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頒獎活動在昆山舉辦
4月13日下午,“美麗島”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頒獎活動暨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蘇州詩院成立儀式在江蘇蘇州昆山市風景如畫的錦溪古鎮舉行。來自國內各地的詩人何拜倫、郁郁、小韋、王天水、世中人、阿爾、海波、遠村、馮一二、北塔、冰釋之、李亞偉、默默、李森、陳仲義、義海、李笠、郭吟、李天靖、黃文棣、李琛、華海慶、黃勁松、劉漫流、李暉、小海、中海、長島、許霆、周耗、朱美珍、張瑞燕、楊北城、葉輝、陳忠村、林溪、育邦、中海、胡夏勤、張瑞燕、祁國等詩人參加了詩會。
備受中國當代詩歌界關注的“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選活動,由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會、美麗島藝術基金、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蘇州詩院主辦,中國藝術評估學會、中國詩人俱樂部、西峽詩會組委會、中國詩書畫高峰論壇組委會協辦,該獎主要是對二十一世紀以來在當代漢語詩歌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予以表彰。評選工作由“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組委會” 負責,由一年一屆的“評獎委員會”獨立執行, 歷年獎金、獎品由美麗島藝術基金無償全額提供支持。詩歌獎評獎委員會委員由詩界內行專業的詩人、評論家、翻譯家和詩歌傳播及交流活動組織人士擔任,由組委會主席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指定一名評委主任,由評委主任提交其他評委名單,組委會及贊助商不得干涉評委會正常工作,評委會享有完整、獨立的評獎權利。
據了解,“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選秉持一貫的公開、公平、公正的評獎原則,是中國詩壇最具專業性、獨立性、連續性和權威性的至高榮譽,在中國當代詩歌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目前已頒發一屆,今年為第二屆頒獎,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獎委員會主任為詩人遠村,評委為詩人李占剛、義海、劉漫流、郭吟、阿爾、郁郁、海岸、李天靖、遠村。在當天的頒獎會上,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組委會授予李亞偉中國桂冠詩人稱號,詩人李森被授予中國桂冠詩集獎,詩人默默獲得中國桂冠流派獎,詩人李笠獲得中國桂冠詩歌翻譯獎,詩歌評論家陳仲義獲中國桂冠詩學獎,詩人王韻華世中人獲得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授獎儀式結束后,與會詩人還對當代詩歌的翻譯語境以及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研討,并在錦溪古鎮進行了詩歌采風活動。
本屆詩會還舉行了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蘇州詩院成立儀式。世界詩人大會主席發來賀電。世界詩人大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的國際詩歌組織,其注冊地在美國,辦公地在美國、法國、以色列,會員來自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自1969年創辦以來,已在歐、美、亞、非、澳五大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31次大會。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蘇州詩院掛牌成立后,將關注詩歌創作,舉辦相關的詩歌活動,為推動中國的漢語詩歌發展作出積極的努力。
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組委會主席團主席、蘇州詩院祁國先生告訴記者,此次評獎全部獎項的候選人,是組委會在廣泛考察二十一世紀以來的詩歌現象(包括流派、作品、詩學、詩歌活動等)基礎上產生,評獎活動通過電子郵件的投票形式進行,所有評委的投票均保留原始記錄,評獎結束后,由評委會提交組委會,以備查驗。本屆評委主任遠村介紹說,根據評選規則,全體評委進行投票后,下列人員在各獎項候選人評選中獲得的有效票數超過2/3, 領先于其他候選人,符合獲獎資格:李亞偉6票(桂冠詩人獎)、撒嬌派 8票(桂冠流派獎)、李笠7票(桂冠詩歌翻譯獎)、陳仲義8票(桂冠詩學獎)。李森詩集《屋宇》獲選5票,為桂冠詩集獎候選人中票數最多,已超過半數,為保持此重要獎項的延續性,征求組委會的意見后,決定將此獎項頒發給李森。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評選過程中,領先的兩位候選人產生了同等票數的現象,即世中人4票、王韻華4票;為了防止該獎項的空缺,征求組委會的意見后,確認王韻華與世中人共同獲得該獎項。
另訊,與會詩人還參加了蘇州詩院高峰論壇之“ 歸化與外化: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詩歌”主題研討。
第二屆評委及獲獎名單
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獎委員會名單
評獎委員會主任:遠村
評委:李占剛 義海 劉漫流 郭吟 阿爾 郁郁 海岸 李天靖 遠村
頒獎主持:海波
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簡介
遠村,詩人、書法家。1960年8月出生于浙江金華,上個世紀70年代中后期始習書法、詩歌,后從事文學、書法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至今,涉歷詩歌、散文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古典文學、美學、書法史研究等。著有詩集《在旅途上》,主編《荒誕派詩選》、《中間代詩全集》(與安琪、黃禮孩合編)、《郁達夫全集第七卷》(與黃杰合編)。曾獲多種文學、書法創作獎項。
劉漫流,1962年4月生于上海,現居上海,八十年代初從事詩歌寫作。先后任教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主講《西方文學史》、《歐美現當代文學》、《中外文化交流》、《精神分析與文學》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文學、現當代詩歌、文化研究與批評。著述結集有《本世紀的未定稿》、《未定稿2000》,《劉漫流短詩選》等,合作編著《現代詩箋注》,尚撰有若干種稿本及未結集的散篇文論。
海岸,詩人、翻譯家。1965年出生于浙江臺州,1984年畢業于杭州大學外文系。現任職于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兼香港《當代詩壇》(漢英雙語版)副主編。著有《海岸詩選》(2001)、《挽歌》(長詩,2012),譯有《狄蘭•托馬斯詩選》(2002),編有《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2007)、《中國當代詩歌前浪》(漢英對照,青海/歐洲,2009)等。曾應邀參加第15屆阿根廷-羅薩里奧國際詩歌節(2007)、第48屆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2009)。
義海,本名陳義海,江蘇東臺人,文學博士,教授,雙語詩人,評論家,翻譯家,中國作協會員。曾留學英國沃里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現為江蘇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兼任鹽城市文聯副主席,江蘇省中華詩學研究會副會長等。80年代初開始新詩創作,其第一本英文詩集Song of Simone and Seven Sad Songs于2005年在英國出版。翻譯發表過葡萄牙詩人安德拉德的詩集《白色上的白》。主要著(譯)有,《迷失英倫》(雙語詩集)、《被翻譯了的意象》(詩集)、《狄奧尼索斯在中國》(詩集)、《傲慢與偏見》(翻譯)、《魯濱遜漂流記》(翻譯)、《在牛津大學聽講座》(隨筆)、《明清之際:異質文化交流的一種范式》(學術專著)等。系江蘇省第四屆紫金山文學獎獲得者。
郁郁,原名郁修業,1960年出生于上海寶山老城廂。1980年代起致力于以現代詩為主的文學創作活動。1981年與友人成立文學團體、創辦同人雜志《MN》(MOURNER/送葬者)。1985年與友人創辦并主編民刊《大陸》。2004/2008年與友人重新刊行《大陸》(復刊號/紀念號)。上海“海上詩群”主要成員,中國“民間/地下詩歌運動”代表詩人重要推手。曾獲:2009年中國詩書畫高峰論壇“獨立詩歌獎”;2012年《詩探索》中國年度詩人。
著有詩集:《在路上•1983年》、《節日•1985年》、《默默五月的郁郁•1989年》、(合集)、《盡量回到重新的岸邊•1993年》、《拒絕實用•1998年》、《之間•2000年》、《親愛的虛無 親愛的意義•2000年》、《郁郁短詩選•2003年》(中英對照)。
郭吟,1962年4月生于上海。文學藝術評論家、編輯。上世紀八十年代參與先鋒詩歌和先鋒藝術活動。1986年上海行為藝術展MN學術主持;撒嬌詩歌學派主要理論闡釋者之一,著有“撒嬌詩學”一文。另著有‘清醒的痛苦——述評阿多諾"等文。
阿爾,詩人,媒體記者,1972年8月生,寧夏銀川人,本名張濤。出版有詩集《里爾克的公園》,《銀川史記》,隨筆集《秘境之旅》,主編和與人合著詩集、人物傳記等十余本。創辦寧夏第一個詩歌民刊《原音》。曾策劃銀川大地詩會,第一屆和第二屆中國銀川詩歌節,“2009中國70后詩歌論壇暨銀川詩會”,多屆銀川中秋詩會等。曾獲中國當代詩歌精神騎士獎等。
李天靖,詩人,詩評家,現為華東師范大學某雜志編審、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協《上海詩刊》首席編輯。著有《等待之虛》、《李天靖短詩選——中英對照》、《秘密》、《森林中的一棵樹——李天靖隨筆、訪談、評論集》等十余本。主編、編著《一千只膜拜的蝴蝶——現代詩面面觀》、《波濤下的花園——中外名家現代詩技法鑒賞》、《水中之月——中國現代禪詩精選》、《與光一起生活——中外現代詩結構、意象》、《鏡中之花——中外現代禪詩精選》等。
李占剛,詩人,書法家。本名李戰剛,曾用筆名哀愚。1963年1月4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祖籍山東聊城。1983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政治系哲學專業。1988年吉林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結業。做過大學講師和日報記者、編輯。90年代在俄羅斯做過訪問學者和在日本富山大學留學,并獲文學碩士學位。80年代初開始詩歌創作。著有詩集《無名集》(油印)、《東北1963》(合集)和《四笞靈魂》。曾創辦民刊《家園》和大型中日雙語文學季刊《藍》。曾獲中國詩書畫高峰論壇短詩金獎、中國當代詩歌精神騎士獎等。現居上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北京鄭杭生社會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第二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有關評獎情況的說明
一、經“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組委會授權,由遠村擔任第二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會主任,負責組織成立評委會,依照評選程序和基本原則進行獨立評選工作。
二、本屆評委會由海岸、劉漫流、義海、郁郁、郭吟、李占剛、阿爾、李天靖與遠村九人組成。評委獨立評審,相互沒有影響或者干涉,評委姓名在整個評選過程始終處在保密狀態,除評委會主任外,其他8位評委均不知評委會組成人員;評選結果確定后,才向評委公布評委名單。
三、根據《公告》,此次評獎全部獎項的候選人,是組委會在廣泛考察二十一世紀以來的詩歌現象(包括流派、作品、詩學、詩歌活動等)基礎上產生。
四、評獎活動通過電子郵件的投票形式進行,所有評委的投票均保留原始記錄,評獎結束后,由評委會提交組委會,以備查驗。
五、根據評選規則,全體評委進行投票后,下列人員在各獎項候選人評選中獲得的有效票數超過2/3, 領先于其他候選人,符合獲獎資格:李亞偉6票(桂冠詩人獎)、撒嬌派 8票(桂冠流派獎)、李笠7票(桂冠詩歌翻譯獎)、陳仲義8票(桂冠詩學獎)。
六、李森詩集《屋宇》獲選5票,為桂冠詩集獎候選人中票數最多,已超過半數,為保持此重要獎項的延續性,征求組委會的意見后,決定將此獎項頒發給李森。
七,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評選過程,其中領先的兩位候選人產生了同等票數的現象,即世中人4票、王韻華4票;為了防止該獎項的空缺,征求組委會的意見后,確認王韻華與世中人共同獲得該獎項。
以上說明,如有疑議可向評委會質詢,由評委會負責解釋。
第二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會
2013-4-3
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頒獎辭、獲獎人簡介及獲獎感言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李亞偉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詩人獎 ”榮譽
李亞偉頒獎辭
作為第三代詩歌運動的杰出代表,李亞偉先生從''莽漢''詩歌的先鋒寫作,到近年完成的不朽的《河西走廊》組詩創作,他差不多獨自一人完成了現代漢詩全部蛻變的艱巨任務:徹底擺脫了新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羈絆和牽扯,如翻譯語體的痕跡或古典詩思的殘留;在口語化促發詩歌語言生命感的同時,克服了它不能精致表達思想的限制,使現代漢詩終臻完境——高度自洽自足的詩思表達和典型的符號秩序的再造,從而使人、天、地三元關系所承擔的中國思想基礎的輪系,得到了偉大的接續和完美的再現。
鑒于以上無與倫比的杰出貢獻,特授予李亞偉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詩人獎,并向他致意最崇高的敬意!(郭吟撰)
李亞偉簡介
李亞偉,男,1963年2月26日出生于重慶市酉陽縣。1980年代與萬夏、胡冬、馬松、二毛、梁樂、蔡利華等人創立“莽漢”詩歌流派,與趙野、默默、萬夏、楊黎等人發起第三代人詩歌運動,
創作過《男人的詩》、《醉酒的詩》、《好色的詩》、《空虛的詩》、《航海志》、《野馬與塵埃》、《紅色歲月》、《寂寞的詩》等長詩和組詩,出版有詩集《莽漢-撒嬌》、《豪豬的詩篇》。
做過中學教師,從事過圖書出版發行、文化品牌策劃等工作。
獲第四屆《作家》獎、第二屆明天詩歌獎、第四屆華語傳媒詩歌獎、第二屆天問詩歌獎。
李亞偉獲獎感言
創新不能規定方式方法,預設結局和效果。
現在,各種文化都強調新的觀念,這其實是害怕生活中的基本觀念。觀念很重要,但千萬別指望它能解決文學、藝術上的終極問題,重要問題都是從辛勤勞動中涌現并得到解決的。預設觀念像賭徒下注,它可以回避掉自己的創造力,同時也回避掉了文化中重大的勞動量。
那些一直模仿西方詩人、西方藝術家創作模式的人非常希望他們的模仿能成為真文本,事實上在中國,他們經過這么多年的模仿已經成了創作習慣,成了很多山寨樣品,并且推動了中國當代文化和這個社會的同步發展,他們自己也相信他們的成績,更愿意這種情況形成主流掩蓋掉其它創作,如此,可以讓眼前的世界平緩一點,也可讓自己低檔的創作延續下去。
就像現在,平庸的詩人、藝術家非常希望把天才拉下來,其特點主要是喜歡褒揚和自己近似的詩人、藝術家,扶持平庸,就可抑制創新,大片地褒揚,把庸才抬高,而自己是庸才的老師,這就可以把天才和自己拉平。
我一直很少得到褒揚,幸運啊!今天,蘇州詩院及冠桂獎評委會給我頒獎,我非常感謝,因為這樣的褒揚可以使我看上去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平庸者,這樣的角色正好領完獎回去埋頭創作。謝謝。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李森先生詩集《屋宇》第二屆“中國桂冠詩集獎 ”榮譽
李森《屋宇》頒獎辭
李森詩集《屋宇》,將中國傳統的審美特質與當下的社會意識進行了極具意義的結合,清晰地打開了農耕時代與后工業文明不同美學視野的整合通道;魔幻般變化的抒情,拓寬了以人為主要抒情主體的狹窄的情緒表達,讓人與天、地隨時隨地都有情緒交融的可能,進一步豐富與發展了傳統審美的內涵。作為漢語詩歌文本,《屋宇》充分關注漢語形、音、義的精妙關系,竭力挖掘語言內部的特質,化為詩歌表現形態的基礎,巧妙地承接了以《詩經》為代表詩與歌合二為一的表現傳統。
《屋宇》標志著中國的詩歌傳統在當代有了突破性的傳承與發展,其試圖擺脫當代詩歌過于歐化的努力將載入史冊。為此,特授予李森先生《屋宇》第二屆中國桂冠詩集獎。(遠村撰)
李森簡介
李森,1966年11月6日生,云南省騰沖縣人。1988年7月畢業于云南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并校任教。現任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文藝復興論壇”發起人之一,撒嬌詩院榮譽院長。出版詩集《中國風車》(美國版)、《李森詩選》(花城版)、《屋宇》(新星版)等;出版詩學論著《荒誕而迷人的游戲》(學林版)、《蒼山夜話》(學林版,與杜威·佛克馬、張曉紅合著)、《畫布上的影子》(東方版)、《美學的謊言》(新星版)等;出版散文集《動物世說》(花城版)、《鳥天下》《中國工人版》、《我心中的動物》(人大版)等。
李森獲獎感言
欣聞我獲得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第二屆桂冠詩集獎”,感到無比震驚。一個生活在話語邊疆的漢語歌者,一個非學院派的男低音,怎么擔得起如此榮耀?這樣的獎勵,本應該給予操控我國詩歌創作與理論法器的巨擘大腕,使他們反復地實至名歸,反復地德高望重,反復地代表我們這個時代向后世證明他們的詩作、他們的詩學理論是天才所為,絲毫沒有侮辱詩騷傳統、李杜風雅,然而,評委諸公卻將桂冠扣到了我的頭上,這頂帽子是我做夢都沒有夢到過的。在此,我不想感謝評委諸公的決定,因為任何詩歌評獎,都是評委自我詩歌創作、鑒賞才能與價值追求的自我確認。評獎也,猶如識人任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自古而然。平庸的人,必然選擇其同類搞靈魂撫摸;而英雄者,則自當惺惺相惜。因此,這頂桂冠,屬于評委諸公與我所共有,但愿我們生發于這個時代的才能,都經得起時間的磨損,彼此都沒有看錯對方。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撒嬌詩派” 及代表默默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流派獎 ”榮譽
撒嬌詩派及代表默默頒獎辭
撒嬌詩派,一直在生活與時代的重壓下進行抗爭而努力,追求反諷、反省的文化品質。特別是二十一世紀以來,以默默為代表的撒嬌人,更是以優雅的溫柔的反抗姿態,來表達他們對生活的關懷與詩歌理想。從容地追尋人生內心渴望,輕松的語調,和風細雨般溫柔詩情,卻直達各種欲望的誘惑與利益驅使下的眾生世態的深處,從而“撕破那些偽君子的面目”。撒嬌詩派對人生意義的特殊審視與表達方式,使得其詩歌創作在當代具有獨立的面目與非同尋常的美學意義。特授予以默默先生為代表的“撒嬌詩派”第二屆中國桂冠流派獎。(李天靖撰)
默默簡介
默默, 1964年7月14號生于上海,1983年畢業于上海冶金工業學校。1979年開始詩歌創作至今;著有史詩《在中國長大》、系列小說《我在夢見你》、長篇小說《四十大惑》;詩集《莽漢撒嬌》、《每一次拐彎都像少女》等。2002年創辦上海撒嬌詩院,2005年創辦香格里拉撒嬌詩院,
2006年默默開始撒嬌視覺藝術創作,已出版《我用靈魂對焦距》視覺藝術專集,2008年開始全國巡回展,已在安徽、貴州、云南、上海、江蘇、成都、廣州、深圳、長沙等城市舉辦多個巡回展。2012年《默默視覺藝術新作選——聞到你千里之外的體香》問世。
默默獲獎感言
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盛世唐朝的靈魂藏在哪里?其實,它藏在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涕中;藏在杜甫恨別鳥驚心的驚中;藏在李白舉杯澆愁愁更愁的杯中;藏在賈島的僧敲月下門的敲中。
古希臘的靈魂藏在荷馬為了爭奪金蘋果的殺戮中;中世紀意大利的靈魂藏在但丁對貝特麗絲絕望的愛中;17世紀德意志的靈魂藏在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換法則中。
而今,我們的新世紀靈魂應該藏于何處?將藏于何處?今夜,讓我們一起想一想。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陳仲義先生第二屆 “中國桂冠詩學獎 ”榮譽
陳仲義頒獎辭
陳仲義先生幾十年來以卓越、精準、獨到的詩學研究,持之以恒地發掘漢語現代詩歌語言視域,尤其專注現代詩語的含混、反諷、悖論、變形、隱喻、博喻、戲劇化的研究,發人深省;其精深的學養、發現問題的意識、野生獨立的學術思想已經成為中國詩歌批評界的一大標桿。他的系列詩學著作《扇形的展開──中國現代詩學谫論》、《中國前沿詩歌聚焦》及近著《現代詩:語言張力論》等佐證其作為優異批評家的能力和品性,考慮到他對中國詩學研究的特殊貢獻及其廣泛影響力,特授予陳仲義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詩學獎。(海岸撰)
陳仲義簡介
陳仲義,執教于廈門城市學院人文學部。三次破格晉升講師、副教授、教授。已出版現代詩學專著9部。主要有:《從投射到拼貼——臺灣詩歌藝術六十種》、《中國前沿詩歌聚焦》、《百年新詩百種解讀》。側重于詩歌形式美學研究。代表作為剛出版的《現代詩:語言張力論》(34萬字)。另在《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發表現代詩學論文與批評文章200余篇。發表與出版總數近五百萬字。
陳仲義獲獎感言
這是本人獲得的第二次詩學獎,同上次一樣,獎項都是來自艱難中的民間詩歌機構,因而顯得格外珍貴。再次感謝組委會和以60后為主體的評委們的抬愛,詩歌再一次消弭了年齡、立場和趣味的代溝。在前年(中國當代詩學2000——2010批評獎)感言中,我說:“對于專注趕路人來講,他不太關心周圍的風光、人聲和鳥語,他只希望較完整地走完這段路,在過程里。”是的,如果他投身于這樣的過程和志業,他必須要有足夠的虔誠與耐性,忍受孤獨、落寂甚或煎熬。還好,封閉的鼓浪嶼小島,讓我葆有一個平和的心境,從事我所摯愛的“鉆牛角尖”的工作。這就是人生的滿足。
謝謝。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李笠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翻譯獎 ”榮譽
李笠頒獎辭
詩人李笠是當代從自我放逐又裹挾北歐詩風自覺回歸中國本土的標志性人物。他憑借詩人的敏銳、品位以及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的翻譯使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被中國讀者廣泛喜愛。正如托馬斯通過凝煉、透澈的意象為人們指出了通向現實的新途徑,李笠通過現代漢語的粗放離散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語言的精準通透的創造性轉換,為人們指出了通向托馬斯、埃斯普馬克等語言大師及瑞典文學的新途徑。他在中國和瑞典這兩個具有偉大的文學傳統的國度間建立了一條極具現代建筑風格的橋梁。他的憑借詩人之魂“再創作”的譯風及引發的關于當代譯詩的爭論,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翻譯實踐。他的“翻譯是件民主的事”的見解超越了翻譯本身而直指話語權力和構成了對這種權力的質疑、反抗。特授予李笠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翻譯獎。(李占剛撰)
李笠簡介
李笠:詩人,翻譯家。1961年生于上海。1979年考入北京外國語學院瑞典語系。1988年秋移居瑞典。1988至1992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瑞典現代文學。1989年出版用瑞典文寫的詩集《水中的目光》,以后又發表《逃》(1994年)《棲居地是你》(1999年)、《原》(2007年)等詩集,獲多種詩歌創作獎。其中有2008年的“瑞典日報文學獎”和首屆“時鐘王國獎”。他還翻譯介紹了大量北歐詩歌,以及《西川詩選》和《麥城詩選》等中國詩人的詩作。
李笠獲獎感言
感謝桂冠獎給對我詩歌翻譯的肯定!我為此感到驕傲。
我一直認為譯詩比寫詩難。那是帶鐐銬跳舞的藝術。2000年我翻譯了《特朗斯特羅詩歌全集》。2012年我做了精心的修改。我把舊版本當作底稿,在上面涂鴉,就像修改自己的詩歌。“譯出特朗斯特羅姆的氣息和脈搏!”我對自己說。我相信我做到了。
好的譯詩一定會讓你領略原文的風貌。好的譯詩會讓你感到譯文就像是原文。特朗斯特羅姆全集里《序曲》的第一句Uppvaknandet är ett fallskärmshopp från drömmen,有人把它翻成“醒來是從夢中往外跳傘” ;我曾譯成“醒悟是夢中往外跳傘”,但現在我譯成了“醒,是夢中往外跳傘”。醒,包括醒來和醒悟。原文也正是如此。
錯,對一個精通兩種文字的詩人翻譯并不存在。忠實無非是說:做“意譯”情人,還是當“直譯”丈夫。錯,有時會拯救一首詩。由于現實語境和文化背景不同,翻譯時,你必須為詩意而有所變通。
詩翻譯是一種闡釋,它沒有標準,或者準確地說,它是演奏家對同一個樂譜彈拉出自己個人的理解和感受。
翻譯的快感在于,而且永遠是:讓一首好詩作變得更趨完美,讓一首庸詩變得美妙誘人。而達到這點,需要激情和技巧。翻譯是做愛。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王韻華先生第二屆 “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榮譽
王韻華授獎辭
西峽詩會開辦八屆,時間跨度十余年,其規模大時間長,成了當代詩壇的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并以其自由性、開放性、平等性、學術性和建設性,成了詩人的家園。在這個平臺上產生的許多文本交流,詩歌流派的碰撞與詩學理念磨合的詩歌現象,都已成了當代中國詩歌發展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西峽詩會的開設與發展,當代杰出的抒情詩人王韻華先生是一個重要推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他的運籌,就沒有西峽詩會這一經典的詩歌交流平臺。為了表達敬意,特授予王韻華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遠村撰)
王韻華簡介
王韻華,筆名化雨,王白,男,漢族,河南省西峽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七十年代末開始寫詩,曾在《詩刊》、《人民文學》、《詩歌月刊》、《星星》、《詩潮》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多篇,詩作曾被選入《中國先鋒詩集》等多種選本,編著有《王韻華詩集》、《歲月風鈴》、《詩歌西峽》、《中國當代風景詩選》、《丹江之歌》等書籍多部,作品多次獲獎。《王韻華詩集》被當代作家優秀作品展評委員會授予“優秀圖書獎”。曾參與組織七屆中國西峽伏牛山詩歌峰會,被中國城市詩歌研究所等單位授予“抒情天王”、“新世紀杰出詩人、作家貢獻獎”等榮譽稱號。個人資料及部分作品被選入《21世紀中國詩人檔案》、《中國詩人大辭典》。
獲獎感言
能獲得這次獎項出乎意料,深深感謝各位老師和朋友們的信任支持和鼓勵。
我一直認為,詩歌是文學藝術皇冠上的明珠,它代表了一個人、一個國度、一個民族文化藝術的最高素養和水平。因此,致力于詩歌藝術的創作與繁榮,是每一個詩歌作者所擔當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也不能到達詩歌殿堂的一角,但我們始終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著,因此我們永遠在路上。
對于一個純粹的詩人來說,詩是與生命同在的。我將根據我對詩的理解不懈努力。
再次感謝朋友們,感謝詩歌!
中國桂冠詩歌獎授予世中人先生第二屆 “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榮譽
世中人頒獎辭
作為中國最早、收藏最多的民刊收藏、集成和歸納者,世中人和他的漢語詩歌資料館,為中國當代詩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留下了一個個清晰的,在時光中無法抹去的巨大背影。他猶如一道閃電,守護著我們精神的最高向度和高貴的內心。感謝他二十年多來為中國漢語詩歌所貢獻的青春,以及傳遞的詩歌火焰,特授予世中人先生第二屆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頒。 (阿爾撰)
世中人簡介
世中人,男,1972年生于北京房山。1989年發表詩歌處女作。1991年開始收集民間詩歌報刊,迄今已經收集民間詩歌報刊約一千三百種,四千余冊(份)。創辦漢語詩歌資料館,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深圳華美術館、麗江亞洲青年藝術現場等舉辦詩歌刊物展覽。1993年創辦天地人詩刊,迄今出刊78期。2003年開始編輯制作“漢詩館藏叢書”個人詩集,迄今已經完成近八百部個人詩集制作,計劃制作詩集數量不少于一千部。2008年策劃并承辦井秋峰短詩獎,迄今已經成功舉辦四屆。2008年發起成立中國詩人愛心聯盟,已經發起并完成重修海子墓、拯救詩人白連春、資助慧智園藏族孤貧院,在貧困地區小學捐建詩人愛心圖書室等多個公益項目。在《詩刊》、《敦煌》、《詩選刊》、《詩歌月刊》、《詩》叢刊、《后天》、《啦啦》等刊物發表詩歌及理論文章二百余篇(首)。
世中人獲獎感言
非常榮幸獲得了第二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衛士獎”,作為一個“專職詩歌工作者”,十幾年來,這種詩歌生活已經成為我伴隨歲月的唯一方式,對抗死亡的唯一手段。對于我而言,為詩歌工作已經成為是一種本分,在堅持獨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前提下,我的工作還將繼續下去,感謝評委和朋友們的鼓勵,我將更加努力將一個詩歌愛好者的事業進行下去。
再次感謝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組委會,感謝何拜倫先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