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文學是作家獨特面對世界的方式

徐則臣被《大家》雜志贊譽為中國“‘70后’作家的光榮”,前不久來到我市參加了第四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記者在研討會后對他進行了專訪。
作家和譯者需要交流
這是徐則臣第二次參加漢學家大會,他說:“文學要傳播,文學要交流,這交流包括作家跟譯者之間的交流。譯者可以通過這種交流更好地理解作家及其創作,以便在翻譯中更好地傳達出作品的神韻;作家也可以通過這種交流,更好地理解文學中普世性的東西,獲得另一種看待世界和文學的眼光。”
徐則臣以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獲得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獲得老舍文學獎。他的作品已譯有10個語種,“在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和譯者的交流也比較多,大的問題都能達成共識,需要推敲的都是一些小問題,比如一些風俗習慣、文化差異、比較獨特的個人表達和有個人風格的修辭等。”徐則臣說。
文學的獨特性是根本
畢業于北大中文系的徐則臣現在任職《人民文學》雜志,主要負責外文版出版。他說,《人民文學》外文版不是將中文版直接翻譯過來,而是不同語種有不同的主題。
在選稿過程中,他們充分尊重作品本身的獨特性,這是基于對文學本身的理解。徐則臣說:“我覺得文學對一個作家來說,就是作家獨特面對世界的方式。它有自己的腔調,自己的氣味,這個獨特性本身是非常重要的,放在漢語里面,是一個作家區別于另一個作家最根本的東西,就像亞里士多德說過的‘是其所是’的那種東西”。
關注北京各階層人的生活
徐則臣剛剛在《收獲》雜志發表一部長篇小說《王城如海》,在出單行本之前,他還有時間再做一點修改,現在正在忙這事兒。
《王城如海》是個10多萬字的短長篇,跟北京有些關系。講一個從海外歸來的一個話劇導演,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看待中國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并以此做了一個戲劇,這個戲劇涉及到很多社會問題,以及年輕人在北京的奮斗。整個故事發生在四五天的時間里,也同樣像一出戲劇,其中還穿插了導演出國前后的一些生活經歷,由此來展現在北京各個階層人的生活狀態。
談到創作計劃,徐則臣說:“接下來我會寫一部童話,同時也在準備下一部長篇小說。”
來源:長春日報
作者: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