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當選《詩歌周刊》2016“年度批評家”

經《詩歌周刊》年度人物評審委員會提名與評議,著名批評家陳仲義當選《詩歌周刊》2016“年度批評家”。
陳仲義,福建廈門人,1948年出生于廈門鼓浪嶼。1967年從廈門第二中學畢業,先后做過下鄉知青、民辦教師、無線電廠工人。1980-1984年在廈門職工大學中文系學習,1982年發表第一篇論文《新詩潮變革了哪些傳統審美因素》。1986年起到廈門職工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廈門城市學院人文與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首屆研究員,中國詩歌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詩歌流派網學術委員。出版現代詩學專著11部,代表作為36萬字的《現代詩:語言張力論》。發表現代詩學論文與批評500多萬字,目前獨立承擔國家課題“現代詩:接受響應論”。曾獲第12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首屆昌耀詩歌•理論批評獎等。
陳仲義從事詩歌寫作、批評、研究四十多年,是較早關注網絡新媒體詩歌的批評家之一。他2013年初應中國詩歌流派網邀請擔任《特區文學》讀詩會評審委員,同年3月17日注冊中國詩歌流派網。2016年,他在中國詩歌流派網共發布詩歌批評文章4篇——《再開一家詩的“紅燈區”?——印象<頹蕩>》、《“闡釋”是詩歌接受的“高級”部位》、《新詩普及教育的軟肋及改善策略 》、《現代詩接受之“難受”》,被《詩歌周刊》選用并在封面推薦。
《詩歌周刊》年度人物評審委員會認為:陳仲義是新媒體詩歌的觀察者、研究者、參與者和正名者。作為一位學院的批評家,他善于并樂于把前衛的目光投向民間,在世紀之初伴隨網絡誕生的中國新媒體詩歌十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他是俯身傾聽、細致探究乃至置身其中的少數批評家之一,見證了新媒體詩歌屢遭打壓的曲折與艱辛,和最終成為詩壇主體的不可逆轉的輝煌。正是基于這個因素,《詩歌周刊》首屆“年度批評家”作為新媒體詩歌領域的理論獎項,我們樂意授予這位學養深厚的謙遜學者與知心朋友。
《詩歌周刊》創刊于2012年4月10日,以中國網絡詩歌抽樣讀本為己任,是目前唯一規范制作、欄目豐富、內容原創、每周出版的詩歌網刊。經過五年的堅持與發展,《詩歌周刊》及其依托的中國詩歌流派網,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媒體詩歌內容平臺,發布方式涵蓋網刊、論壇、網站、微信、博客、微博等各種新媒體形式,為新媒體詩歌的發展與傳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12年5月14日,《詩歌周刊》從第6期起,開辟封面人物欄目,系統梳理中國新詩和外國詩壇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人物,目前已推出246位。陳仲義是《詩歌周刊》第147期封面人物。
附:《詩歌周刊》年度人物評審委員會:
主任:
韓慶成(《詩歌周刊》主編、《詩日歷》出品人)
委員:
張無為(《詩歌周刊》副主編、中國詩歌流派網副總編輯)
小 陶(《詩歌周刊》副主編)
忍淹留(《詩歌周刊》副主編)
曹 誰(《詩歌周刊》副主編)
宮白云(《詩歌周刊》執行編輯、中國詩歌流派網副總編輯)
陳紅為(《詩歌周刊》執行編輯、中國詩歌流派網群組主編)
梁樹春(《詩歌周刊》執行編輯、中國詩歌流派網論壇副主編)
冷銅聲(《詩歌周刊》執行編輯、中國詩歌流派網群組副主編)
陶金喜(《詩歌周刊》執行編輯、中國詩歌流派網詩歌評論欄目主持人)
楚 木(《詩歌周刊》執行編輯、中國詩歌流派網原創詩歌欄目主持人)
張二棍(《詩歌周刊》2013年度詩人)
陶 杰(《詩歌周刊》2014年度詩人)
山 月(《詩歌周刊》2015年度詩人)
《詩歌周刊》年度人物評審委員會
2017年4月21日
來源:中國詩歌流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