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重逢洛夫老師
安琪
國慶節前的公司例會上,趙智總編宣布了一個好消息,10月6日下午作家網要訪談洛夫老師,讓我們做好相關準備工作。我暗暗高興:一為終于又可以見到洛夫老師,二為作家網作家訪談又來了一位重要嘉賓。
按慣例,自然是我準備訪談提綱。參考百度提供的各種資料,我擬了如下幾個訪談問題:
1)2015年5月,您以《洛夫詩全集》獲得首屆李白詩歌獎,您說“李白是中國文化最具象征性的最高標桿”,和眾多臺灣詩人一樣,您也是在傳統中國文化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對年輕一代,您有何具體的建議和指導,在對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學習上?
2)臺灣前行代詩人都能寫一手優秀的鄉愁詩,這里面和前行代詩人自身的身世有關,他們大都出生就學于大陸,后來因為各種原因到臺定居,能否請您敘述一下您的出生、成長,您寫作中鄉愁的來源?
3)《因為風的緣故》經常在各種與愛情有關的朗誦會上被朗誦,有人說,詩人最好的情詩大都不是寫給愛人的,可您這首偏偏就是寫給您的太太,說說創作初衷?說說您的愛情,和家庭?
4)詩歌界自古以來就有為詩人下定義的傳統,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鬼李賀,您則有“詩魔”之譽,作為當事人,能回憶一下“詩魔”的出處,“詩魔”的旨意嗎?您個人對“詩魔”這一稱謂的看法?
5)評論家沈奇教授評論您“得西方現代詩質之神而擴展東方詩美之器宇,獲古典詩質之魂而豐潤現代詩美之風韻”,說的都是您擅長融合古典與現代之長,請以您具體的詩作談談您的融合心得以啟發后學?
6)改革開放后兩岸交流突破了很多藩籬,許多臺灣詩人紛紛到大陸開會、旅游,您也是其中比較活躍的一員,這種交流對您的詩風有什么樣的改變?對臺灣的詩歌風氣又有什么樣的改變?
7)您如何看待全球化語境下詩人的文化定位?您經常參加國際性詩歌交流,應該比較了解中國當代新詩在國際間的影響力,究竟中國當代新詩在世界格局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8)如果請您給您近60年的創作生涯各個時段做一個劃分歸類,您如何劃分歸類,為什么?
9)除了自身創作,您還是著名的詩歌策劃人、活動家和編輯家,您參與創辦的《創世紀》詩雜志已成為詩歌史上繞不開的一頁,詩歌圈對《創世紀》不陌生,但普通讀者可能就不太了解,請說說《創世紀》?
10)書法藝術已成為您的一個亮點,您書寫的內容主要是您自己的現代詩,您傾心于書法是否證明了一個觀點,中國文化人隨著年紀的增長最終都會回歸傳統文化?您習書法的心得?
之所以要把訪談提綱羅列在本文是因為洛夫先生在10月6日下午的訪談結束后連連稱贊作家網的功課準備充分,訪談內容很契合他的寫作本質。對這十個問題洛夫老師如何回答,可以到作家網“作家訪談”視頻觀賞。除了準備訪談提綱,我另準備了拜見洛夫老師的兩份禮物:1),帶上《海峽瞭望》2012年第12期,上面刊登有我撰寫的《因為太太的緣故——讀洛夫詩作〈因為風的緣故〉》;2)我新近在臺灣出版的詩集《父母國》及潘洗塵主編的《詩歌EMS》與我有關的兩個專輯。隨身我還帶了幾本詩集《極地之境》但不打算送洛夫老師,書太多了,恐老先生拿不動,但還是帶著備用。
10月6日下午,朝陽大悅公寓1號樓3010演播室里,攝像師趙俊義、陳龍忙碌著在布置燈光、機位。按照約定時間3點30分,洛夫先生準時到達。劉不偉和我奉上茶水、拿出簽名冊簽字筆,請洛夫先生留下墨寶,這些,都是嘉賓到作家網做訪談的必須。距離2006年鼓浪嶼詩歌節第一次見到洛夫老師轉眼已近10年,但老先生變化不大。先生落座后我先把《海峽瞭望》拿出:“洛夫老師,您收到過這本刊物嗎?”
先生接過刊物翻了一下,“沒有。”
“那,這本就給您。”我對先生說,“里面有我寫您的文章,《海峽瞭望》是福建省臺辦主辦的,影響很廣,特別在對臺宣傳上。我從2012年第12期開始在這個刊物開設專欄,每期介紹一位臺灣詩人一首詩,您這是第一篇。”
洛夫老師很高興翻到了寫他的那一頁:“大陸很多刊物都有與我有關的信息,但我都沒收到,謝謝你。《海峽瞭望》是月刊的話,你已經寫了好多詩人了。”
我說是,等今年專欄結束就寫了37個,如果明年繼續開,再一年,就49人了,哪天專欄不開了就可出本集子。
洛夫老師連連點頭,說這個系列有意義。趁著洛夫老師翻閱《海峽瞭望》的間隙,我連拍幾張相片,預備呆會發布微信用。每次拍攝“作家訪談”視頻,我們都是同步在微信、微博上傳播的。
我又拿出《父母國》說這是剛剛在臺灣出版的。臺灣哪家出版社?洛夫老師很感興趣地問。秀威。我答。我并且繼續說,秀威近幾年出了很多大陸詩人的詩集,我這本詩集主要選取與故鄉風土人情有關的詩篇整理成冊。
哦,這個主題好!洛夫老師回答,《父母國》這本我要帶回臺灣,很多詩集我帶不動,就放在我兒子這里,我兒子現在北京。
您兒子就是音樂家莫凡。我接上話。
我又拿出了《詩歌EMS》我的《試譯陶淵明》說,洛夫老師,您解構過唐詩,我這本也跟古典有關,但不是解構,是翻譯。
洛夫老師接過詩集,很感興趣地說,你這陶淵明有加上你的想法嗎?
我說,沒有,基本就是用比較現代的語言重新翻譯了陶淵明。大陸有一些白話古詩的選本,缺乏現代感,把古詩譯得像白開水,我于是就想重譯一下,選了陶淵明的文本來做實驗。
我對唐詩是結構,重新施加自己的感悟,跟你這翻譯不一樣。洛夫老師說。
洛夫老師注意到了《詩歌EMS》的開本,贊揚這種開本漂亮。我說,這是大陸詩人潘洗塵主編的,以周刊的形式,每周推出一位詩人的最新力作,迄今已三百多期了吧。我又進一步介紹了潘洗塵主編的《讀詩》《譯詩》和《評詩》。我說,潘洗塵是大陸以個人力量對詩歌貢獻最多的詩人之一,還曾經帶團到過臺灣。
這時主持人李晶暗示一切就緒,可以請洛夫老師移步演播室了。我們于是在演播室外等候。
一小時后,洛夫老師走出演播室。我的微信上已有一百多個點贊的。《海峽瞭望》編輯魯亢更是要我請洛夫老師為《海峽瞭望》題詞,我問,題什么呢?魯亢說,隨老先生意。我說,太倉促,恐老先生費神,還是你想個句子吧。魯亢于是發來:
“祝《海峽瞭望》越辦越好,佳音傳兩岸”。
我把《海峽瞭望》編輯魯亢的要求轉告洛夫老師,并把紙筆備好,洛夫老師想了想說,我自己寫一句吧。當即揮毫:
“我們不但要擁有詩歌,更要讓詩歌擁有我們。——祝《海峽瞭望》越辦越好!洛夫2015.10.6于北京”
我也趕緊請洛夫老師為我的詩集題簽“父母國”。
作家網總編趙智已在青年餐廳擺下宴席宴請洛夫老師。陪同的還有詩人翻譯家北塔,詩人楊東彪、周道模和我。趙智總編當年和北塔等組團到臺灣出席世界詩人大會時與洛夫老師有過交流,此番重逢,大家都是欣喜。筵席上的話題從《創世紀》開始,洛夫老師說,他主編的《創世紀》對詩歌質量很挑剔,習作類的詩是不可能在他手上刊登的,當年在他手上退稿很多,以致很多人說他霸道。因為對好稿的堅持,《創世紀》推出的詩人個個立得住,培養了很多詩人。洛夫老師很早就不再做《創世紀》的選稿工作了,他認為后來的《創世紀》選稿上沒有當年那么嚴格了。
周道模說到曾讀過洛夫老師的一篇訪談,對艾青的詩作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評價,大意是,艾青詩作貼近時代,這是長處,短處是,藝術上有欠缺。洛夫老師回憶起這句話的出處,當年艾青被提名諾貝爾獎,每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發之前,臺灣各大報都會辟出版面采訪相關人士談談對當年被提名的作家的看法,他就是因此被電話采訪對艾青的看法才說出這番話的,但這番話他也是引用的一個著名詩人的觀點(好像是聶魯達)。我回想起從演播室到青年餐廳的路上,洛夫老師問我,艾青、臧克家是不是依然是尋常百姓知道的詩人。我答,是,因為他們都上了教材,只要讀過書的人都知道。
洛夫老師回憶起1930年代他10歲在上海時艾青是當時影響很大的詩人,他說,那時報童都是沿街叫賣,一有艾青的詩作,報童就喊,今天有艾青的詩,今天有艾青的詩!
洛夫曾在文章中說到自己的詩歌起步深受艾青的影響。但很可惜,艾青這批人在歷次的政治運動中喪失了寫作的條件,他們的才華沒有得到發揮。倒是他們這批赴臺的詩人才華未受損害,依然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
北塔、楊東彪把話題從艾青引到了戴望舒,戴望舒是艾青的發掘者,艾青一生都很感謝戴望舒。此處不再贅述。
我記起我曾問過洛夫老師一個問題,要如何才能保持創作力不衰竭?洛夫老師馬上就回答:變。
并進而解釋,要不斷創新,不斷改變自己的寫作路徑,可能在變的過程中會寫不好,但不要害怕,堅持下去,就能找到新路。
2015-10--7,北京。

洛夫先生在作家網接受作家網主持人李晶的采訪

洛夫先生和作家網總編趙智合影于作家網演播室,2015年10月6日

本文作者安琪向洛夫先生介紹相關書籍。
————————————————————————————————
本文刊于《海峽瞭望》2015年第11期,刊登時題目改為《洛夫:變,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