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魯平短篇小說《風在吹》研討會在京舉辦
1月30日,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光明日報》文藝部、吉林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滿族作家夏魯平短篇小說《風在吹》研討會在北京現代文學館召開。夏魯平是一個對生活特別敏感的滿族作家,他筆下塑造了一系列現代社會小人物形象,他善于在看似平凡、庸常的生活中,開掘出戲劇性因素,發現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芒。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常務副會長葉梅,吉林省作協主席張未民,中國少數民族學會副會長包明德,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中國少數民族學會副會長、《民族文學》主編石一寧、中國少數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李霄明、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李一鳴、中國作協小說委員會副主任胡平等評論家與作家共同出席了會議。研討會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秘書長、《民族文學》副主編趙晏彪主持。
吉狄馬加說,今天我們共同召開這么一個夏魯平的小說作品研討會,非常有意義,尤其是總書記的講話之后,全國上下都在深入地貫徹落實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吉林作協也非常積極,做了大量工作。吉林一直有很好的作品不斷涌現,歸根結底抓創作最重要的還是出人才,出作品。吉林省作家協會把他們一些優秀的作家往全國更大的范圍進行很好的推薦,這個工作做的還是很有意義的。作者夏魯平是一個滿族作家,但他的作品不局限于民族性的體現,這點值得一提,因為我們今天的少數民族生活實際上已呈現多元的狀態,尤其是在當代生活這方面,有的是在多民族集聚區,這樣民族生存狀態下的文學傳統,包括這樣的寫作方式,都是對民族文化深刻的理解。少數民族作家在現代生活領域進行寫作的時候,怎么能更好寫出我們現在的生活,寫出既有個性也有共性的作品,這一點上夏魯平做了這方面的實踐,他寫的是身處在中國當下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大的社會生活環境,從另外一個角度也說明我們少數民族作家的寫作,領域是很廣泛的,同時也涉及到我們作家群體對現實的全面關照。目前在整個文學環境還是非常好,中央現在在加強人民團體的工作這一點很重視,包括作協這樣專業性的團隊,今天的這個會從這方面意義而言,也是對我們學會,包括光明日報文藝部、吉林省作家協會,是對我們進一步改善專業性人民團體的工作的一個促進和思考,關于如何更好做到關心作家本身的創作,如何通過他的作品進行實事求是的有效研討,這應該對作家下一步的寫作提升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
葉梅說,吉林少數民族作家群體,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確實在東北還有著更多的朝鮮族作家,蒙古族作家和滿族作家,當然以也包括其他的人口較少民族的等等。這樣一些少數民族群體,在東北一帶生活,他們的寫作呈現出我們中國的文學版圖上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學風貌。夏魯平也是其中之一,是比較奪目,比較有光彩的寫作。他的作品在接地氣、訴民情方面,有著較突出的表現。夏魯平的寫作是恰好來自于生活的一種寫作,是生活寫作,不是制造的寫作,他的故事很耐看,很好看,有著大量的、豐富的細節和感人之處,這是我們刻意的制造的所尋覓不來的,是我們坐在書齋里頭找不到的。他擅于發現那些最普通的人,這個所謂最普通的人不光是說我們普通的老百姓的意義,而是老百姓中間最弱勢,最卑微,那樣一些人的人性美,正因為最底層,最弱勢的那些人,所以是最本真的美,不帶有任何功利色彩的。他展示了當下東北地區的社會生活,包括城市、農村之間的轉型期人民群眾的生活氣息。夏魯平的小說,讀來讓我們引人入勝,而且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但是還沒有達到讓人震撼的程度。如何把這些小人物進一步從普通人,從我們這種普遍性里面再進一步提煉為典型人物,讓它具備更多的典型意義,完成一種文學意義上的質變,是夏魯平應該予以更多關注的。同時,如何在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下來探尋少數民族的文學寫作,也是夏魯平在今后的創作中可以作為進一步努力的另一個思考。
張未民說,主辦單位和我們吉林省作協舉辦這樣一個研討會,首先我對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的到來還是要表示感謝,我們雖然比大家遠,有上千里的路程,但我們是應該的,而你們的到來是對我們的支持,大家在百忙之中對我們的小說進行研討,很榮幸。夏魯平的簡介和小說大家都看過,夏魯平是這樣一位作家,20幾年,長期以來從事小說創作,經歷了學習和提高的過程,目前為止我們覺得夏魯平這樣的創作值得向北京的少數民族文學界和北京小說界做一個推薦。我們讀到他這個《風在吹》之后,確實覺得很受鼓舞,同時,我們也想借此機會希望大家對吉林省作協的工作,對吉林省文學創作,對夏魯平的創作給予關注和支持,給予批評,我們也是帶著學習的目的。夏魯平是我們一個滿族作家,吉林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我們吉林文學也是以少數民族創作為特點的文學群體,吉林少數民族文學是我們關心和抓文學工作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也是希望得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和北京少數民族文學界,各新聞媒體的關心和支持。今年還要向創研部、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等進行全方位學習,更希望得到大家關注和支持,在此深表感謝。
石一寧在總結中說,夏魯平是民族文學的作者,我覺得大家剛才發言的有兩點值得作者思考,一是你的創作到了檻上,是思考下一步怎么辦的時候了,希望會對你下一步的創作有一定的參考和啟發的作用。另外如何對待民族身份和超越民族身份這么一個問題,可能也值得你思考,在創作當中,是不是要表現本民族的生活,還是要超越自己這種民族身份,這個是每一個少數民族作家,尤其是身處城市中的少數民族作家現在思考的問題。還有一點大家意見比較集中的,就是作品當中相同的人名出現在不同的作品當中,性格又是不太一致,這個問題也是值得解決的,否則的話會影響你今后的創作。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小說是真正的短篇小說,因為他這些作品很多發表在報紙上的,現在所謂的短篇小說往往都是一兩萬字,夏魯平這么短的小說,我覺得對當下的短篇小說的創作還是有一定的矯正意義,就是說短篇小說要真正作為短篇小說來寫,要寫的精煉,事實上短篇小說絕不是靠數量來取勝,而是靠精煉,靠它的藝術性來取得他應有的地位,所以今天研討這些精短的小說對當下的短篇小說的創作,還是有一定參考的。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夏魯平的短篇小說作品寫出了一些小人物的復雜性,這是一個方面了,是接地氣的寫作,同時也有比較鮮明的思想性,或者思想性的探尋。小說可貴的是展現了我們生活當中平凡的小人物,包括社會基層的大眾一些喜怒哀樂,包括價值觀念、追求,這個都是難得的,現在有一部分作家對現實題材的關注度關注的不夠,他的精神值得思考學習。作品中也反應出了我們時代共性的一面,就是人與人之間道德淪喪和情感隔膜感,字里行間都是作者的智慧。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比如現在差異性很小的情況,尤其是滿族、壯族,個人的少數民族特點已經不明顯了,但是作家的身份還在,這種身份在創作當中如何再能沿著這個線挖掘出來新鮮的東西可能會更好。以及短篇小說應該達到內爆,有向外擴張的力量,這個可能是作者在將來更進一步努力的。小說是要向下,貼近生活,但同時更要向上尋找活著的另一面意義,這個也很關鍵。大家也指出了短篇小說是語言的藝術,更要見出語言的功力,希望作者在這些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出席研討會的還有,黃賓堂,彭學明、尹漢胤,彭程,賀紹俊,謝欣,李朝全,劉大先,肖驚鴻,以及《光明日報》等媒體單位共同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