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翔散文集《故土情》首發式
暨多民族評論家視域中的“魅力臨夏”研討會在京舉辦
12月20日,由《民族文學》雜志社、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舉辦的鐘翔散文集《故土情》首發式暨多民族評論家視域中的“魅力臨夏”研討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白庚勝,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周明,《民族文學》主編、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石一寧,《民族文學》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趙晏彪,甘肅十二屆人大民族僑務委員會副主任馬少青,甘肅良恒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馬成良等人出席了頒獎會。
據介紹,鐘翔是臨夏地區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代表性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得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故土情》是東鄉族作家鐘翔的第二本散文集,于2015年8月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這也是作者繼第一部獲得全國駿馬獎散文集《鄉村里的路》之后的又一部作品集成。
《故土情》一書收錄作品四十多篇,是作者近年創作的散文新作,分“樂土”、“吟誦”、“探訪”、“評說”四部分,大多在已在報刊雜志發表過,內容大多描述了臨夏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生活,以“在場”的姿態,誠樸的文風,扎實的敘事,溫潤的情感,撫慰腳下的每一方熱土,每一條河流,熱情講述家鄉的動人故事,表達對人文鄉村和鄉村生活的無限敬仰和深度緬懷。
白庚勝說,我們的文學應該更多歌頌工人、勞動者以及基層的人民,物質生產是第一位的,精神生產要和物質生產形成良好的互動。鐘翔的作品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他是為了身后的民族書寫,為了底層人民書寫。
鐘翔在會議上分享了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心路歷程,他說道,在短暫的時光里,能夠撫觸大地,關愛蒼生,抒懷言志,書寫心靈的文字,其釋放的生命意義,或許比一個人活得更為長久。
與會專家結合對“魅力臨夏”獲獎作品和獲獎作者的感受,結合對鐘翔散文集《故土情》的閱讀感受,結合臨夏文學、甘肅文學乃至西部文學、回族文學等話題,以文學對話的方式,聚焦臨夏,共促民族文學事業之發展,以期搭建一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相互了解、增進交流的平臺。
趙晏彪總結道,《民族文學》雜志社作為連續兩屆舉辦“魅力臨夏”大賽的主辦方之一,實際上最為主要的一個愿望,就是以賽事的方式,進一步推動臨夏少數民族地區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鼓勵精品力作,因此,本次研討會上,邀約各位評論家,共同聚焦魅力臨夏,研討臨夏文學的現狀與未來,共同分享臨夏近年來的文學成就、精品力作,正是“魅力臨夏”大賽的產生良好社會效應,和積極推動力的一個很好的成果和證明。


鐘翔 著,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
名家推薦
鐘翔是臨夏地區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的代表性作家,他的散文創作扎根于他所熟悉的土地,以誠樸的文風、扎實的敘事、溫潤的情感撫慰腳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條河流,為身后的民族而寫作,為底層的人民而寫作。
——白庚勝
他的語言風格與其反映的生活的具體內容是非常和諧的,功力與選擇非常勻調,不偷懶不偏心,是細線條的卻也有一定節制,不是那種裹腳步式的。
——石 英
作者對文學的熱情,是出于精神的寄托和追求,從歷史的探尋中不斷調整和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標。在人文探尋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真切把握,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歷史興衰得失的感發和領悟。這樣一種縱深感,往往能讓人獲得開闊的視野和敞亮的心襟。
——周 明
在散文寫作文體方面,鐘翔是一個重視獨特的敘述、獨特的表達的作家。
——石一寧
鐘翔的文字紆徐舒緩,其節奏與鄉村那種不疾不徐、張弛有度的生命節奏息息相關,這是一種自然化的呼吸節奏,帶有大地般的沉穩和厚道。
——劉大先
或許鐘翔自己根本意識不到,他用散文留下的這些地理鏡像,已經不知不覺地建構起了一個屬于“鐘翔式”的言說領域,拼貼了一部完全具備了人類學意義的田野版圖。
——石彥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