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都市報》長篇專訪首屆張愛玲文學獎得主李迎兵全紀錄
按語:
10月3日,首屆張愛玲文學獎頒獎典禮在鎂都舉行,從候選作家和候選作品14人(部)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長期擔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普及部輔導教師、文聯專業作家李迎兵勝出,奪得該獎桂冠,《雨中的奔跑》成為唯一的獲獎作品,李迎兵也成為唯一的獲獎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張平先生發來賀信:“文學發展到今天,依然能夠有這樣執著的堅守者,讓我感到十分欣慰。李迎兵能夠寫出《雨中的奔跑》《狼密碼》等頗有影響的長篇小說作品,并能獲得首屆張愛玲文學獎,足以體現了他的創作實力。真誠地祝賀他!”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著名劇作家、文藝理論家曲潤海發來賀信:“文學不僅僅需要寫作者的基本功底,更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祝賀榮獲首屆張愛玲文學獎的李迎兵!”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炭作家協會副主席、冰心獎得主老九發來賀信:“李迎兵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所展現的主人公命運,是一代人象征和縮影。小說探索的開放文體,有著極具沖擊力的標幟作用。”
頭條-搜狐新聞:李迎兵獲得首屆張愛玲文學獎
《三晉都市報》與上海《青年報》率先2016年10月8日新聞報道,《三晉都市報》并于11日做長篇專訪,《山西晚報》《西安商報》以及網易、搜狐、作家網、山西新聞網、黃河新聞網、華龍網、吉林作家網、采風網、山西文學院公眾號等全國百家紙媒和新媒體報道,形成一個巨大的新聞事件。
據悉,首屆張愛玲文學獎是由張愛玲國際文學研究會和亞太晴朗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國際性漢語文學獎,是在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逝世20周年紀念日發起的,旨在褒獎優秀漢語文學作家作品。首屆頒獎典禮由遼寧中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經過初評投票,從389部海內外參評作品中遴選出14部作品被提名為重要候選篇目,李迎兵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勝出并成為唯一獲獎者,并在頒獎典禮上作了題為《奔跑在文學的路上》精彩演講。

首屆張愛玲文學獎獲得者李迎兵
只要活著 寫作就是最大的價值
《三晉都市報》記者 高樺
國慶小長假的第三天,喜報傳來,作家李迎兵的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在14部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首屆張愛玲文學獎的唯一獲獎作品(其他獎項因參評作品未達預期數量而空缺),李迎兵本人也成為該獎項唯一的獲獎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張平,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著名劇作家、文藝理論建曲潤海,中國煤炭作家協會副主席、冰心獎得主老九等文藝界人士發賀電,祝賀李迎兵獲此殊榮。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山西籍作家,李迎兵曾在本報連載過多部中篇小說,并發表過多篇詩歌、散文、文學評論等作品,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個性化的語言感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0月3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李迎兵,對其進行了專訪。
詩意化的背后有著狼狽不堪的痕跡
三晉都市報:我們都知道您是土生土長的山西呂梁人,但后來您去了北京,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就是您在北京創作的。請談一下《雨中的奔跑》的構思過程。
李迎兵:其實,我對呂梁的印象,更多來自童年的生活經驗。童年關于呂梁的記憶很破碎,也很溫馨,那些舊的街道,舊的小學,都充滿了回憶的影子。現在的呂梁發展得很快,但它在追求現代文明的同時,也毀掉了一些舊的文化氣息和文化符號。這種變化給我帶來了很大的陌生感和距離感,甚至有一點隔閡,感覺我無法再融進這片土地。當然,我眼中的呂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與主觀性,這可能與我所處的成長階段有關。
單說呂梁這片土地,這種文化概念其實很抽象,它實際上更多的來自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或是某個讓人感動的畫面,或是某個突然走過的身影,這些都是構成文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拿我奶奶來說,她身上那種樸素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很大,我在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里就提到了這些。創作《雨中的奔跑》那段時間,我在北京的生活狀態一直是不確定的,動蕩不安的,始終有在三環路上奔跑的感覺。但即便人在遠方,心卻還時時刻刻牽掛著童年的故鄉,那里的人,那里的事。我一直找不到一個切入方式,想完完全全寫那里的一切,但總是一種靜態畫面的感覺。傳統寫作方面切入的高手,有趙樹理、沈從文等。直到有一天,我把北京的生活和呂梁的生活放在一起,主人公內心始終有一種撕裂感,我才找到了某種敘述的獨特方式。
三晉都市報: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是2009年4月出版的,到現在已經7年多了。首屆張愛玲文學獎給予《雨中的奔跑》的頒獎詞里,評價您的作品是一代人的象征與縮影。您怎么看待這個評價?
李迎兵:對大多數人來說,文學可能真的什么也改變不了,它會把你的精神耗盡,把你耽誤。即使是文學天才,也不一定會有光輝燦爛的結局。但我還是認為文學是人類靈魂的燈塔,它會為你指明方向。只要你能堅守,文學就一定會對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雨中的奔跑》可能是經受了好多年的時間淘洗,越來越被一些有一定高等教育背景的讀者甚或專家學者喜歡。《雨中的奔跑》有望再版。我不敢說這部小說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但是它確實是被拂去時間塵埃之后漸漸綻放出其文學光輝的一面。小說直接節選自我本人的個人生活場景,但又有所位移,詩意化的背后依然有著奔跑時狼狽不堪的痕跡。從情節上看,有些東西是虛構的,有些卻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我在北京北太平莊血站賣過血,也去建國門附近一家餐館打過工;我住在亞運村洼里南口七八平米的小平房里,沒有暖氣,甚至連一個月70元的房租也交不起,把褥子和被子賣了5元錢買包子充饑;我在公交車上逃票去安定門北師大同學柳紅文那兒(他開房地產中介公司)蹭飯吃,去借下個月的生活費,等等。最難忘的一次,賣血回來,懷里摧著一百多元錢,我不敢花,也舍不得坐公交車,步行差不多二十站路回家,半路頭暈,就到一個小餐館要面湯喝,餐館一位大姐給我端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湯,沒有要我一分錢。至今,我還記得那位大姐慈祥的面容,她讓我想起我的奶奶。這些情節構成我心靈自傳的一部分,因為我還活著,還在成長,還在寫作中不斷超越。《雨中的奔跑》初稿斷斷續續寫了一年多,寫完之后,我熱淚交流。
文學就是要穿透現實看靈魂的真相
三晉都市報:很多傳統意義上的作家,在其筆下的小說中,都刻意回避讓自己進入文本,你則是奮不顧身地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剖析的標本,如《雨中的奔跑》里的“我”也叫李迎兵。可以談一下您這樣做的用意嗎?
李迎兵:其實,我骨子里是很傳統的,很多東西放不下,由此才會有故鄉與他鄉之間的撕裂感,始終糾纏不清,剪不斷理還亂。《雨中的奔跑》里的“我”名字叫李迎兵,但也不完全是我自己。我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看一些紅色經典文本,如《呂梁英雄傳》《烈火金剛》《紅巖》等。在今天看來,這些作品的文學價值可能不是很高,但它們卻激發了我對文學的熱愛,促成了我最初的文學準備階段。對我的創作起決定性影響的還是卡夫卡的《變形記》、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喬伊斯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這些作品,《雨中的奔跑》也有受到這些作品的影響,總體上主人公是生活在一種交叉的時空里,而且在奔跑中無法停下來。主人公那些在奔跑中更為不堪的狼狽畫面,是一種真實而又壯烈的命運投影。
三晉都市報:您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會現實,如在本報連載過的《抱得美人歸》里的“屈木瓜”包養小三和落魄作家李土豆的京漂生活。請問李土豆的故事是您本人的故事嗎?
李迎兵:實際上,在我身邊,我小說中的這些故事都真實地發生過。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的拜金主義很嚴重,除了錢,啥都不信。當然,錢很重要,維持生存必不可少,但我們不能為了錢而放棄所有底線。在現代化過程中,有很多東西是對人性的異化。沈從文筆下單純質樸的“翠翠”不見了,她們都被現代化了。當然,我說的可能比較夸張,時代的主旋律還是以健康為主的,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有矛盾,文學要做的就是穿透這些現實,看到靈魂的全部真相。寫作的時候不能去壞留好,有時候作品中人物的名字具有符號性,像“李土豆”,他就具有土豆的特性,落魄,但卻堅實地存在著。但有時候人物名字的設定比較隨意,略帶幽默,是為了讓讀者印象深刻,如在貴報連載過的《剩女洪蘋果》中,“洪蘋果”這個名字就和人物的臉部特征有關,她的臉又紅又圓,像蘋果一樣。
作家張揚個性的同時也在繼承傳統
三晉都市報:您在獲獎感言里說,文學所抒寫形象化的生命歷史,也許因為某種文字符號的記載,才得以有了某種程度的延續,乃至流傳,展現其明亮倔強的光輝。那么,以趙樹理為代表的山藥蛋派與現代小說之間有什么聯系?您對山藥蛋派這類的鄉土小說是怎么看的?您的獲獎作品《雨中的奔跑》有沒有受到這些影響?
李迎兵:山藥蛋派是山西的一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學流派,對山西文學影響深遠。一個作家與他出生的的那塊土地以及那里的生活習慣,甚至飲食,都會有無法隔斷的聯系,在長期的耳濡目染的過程中,這些東西會留在你的血液里,不是主觀上能改變的,文學也是。但是我認為文學流派容易忽略作家的創作個性,畢竟每個作家都是獨特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作家在張揚個性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繼承那些傳統的東西。時代的烙印,就是某個時代的作家無論如何寫,都會有意無意地留下這個時代特有的宿命胎記。一個作家的成長是內心需要敞開的一種修煉和學習,傳統與現代的涇渭分明,或許只是停留在學理上,而具體到作家自己身上,則是互相交融,矛盾中的復雜統一體。
寫作要全身心地投入,拿《雨中的奔跑》來說,作者要與自己創作的人物融為一體,感受人物的情緒情感,這樣才能創作出一個好的作品。一個作家,在成名之前總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沉淀,在這期間,他可能面臨很多困境,但只要其放平心態與這個世界對話,努力投入,總會創造奇跡的。不能說是一寫個什么就希望大家都關注你,而且馬上獲獎,這是不可能的。對待文學,我們既要接受它對我們的陶冶滋養,也要接受它帶來的磨難缺陷。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把文學貶得一無是處。我說過,文學所抒寫形象化的生命歷史,也許因為某種文字符號的記載,才得以有了某種程度的延續,乃至流傳,展現其明亮倔強的光輝。文學的價值也許正在于此。
不管你經歷什么,只要你還活著,你還在寫作,那就是最大的價值。千萬不能放棄,文學的力量就在這里:即便身體被世界傷害,靈魂也會永遠高尚。
首屆張愛玲文學獎評獎委員會
給李迎兵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的授獎辭
李迎兵的《雨中的奔跑》以一種歷史和現實時空的交叉錯亂感,從傳統鄉土到現代都市的巨大的跨越中,以生命個體的溫度來深切注視著變化著的當代中國,以百年跨度三代人的時空軸線與現實碰撞的心靈史,交織著內心撕裂的渴望和青春夢幻的激情,在人生的起落與情感的悲歡之間,個體的性格和命運暗合和呼應中,甚或依然在宏大歷史和現實中發出微弱的生命呼喊。宏大的價值指向使得人物命運更具有時代性和標本意義。這是一部極具個人化而又有巨大震撼力和情感沖擊力的小說。李迎兵以自我的視角作為剖析和切入點,使得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章回小說結構得到某種程度的顛覆和碎片化。三代人的命運聚焦和虛化,構成了某種生命年輪的靈魂投影,在漂泊與守望,乃至生死愛恨中,展現大時代變遷下人的靈魂面貌,是如何被滿懷痛切和悲憫地撕裂開來,以觸目驚心的碎片化意緒加以呈現。內化的敘述,個性化的語感,整體卻一如宇宙夜空的宏大結構中,充滿了俯拾皆是的微觀經驗和世俗常態,為中國當代文學經驗增加了意外的收獲。這種開放式的敘述空間與別致的語感系統,形成一種不同的藝術經緯度,提供了更多通向未來世界的可能。
首屆張愛玲文學獎評獎委員會
奔跑在文學的路上
——在首屆張愛玲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演講
李迎兵
很多年前,我一個人從外省跑到北京的第一站是北師大。其次,魯迅文學院就是我的第二站了。某種意義上講,是她們庇護了那時不諳世事的我。我總是不合時宜地隨著高亢激越的背景音樂起舞。這個習慣來自童年記憶的饋贈。我小時候喜歡看那些打仗的老電影,尤其英雄人物在雄壯的背景音樂中英勇獻身,讓我熱淚盈眶。我在北京回望童年來時的路,就會覺得與文學之間總有某種冥冥之中命定的東西在牽扯著,使得我一個人一直跌跌撞撞地前行著,連續寫了《溫柔地帶》《美人歸》《狼密碼》等,這都是現實奔跑中給予的神奇力量。很多年后的今天,以《雨中的奔跑》獲得張愛玲文學獎之前,我其實在人生戲劇中的角色,依然不堪,但我不自卑,歲月多了滄桑,我在文學中沒有收獲了物質財富,卻是意外地獲得了更多的做人尊嚴。
我在《雨中的奔跑》后記里感謝了身邊的很多人,總是像一個新的學徒一樣誠惶誠恐,對每一個道行很深的師傅充滿敬畏。一個作家說,人過了生命的某個年齡段就不愿過生日了,尤其混來混去,在世俗的生活里屢屢敗北,總覺得越來越不堪,有時容易斤斤計較,愛發火,難怪有個教授分析北漂時與狂躁癥聯系起來,太丟人,怎么還會是如此呢?當我接到獲獎通知的時刻,真如溺水的人抓到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魯迅在《狂人日記》里“狂人”的窘境,無法言說的阿Q不敢姓趙的感覺。漫漫的黑夜沒有盡頭,而文學就是照亮前路的燈盞。我們不能把自己所經歷的種種不堪歸咎于文學——而恰恰相反,文學很多時候救贖了我的靈魂。我自始至終感謝文學!
獲獎真的很高興,如同一針強心劑,讓我一直暈暈乎乎,瘋瘋癲癲,陷入狂想;其次,卻又有些覺得小偷般的理虧,為何會是我獲獎?在此之前,我曾與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學獎錯肩而過,有時我會表現很憤青,但其實又能改變了什么呢?早些年老有人問我——現在人們好像也不問了,大家都各忙各的——這個問題就是:你寫不出來,怎么還是老要寫呀?你和誰較勁呢?我就只能說:我能和誰較勁?我又敢和誰較勁?我其實是啥也干不了,既不會當老板掙錢,也不會走仕途之路,如果不寫作我還能干了啥呀?很多年前,我倒是在建筑公司當過瓦工學徒,說是瓦工學徒,實際上啥也干不了,工隊班組搞承包,我這學徒因沒有技術,所以不能上墻砌磚,只能拉灰配料。我終究是瓦工沒有出徒,沒有巴爾扎克“粉碎了每一個障礙”的那種豪氣,卻是有了卡夫卡“每一個障礙粉碎了我”的更多的無力感。所以,從喬伊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到卡夫卡《審判》《變形記》《饑餓藝術家》《城堡》,找到了更多自我的映照。我由瓦工學徒,轉換工種——成了鋼筋工。我干過很多不同的工作,一個工地,再轉到另一個工地,不斷尋找著新的年輕自我。直到有一天我來到了北京,當我在魯院小平房拿起筆來的時候,我都沒覺得自己真的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作家。別人說我是作家時,我總是會汗顏。
我在北京魯院一邊做一份編輯校對的工作,一邊讀書寫作。好多年過去了,我其實寫得很少。當夜深人靜下來的時候,我總是會更加恐慌,甚至無地自容。如果我當年沒有來北京,即便還在寫作,也會與老家的某一個懂人情世故的女人結婚了。那我現在也一定在過著與老家同齡人那樣穩定的生活,有了諸多人間煙火味兒,我會和當年的奶奶一樣,過得是為兒孫們操心的日子。可是,我選擇了北京,甚至還死要面子活受罪,當年即便在亞運村洼里南口七八平米的租房里,冬天沒有暖氣,我依然堅持著不退縮,還去建國門一家餐館打工。由此,在那個租房里寫出了《溫柔地帶》。這篇小說剛開始幾乎被所有投去的刊物退稿,就在我絕望的時候,收到《滇池》張慶國老師給我寫得用稿通知,在他們刊物與《小說月報》合辦的“中國短篇小說精品展”頭條推出,并獲得高稿酬,很多家刊物轉載。而《雨中的奔跑》寫作,是在我與書商合作,從他手里拿了八百塊錢訂金,拼命寫出我最早一部按照出版選題策劃的校園暢銷小說《校園情報快遞》(最早我起了一個很文藝的書名《蝴蝶的深處》)之后,才覺得要寫這樣一本類似于《一個青年藝術家畫像》的屬于自己的小說。
我要感謝約稿讓我寫第一部長篇小說的一個叫張永軍的書商。這是我操持第一部長篇的演練,書出版后,當年在二渠道甜水園市場批發很火,市場很暢銷,就連老家的很多小書店里到處都是。我要感謝那些頗有銳利眼光的出版家們。《狼密碼》是我在進入文聯作為專業作家寫得又一部長篇,我要感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張平老師的鼎力推薦(在得知我獲獎的消息之后,張平老師又發來了賀信),也要感謝山西人民出版社姚軍總編輯很熱情,李廣潔社長和責任編輯李鑫等老師,又一次把《狼密碼》推向了主渠道的市場,在西單圖書大廈、三聯書店和王府井書店里竟然看到了自己寫的書擺到書架上,甚至市場上全面鋪開,真的是感慨萬千。還有很多文學刊物的編輯老師也是有機會給予我支持,比如與祝大同老師的通信,等等。感謝支持過我的《滇池》和《小說月報》合辦的“中國短篇小說精品展”欄目,感謝《雨花》《山西文學》《北岳風》《五臺山》《南方文學》《文藝報》《河北日報》《神州》《今日中國論壇》《三晉都市報》等老師和朋友們的一路支持。
一位大師說過,我們一生中遇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從陌生到熟悉、再從熟悉到陌生的過程。這是人世間最無奈的聚散。我還要感謝一路奔跑中遇到的很多貴人,是他們無私的幫助,讓我在困頓的時候總能撈到一份賴以活命的飯碗,使我得以一直安心讀書寫作,過著自己從小就夢想著的精神生活。記得老早以前,比如醉酒了,我竟然還喜歡與陌生人談話,甚至于向他們信口開河談到我那些即興虛擬的諸多兒女,還有我的相夫教子的老婆——總之,我不想在太熟悉的那種刻意的目光中,甚至顯微鏡下的審視下,回答他們很多我不愿意回答的問題。也許,一個人終老并非那么可怕,于是這個時候我會突然想起張愛玲。張愛玲與我奶奶都算是民國年代的人,奶奶出生于一個叫墕頭的偏遠小鄉村,奶奶出生的一九一一年正是新舊交替的一個年份。那一年武昌發生了兵變,決定了中國未來的命運。而張愛玲出生在一九二一年的繁華大都市上海麥根路。爺爺則出生在一九O六年,一九六三年病逝。張愛玲于一九九五年美國洛杉磯離世,終年七十四歲;而奶奶兩年后的一九九七年在老家村子去世,活了八十六歲。我陪著奶奶走完她人生最后一段斷斷續續的路。奶奶悄然離去之后,沉悶多半年的我竟然對著奶奶離去的空床忍不住淚如雨下。他們那一代人的出生和離去,父輩和我這一代人在內,三代人也就一百多年,不會超過兩百年生理上的年輪極限,所以承載的生命記憶畢竟是有限度的。這個意義上看,文學所抒寫形象化的生命歷史,也許因為某種文字符號的記載,才得以有了某種程度的延續,乃至流傳,展現其明亮倔強的光輝。文學的價值也許正在于此。
張愛玲的決然和不合群,是一種自我的保護。張愛玲只有在寫作中才是安穩自在的,快樂自由的。張愛玲選擇她自己的方式,比如逃離,來應對現實世界強加給她的壓迫。我不想拿逃離的張愛玲與當年留下來的老舍、沈從文們類比,人生沒有可比性。張愛玲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夠了。她的精神是自給自足的。她不需要過那種兒孫纏膝的生活,也不需要看兒媳婦的眼色過日子。因此,張愛玲在用寫作來達到她所要達到的精神高度,她想要達到的彼岸世界。你的靈魂,包括你的生命意識活動(思想情感交流),通過文學的形式達到了永生不滅。因為,靈魂只是暫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百年生命長度里,所以追求中的信和誠至關重要,一種高尚的精神,也是一種本能的天性。當然,在偉大的人物身上這種天性發揮到了極致。大多數人可能無法理解。
我要感謝上蒼,感謝命運,感謝文學讓我獲得了更多的可能。我的奶奶叫張國秀,從小生長在一個富裕中農甚或差點被劃為地主的家庭,卻是嫁給了一貧如洗的爺爺。爺爺的名字叫李信誠,而奶奶名字里的“國”,我想應該是谷子的“谷”。山溝子里鉆了一輩子的奶奶,后來雖然隨著爺爺到了縣城,但依然注重谷子等農作物的收成。奶奶所熟悉的谷子與出生張愛玲的上海麥根路字面意義上有一定關聯,但實際上風馬牛不相及。爺爺是潛力股,后來抗戰時參加過游擊隊,鉆過“山圈窯窯”,與日本兵面對面在老家河灘打過交手仗,再后來當過老家柳林和磧口的市長,相當于現在的鎮長,以及縣里武裝部的部長、組織部部長等。爺爺在一九六三年縣委副書記的職位上病逝。聽奶奶說,我是在爺爺去世很長時間之后才出生了,一個不足月的早產兒,我認為我從小就是殘缺不全的。文學寫作就是我修煉的一種方式,我喜歡文學,是因為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文學里天馬行空,在寫作中充滿更多的感動和感悟。生命中不能沒有精神之戀,父母的生物基因傳承到我們血液里,但寫作讓我們變得更加舒展。寫作里有宿命的成分,選擇決定了愛的方式,從而影響和改變命運。
寫作讓我懂得了很多,雖然,這已不是以夢為馬、以筆為旗的時代了,但我一直在寫作中提升自己,寫作中有了更多的牽掛。還有一些一開始并不認識的青年學子,也成為我極為難得的文學知己。曾有一個某高校女研究生,從各種渠道找來我的小說閱讀,還納入了課題論文來研究。人生恰如茫茫黑夜中漫游時突然發現的一線亮光,倏忽即逝,卻終也難能忘懷。既然很早就作了選擇,既然在雨中依然要奔跑,那就一直前行,別管別人去說什么。正如里爾克所說:堅持,意味著一切。我就是西西弗神話里那個不停地推著巨石上山的人。
在美麗如畫的渤海之濱大石橋市,我要說——文學就是我永遠的夢想,我的女神,我今生的幸運樹!
感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張平,中國文化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著名劇作家、文藝理論家曲潤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炭作家協會副主席、冰心獎得主老九等第一時間發來賀信!謝謝首屆張愛玲文學獎評委們,謝謝主辦方和承辦方!謝謝大家!
獲獎者簡介:
李迎兵,作家,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長期擔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普及部輔導教師。現為文聯專業作家。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讀北師大作家班。已發表文學作品三百多萬字,主要著作有中短篇小說集《溫柔地帶》《美人歸》,長篇小說《狼密碼》《雨中的奔跑》《校園情報快遞》,長篇評論《淺談小說創作》等多部。曾在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師大、中國傳媒大學、遼大、東北大學、太原師院、呂梁學院等高校作過百場文學演講。《溫柔地帶》在《滇池》與《小說月報》合辦的“中國短篇小說精品展”推出,多家文學刊物轉載;《雨中的奔跑》獲得《火花》北京版核心欄目“中國文學六十人”。長篇小說《狼密碼》由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上市,參加首屆山西省文博會書展,并在北京召開新書發布會,入選晉版優秀圖書、年度好書推薦等排行榜,在《文藝報》《神州》《河北日報》等主流文化傳媒發表相關評論。首屆張愛玲文學獎得主。
李迎兵主要出版著作目錄
長篇小說《校園情報快遞》,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上市
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年4月,2016年獲得首屆張愛玲文學獎
長篇小說《狼密碼》,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上市,獲呂梁市五個一工程獎
小說集《溫柔地帶》,作家出版社,2004年8月
小說集《美人歸》,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0月
點評集《嫁給足球的女孩》,作家出版社,2000年3月
點評集《安琪兒的藥丸》,作家出版社,2003年12月
專著《淺談小說創作》,魯迅文學院《少年作家》連載2000年到2001年
長篇散文《一個美麗的地方》,《逐日湯山》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12月
小說集《醉芙蓉》(即出)
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新版(即出)
李迎兵主要發表作品篇目遴選(據不完全統計)
短篇小說《童話季節》,獲得全國希望杯優秀獎,入選《“希望杯”短文大賽優秀散文、小說集萃》,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小說《溫柔地帶》,《小說月報》和《滇池》合辦“中國短篇小說精品展”欄目《滇池》1997年第2期頭條,《山西文學》《五臺山》等多家刊物轉載
小說《雀兒》,《北岳風》1997年第8期
小說《碩果僅存》,《北岳風》1997年第8期
小說《滾雷》,《山西文學》1997年第十期“山西新生代作家專號”
小說《懸浮的影子》,《滇池》2000年第10期
小說《初戀》,《文學故事報》2000年11月
散文《你愛北京需要理由嗎》,《山西文學》2001年第8期
小說《你為誰狂》,《雨花》2004年第4期
中篇小說《抱得美人歸》,《三晉都市報》2006年6月26日到2006年7月7日連載
中篇小說《暗香》,《三晉都市報》2008年1月2日到2008年1月11日連載
中篇小說《花神》,《三晉都市報》2009年8月24日2009年9月11日
小說《戀空》,《火花》2010年第5期
中篇小說《剩女洪蘋果》,《三晉都市報》2010年連載,《黃河》2010年特刊
中篇小說《接過爺爺的槍》,《青年作家》2013年第2期
中篇小說《夜未央》,《沂河》2013年第4期
中篇小說《飛越電影院》,《呂梁作家文叢-中篇小說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0月
中篇小說《我愛北京》,《當代作家》2015年第2期
中篇小說《復仇》,《南方文學》2015年第7、8期合刊,《當代作家》《中國文學》等轉載
中篇小說《醉芙蓉》,《當代作家》2016年第2期
小說《永遠的腳手架》,《五臺山》2016年第4期
小說《秧歌隊》,《五臺山》2016年第4期
散文《走進劉胡蘭》,《呂梁報》(《呂梁日報》)征文一等獎
散文《尋找愛的方式》,《五臺山》2016年第4期
散文《爬山》,獲得人民文學筆會二等獎,《呂梁報》1994年7月16日,《人民文學》副刊轉載
散文《軍港之夜》,《北京晚報》2004年
散文《高七強的書法人生》,《神州》2012年第8期中旬刊
散文《紅豆峽谷之行》,《火花》2012年第7期
散文《小說就是一種猜度》,《神州》2012年第6期中旬刊
散文《黔西老街》,《神州》2012年第2期中旬刊
散文《我與莫言筆下的“紅高粱”》,《三晉都市報》2014年11月
評論《眺望思想的星空》,《社會科學論壇》2000年第8期
評論《在飛舞中歌唱》,《文藝報》2001年1月1日
評論《學員小說創作中的缺失》,魯迅文學院《新創作》2005年第3期
評論《為何看上去很美》,《成功營銷》2000年第8期
評論《知青一代的挽歌》,《神州》2012年第3期
評論《并非閉門造車的幻象》,《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8月12日
評論《關于<狼密碼>》,《山西作家》2013年第1期
評論《老九的另一面》(李迎兵 呂謙詩),《文藝報》2014年7月4日
評論《行走的風景——李心麗印象》,發表于《三晉都市報》2015年7月15日
評論《<星際穿越>的符號意義》,發表于《三晉都市報》2015年8月19日
評論《<續范亭>北京觀摩記》,三晉出版社2016年5月
評論《傾聽還鄉者的足音》,發表于《三晉都市報》2015年5月9日,《趙樹理研究》2015年第10期轉載
評論《童年記憶,作家精神鏡像的黑白底片》,《當代作家》2015年第3期
評論《行走的風景》,《五臺山》2013年第8期;《晉-視野與想象》三晉出版社2016年1月
評論《低處生長的力量》,《中國風》2016年創刊號
評論《迷藏中的側逆光》,《都市》2016年第8期
評論《張瓊<潮女紀>序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年9月
詩歌《媽媽的手》,發表于《民間傳奇故事》第6期上半月刊,《三晉都市報》2015年7月3日
詩歌《抗戰老兵》,發表于《三晉都市報》2015年9月1日
詩歌《母親之歌》,《三晉都市報》2016年5月6日
詩歌《太陽鳥》,《華商晨報》2015年5月2日
網易新聞:三晉都市報訪談 網易獲獎消息報道 今日山西 11月4日搜狐新聞報道
中外網報道 華龍網報道 256上網導航-李迎兵獲獎新聞
黃河新聞網 山西新聞網報道 千思文化 狼密碼公眾號 三晉生活網-李迎兵獲獎
山西晚報-介紹獲獎作品《雨中的奔跑》 河北采風網-報道首屆張愛玲文學獎 山西經濟網-李迎兵獲獎新聞

李迎兵榮獲首屆張愛玲文學獎
10月3日,首屆張愛玲文學獎在中國鎂都遼寧大石橋市揭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長期擔任魯迅文學院普及部輔導教師、文聯專業作家李迎兵奪得桂冠。據悉,首屆張愛玲文學獎是由張愛玲國際文學研究會和亞太晴朗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共同主辦的國際性漢語文學獎,是在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張愛玲逝世20周年紀念日發起的,旨在褒獎優秀漢語文學作家作品。首屆頒獎典禮由遼寧中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經過初評投票,從389部海內外參評作品中遴選14部作品被提名為候選作品,李迎兵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獲獎,并在頒獎典禮上作了題為《奔跑在文學的路上》精彩演講。《雨中的奔跑》為首屆張愛玲文學獎的唯一獲獎作品(其他獎項因參評作品未達預期數量而空缺),李迎兵本人也成為該獎項唯一的獲獎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張平,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著名劇作家、文藝理論家曲潤海,中國煤炭作家協會副主席、冰心獎得主老九等發來賀信,一致認為李迎兵長篇小說《雨中的奔跑》所展現的主人公命運,是一代人象征和縮影。小說探索的開放文體,有著極具沖擊力的標幟作用。
(記者高樺,山西《三晉都市報》2016年10月8日,上海《青年報》同日圖片報道)
來源:《三晉都市報》
高樺 文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