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金故居里,詩人們用吟誦截句的方式向大師致敬。

“在今天的特殊場合,我是一個文學少年,小時候很難想象,有一天能在巴金故居朗誦詩,但有時候理想實現的時候,又覺得好像沒有那么神圣……”剛剛從 西安趕來的詩人伊沙在朗誦前這樣感慨。8月19日下午,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創作《截句詩叢》的多位實力派詩人出席“巴金故居·截句沙龍”活動,在現 場吟誦、創作“截句”詩作,伴隨著巴金故居館藏鋼琴的琴音,在故居撫今追昔、感懷歲月、追思舊人,詩人們深情的朗誦回蕩在故居展廳里,意蘊悠長。
在巴金先生的客廳
一代文人氣場還在
桔黃色的沙發空空
寫作者都要回到各自的客廳
——周瑟瑟
在巴金故居參觀
我撿到一個字 躲
躲進小樓成一統
比先生躲得還要多
——伊沙
伊沙與周瑟瑟還現場寫下了截句作品。
“遠方的花朵在交談/遠方的人一直在遠方/我忽然想到我寄出的信件全無回音/我偶然發現了這其中的詩意”。這種詩歌樣式被稱作“截句”。截句,一種 源自古典又有現代詩歌精神的詩歌文體,強調詩意的瞬間生發,沒有詩歌題目,且在四行之內完成,是最短的現代詩歌。作為現代詩的截句,其命名與小說家、詩人 蔣一談有關。蔣一談的截句,最初也是以隨感形式寫作并積累,后由功夫巨星李小龍截拳道“截”字的啟發,命名成為一種新的文體——截句。截句追求瞬間感悟, 它濃縮和表達了詩人瞬間的情感和思緒,考驗著詩人的感受能力和語言呈現能力,驅使詩人寫出更豐富、更細微、更奇異的生命體驗,讓讀者擁有更多的想象和回味 空間。同時,進入截句寫作,能幫助普通人隨時發現并記錄生活里的點滴詩意,能夠降低詩歌創作的進入門檻,使普通人更容易親近詩歌、創作詩歌。
截句出現后,在國內詩歌領域很快流行起來,許多詩人擁抱、認可“截句”這個稱號,并開始創作、挑選自己的截句作品。2015年11月,蔣一談出版了 詩集《截句》。2016年6月,一套由19本單冊詩集組成的《截句詩叢》第一輯在北京首發,包括于堅、西川、歐陽江河、邱華棟、霍俊明、周瑟瑟、俞心樵、 柏樺、臧棣、朵漁等國內19位實力派詩人的作品。
巴金、巴金故居也與截句、與詩歌都有著不解之緣。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介紹,巴金先生在1920年代初曾創作一批小詩,簡短有力,符合截句的標 準,也可稱為早期“截句”詩作。上世紀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許多著名詩人,都是巴金先生的好友,如卞之琳、艾青、臧克家、馮至、穆旦、陳敬容、鄭敏等,他們的 詩集都由巴金編輯出版,卞之琳更是將婚訊在第一時間告知巴金。

詩人代表臧棣向故居贈送簽名版《截句詩叢》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詩人們朗誦的鋼琴聲來自于巴金故居的文物。1953年,巴金的太太蕭珊用她第一筆翻譯的稿費,給女兒李小林買了一架鋼琴,文革 前,家里來客人的時候,巴金和蕭珊會讓女兒小林演奏一曲。后來,鋼琴家孔祥東來拜訪巴老時,也用這架鋼琴給巴老演奏過。這也是巴金故居自2011年開放以 來,第一次使用此琴。
“在故居里,享受最大禮遇的,不是政治家,而都是巴金朋友的后人。”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說。此次為了歡迎詩人們的到來,巴金故居特地請來上海 音樂學院的老師演奏這架鋼琴。活動結束后,詩人們向巴金故居贈送了簽名詩集《截句詩叢》第一輯。伊沙還現場即興創作了一首截句作品:“在巴金故居參觀/我 撿到一個字“躲”/躲進小樓成一統/比先生躲得還要多”。(鐘菡)
附:部分朗誦截句作品:

周瑟瑟朗誦
周瑟瑟:
暴雨過后,天空放晴
我們抬著父親的靈柩
行進在稻田、水塘間
人世清澈,安詳如斯
伊沙:
傳單飛舞
仿佛撕碎的天幕

戴濰娜朗誦
戴濰娜:
那么博士心想——
永恒的女郎不需要婚姻
嚴彬:
少年時我常在河邊
給水中的情人寫信
和岸上的人打招呼
李壯:
有一些軟弱是羞于示人的
上帝啊,如果可以,請把
我的淚腺移到腋窩去

臧棣朗誦
臧棣:
秋色多么慷慨,隨時都可以平分
秋波卻如此詭異,就好像它
是從貓眼中射出的

詩人們在巴金故居院子里合影
注:本文圖片由巴金故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