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首屆翻譯獎獲得者樹才接受頒獎
首屆中國桂冠詩歌獎在西峽揭曉
2011年10月22日上午,首屆西峽詩會“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頒獎典禮在當代詩歌之城河南西峽隆重舉行。
中國桂冠詩歌獎評選活動,由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歌峰會組委會、中國桂冠詩歌獎評獎委員會、中國詩人俱樂部、南方詩歌研究所、北京漢語詩歌資料館、美麗島藝術基金聯合主辦,將從第七屆西峽詩會開始,每年評選一次,并將在每屆西峽詩會舉行頒獎儀式。本評選活動,是繼2005年西峽詩會“中國當代詩歌36天王”詩歌獎、2010西峽詩會“中國當代詩歌36精神騎士”詩歌獎的系列延續,將秉持一貫的公開、公平、公正的評獎原則,力爭該獎成為中國詩壇最全面、最具連續性、權威性的至高榮譽。
每年一屆的中國桂冠詩歌獎評選活動,主要是對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當代漢語詩歌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予以表彰。評選工作由西峽詩會組委會指定的“西峽詩會中國桂冠詩歌獎評獎委員會”負責,歷年獎金、獎品由美麗島藝術基金無償全額提供支持。
首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獎委員由詩評家向衛囯出任評獎委員會主任,評委由李少君、北塔、李寒、趙思運、肖水、康城、胡亮、霍俊明等詩人、詩評家組成。
頒獎典禮由西峽詩會組委會主席王韻華主持。李少君代表評委會宣讀了評獎規則、過程及相關情況說明。美麗島視光機構董亊長何坊親臨現場致辭,詩人多多、李亞偉、楊黎、阿爾、祁國、世中人、遠村等擔任頒獎嘉賓,揭曉了獲獎名單,并宣讀了頒獎詞。
洛夫、沈浩波、余怒、樹才、陳超、黃禮孩分別獲得首屆中國桂冠詩人獎、首屆中國桂冠詩集獎、首屆中國桂冠詩歌流派獎、首屆中國桂冠詩歌翻譯獎、首屆中國桂冠詩學獎、首屆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各獲原創獎杯一座和獎金5000元。組委會還授予西峽縣“中國桂冠詩歌獎永久頒獎地” 榮譽和授予美麗島眼鏡連鎖機構“中國桂冠詩歌獎永久合作伙伴” 榮譽。獲獎者分別對獲獎發表了獲獎感言。
[“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回顧]第一屆評委及獲獎名單
中國桂冠詩歌獎組委會主席團名單
主席 祁國
秘書長 何拜倫
副秘書長 北塔 楚天舒 馮一二 世中人 王韻華
首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名單
評委主任:向衛國
評委:李少君、北塔、霍俊明、晴朗李寒、趙思運、胡亮、康城、肖水、向衛國
李少君簡介:
李少君,1967年11月生,湖南湘鄉人,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新聞系,主要著作有《草根集》、《詩歌讀本:三十二首詩》、《藍吧》、《那些消失了的人》等,主編《21世紀詩歌精選》,詩作入選大學教材等數十種選本,并被翻譯成英、法、韓等文字。主張的詩歌“草根性”已成為21世紀漢語詩歌關鍵詞,現為海南省文聯副主席,海南大學兼職教授,一級作家。
趙思運簡介:
趙思運,1967年生于山東鄆城。文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教授。浙江省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當代詩壇》(香港)編委。“柔剛詩歌獎”第17、18、19屆評委。出版著作《何其芳人格解碼》、《大陸當代漢詩的文化鏡像》、《邊與緣——新時期詩歌側論》、《現代詩歌閱讀》、《我的墓志銘》(美國)、《六十四首:1989-2009趙思運詩集》(臺灣)等9部。2011年應邀參加22nd World Congress ofPoets(Greece,2011)并在5th UPLI Poetry Contest中獲Free Verse Poetry組提名獎(Honorable Mention)。2010年獲《世界詩人》(混語版)頒發的“2009年國際最佳評論家獎”。
向衛國簡介:
向衛國,男,文學碩士;副教授。1966年出生,土家族,湖北長陽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南方詩歌研究所所長,廣東茂名市文聯主席。主要從事現代詩學理論研究和詩歌批評,出版個人詩集1部,學術著作3部。主編《南方詩學》雜志。2007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新銳詩歌評論家”之一。
北塔簡介:
北塔,原名徐偉鋒,系世界詩人大會執行委員兼中國事務顧問、世界漢詩協會副會長、國際詩歌翻譯研究中心顧問,《當代詩壇》和《世界漢詩》等雜志副主編。曾參與編寫《中國詩歌藝術鑒賞辭典》、《中國文學年鑒》等,參與翻譯《葉芝文集》等,參與“九五”國家重點課題“中國文化發展報告”,主要著作有中英文對照個人詩集《正在銹蝕的時針》(2002年)和《石頭里的瓊漿》(2007年)和《雙鏵犁》(與仕宏合著)等。
晴朗李寒簡介:
晴朗李寒簡介:詩人,譯者,編輯。河北河間人,生于1970年。畢業于河北師范學院外語系俄語專業。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參加第二十一屆青春詩會,獲得第六屆華文青年詩人獎、第二屆聞一多詩歌獎等。出版詩集《三色李》(合集)、《空寂·歡愛》、《秘密的手藝》(即出),譯集《俄羅斯當代詩選》(合譯)、《俄羅斯當代女詩人詩選》、《午夜的繆斯:阿赫瑪托娃詩選》、《英娜·麗斯年斯卡婭詩選》,主編《青春21》等。
康城簡介:
康城,原名鄭炳文,1972年出生于福建漳州。1994年福州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畢業。2000年創辦網絡第三說詩歌論壇。著有詩集《溯溪》、《康城的速度》、《白色水管》,參與編著有《漳州7人詩選》、《第三說》詩刊、《70后詩集》等。2007年在新浪建立博客《圖書館前》。
霍俊明簡介:
霍俊明,1970年代出生于河北豐潤農村,詩人、評論家,被稱為新世紀以來自由批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國作協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研究員、臺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現代詩學理論及批評研究,著有《尷尬的一代》、《紅色末班車》、《從列寧裝到黑舞衣》等。《新詩界》執行主編,《星星》理論版編委、《詩歌月刊》、《滇池》、《延河》等特約編輯、顧問等,曾獲得“詩探索”理論與批評獎、新銳批評家獎等。
胡亮簡介:
胡亮,生于1975年。四川蓬溪人,青年批評家。《元寫作》主編,《星星》理論月刊編委。倡導和踐行“元批評”,兼富中國古典詩學和西洋現代詩學之長。發表論文近百篇,主編出版著作三種,參編出版著作二種。曾應邀參加洛夫國際詩歌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現居遂寧-成都。
肖水簡介:
肖水,1980年生于湖南郴州,畢業于復旦大學法學院。復旦詩社第27任社長,“在南方”詩歌傳播機構召集人,曾獲未名詩歌獎、《上海文學》新人獎、詩探索新人獎等。倡導“從中國回到中國”,在“本土性”之上建設漢語詩歌的“現代性”。”現居上海。
首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獎規則、過程及相關情況說明
一、經西峽詩會組委會授權,委托向衛國擔任評委會主任,負責組織成立評委會。評委會獨立工作,評選程序和基本原則依據西峽詩會《中國桂冠詩歌獎評選公吿》,不受組委會直接影響。
二、向衛國以西峽詩會組委會名義聘請了李少君、北塔、霍俊明、李寒、趙思運、胡亮、康城、肖水擔任評委,組成九人評委會。
三、評獎通過電子郵件投票,所有評委的投票均保留原始記錄,評獎結束后,由評委會呈交西峽詩會組委會,以備查驗。
四、除評委會主任外,其他8位評委在整個評選過程中都不知道其他評委名字;評選結束后,評委會主任才向評委及組委會公布評委名單。
五、根據《公告》,此次評獎全部獎項的候選人為前幾屆西峽詩會評選出來的“中國當代詩歌36天王”和“中國當代詩歌36精神騎士”,不增加其他候選人。
六、根據《公告》評選規則,全體評委共進行了三輪投票:
1、第一輪投票從候選人中評出樹才(6票)、陳超(6票)分別獲得“中國桂冠詩歌翻譯獎”、“中國桂冠詩學獎”;二人得票數達到《公告》所要求的評委人數的三分之二。
2、第二輪投票從候選人中評出沈浩波《蝴蝶》(6票)、余怒為主要代表的“不解詩派”(6票)分別獲得“中國桂冠詩集獎”、“中國桂冠流派獎”。
3、第三輪投票評出洛夫(9票)獲得“中國桂冠詩人獎”;“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黃禮孩票數最多(5票),已超過半數,后經提交西峽詩會組委會討論,決定將此獎項頒發給黃禮孩。
七、對以上說明有疑議者,可向評委會質詢,由評委會負責解釋。
首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會
2011-9-15
首屆中國桂冠詩歌獎頒獎辭及獲獎感言
1,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洛夫先生:“首屆中國桂冠詩人獎” 榮譽
洛夫頒獎辭:
六十年代即已成為漢語代表性詩人的洛夫,在進入新世紀以后,仍連續推出長詩《漂木》、《洛夫禪詩》等重要作品,不斷開拓漢語詩歌的新疆域、新境界,向世界證明了漢語詩歌強大的生命力。洛夫新世紀以來的最新創作,既為漢語詩歌的未來提供了新的標尺,也向所有漢語詩人的詩寫能力,尤其是持久性的寫作耐力,提出了挑戰。特授予洛夫先生中國桂冠詩人獎。(向衛國撰詞)
洛夫獲獎感言
請張小云先生轉達西峽詩會組委會諸公:
本人于10月1日通過張小云先生越洋電話轉達,欣然得知貴組委會將于第七屆西峽詩會中贈予我“中國桂冠詩人獎”,驚喜之余又不勝汗顏。
本應按時前來西峽親自領獎,只是張小云先生通知太晚。10月間本人家鄉湖南衡陽為我舉辦一項重大活動,開幕典禮也訂在10月24日,此一日期半年前即已敲定,昨經電話與衡陽方面聯系,看能否改動節目時間,不幸協調失敗,故本人實無法分身前來領獎,深表遺憾。至于獎杯,獎金等本人全權委托張小云先生代領收處理。
四海詩人皆兄弟,我能再度獲獎得西峽詩會的肯定,不勝榮幸,順祝詩會圓滿成功!
2,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沈浩波先生“首屆中國桂冠詩集獎” 榮譽
沈浩波詩集《蝴蝶》頒獎辭:
從第一行詩“我已習慣/一次次撕去自己”開始,《蝴蝶》就幽顯著一種反思的、自我修正的現代性美質,在猶疑的邊界和固執的確信之間,它化繭成蝶,艱難舒展開自己的羽翼,并抵達一個“否定的圓”。這部詩集也讓詩人蛻變,并躋身于那種僅靠寫作本身就能立足的少數詩人之列。特授予沈浩波先生的詩集《蝴蝶》中國桂冠詩集獎。(肖水撰詞)
沈浩波獲獎感言
非常高興能夠獲獎。感謝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會組委會和評委的認可與努力。也祝賀其他獎項的獲得者。在這個時代,詩歌越來越成為人類內心最后的堡壘,和最后的對心靈深度與高度的追求。無論在哪一個國家,操持哪一種語言,寫作者應深知自己的使命。既然詩歌選擇了我們,一定自有其道理。我們作為某種越來越稀薄的高貴精神的守衛者,作為最艱難的藝術理想的踐行者,守住心中明燈,呵護我們身體上的那種感知微妙的能力,不沉湎于時代,不墮落于世道,不癡迷于任何看似迷人的社會性潮流,不成為泛社會化的簡單動物,應該成為我們對自身的基本要求。否則,世界可以不需要詩人。今天的獲獎感言,本應多結合《蝴蝶》的創作,但突然跑題了。謝謝大家。我想關于《蝴蝶》的話題仍在不斷繼續,離蓋棺定論還早。
3,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 “不解詩派” 及代表余怒先生“首屆中國桂冠詩歌流派獎” 榮譽
余怒/“不解詩派”頒獎辭:
余怒以天才的語言感,在語言邏輯鏈條的斷裂處窺視到生存境遇里深潛的荒誕與秘密。他用生活中長出的“灰指甲”毫不留情地撕破了權力話語對于語言個體的精神話語的制約與屏蔽。余怒作品的“不可解”和阻拒性是十分強大的,但其悖論在于,這種“不解性”恰恰深深吸引了眾多認同者和語言的探險者。“不解”詩派在關注語言本體、釋放語言活力方面具有積極的引領作用,在華語詩壇做出了重要貢獻。特授予余怒先生代表的“不解詩派”中國桂冠流派獎。(趙思運撰詞)
余怒獲獎感言
我將這個獎視為朋友的褒揚,無論它帶給我的是什么,這么多年來,我一直不愿與那些詩歌界無知而自負的混世者為伍,因為我的寫作是付出了了勞動的,這與那些靠著炒作和表演攫取了可憐名聲的家伙們有著天壤之別。但世界很小,我的原則敵不過友情。盡管如此,我仍要感謝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會組委會,感謝評委。
4,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樹才先生“首屆中國桂冠詩歌翻譯獎”榮譽
樹才頒獎辭:
詩人、翻譯家樹才先生以自己20多年堅實的漢語詩歌寫作積淀,把法語之美展示給了我們。通過他,我們知道了勒韋爾迪、夏爾、博納富瓦等法國著名詩人的名字和作品。在兩種古老、優美而深奧的語言間,他尋找到了一種和諧之美:既維護了各自語言的自身魅力和品質,又傾注了譯者獨特的創造力。他讓一首詩在轉換成為另一種語言時,保持了它原初的鮮活生命力。另外,在長期翻譯實踐中,他總結并提出了“譯詩是不可能的可能”“譯詩是原詩的另一個”等新鮮的見解,為外國詩歌的譯介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思路。特授予樹才先生中國桂冠翻譯獎。(李寒撰詞)
樹才獲獎感言
得知獲得“中國桂冠翻譯獎”,我感到非常光榮。獲獎者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感謝。我首先感謝詩歌,更準確地說是法語詩歌。正是有了法語詩歌,我才有“詩”可譯(從法文譯入漢語)。翻譯印證了“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個樸素的道理。
一個詩人,憑著譯詩,獲得了這個翻譯獎。這看似奇怪,其實合乎情理。通一門外語的詩人理應譯詩。它證明我之所譯,有一些抵達了詩歌。寫和譯,在我20多年的寫作歷程中,有時并行不悖,有時交叉糾結,如今則被我視作“一回事兒”。我的心得:把詩譯好了,也就學會了寫;把詩寫好了,那必是能譯出好詩的決定性條件。
譯詩,是愛的行動,也是語言的勞作(其特征是跨語言)。它要求譯者精通外語,對詩“有感覺”,還必須具備母語的寫作能力。譯詩的失敗是普遍的,而成功總是意外。有人強調“忠實”,這沒錯,原文先天地制約著譯者。但這個“忠實”,決不是僅僅指向“字面意義”,而更指向作為一首詩整體的“語言生命”。這個充滿隱喻和詩性呼吸的“語言生命”,不是靠“譯”就能譯出來的,而是必須經過譯者的領悟、想象和創造,才能在譯入語中“再次生成”(我稱之為“再生”)。對一首譯詩來說,最重要的已經不是誰寫的,而是誰譯的。“譯詩成詩”,是我的譯詩信念。
請大家不要苛求譯詩,因為翻譯本身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是一種闡釋行為。同時,也請大家苛求譯詩,因為不管誰譯,也不管用什么方法去譯,譯出來的“那個東西”必須是詩。一首譯詩永遠是原詩的“另一個”,而不會是“同一個”。
現在,我要感謝各位評委,正是他們的信賴和看重,才使我獲得了這個獎。我還要感謝第七屆“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會”組委會,尤其是慷慨襄助本屆詩會的詩人王韻華和何拜倫。
5,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陳超先生:“首屆中國桂冠詩學獎” 榮譽
陳超頒獎辭:
陳超三十多年來無論是就詩歌文本的卓越、精準、新見頻發的細讀能力,還是一以貫之的對中國漢語先鋒詩歌的持續而獨到的關注、發掘和研究,其他中國詩歌批評家無有能出其右者。其精深的學養、發現的能力、新異的批評語言、詩人的身份、知識分子的獨立質素以及獨具魅力的人格都已經成為中國詩歌批評界的絕好見證甚或象征。他作為優異批評家的能力和品性不僅引領著先鋒詩歌的發展,而且對于中國詩學的特殊貢獻具有著不可替代的啟示性意義。特授予陳超先生中國桂冠詩學獎。(霍俊明撰詞)
陳超獲獎感言
有幸獲得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會第一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學獎”,深感榮幸,我對主辦單位、評獎委員會心存感激。從青年時代至今,我一直未曾離開詩歌批評和創作,最重要的原因只是源于內心的熱愛。與詩歌有關的事,常常會給我帶來酣暢的快樂。
當然,我曾猜想過,自己的工作除去快樂外,或許還有一點理論、批評上的價值。得知獲得“中國桂冠詩學獎”,使我具體地感到了一種來自內行的珍貴的肯定、鼓勵,除非常高興外,還有點恍惚。我以為,在當下詩壇,“西峽詩會·中國桂冠詩歌獎”具有特殊意義,它堅持“民間性、獨立性、探索性、學術性、多元性”,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以此有效地對抗遮蔽,鼓勵創造,體驗自由,維護公正。而這些,也是我本人愿意對自己的詩學批評所做的信義承諾。
近些年來,我的詩論淡化了追詢“詩本體”的傾向,我考慮的中心問題變為“個人化歷史想象力”在當代詩中出現的歷史條件,以及進一步自覺實踐它的可能性。我想實踐一種以話語的歷史生成為重心,同步激活文化闡釋和文體探尋的綜合批評模式。
我曾寫過一篇名為“讓詩與真互贈沉重的尊嚴”的文章。這個標題,也代表了近年來我對詩歌問題的基本看法。“詩與真”,是兩個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相互吸引、相互發現,最終是相互贈予的因素。對藝術而言,缺乏“詩性”的“真”,只是乏味的見證式表態;而沒有“真”在其中的“詩”,則是微不足道的美文遣興。——正是“詩”,贈予“真”以藝術的尊嚴;而“真”,則贈予“詩”以具體歷史語境中的生存和生命的分量。
我因必須出席年初就商定好的一個學術會議,并被安排做主題發言,時間沖突,所以不能出席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會,深感遺憾。
祝詩會成功!祝親愛的朋友們快樂!
謝謝。
6,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黃禮孩先生“首屆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 榮譽
黃禮孩頒獎辭:
黃禮孩1999年創辦獨立的民間詩歌雜志《詩歌與人》,迄今10余年來,以獨特的選題和卓異的藝術判斷力而形成了鮮明的辦刊風格,連續不斷地為漢語詩歌注入了來自民間的生命活力。“詩歌與人”詩歌獎,也以超卓的世界性眼光,連續發掘并向中國讀者推介出當今世界的優秀詩人。以一支來自民間的個體性力量,而能同時面向文學體制和世界詩壇維護當代漢語詩歌的尊嚴,既證明了文學自身的強大心靈能量,也證明了人類個體生命創造的無限可能。特授予黃禮孩先生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向衛國撰詞)
黃禮孩獲獎感言:
很榮幸獲得了中國西峽伏牛山金秋詩會首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感謝評委們的厚愛。我知道,在中國為詩歌默默無聞做事的人很多,我只能把評委的美意看做是來自同道的激勵,看做是一種認可和期許。在這個物質浪潮到處涌動的年代,在這個精神黯淡的時代,詩歌作為內心的燈火,更需要守護,更需要理想主義薪火的高揚。詩歌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志業,我愿意和更多有理想傾向的朋友站在一起,去為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而堅守生命中的信念。我遠遠稱不上是一名衛士,我只是一個熱愛詩歌的人,我愿意一生走在通往詩意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