《追蝴蝶:朵漁詩選》《英娜·麗斯年斯卡婭詩選》《我的小學生活》《詩人批評家詩選》《特朗斯特羅姆詩精選》《托馬斯·薩拉蒙詩選》《東蕩子詩選》《兒女英雄傳》(夢亦非詩集)《扎加耶夫斯基詩歌精選》《扎嘎耶夫斯基詩選》《流向或回聲:首部世界海洋詩選》《首屆東蕩子詩歌獎作品選集》《鑒史四十章及其他》(西川詩文本)《麗塔·達夫詩選》《拖拉機帝國》(桑克詩集)《我們這一代》(鐘鳴評論集)《在大海里放下我們的心》(東蕩子詩歌評論集)《父母國》(安琪詩集)等。
《詩歌與人》的辦刊理念是做別的詩刊不做或遺忘的部分,竭力呈現一個不重復的詩歌現場。該刊以學術視野和自由精神,對處在嘈雜模糊狀態中新世紀實力詩人的寫作,用板塊集納的方式,做出了系列性的推介。推出“70后”、“中間代”、“完整性寫作”、“女性詩歌”、“省際文學”等詩歌概念和專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當代詩歌的進程。其中“70后”、“中間代”已被選入大學教材和寫進《中國當代新詩史》。
2001年獲《詩選刊》頒發的“最受歡迎和關注的民間詩刊獎”;2003被《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媒體譽為“中國第一民刊”;2003年獲“首屆中國民間詩歌獎·優秀編輯獎”;2004年獲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頒發的“2004年度國際最佳詩刊獎”;2005年獲第三屆龍文化金獎;2006年被《詩選刊》雜志評為“中國詩歌十大品牌”之一;2009年獲“第四屆珠江(國際)詩歌藝術節詩歌推動獎”;2011年獲“中國當代詩歌貢獻獎”。
“詩歌與人·詩人獎”(2014年更名為“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于2005年設立,是一項國際詩歌獎。首屆頒給葡萄牙最重要的詩人安德拉德先生;第二屆頒給了“七月派”最后一位老詩人彭燕郊先生;第三屆頒給詩人、翻譯家張曙光先生;第四屆頒給詩人藍藍女士;第五屆頒給俄羅斯詩人英娜·麗斯年斯卡婭女士;第六屆頒給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先生(6個月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七屆頒給斯洛文尼亞詩人托馬斯·薩拉蒙先生;第八屆頒給詩人東蕩子先生;第九屆頒給波蘭詩人扎加耶夫斯基先生;第十屆頒給中國詩人西川先生及美國詩人麗塔·達夫女士。
黃禮孩先后與安琪、江濤、陳陟云等詩人合作主編《詩歌與人》。亦先后與澳門國際研究所、東方葡萄牙學會、佛山傳媒集團、中山大學中文系、廣州文化藝術研究院、瑞士文化基金會、海風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網易藝術、時代美術館、星河灣集團、廣州圖書館、《世界文學》雜志、波蘭書會、波蘭駐華大使館、茂德公集團等單位進行了親密而廣泛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