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十)
潘洗塵、彭先春、李霞

編按:
中國當代詩歌就是指新文化以來,中國的白話詩、新詩和現代詩。今年是這個詩歌的大日子!從胡適發表《新文學芻議》和他的一組白話詩,馬上就到一百年了。為了紀念這個日子,總結與研討,廢話教主楊黎帶著四中校草李九如一起做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中國當代詩歌微訪談。為什么說“非常有價值"?從所覆蓋的人群,問題的深度,到回答的精妙,都值得反復一讀再讀。
微訪談覆蓋了老中青百名詩歌寫作者,楊黎采訪部分以老將為主,九如采訪部分以年輕人為主。教主和校草都付出了很多時間和心血,編輯正在對訪談內容進行整理,陸續在四中首發。正在編輯中的《橡皮》5也會選發一部分,整體訪談最后會輯集出版。
感謝所有參與微訪談的詩歌寫作者。

潘洗塵回答
一、你認為中國當代詩歌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沒成功的話那最大的問題又是什么?謝謝你的支持,我等著。
一百年如果放在一個大的文學傳統里去考量,時間顯然還遠遠不夠。尤其是作為白話詩土壤的白話文,作為與文言文完全不同的一種新的語言體系,應該說一百年才僅僅是個起步。詩歌說到底是語言的事,當代詩歌如果說有成功之處,那么它最大的收獲就是體現對其母語現代漢語的豐富與激活上。反之,如果說當代詩歌還有什么不足,我覺得也依然是語言層面上的,畢竟,僅僅百年的現代漢語本身,與其它諸如英語、法語、西班牙等語系相比,尚不成熟。但現代漢語本身所具有的結構和空間,是為漢語詩歌書寫提供了更大更多的可能性。
二、謝謝你的回答。對于第一個問題,幾乎都給了中國當代詩歌肯定。而這種肯定,都和語言緊密聯系。那么我想請教你,中國當代詩歌究竟為現代漢語提供了什么新機制和新內容?順便再問一句,現代漢語和古白話又有什么本質的差異?期待你獨特的高見。
任何語言,都是隨著詩寫的高度而日益成熟。漢語詩歌的寫作,實際上也是在為尚不成熟的現代漢語探索更多的可能和路徑。現代漢語和古百話尤其是古代漢語相比,現代漢語是一種表達的自然度與自由度都更高的語言,從某種意義上講,像是一條大河里的兩個直流,它們所流經的區域和所次生的植被,可能完全不同。
三、很好,謝謝你的回復。在做這個微訪談時,我們在白話詩、新詩、現代詩、現代漢詩和當代詩歌等好幾個詞語中費了許多腦筋,總覺得沒有最為準確的叫法。說新詩吧,那它針對什么舊呢?而且已經100年了,也不能一直這樣叫下去。說現代詩歌吧,難道它不包括當代嗎?說現代詩,其實好多詩并不現代,難道就要拒絕在這類詩歌歷史之外?所以,我們真的很迷茫。所謂名正言順,為中國百年來新的詩歌找到自己的名字,的確算一個迫切的問題,而且我們還發現,沒有準確的命名,應該是中國現當代自由白話新詩最大的隱患。對此我們再次期待你的高見,找到最準確的說法。
其實詩歌就是詩歌,無需重新命名。所謂新詩、現代詩等等說法也都應該是內部分類,而不是總體命名。
四、好的,你的說法有道理,但你也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這種詩,我們已經寫了100年了。100年好像不長,但肯定也不短。親,就你的閱歷和學識,在這100里,有哪些詩人、哪些作品、哪些事件和哪些關于詩的言說,你認為是有價值的?有發展的?至少是你記得住的?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必定是一個關于詩歌100年歷史的訪談。辛苦,辛苦。感謝,感謝。
胡適算一個,盡管他的白話詩并不好,但白話詩的首倡,對白話文的確立貢獻頗豐。其實整個現代詩歌的價值都不能從詩學意義上去評價,而是從語言學意義上去認知——而這,已足夠偉大。此后,包括朦朧詩在內,都無法與當年胡適們語言意義上的革命相提并論。但僅從詩學意義上去回頭看這一百年,最近這20年漢語詩歌所取得的成績,大于過去的80年。
五、謝謝你回復,讓我們的訪談很有價值。在前面四個問題之后,我們覺得有一個絕大的問題必須擺到桌面上來:這個問題,就是詩歌的標準問題。詩歌到底有沒有標準?或者說有沒有唯一的永恒的標準?籠統而言,“古代詩歌”似乎是有標準的;而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入詩,詩歌事實上陷入一種先驗的迷惑中:它至今也沒有完全確立自身,或者說,它需要像中國古代詩歌一樣,確立一個標準碼?說白了吧,上追千年下啟萬世,到底什么是“詩”?期待你指教,并先謝。
詩歌當然有自己的標準,但標準從來都不是任何一個行業的重要問題,就像當下在中國的自稱為詩人的詩歌書寫中,至少有一大半與詩無涉,但這并不妨礙漢語詩歌近二十年來的不斷向上與突破。一切標準都是一個最低限可量化的指標或一個行業的準入門檻而已。說到底,一門古老技藝的持續性發展甚至進步,都是標準之上的問題。任何一個合格的當代詩人都自然不用再拘泥于詩歌標準的問題,而是必須面對如何才能寫出根本沒有任何“標準”而言的好詩的問題。
六、謝謝你。關于中國百年詩歌的訪談,問題還多,但已大致有數。這里,我們想用一個古老的問題作為我們訪談的結束,那就是你為什么寫詩?或者說是在今天,世界已經發生了那么大的改變,而你為什么還寫詩?寫詩,對你究竟有什么好處?
這又回到了一個古老的問題:詩歌到底有什么用?對于我們的生活,詩歌帶不來糧食、房子和汽車,但對于我們的生命,詩歌能帶來自由的心靈和呼吸。這也是我為什么寫詩和寫詩能帶給我的——不是生活之必要,而是生命之必需。
七、哇,各位大俠:訪談完了,我們才發現是六個問題。而我們算了一下,六個問題不吉利。所以,我們必須麻煩你,再回復我們一個問。不過這個問比較簡單,也很好玩。你可以不回答,但不能不回復。一定。我們的這個問題是關于寫詩與性的關系的問題。也就是說,寫詩對你的性想象和性行為有沒有影響?期待你的回復,多謝多謝。
真的沒有任何影響。
潘洗塵,當代詩人。1963年生于黑龍江。八十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有詩作《飲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們看海去》等入選普通高中語文課本和大學語文教材,作品曾被譯為英、法、俄等多種文字,先后出版詩集、隨筆集7部。曾獲《綠風》奔馬獎、柔剛詩歌獎、《上海文學》獎等多種詩歌獎項。現為天問文化傳播機構董事長,《詩歌EMS》周刊、《讀詩》、《譯詩》、《評詩》主編,天問詩歌藝術節主席。

彭先春回答
一、你認為中國當代詩歌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沒成功的話那最大的問題又是什么?謝謝你的支持,我等著。
不好意思,剛剛才看到。謝謝校長問我。如果說胡適和他的朋友們將詩歌從古體語式變成白話口語體式,算一個成功,那我認為中國當代詩歌最大的成功,就是第三代詩人再次將詩歌從翻譯體語式拉回到漢語口語體式。不知道我說的意思是不是清楚了?我想說的是,第三代詩人中,以楊黎韓東何小竹吉木狼格尚仲敏小安沈浩波伊沙等詩人確立的漢語詩歌寫作體式(不是翻譯體詩歌寫作),這一次的確立,我認為對當代漢語詩歌寫作尤為重要。隨之而來的橡皮寫作,廢話寫作,是對當代漢語詩歌的巨大貢獻。如果要說沒成功的部分,那就是我讀到的不少翻譯體式詩歌還在詩壇占據不小的地盤。如果要再找一個證據的話,我想說石光華的改變,是中國當代詩歌成功的典范。石光華曾經是整體主義詩歌的代表,我剛剛讀了他的詩集《寫詩的理由》,我為石光華的自我修正點贊。老實說,我很喜歡石老師現在的詩歌,題材上的即時生活,說話式的寫法。按石光華說的,他寫的至少是一個真實的石光華。
二、謝謝你的回答。對于第一個問題,幾乎都給了中國當代詩歌肯定。而這種肯定,都和語言緊密聯系。那么我想請教你,中國當代詩歌究竟為現代漢語提供了什么新機制和新內容?順便再問一句,現代漢語和古白話又有什么本質的差異?期待你獨特的高見。
當代詩歌、尤其第三代詩歌,對現代漢語的一大貢獻,就是詩人們更關注語言自身的魅力,更關注語詞之間的組合產生的美感意味,那是節奏、意蘊、趣味等多種因素交織后誕生的語言魔力。一句話,詩人更在意語言的搭配這種技術活,它更是藝術活,是語言的藝術。說到內容,我覺得當代詩歌的即時性生活化,是一個突出的特點。詩人寫自身生活,寫當下生活,即便是要擴散一點,也就是自身和世界的關系,在這點上,詩人也愿意呈現自我的感覺。詩歌是形式,詩人借助這種形式,參悟生命之道。
第二個問題,如果說現代漢語是指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言——普通話,古白話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話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書面語,我一直在想,哪來的書面語和口語之說呢?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只有喜歡使用的習慣性語言,而沒有定規的所謂書面語和口語。我更愿意將所謂的書面語稱謂體制化語言,它們是規范的,狡猾的,沒有漏洞的,但不是文學的。而詩的語言是生動的,輕靈的,讓人愿意親近的。說話就是說話,你把它搬到書上,還是說話,只是變成文字了。現代漢語就是現代人說的白話,現代漢語詩歌就是現代白話詩歌。
三、很好,謝謝你的回復。在做這個微訪談時,我們在白話詩、新詩、現代詩、現代漢詩和當代詩歌等好幾個詞語中費了許多腦筋,總覺得沒有最為準確的叫法。說新詩吧,那它針對什么舊呢?而且已經100年了,也不能一直這樣叫下去。說現代詩歌吧,難道它不包括當代嗎?說現代詩,其實好多詩并不現代,難道就要拒絕在這類詩歌歷史之外?所以,我們真的很迷茫。所謂名正言順,為中國百年來新的詩歌找到自己的名字,的確算一個迫切的問題,而且我們還發現,沒有準確的命名,應該是中國現當代自由白話新詩最大的隱患。對此我們再次期待你的高見,找到最準確的說法。
謝謝校長。我知道電影圈有華語電影這個叫法。華語,泛指漢語。有華語詩和中文詩的叫法,是針對非漢語詩而言。但華語詩中文詩,可以是唐宋明清的詩。如果說白話詩,它在文學史上有持指,馬上讓人想到新文化運動和胡適那幫人,好像又回到舊時代了。白話詩屬于特定文化時區。新詩,又是中國詩歌自白話詩定了范式后的自由詩的自我命名,是相對于舊體詩而言的。現代詩,強調的是時間屬性,但不能道盡當代詩的特質。我知道80年代始,有第三代的稱謂,有漢詩的自我認同命名,張執浩小引他們現在還自認漢詩歸宿。漢詩,我理解是為特意區別于翻譯過來的西方詩,但漢詩這個說法,又讓人把唐宋以降甚至以前的古漢語詩也算進來。如果說自由詩,那只是區別于格律而已。要為第三代詩歌運動以來的中國當代詩找個合適的稱謂,不是易事。非非,廢話,是相當好的,但它們只涵蓋一部分詩和詩人。如果考量全體漢語詩歌寫作,用“漢詩”是很合適的,如果只是著眼當代先鋒詩歌寫作,我覺得“橡皮詩”很恰當。
四、好的,你的說法有道理,但你也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這種詩,我們已經寫了100年了。100年好像不長,但肯定也不短。親,就你的閱歷和學識,在這100里,有哪些詩人、哪些作品、哪些事件和哪些關于詩的言說,你認為是有價值的?有發展的?至少是你記得住的?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必定是一個關于詩歌100年歷史的訪談。辛苦,辛苦。感謝,感謝。
先從《詩經》說起吧。《詩經》是中國最早詩歌總集。我對中國詩歌的認識,也是從《詩經》開始的。我記得最有趣的一句詩是“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說的是一個女子想愛愛了,一個小伙子就去勾引她。我感興趣的是詩歌的語言形式,就是說話那種的,很直白,很簡潔,不彎環倒拐的,讀起來很有意趣。后來讀詩,感覺凌亂了,主要是西方詩歌流派對中國詩歌的影響,我感覺最厲害的是翻譯體詩歌的盛行,對漢語詩歌寫作的傷害很大。漢語雖不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使用漢語寫詩,至少校長跟我都一樣的,我們算是一輩子綁在漢語上的家伙了,因為我們不懂英文或者拉丁文。如果要說,可以開好長一個單子了,我單憑個人喜好說哈。
詩人:
(1)我覺得胡適那幫人和他們的白話詩,是相當好的,這是一個好時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些深受西方思想影響的中國詩人,傳遞新思想宣揚新精神,但是用漢語習慣寫詩。
(2)艾青。
(3)朦朧詩一代,北島舒婷顧城江河食指他們,但是他們深受翻譯體語式影響,從語言角度看,發展空間并不大,所以會很快退出,哪怕后繼者甚多。
(4)第三代詩歌運動,現代主義同盟、莽漢、非非、他們、大學生詩派、語言詩派,包括后來的下半身,都是中國當代詩歌譜系中最亮的明星。這幫人物中大家伙就多了,我單憑記憶和個人喜好說說哈,男詩人楊黎、韓東、于堅、何小竹、吉木狼格、尚仲敏、李亞偉、周亞平、萬夏、柏華、石光華、于小韋、小海、楊文康等等,胡冬,必須說的,那艘慢船可以一直開到N個世紀去,張執浩、小引等等等。女詩人翟永明、小安、宇向。
(5)下半身的沈浩波、伊沙、巫昂、尹麗川。
(6)橡皮時代男詩人烏青、豎、而戈、蘇非殊、不識北、六回、方閑海、橫、何三坡等等等等。女詩人春樹、袁瑋、全金屬小昕、淺予、小唯等等等。
詩歌事件:
第三代詩歌運動(現代主義同盟、大學生詩派、莽漢主義、整體主義)、非非、他們、下半身、橡皮寫作、廢話寫作。
詩歌作品:
單從震撼我的角度說,楊黎《怪客》《正午》《冷風景》《高處》以及后來的廢話詩;韓東《大雁塔》;何小竹《鬼城》和后來的廢話詩;吉木狼格詩歌。
詩歌言說:
楊黎《楊黎說:詩》、《打開天窗說亮話》、《廢話語錄》
何小竹關于詩歌的28條言說(沒記錯的話是28條吧)
說這么多,其實是想講一點,為什么這些詩人和他們的詩作我喜歡,我覺得這些家伙延續了中國詩歌真正的漢語傳統,從詩經開始,到盛唐詩歌,再到第三代及至后來的橡皮廢話寫作,他們尊崇漢語語式習慣,詩歌內容上主張生活即詩,詩歌寫作上推崇說話式寫作,生活中怎么說話的,就怎么寫詩,詩歌意識上反對莫名其妙的玄談和無聊的形而上。
如果照楊黎講的,那一年在成都南門,他與何小竹吉木狼格三人一個下午茶說出來的后來被人稱作廢話寫作的詩歌理念,我覺得一定是中國當代詩歌史上最了不起的詩歌改造,這個轉變直接將中國詩歌帶回到詩經時代,也就是盛唐時代那些平實普通簡潔明了卻十分美妙的日常漢語詩歌寫作。也就是盛唐時代那些平實普通簡潔明了卻十分美妙的日常漢語詩歌寫作。這不是后退,而是本質上的進步,是一種回歸。相比詩壇其他勢力來說,他們的詩歌思想是最先進的,詩歌意識是最前衛的,詩歌語言卻是,最漢語的。
五、謝謝你回復,讓我們的訪談很有價值。在前面四個問題之后,我們覺得有一個絕大的問題必須擺到桌面上來:這個問題,就是詩歌的標準問題。詩歌到底有沒有標準?或者說有沒有唯一的永恒的標準?籠統而言,“古代詩歌”似乎是有標準的;而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入詩,詩歌事實上陷入一種先驗的迷惑中:它至今也沒有完全確立自身,或者說,它需要像中國古代詩歌一樣,確立一個標準碼?說白了吧,上追千年下啟萬世,到底什么是“詩”?期待你指教,并先謝。
要謝謝校長才是。我知道這一路完全是校長將自己長期思考的問題拿來跟我探討而已,我呢,就在這個過程中再次厘清一些需要明晰的認識。我不敢指教校長,其實是想借這個機會,對詩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校長所謂古典詩歌標準,我理解是詩歌審美標準。以我所知,歷史上古典詩論很有名的,劉勰和他的《文心雕龍》,鐘嶸和他的《詩品》,司空圖和他的《二十四詩品》,歐陽修和他的《六一詩話》,嚴羽和他的《滄浪詩話》,王國維和他的《人間詞話》。自劉勰開始,對詩歌的評說一直延續到王國維集大成,古典詩歌有自己的審美標準,這些標準也影響了后世對詩歌的評說。我羅列一些吧,司空圖將詩的風格細分為二十四種: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他很著名的提法有“味外之味”(“韻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這些都是詩歌審美標準。到嚴羽,他說“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渾、曰飄逸、曰悲壯、曰凄婉。”“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蓋寡也”。他最著名的的話是“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到了王國維,他把多種多樣的藝術境界劃分為三種基本形態:“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他的“境界說”,所謂“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這些,都堪稱古典詩歌審美標準,詩詞之人也依此等標準衡量自己的作品。綜觀古詩審美,我覺得共同的東西是這些,有意蘊,有別趣,有境界,講究言有盡意無窮。
校長說白話以來,現代詩歌沒有評說標準。其實這話有誤。依我所讀,對當代詩歌寫作最有價值的言說,來自楊黎的《楊黎說:詩》和《打開天窗說亮話》,還有何小竹對詩歌的論述。楊黎在自己的文章中具體闡釋了多年思考詩歌的結論,也是詩歌寫作具體的指導訓說,楊黎在文章里面提出了當代詩歌的審美標準。我羅列一些楊黎關于詩歌的評價言說,看看是不是可以對應古典詩歌審美標準:
超越語言的語言,就是廢話(我的理解,所謂廢話,就是詩)。
寫詩應該:老老實實,準確、具體、簡單。
詩,就是在還原音與形的同時展開自己。
詩從語言開始,詩的本質就是超語言。
詩的意義就是使語言失去意義。
詩反對智慧(這里的智慧,我理解為將詩寫成哲學思辨)。
詩啊,言之無物。
我在讀楊黎的這兩篇文章時,確實是很撓頭的,主要是因為我個人對詩歌的看法跟不上楊黎對詩歌的深度詮釋。但是,這兩篇文章常讀常新,每讀一次就能增加對詩歌的新認識。很了不起。
我以為何小竹的言說,也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詩。我也羅列一些他的觀點:
詩就(已經)是我推崇的那種讓語言自然呈現的“廢話”。
當敘事失去了敘事的功能和目的,成了一堆“廢話”,我們說,這就是詩了。不用做出一種“寫的”和“詩的”狀態,讓語言最直接、最單純、最準確、最有力的呈現。這是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實踐。
寫詩要像說話那樣,說出來,就是那樣。但寫詩,不等于“說話”。
在我看來,楊黎何小竹兩人對詩的理解是相同的,在很大程度上跟古詩審美也是相通的。用最簡單的語言平實呈現,準確描述,具體形象,就像說話一樣寫詩。王國維所謂“不隔”就是強調這種寫法。有兩句詩可以證明這個觀點:一是謝靈運的《登池上樓》中兩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二是日本松尾芭蕉《楠邊》里的: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聲響。
我不再復述它們的精妙之處,只是想證明楊黎何小竹倡導的詩歌寫法。而且,這兩句詩,我覺得正好可以證明楊黎所謂“詩的本質就是超語言”。怎么說呢?語言只說出來,詩只呈現自己,詩在語言中,卻在語言上,這兩句詩美妙就美妙在語言說完了,但你分明感覺到還有東西飄蕩在語言之上,仔細品味很舒服,這種很舒服的飄蕩在語言之上的東西,就是詩。所謂超語言,就是這個意思。換成古典詩話,就是有韻外之致,象外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瓦雷里說過,表達完意義后,還有存在價值的語言,就是詩了。它存在的價值是什么?就是言語之外的意趣,蘊味,而這些意趣蘊味,其實就是詩,也就是楊黎所謂超語言的東西。
說穿了,詩是語言的藝術。我講個故事吧,杜尚送了一個小便器去參加藝術展,取名《泉》。這個便池,如果單單作為便池看待,它就是便池,沒有其他任何意味。可是,一旦當它作為藝術品命名展出,它就有了另外的意味了,那就有了藝術的品相。詩,其實一樣,如同說話,同樣是說話,詩人說出來的和一個不是詩人的人說出來的,區別在于詩人賦予了說話某種意味,很舒服,而一般人說話,就是說話,沒有詩的意味。所以說,詩,它也是有意味的形式。
我曾經寫過一個系列《我認為的好詩》,選了很多我喜歡的好詩,說了我對好詩的理解,也有探討“究竟什么是詩”的動機。我想再次借助兩首詩,說說我關于詩的意見。第一首詩:
《小鬼》
楊黎
我養了一只小鬼
有那么大
在我需要時
喊一聲
它就出來
我不需要時
就把它
放在手里
我揣著雙手走在街上
別人看不見它
第二首詩:
《等貴州省下雨》
何小竹
我爸來了
我媽還沒有來
因為烏江還沒有漲水
只通快艇
不通慢船
我媽暈船
只能坐慢船
不能坐快艇
我爸來了
我爸天天看天氣預報
等著貴州省下雨
只有那邊下雨
這邊的水才會漲起來
兩首詩都是廢話經典。直白,明了,簡單,具體,卻深有意味。所謂廢話,并不是真的廢話,反倒是有意味的言說。它們在“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有別趣”上剛好對應了古典詩歌的審美標準。凡廢話經典詩作,都有這樣共同的特質,所以我上次說廢話詩其實是傳承了漢語詩歌特質的好詩。由此,我覺得我可以說一說什么是詩。
詩,是語言的藝術;詩,就是有意味的說話。
我是不是太他媽正經了,打個比方吧。詩如性交,女人高潮了,是詩,男人射精了,是詩,而女人男人同時高潮、射精了,就很詩。否則,就不是詩。
六、謝謝你。關于中國百年詩歌的訪談,問題還多,但已大致有數。這里,我們想用一個古老的問題作為我們訪談的結束,那就是你為什么寫詩?或者說是在今天,世界已經發生了那么大的改變,而你為什么還寫詩?寫詩,對你究竟有什么好處?
當我明白我們都是向死而生后,我對很多東西都失去興趣。我不喜歡帶小孩,不喜歡上班,但我還在上班,是要掙錢活命,我也不太喜歡交朋友,我的朋友圈很小。我的生活很簡單,上班,下班,在家,出門玩,就這些。等死的過程有點長,除了打麻將,看電影,看奧運會,看足球(以前長期看,現在少點了),我發現寫作是很愉快的事情。那就寫東西玩吧。我待在小地方,世界變化不變化,好像跟我沒多大關系,我也很少在意世界的變化。多年寫作練習下來,我的體會是:寫作,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我寫詩,也寫隨筆,寫小說,還說說電影。我覺得寫作是很牛逼的,很有創造性的事情。在我看來,寫詩跟性愛一樣,都是很享受的事情,令人著迷。所以,我一直寫詩。
謝謝校長,這段時間辛苦你了。
七、哇,各位大俠:訪談完了,我們才發現是六個問題。而我們算了一下,六個問題不吉利。所以,我們必須麻煩你,再回復我們一個問。不過這個問比較簡單,也很好玩。你可以不回答,但不能不回復。一定。我們的這個問題是關于寫詩與性的關系的問題。也就是說,寫詩對你的性想象和性行為有沒有影響?期待你的回復,多謝多謝。
老實說,電影對我的性行為很有影響,是電影教我一些性知識的,你也知道,這個屁國家連個正式的性教育課程都不開設,學生娃兒要想獲得性知識甚至性技巧,只有在網上去找。我給你講個故事吧。那是2004年,我剛學會上網,有一天,你看,好多故事都發生在,有一天,是晚上,我去網吧。剛進去,就看見兩個八九歲的男娃兒蹲在地上,正對著一臺矮柜電腦看A片,那是打真軍的性交電影。那個時候我們這邊網吧剛興盛,管制不嚴格,性愛電影隨便找隨便看。我覺得好耍的是,兩個屁娃兒在一堆成人里看黃片,這個場景顯得有點滑稽。網絡洪水啊,淹沒一切(笑)。后來我想,我們幾乎一切性知識都是電影教會的,而性想象就更是毛片的功勞了。說這些,我是想說,寫詩對我的性想象和性行為基本沒有任何影響,相對于《安娜的情欲》而言,詩對性的影響,太小case了。
彭先春,綿竹人,第三代詩人,寫作者。《Z詩》編委,業余電影研究者。

李霞回答
一、你認為中國當代詩歌最大的成功是什么?沒成功的話那最大的問題又是什么?謝謝你的支持,我等著。
中國當代詩歌最大的成功是學會了說人話,尤其是扔在了"西方詩歌”這條拐杖后。神話不是人話,鬼話也不是人話,但是現在大批笑話想代替人話,需要警惕。
二、謝謝你的回答。對于第一個問題,幾乎都給了中國當代詩歌肯定。而這種肯定,都和語言緊密聯系。那么我想請教你,中國當代詩歌究竟為現代漢語提供了什么新機制和新內容?順便再問一句,現代漢語和古白話又有什么本質的差異?期待你獨特的高見。
這兩個問題都很費腦子。當代詩歌給現代漢語提供了新機制是平民精神新內容是多元氣質。現代漢語是以幾乎所有人的語言交流為基礎,而古白話要形成書面語恐只能以貴族士大夫少數人的語言交流為基礎。
三、很好,謝謝你的回復。在做這個微訪談時,我們在白話詩、新詩、現代詩、現代漢詩和當代詩歌等好幾個詞語中費了許多腦筋,總覺得沒有最為準確的叫法。說新詩吧,那它針對什么舊呢?而且已經100年了,也不能一直這樣叫下去。說現代詩歌吧,難道它不包括當代嗎?說現代詩,其實好多詩并不現代,難道就要拒絕在這類詩歌歷史之外?所以,我們真的很迷茫。所謂名正言順,為中國百年來新的詩歌找到自己的名字,的確算一個迫切的問題,而且我們還發現,沒有準確的命名,應該是中國現當代自由白話新詩最大的隱患。對此我們再次期待你的高見,找到最準確的說法。
用當代漢詩較好。現代詩,有時是現代主義詩歌的簡稱。白話詩,無法包容隱喻詩。新詩,百年了,也舊啦。現代漢詩,現代史的概念與現代詩史有較大區別。
四、好的,你的說法有道理,但你也知道這樣一個事實:這種詩,我們已經寫了100年了。100年好像不長,但肯定也不短。親,就你的閱歷和學識,在這100里,有哪些詩人、哪些作品、哪些事件和哪些關于詩的言說,你認為是有價值的?有發展的?至少是你記得住的?我們必須面對這樣的問題,因為我們必定是一個關于詩歌100年歷史的訪談。辛苦,辛苦。感謝,感謝。
三十歲前,這四個問題一錘定音。四十歲后,這四個問題一直在變化中。最近我關注的詩人是楊黎,沈浩波,皮旦,劉川,姚風,于堅,韓東,臧棣,西川,管黨生。觀點對我寫作產生影響的有周倫佑的非非說,楊黎的廢話說,皮旦的垃圾說,南北的禪詩說,沈浩波口語說。作為一個詩評者,我知道當代人評說當代人多為妄言。
五、謝謝你回復,讓我們的訪談很有價值。在前面四個問題之后,我們覺得有一個絕大的問題必須擺到桌面上來:這個問題,就是詩歌的標準問題。詩歌到底有沒有標準?或者說有沒有唯一的永恒的標準?籠統而言,“古代詩歌”似乎是有標準的;而自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入詩,詩歌事實上陷入一種先驗的迷惑中:它至今也沒有完全確立自身,或者說,它需要像中國古代詩歌一樣,確立一個標準碼?說白了吧,上追千年下啟萬世,到底什么是“詩”?期待你指教,并先謝。
詩歌如果有標準,也是在不斷接近標準的路上。詩歌的標準一旦定型了標準化了,詩真的就成尸了。
想知道什么是詩時,就想想什么是人吧。想知道先有語還是先有詩,就想想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吧。
六、謝謝你。關于中國百年詩歌的訪談,問題還多,但已大致有數。這里,我們想用一個古老的問題作為我們訪談的結束,那就是你為什么寫詩?或者說是在今天,世界已經發生了那么大的改變,而你為什么還寫詩?寫詩,對你究竟有什么好處?
我寫詩的原因,僅僅因為喜歡。我寫詩的好處是寫詩滿足了我的喜歡。
七、哇,各位大俠:訪談完了,我們才發現是六個問題。而我們算了一下,六個問題不吉利。所以,我們必須麻煩你,再回復我們一個問。不過這個問比較簡單,也很好玩。你可以不回答,但不能不回復。一定。我們的這個問題是關于寫詩與性的關系的問題。也就是說,寫詩對你的性想象和性行為有沒有影響?期待你的回復,多謝多謝。
端午節后上班第一天下午,見臺灣詩人楊平,酒后,二十三點多睡覺前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有影響,但影響大小,也可忽略不計。還有一情況,也許與這個問題間接有關,就是河南許多詩人,至少三分之一,找對象或談戀愛與寫詩有直接關系。
李霞,詩人,評論家,書法家,攝影家。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并發表作品。現為河南工人日報副總編輯,河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大河》詩刊主編。任第三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網絡詩選《漢詩榜》的策劃者與組織者。《漢詩觀止》的撰寫者。第三屆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出版有詩歌及評論集《一天等于24小時》《分行》等等。
第十一波:魏天無、秦風、何小竹敬請期待
全部微訪談版權歸“廢話四中”所有
轉載請聯系編輯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謝謝
往期回顧: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一) || 于堅、譚克修、小安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二) || 孫文波、周亞平、李亞偉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三) || 韓東、春樹、徐敬亞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四) || 余怒、楊小濱、湯巧巧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五) || 俞心樵、葉匡政、文康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六) || 邵風華、不識北、而戈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七) || 束曉靜、孫基林、馬策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八) || 祁國、張執浩、高星
重磅:白話百年中國當代詩歌百人微訪談(九) || 劉不偉,郎啟波,尚仲敏

長按二維碼,關注楊黎束曉靜“遠飛”詩日記

編輯:@窈窕束女 athenashua
投稿郵箱:351607@qq.com
來源:廢話四中(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