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詩歌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吉狄馬加出席并作重要講話

本月29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以“廣東詩歌的歷史與現狀”為主題的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著名詩人吉狄馬加出席論壇并作了重要講話;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張知干致歡迎辭。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詩刊》雜志常務副主編商震以及來自北京、杭州的詩歌評論家和來自廣東各地的詩人及詩歌評論家,共60余人參加了論壇討論。
廣東不僅是當代中國的詩歌大省,而且從新詩的發韌開始,在每一個歷史階段都對中國詩歌作出了突出貢獻。遠在胡適先生開創白話詩傳統之前,廣東藉的思想先驅黃遵憲、梁啟超就倡導“詩界革命”,主張新時代的詩歌應該表現新的時代精神和人們新的生活經驗;在新詩發明伊始,廣東詩人李金發首倡并高揚象征主義的詩歌旗幟,對新詩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兼具詩歌理論家、翻譯家和詩人等多重身份的梁宗岱亦是30年代中國新詩的重要代表。建國以后,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廣東都出現過在全國有廣泛影響的詩人,如韋丘、野曼、阮章競、張永枚等。新時期以來,廣東詩歌在全國性的現代主義新詩潮影響下,也走上蓬勃發展的道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全面崛起,一批又一批年輕詩人嶄露頭角,這其中既有從外省來到廣東工作的詩人,也有大量廣東本土成長起來的年輕詩人。今天的廣東詩歌,無論是在創作、批評方面,還是詩歌刊物的編輯出版、詩歌獎項的評選與頒發、詩歌活動的創意和效果等各個方面都有鮮明的特色和領先于全國的先進理念,有些甚至逐漸產生了廣泛的國際性影響。
吉狄馬加主席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廣東詩歌的歷史和現實成就,勉勵廣東詩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上的講話,進一步明確方向,關注中國和世界的現實,在充分總結既有創作經驗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找出不足,力爭寫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廣東這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的更多、更優異的作品。廣東省作協張知干書記則代表廣東省作家協會對來自北京和各地的詩歌理論家、詩人表示熱忱的歡迎,對專家們對廣東文學和廣東詩歌的關心以及真誠而準確的“把脈問診”表示了誠摯的謝意。
中國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詩刊》雜志社常務副主編商震、《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詩選刊》雜志主編劉向東、浙江傳媒學院教授趙思運、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揚子江詩刊》常務副主編胡弦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廣東詩歌的特點、廣東詩歌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充分的肯定,比如廣東詩歌和廣東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多樣性、國際性,以及廣東一大批詩人逐漸在中國乃至國際詩壇產生的廣泛影響、產生于廣東并影響到全國的各種詩歌現象,如一些重要的詩歌民刊,各種當代詩歌的代際性、流派性命名,一些重要的詩歌獎項等 。同時,各位專家也對廣東詩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潛在的危機,進行了較為準確的診斷,如改革紅利和人口紅利式微以后,廣東詩人如何面對網絡時代和碎片化時代帶來的新挑戰,廣東詩人如何避免同質化創作,建立獨特的個人詩歌話語,以及要開拓想象視角和未來視角的創作方向,提升詩歌流派的命名能力等,為廣東詩歌今后的發展指出方向、明確目標,提供了各自獨到的見解和建議。
在研討和對話過程中,廣東詩人和評論家也踴躍發言,大膽地對廣東詩歌作出了自己的判斷,既有肯定和褒揚,也有批評和憂慮,并對來自省外的各位專家的意見作出了積極回應。研討會的最后,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著名評論家謝有順教授進行了高屋建瓴的總結,他對專家們的發言進行了邏輯清晰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對廣東詩歌精準的理解和充滿信心的期待。
在中國新詩剛好走過百年的發展歷程,廣東詩歌也正處于繁榮發展的興旺時期,廣東省作協舉辦此次論壇,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它必將對廣東詩歌未來的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廣東詩歌的輝煌未來不會僅僅是一種想象,必定也會是不遠的現實。
(執筆:向衛國 何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