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行者》首發式暨李青凇詩歌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6-01-11 10:59:44
作者:作家網
《隱行者》首發式暨李青凇詩歌創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2016年1月9日,由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與作家出版社聯合舉辦并北京中科騰云有限公司協辦的“《隱行者》首發式暨李青凇詩歌創作研討會”在北京金龍潭大飯店舉行。屠岸、張陵、吳思敬、唐曉渡、劉立云、邱華棟、邱振中、王巨川、霍俊明、陳泉州、劉士杰、王士強、孫曉婭、安琪、徐迅等著名詩人、詩評家和學者與會,鄭敏、洛夫、邵燕祥、謝冕、葉櫓、吳開晉、龍彼德、非馬、徐敬亞、楊鍵、胡亮等詩壇前輩和詩家發來祝賀與評論。并結集印行了《隱秘之光——《隱行者》首發式暨李青凇詩歌創作研討會文集》。作家出版社編審唐曉渡主持會議。
詩人李青凇,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他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已出版《靈魂的家園》、《靈魂的飛鳥》、《天真之歌》、《重溫親人——李青松鄉音詩選》等詩集。最近,作家出版社為李青凇出版了《隱行者》兩本詩思集:《我之歌——誕生與涅槃之間的精神史》中英文修訂版和《盛世微言——一個現代隱者如是說》。與會者圍繞這兩部別致的詩集進行了熱烈的對話與研討,他們的發言比較集中地涉及了如下幾個話題。
第一、禪學與詩歌的關系。與會者認為,禪宗對詩歌的影響源遠流長。我國古代不少杰出詩人如王維、蘇軾等是禪宗思想的信奉者。禪與詩,確有某些相通之處,正如金代詩人元好問之言:“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作為修佛的李青凇,對此有深切的感悟。他參悟佛法,潛心寫詩,身居深山“清廬”,卻悲天憫人。在他看來,修行是為了發現自我、完善自我并覺悟大我。由此,他的詩歌滲透了一種深厚的悲憫情懷,有一種超脫世俗的對人生的體悟和大愛,他善于在隱逸中冥想,他的作品具有“詩”與“思”的雙重品格。
第二、對“我是誰”的思考。《我之歌》和《盛世微言》,是詩人李青凇在隱逸山林與云游天下中記錄下的內心體悟,其中特別是他對“我是誰”這一亙古以來的哲學命題的追尋,是極有價值的心靈探悟,是在國人精神危機、價值失衡的情況下,對“自我”的心靈救贖。李青凇在詩中探索了“我”從出生到生命終結的心路歷程,其情感的真誠,思考的深邃,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詩人晃動的這面多棱鏡中,讀者不僅可以發現自己,更能觸發在詩歌中如何處理“我”與世界關系的思考。詩是自我與世界的擁抱,詩中既有詩人的自我,又有詩人的“非我”,即詩人生活其中的宇宙。詩人忠實于自我,但又不能局限于自我,而應當把自我的感覺、情感、思維、想象向無限深廣的境界中推進,讓自我與世界融合,讓個體與萬物呼應,使主客觀達到高度的和諧,這樣心靈才能獲得凈化與升華。
第三、關于詩人的自我形象。李青凇,既是居士,又是詩人。與會者認為,他的第一身份應該是詩人。這是由于他不斷地出入于隱逸與入世之間。隱逸使他獲得心靈的安寧,入世使他感到人生的價值。他愿為世界的真善美而歌,并做人間的持燈者。作為都市中的“隱行者”,李青淞的詩歌特質在于超越世俗,執著于內心體悟而達到了澄明之境,呈現出別樣的詩學價值。透過他創作出的洗煉的、富有張力的詩行,一個飄逸的、孤獨的并執著地追求詩歌感悟大道的主人公形象呈現了出來。在當下詩壇同質化的寫作鋪天蓋地的形勢下,這個獨特的、非常個性化的詩人形象的存在,是極為值得珍惜的。
2016年1月9日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李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