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女性作家的現實關懷暨靜心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辦
書寫中國社會轉型期女性的精神史、心靈史和命運史

研討會現場

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劉夢致開幕詞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金元浦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

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金惠敏

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牛玉秋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紅旗

沈陽師大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賀紹俊

河南師大副校長孫先科

首都師大文學院教授孟慶澍

洛陽師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朱彥芳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副編審楊春

中華女子學院副教授張瑞

中華女子學院副教授張永輝

中華女子學院教師李曉麗

中華女子學院教授壽靜心

研討會合影
“業內專家云集,點燃思想火炬”。5月28日,“當代女性作家的現實關懷暨靜心作品研討會”在中華女子學院舉行。來自北京、河南和沈陽等高等院校、文學評論界與新聞出版界的專家學者聚集一堂,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從不同方面對靜心的創作進行研討和解讀。這必將深化拓展對女性文學、女性文化、靜心作品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推動中國文學與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靜心作品研討會由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主辦,中華女子學院副院長劉夢致開幕詞。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理論室主任、研究員金惠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文學評論》編審吳子林,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牛玉秋,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陵,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紅旗,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孟慶澍,沈陽師范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賀紹俊,洛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朱彥芳,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副編審楊春,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瑞,中華女子學院教師李曉麗等在研討會上發言。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金元浦和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張永輝主持,河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孫先科作總結。
靜心,原名壽靜心,中華女子學院教授,漢語國際教育系主任,女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多年來,她利用業余時間發表中篇小說《心臟病》《嗓子里的別針》《女人到四十》,出版長篇小說《迷旎花園》《活著,為自己快樂》和《大家小事》等。最近她又推出了長篇小說《大沙河畔》。與會專家認為,從縱的方向來講,靜心小說是一部比一部寫得好,《大沙河畔》在敘述視野和結構技法上變化較大。總的來說,靜心四部小說寫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女性、愛情觀念、家庭婚姻,社會對婚姻家庭觀念整個大變局的心態;寫了社會轉型期女性的精神史、心靈史和命運史。在這個過程中,作家塑造出了一群非常鮮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些個性鮮明的女性形象。作家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傳奇性,而是從普通世俗日常生活入手,在家長里短的情節里透露時代的信息。從創作方法上看,靜心的作品屬于樸實的現實主義,溫和的女性主義。從作家性格角度定位看,靜心是一位對女性進行嚴厲自審、自剖的人文主義作家和人文知識分子。藝術方面,靜心作品不僅有高度寫實的層面也有隱喻化、象征化的層面,這種美學架構體系豐富了作品的蘊含,增強了作品的表現力。從哲學方面看,靜心小說的特點,是通過日常生活開掘心理,開掘人性。她的小說用機智豐富的語言,再現日常生活場景的豐富性,她對日常生活進行話語實錄和場景微雕的同時,使得小說在藝術真實與虛構想象中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平衡。所以靜心的寫作在某種程度上,逃逸出了理論的束縛,暗含一種反理論的創作態度,她有自己獨特的生活倫理和寫作倫理。她是按照生活倫理,而不是按照理論創作作品,在樸素的生活倫理中思考人,思考女人,思考男人。優秀的女性作家,除了能夠以女性的視角觀察理解這個世界,描述世界表達觀感之外,還能夠以自己的方式給這個世界不分性別的人類存在,以更多的關懷和更深刻的思考。
以下是專家發言摘要(以發言先后為序)。
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貌
張陵(作家出版社總編輯) 《大沙河畔》以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為時代背景,講述了河南周口一條普通的街道人和街上一家普通的人家中四兄弟的故事,描寫了這些普通人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中所體現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描寫了他們的人生和命運,反映了一個時代的風貌,突出了小說的主題。
作家并不刻意追求故事的傳奇性,而是從普普通通的世俗日常生活入手,在家長里短的情節里透露出時代的信息,看到各種價值觀道德觀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及對人們的心靈和精神的影響。感受到傳統道德,如親情關系等在劇烈變化的現實中所產生的危機與困惑,從而深刻認識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本質。值得高度評價的是,作家有著雄厚的寫實功底和現實主義精神的積累,她顯然是個講故事的行家里手。整個故事人物眾多,線索眾多,但在作家的安排下井井有條,從容展開,敘述有序,一點一滴把故事推向高潮,也把現實主義精神推到了時代精神的高地上。
溫和的女性主義
賀紹俊(沈陽師大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靜心是女性文學中值得關注的一位作家。女性意識是女性文學的根本。女性意識在不同的作家身上有不同的表現。我大致上將其歸納為兩類,一類作家是重感性的,她們創作中的女性意識并不是刻意的,只是天然的性別意識和性別心理的流露。一類作家是重理性的,她們的性別意識是有理論支撐的,是自覺地以女性主義理論升華自己的性別意識。靜心就屬于后者,她對女性主義理論有研究,也有自己的見解。但從女性主義角度來考量,靜心又不同于其他女性主義傾向明顯的女性作家。靜心在文學創作中體現出來的是一種溫和的女性主義,或者說,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女性主義。
靜心說過這樣一段話:“寫作不可能沒有性別意識,但不能讓性別意識遮住雙眼,把性別問題無限放大便可能一葉障目。換句話說,女性的問題不是孤立的性別問題,它和階級、種族、文化、宗教等很多問題都交織在一起,而且其中的錯綜復雜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概念區分。所以,在關注女性問題的時候絕不能目光狹隘,也絕不能單線思維。有性別意識,但不唯性別意識,才是女性寫作者應該擁有的襟懷吧。”這段話充分體現了她的溫和的女性主義的特征。靜心的溫和的女性主義不強化男性與女性的性別對立,不把男權主義作為女性困境的唯一理由,溫和的女性主義更看重從女性的內部去處理問題。
知識是人生的最高價值
牛玉秋(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 我十年前參加過靜心的作品研討會。這次四部作品都看了,從縱的方向來講,靜心小說是一部比一部寫得好?!洞笊澈优稀肥亲钚伦髌?,也是變化比較大的作品。讀靜心的這四部小說的時候,我腦子里突然浮現了一句俗語,“老革命遇到新問題”。靜心的前三部小說,主角就是這樣一群人,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出生的這一代女性,以這一部分人為她的創作對象。這一部分人在改革開放以后,遇到了很多新問題,在《迷旎花園》里,遇到了中年女性的事業困難;到了《活著,為自己快樂》,寫的是中年女性的婚姻危機;到了第三部,《大家小事》里面,實際上講的是中年女性的經濟難題,家產的問題;到第四部《大沙河畔》,變化比較大,寫了四個兒子,有錢的是李家明,做官的李家雨,有文化的是李家復,只有李家清是一個貧民百姓,寫了“財”“民”“官”“文”四個方面,用四個兒子把四個方面都概括起來了。
這部小說,是用玉兒的視角來看這個家庭。以誰的視角來敘述這個故事,基本上采用的就是誰的價值判斷、誰的價值觀念。通過玉兒的眼光,這本書里面強調了一點,還是要讀書。人們向往讀書只是一個手段,一個階梯,目的一個是要做官,一個是要掙錢,認為這兩個才是真正最高的價值??墒恰洞笊澈优稀防锩嫠鶎懙降?,最高價值則是,人還是要有知識,把知識作為最高價值。因為李家明有錢,但沒有知識,素質不高,所以很容易被別人引誘去賭博,通過賭博敗了家產;李家清盡管很仗義,卻永遠是做什么敗什么,為什么不能成功?關鍵是沒知識,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所以他做事就不可能成功;只有像有知識的李家復和玉兒他們兩口子才代表了整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價值判斷。
樸實的現實關懷 多樣的人物塑造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覺得靜心的作品,毫無疑問屬于現實主義作品。
第一,樸實的現實關懷。靜心的作品是寫一個時代轉型期女性受到的沖擊,婚姻家庭的沖擊,那么女性如何重新適應今天的變化?在巨大的變動社會中女性如何扮演角色?這是小說最有意義的地方。故事寫得非常生動,對女性生活的把握非常真實,就像魯迅寫的,寫出身上殘留的一種文化的印記,這一點,靜心非常本真,女性的復雜性、豐富性在靜心的作品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第二,準確的現實主義筆法。她的描寫和敘述非常準確,就是按照對生活本身的那種邏輯來展開敘事,包括細節?!洞笊澈优稀废衤愤b的《平凡的世界》,細膩的心理描述,生動的細節刻畫,是非常好的小說。
第三,多樣的人物形象塑造。她的小說突出特點是人物很多,但是人物都很不一樣,《大沙河畔》四兄弟放在一起,命運、性格、語言都不一樣,尤其心理活動都不一樣,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做現實主義小說是很難的。
第四,語言的豐富、樸素和準確,這方面大家閱讀作品都深有體會。
深刻反思女性的生存狀態及價值觀念
王紅旗(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我認為,靜心老師四部小說寫了我們改革開放以來,女性、家庭婚姻、愛情觀念,社會對婚姻家庭觀念整個大變局的心態,寫了社會轉型期的歷史,并且是從不同層面來寫的。我在讀靜心老師這四部小說的時候,的確有很強烈的感受,感覺到很樸實,很親切,很入心。小說中的人物,即便身上存在很多的缺點或者不足之處,但是沒有失去本質善良的底色,這是我們在轉型社會當中所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在靜心老師筆下,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非常真實,都記錄了我們當時的真實歷史,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好。
我覺得,女作家對與當下社會的擔當和關懷,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們遠遠超越了我們在九十年代的那種自我的描述,空間的描述。靜心老師的現實關懷有其特點,首先是在濃濃的鄉土情里真切的社會關懷。每一部小說里面,都有她非常濃厚的姐妹情、同事情和故鄉情,表達很真切,從個體的靈魂深處來探求人性善變的多種原因,講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被市場經濟、權力欲望、消費浪潮的攜裹前行,在失去自我人生價值的初衷后,跌跌撞撞,性與愛情與婚姻分離、權錢與婚姻的合謀、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揭示其性別觀、婚戀觀與人生價值觀的大變局。尤其是前三部作品,是從女性關懷出發,不僅表達出女性在傳統與現實的糾葛中掙扎與迷茫,而且更表達出知識女性從圣殿跌落世俗后,被世俗褻瀆而不自知的迷途。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以鏡為鑒的鏡像女性形象??赡芤驗樵谥腥A女子學院,她更有一個深刻的性別意識,所以才不顯山不漏水地拿出來給人看,這也是魯迅所說的一種撕破。揭知識分子的短,內心深處的掙扎迷茫無奈無助,寫出了她們在這樣的環境下還不自知。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反思。
女性的精神史、心靈史和命運史
金元浦(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靜心寫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女性的精神史、心靈史和命運史。她的筆觸是平直、冷靜和準確的。這是給我們時代留下的印跡,這個時代的女性是什么樣的,精神的、心靈的、命運的,人性變革這樣一個歷史。
這是她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好的一些方面。剛才王紅旗談到審美心理的這種變化,審美的心理史,關于生活的深層體會。我覺得,從整體看,靜心的作品確實寫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婦女的最重要的特點,即由過去的生存困境轉向今天的精神困境。在今天婦女的精神痛苦,遠遠超過生存的痛苦。當然,從靜心的角度來講,也許還需要年輕的激情,寫一段人生中最重要的愛與恨,男女之間的愛情,那種有著震撼力的,讓男人們愛天下女人的情懷。這可能是女性主義的一種更高的階段和更高的追求。
對女性進行嚴厲自審的人文主義作家
孫先科(河南師范大學教授) 我主要立足的是兩部作品:《迷旎花園》和《活著,為自己快樂》。
主要談兩個問題。第一個,從性格角度定位的問題。通過讀這兩部作品,一個很大的感受是,靜心是一位對女性進行嚴厲自審、自剖的人文主義作家,人文知識分子。這樣一種身份,是不是更適合她本人?真正的女性性別帶來了什么?我覺得作為一個賢妻良母,一個有著社會情懷和人文情懷的知識分子,更加強化了女性性格視角,對于女性主體,對自己所在的這樣一個群體當然也就增加了關注和透視的深度,
第二個,藝術方面的問題,也可稱作美學話題。女性生存有困境,當然每個人都有困境,但是如何借助于文學作品,把這個困境揭示出來,就像馬克思說的,文學是審美把握世界的方式,怎么能審美,怎么進入到女性群體里面去,把女性群體真正的生存狀態揭示出來?可以說,一個作家真正的本領就在這里。我覺得靜心小說找到了一條通向生存真相,尤其對女性群體來說完成審美把握的路徑。對女性為主體這樣相關的三個生存領域的高度寫實:單位,權力場合,家庭,心靈,個人生存的場合,作者對三者做了高度統一的揭示。形成了一個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既關聯在一起,似乎又讓生活從里面抽離出來,讓讀者有一種反觀,原來我們生活在帶有悖論的,荒謬的生活里面,如此使讀者產生這樣一個震驚的效果。靜心的創作已經由寫實走向高度隱喻,這樣架構體系是她的小說在美學上的一個很大的成功。
通過日常生活敘事開掘人性
金惠敏(中國社科院文學所教授)女性主義小說對象基本就是關于自身,關于女性這些,生活的閱歷,生活的挫折,生活的波折,她們的憤怒和血淚以及喜怒哀樂。特別像《大沙河畔》,主要面對這么一段歷史,整個是一個大現實,大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用什么來界定女性主義,我還不是很清楚。但我從里面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日常生活敘事以及日常生活敘事的意義。
關于“日常生活”,從理論上說,是一個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概念,在哲學里具有顛覆性,是認識論哲學重要的武器。閱讀靜心的小說,我感覺有一個特點,就是通過日常生活敘事,去開掘日常的心理,去揣摩這些人應該怎么思想,應該怎么行動,對事情的價值評價是什么,怎么去評論這個生活。最近看的《大沙河畔》,我覺得讀起來更加引人入勝,更能夠進入境界。其中,作者對底層或者小人物投入了極大的關注,那些生存在底層的人,連飯都吃不飽,自然是把吃飯放在第一位。因為只想到吃飯,所以不關心政治,因為不關心政治,也就沒有政治中的大起大落。吃飯,這是最低的日常生活層面。
靜心小說中日常生活敘事的意義在哪兒呢?可能表現在對人性的開掘上,通過日常生活敘事來開掘人性。對人的特點,從某一種理論出發來描繪,總是不完整的;而日常生活是完整的,日常生活有一種完整性。靜心的日常生活敘述,一方面有一種時代感,通過老李家四個兒子的命運來呈現,來反映這個時代,像《白鹿原》之類,反映一個歷史,有這種史詩性的情懷,但另一方面,更出于人性的概念和一些生活體驗,給大家展現出來。
一種反理論的寫作
孟慶澍(首都師大文學院教授)靜心老師的寫作呈現出自己的一個特色,即,有大量的生活細節在里面。我越看越覺得靜心老師的寫作是一種反理論的寫作。她自己是搞女性文學研究的,這小說看不出是搞理論的人在寫。她完全放棄了自己一個女教授的架子和所有專業的東西,變成了一個生活的觀察者,一個貼近生活的細節的呈現者,而且這里面大量的細節,我覺得是沒有經過裁減的。
小說家有一種習慣,對生活細節進行裁減,但是這個裁減的過程,有時候損害了真正的生活,僅僅把重要的細節留下來。但是靜心老師的寫作里面,幾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寫出來了。似乎這個時候她忘了自己是一個學富五車,有過專業修養的女性主義者,她沒有身份,就是一個生活的呈現者。這是一個充滿了經驗性、生活性的寫作。比如小說里面寫的人物,家明的母親,婆婆的形象,河南人讀起來特別有感覺,充滿了方言土語,特別真實,是細節堆積起來的,內容非常充實。我們講究一口涂抹砸一個坑,這個小說就是由豐富的生活經驗組成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它逃逸出了理論的束縛,不能用哪一種理論去分析。她有自己的生活倫理,是按照她的生活倫理,而不是按照理論寫作,在樸素的生活倫理中思考人,思考女人,思考男人。
超越純粹的女性主義
朱彥芳(洛陽師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我在閱讀靜心小說的時候,發現不同階層的女性具有不同的生存狀態。靜心經常將女性形象,以群體的形式在小說當中呈現出來。《迷旎花園》當中是四個主要的知識女性,《大沙河畔》是一個家庭當中的四個媳婦。有的作品當中女性是同階層的,比如《迷旎花園》當中都是知識女性,也有對底層女性的表現和敘事,但是在靜心小說中,主要的筆墨是生活狀態的表現。
作者是高等院校里的學者,知識女性,自然格外關注這樣一個群體,比如在《活著,為自己快樂》中,主要是表現知識女性的婚姻狀況,表現不同階層的女性的婚姻狀況,其中有款婆一級,住別墅的,也有一般的普通女性,并且不吝表現出各種女性的負面狀況。作者也分析了不同階層女性情感狀態的原因,一方面女性自己容易把自己放在悲觀化、絕望化的位置上,遇到什么事情,容易自怨自艾,總覺得自己這種處境是別人造成的,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文化心理的集體無意識。另外一方面,當然也有男性的原因,女性和男性的生物情感屬性是不一樣的,女性年輕時候很漂亮,但是到了中年徐娘半老的時候,丈夫就說沒感覺了,以沒感覺為借口,提出離婚,女性沒有辦法,只好面對這樣一種現實。靜心在這里不是單純的指責誰,而是秉持剖析的態度,指出兩個方面都有問題,從而超越了純粹的女性主義,具有了深沉而又敏銳的現實主義情懷。
關注女性的命運
楊春(中華女子學院學報副編審)壽靜心老師從骨子里關注女性,關注女性的命運。她有這個使命,有這個責任。她的作品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當我們把漂亮的外衣脫掉以后,女性生活存在很多問題,物質上,情感上,歸屬上,理想上等等,她在琢磨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她自發地在探索,不受什么理論的約束。壽老師的小說有獨特的敘事風格,她的語言風趣幽默,自然流暢,也很口語化。特別是,她用女性的語言說話,女性的感受說話。在壽靜心的作品里有女性聲音,有各種層面的問題,女性的身份問題,社會問題,地位問題,價值問題。她記錄了50年代生人,知識分子這一代。四部小說整體看其實是一個歷史,是一個時代的書寫。有她獨到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挖掘。
更多關懷和思考人類存在
張瑞(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我重點談談大家涉及比較少的《大家小事》。本來一開始的時候,這個小說的標題叫《葡萄架下的蟋蟀》,后來把名字改了,改得特別通俗。其實,葡萄架的蟋蟀在小說里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老皇甫死的時候,葡萄架下出現了好多蟋蟀。意味著,這個房產糾紛的產生,是因為他們的后人不理解老皇甫,而能理解老皇甫的,就只有這些蟋蟀。這象征著在中國現實生活當中,很多沖突其實就來源于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不理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如果僅僅是以女性作家的角度,來分析《大家小事》這個作品是遠遠不夠的,作者并不僅僅想從女性的角度出發來為女性書寫人生感悟,如我們有一些學者所說的,靜心老師的小說主要寫日常生活體驗,那么就會有一些生活體驗是有性別色彩的,同時還有大量的生活體驗是男女兩性所共有的,是不以性別所區分的人類所能共享的。
優秀的女性作家,除了能夠以女性的視角觀察理解這個世界,描述世界表達觀感之外,還能夠以自己的方式給這個世界不分性別的人類存在,以更多的關懷和更深刻的思考。性別是與生俱來,無法選擇的存在,但作家可以選擇關懷范圍的廣闊程度。這些不能以性別來區分的觀感,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我認為,靜心老師的作品,可以說是作家關懷的范圍超越了性別局限,去從更廣闊的社會層面,關心這個時代人到底怎么了,希望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不要只是急著表達自己,維護自己,應該找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放棄浮躁的利益執著,靜下心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聽聽其他人內心的聲音,來沉靜自己,理解他人,理解這個世界。
真實的虛構 復調的敘事
李曉麗(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教師)作家如何敘事,是作家寫作立場在創作中的投射,靜心的小說也是如此。她的小說用機智豐富的語言,再現日常生活場景的豐富性,她對日常生活進行話語實錄和場景微雕的同時,使得小說在藝術真實與虛構想象中建立起一種微妙的平衡感。正如作家自己所言:“敘事也是如此,作為虛構的真實,當然要盡可能地還原為真實的虛構”。
既然強調“真實的虛構”,那么開拓小說意義空間的廣度、厚度和深度,也需要作家嫻熟地使用多種敘事技巧,靜心《大沙河畔》中的心理現實主義、閑聊體、重復敘事與民間敘事和知識分子敘事的穿插、交織與疊加,形成了一種復調敘事的特點,這正體現了作家自覺的藝術追求:“只有反復回旋、婉轉曲折、高低錯落的多聲部,才能使聽者產生一種繞梁三日、不絕如縷的欣賞快感”。如此,具有復調敘事使小說既呈現出歷史變革的時代剪影,又開掘了人性審視的深度,同時還不乏民間生活的鮮活與質感。這不僅是作家自己寫作的重要收獲,對當代女性寫作也具有啟迪的意義和價值。當女性作家不去輕視日常生活,珍視自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埋藏的藝術潛力,那么,女性寫作定會走出顧影自憐、偏執孤冷的寫作困境,在境界的開闊性和超越性方面獲取更多的收獲。
經濟世界、權力世界和兩性世界
張永輝(中華女子學院女性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靜心老師的四本書,我寫過三篇文章。其中有一篇論文是對前面三本書做了一個總結,從經濟世界、權力世界、兩性世界三個方面做了一個論述。我在看四本書的過程當中發現:第一本書,是作家寫作上最放松的一本書。第一本書《迷旎花園》,在讀的時候,可以讀到大量的“妙語如珠”,好多精彩的比喻、擬人、擬物,不著急敘事,拿出好大部分的閑心展開,這是一個很放松的表現。相對來說,第四本《大沙河畔》,我覺得在節奏上有點快了,有點著急了,不像第一本書里面有那么多修辭,顯得很悠然、很清閑地把這個事兒說清楚了。這是我不滿足的地方。當然有其弊必有其利,《大沙河畔》是面對現實,而《迷旎花園》面對的是權力場、生活場,《大沙河畔》是面對社會場,整個社會現實,所以敘事結構、節奏會有所變化,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
我覺得,這四本書里面,有幾種悲劇。第一種悲劇:性格悲劇。靜心小說里面也提到所有的悲劇都與性格有關。第二種悲?。簷嗔Ρ瘎 嗔Ρ瘎≡凇睹造换▓@》當中體現得非常突出。因為辛梅、趙瀟瀟,他們幾個在爭權的過程當中,處在“籠子”中的狀態。第三種悲劇:親情悲劇。剛才張瑞老師提到的《大家小事》,是由于親情在利益面前崩塌所造成的悲劇。第四種悲劇是愛情悲劇。在《活著,為自己快樂》這個小說里面體現最明顯。還有一個悲劇:時光悲劇。由時間所造成的悲劇,這個在四部小說里面都有所體現。《活著,為自己快樂》和《迷旎花園》所提到的悲劇,對女性的傷害更大一點。男人和女人到40歲以后的差異,時間在女人身上留下的烙印似乎更深刻一點,影響更明顯一點。其實,對男人和女人是很公平的。你看楊絳活了105歲。女性的生命力比男性的生命力要長久。溫柔,溫和,柔韌,所以生命力可以更長久。
(根據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相關鏈接
女性文學研究中心是中華女子學院獨立的非實體研究機構,成立于2010年4月。中心現有成員10人,主要來自于中華女子學院的文化與傳播學院、性別與發展學院、圖書館、管理學院等。近年來,中心成員在女性文學創作、研究、女性文化研究方面成果豐碩,發表論文上百篇,各級各類課題20多項,專著及相關教材10余部。同時,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包括專家講座、學術討論會、外出交流等,越來越具有學術活力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來源:美中時報
沙潁河北京報道 攝影石海玉
鏈接:http://www.sinoustimes.com/contents/9/1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