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中國詩歌文化交流會在斯德哥爾摩隆重舉行

2016年9月28日,當地時間下午3點,位于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瑞典作家聯合會大門前,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以國際絲路詩社社長、詩人翻譯家北塔為團長的中國詩歌代表團,在這里與瑞典詩人、作家舉行一場隆重的、具有開創意義的詩歌文化交流活動。
本次交流會由瑞典作家聯合會、國際絲路詩社和世界詩人大會中國辦事處聯合舉辦。在瑞典作家聯合會總部大樓3樓會議室舉行。會議室中間是一組大型的“回”字形大桌子,中瑞兩國詩人、作家圍桌而坐。主座背后是一排高大的書架,書架上擺滿了各種書籍,給會場平添了濃厚的書香和學術氣氛。
中國詩人翻譯家北塔和瑞典詩人、前國會議員本特•伯格先生(Bengt Berg)共同主持了這次交流會。
北塔先生逐一介紹了出席會議的中方詩人;阿諾阿布、卞啟忠、冰峰、陳泰灸、程蘭、龔璇、韓曉露、黃亞洲、賈榮香、雷人、冷先橋、李平、梅爾、宋娟、田湘、王桂林、吳兵、徐小舟、楊北城、伊甸、一枚、于連勝、趙劍華、之道、周道模和鄒晏等(按姓名拼音順序排列)。
本特•伯格先生介紹了瑞方詩人、作家有瑞典作家聯合會現任會長、小說家Gunnar Ardelius,瑞典作家聯合會前任會長、詩人Peter Curman,詩人Arne Johnsson,漢學家、翻譯家夏谷先生Göran Sommardal和漢學家、翻譯家秦碧達女士Britta Kinnemark等等。
瑞典作家聯合會會長Gunnar Ardelius率先致辭,他首先代表瑞典作家聯合會、瑞典的詩人、作家對中國詩歌代表團的到訪表示歡迎,然后向中國詩人介紹了瑞典作家聯合會的基本情況。
隨后,本特•伯格先生作歡迎辭和學術演講,北塔作答謝辭和學術演講。
北塔在演講中對瑞典作家聯合會和瑞典文學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贊揚,同時代表中國詩歌代表團對于瑞方積極籌備、組織這次中瑞詩歌文化交流會,表達了謝意。他說,這次中瑞詩歌文化交流會意義重大,因為盡管中瑞文化交流傳統源遠流長,但是由如此眾多的中國詩人與瑞典詩人正式舉行會議,深入開展交流,這還是第一次。中國詩歌代表團自本月15日參加布拉格第36屆世界詩人大會以來,先后輾轉德國、丹麥、挪威,最后來到瑞典,先后與德國詩人舉辦交流會,參觀柏林墻,瞻仰世界著名作家卡夫卡、布萊希特、安徒生、易卜生、斯特林堡等人的故居甚至墓地,參觀諾貝爾獎頒獎圣殿,這次中瑞詩歌文化交流會不但對中瑞詩歌交流開創了先河,也為中國詩歌代表團的此次文化之旅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巨大的句號。
這次交流會的主要操辦者本特•伯格先生隨后致辭并發表學術演講。他在演講中重點闡述了他對于詩歌的認識,給與會的詩人、作家以很大啟發。
交流會分成了詩歌朗誦和座談對話兩個部分進行。在此之前,瑞典漢學家夏谷先生已經將中國詩歌代表團中8位詩人的作品譯成了瑞典文,所以,在朗誦環節,首先由已被譯成瑞典文的詩人北塔、黃亞洲、雷人、王桂林、楊北城、梅爾、李平、陳泰灸進行朗誦,夏谷用瑞典文進行朗誦。然后中瑞雙方的其他詩人相繼進行了朗誦。
在座談環節,大家爭先發言。除了暢談自己的詩歌理想,還就瑞典作家、詩人的創作與出版、工作生活情況進行了了解,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瑞典著名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對于世界和瑞典詩歌的影響進行了討論。
瑞典作家聯合會前任會長、詩人Peter Curman先生雖然沒有朗誦,但他談到詩歌作為語言的藝術,他更樂意傾聽詩人用他自己的母語朗誦的詩歌,從朗誦者的神情、語氣和肢體語言中體味詩歌的巨大魅力。他說,跨國詩歌交流是一種翻譯,詩歌本身也是一種翻譯,是詩人對于世界、生活的翻譯。他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詩人的強烈共鳴。
北塔代表中國詩歌代表團向瑞方詩人、作家贈送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茶、刺繡和書畫作品。
整整一個下午,瑞典作家聯合會會議室內熱情洋溢、掌聲不斷。瑞方還熱情地為交流會準備了豐盛的茶歇。
最后,全體與會成員合影留念,部分詩人互贈書籍,將翻譯互介。中國團向瑞典詩人作家贈送了由北塔主編、主譯的漢英版《中國詩選2016》。
這是迄今為止第一個中國詩歌代表團造訪瑞典,創造和見證了瑞中詩歌交流的歷史。


瑞典作家聯合會會長Gunnar Ardelius致辭

中國詩歌團向瑞典詩人作家贈送了由北塔主編、主譯的漢英版《中國詩選2016》中間戴帽者為本特•伯格,穿白襯衣者為北塔

全體與會成員合影留念
來源:作家網
(王桂林等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