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新詩百年”臨港理論研討會

歷久彌新、彌足珍貴的詩歌情懷能否在當代詩歌中再現和重生?中國新詩百年后的未來走向究竟如何?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的優秀詩人是否已具備足夠的才能參與和古典詩歌、與境外詩人的深度對話?中國本土新詩和海外華文詩歌在海外的實際影響力究竟如何?
“紀念新詩百年”臨港理論研討會
題目:
中國當代詩歌的現狀、問題和出路
時間:
2017.5.5 上午 9:00-12:30
地點:
臨港國際藝術園(水蕓路418)
主題:
1 中國當代詩歌的走向和存在的問題。
2 中國當代詩歌在海外與國際上的實際影響力
3 新媒體與當代漢語詩歌
主辦:
上海臨港地區開發建設管理委員會
上海浦東新區南匯新城鎮人民政府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承辦: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城市文學與文化創新團隊、國際文化交流創新團隊
策劃主持:
詩人瑞簫
媒體支持:
《社會科學報》、《新民晚報》、《中國詩歌網》、《作家網》、《詩歌報》、《詩生活》、眉凌文化、大家傳媒、生態中國 、人人文學網、香港紫荊網等。
附:
與會嘉賓:(按姓氏筆畫排名)

王士強
山東籍,70后,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當代詩歌研究與評論。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博士后。曾獲“中國當代詩歌獎”批評獎、“澄邁·詩探索獎”理論批評獎。

王曉漁
文藝評論家,現供職于同濟大學中文系。著有《知識分子的“內戰”》等,譯有《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

弘十四
70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著有詩集《精神的虛構》

李天靖
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華東師范大學某雜志編審、中國詩歌網上海頻道顧問、上海作協《上海詩人》首席編輯。編著:《我與光一起生活——中外現代詩結構、意象》、《中外現代詩修辭藝術》;《渴望的杯子——中外現代詩品鑒》;《有意味的形式——中外現代詩歌精選》等;以及《上海詩人六十家》,《干涸的人字瀑——紀念詩人公劉》等。第二屆“美麗島”中國桂冠詩歌獎評委、第五屆中華世紀壇“詩意中國”中秋國際詩會作品評委會評委。

許道軍(1973—)
男,漢族,上海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創意寫作碩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作協會員,簽約作家。出版專著《故事工坊》《創意寫作:基礎理論與訓練》,著有《中國城市詩及城市詩派研究》。

朱欽運
筆名茱萸,生于1987年10月。籍貫江西贛縣。詩人,青年批評家,哲學博士。出版有詩集、文集、批評集及編選集計十種。曾于東京大學(日本)訪學,兼任同濟大學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供職于蘇州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新詩史、當代詩及比較詩學諸領域的研究。

嚴力
1954年出生于北京。1973年開始詩歌創作,1979年開始繪畫創作。為北京民間藝術和文學團體“星星畫會”“今天”的成員。1984年在上海人民公園展覽廳首次舉辦個人畫展,是最早在國內舉辦的前衛個人畫展。1985年留學美國紐約,1987年在紐約創辦“一行”詩歌藝術團體,并出版“一行”詩歌藝術季刊。目前居住于上海、北京、紐約。

趙思運
1967年生于山東鄆城,文學博士,現為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教授。《茅盾研究年鑒》主編。出版詩集《我的墓志銘》、《六十四首》、《不恥》、《麗麗傳》、《一本正經》和學術著作《何其芳人格解碼》、《中國大陸當代漢詩的文化鏡像》、《詩人陸志韋研究及其詩作考證》、《百年漢詩史案研究》等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省規劃項目等多項。
詩觀:口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實,還是一種思維現實。優秀的詩歌能夠瞬間抵達讀者的靈魂。同時,詩是最善于探究與考量人性邊界的藝術

錢文亮
錢文亮,1985年大學畢業,2003年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14--2015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作訪學學者。主編《中國百年新詩大典》(第二十二卷)等書。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等。有專著《新文學運動方式的轉變》和《詩神的缺席與在場》等出版。

海岸
詩人,學者,翻譯家,復旦大學中澳創意寫作中心/復旦文學翻譯研究中心成員。著有《海岸詩選》《挽歌》(長詩),譯有《狄蘭•托馬斯詩選》《貝克特全集:詩集》(與余中先合譯),編有《中西詩歌翻譯百年論集》《中國當代詩歌前浪》(漢英對照,歐洲/青海)等。曾應邀出席“第15屆阿根廷羅塞里奧國際詩歌節”(2007)、“第48屆馬其頓斯特魯加國際詩歌之夜”(2009)、“羅馬尼亞米哈伊•艾米內斯庫國際詩歌節”(2014)等。2016年榮獲上海翻譯家協會頒發的“STA翻譯成就獎”。

臧棣
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97年7月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研究員。出版詩集有《燕園紀事》(1998),《風吹草動》(2000),《新鮮的荊棘》(2002),《宇宙是扁的》(2008)、《空城計》(2009)、《未名湖》(2010),《慧根叢書》(2011),《小挽歌叢書》(2012),《紅葉的速度》(2014),《騎手和豆漿》(2015),《必要的天使》(2015),《就地神游》(2016)等。曾獲《南方文壇》雜志“2005年度批評家獎”,“中國當代十大杰出青年詩人”(2005),“1979-2005中國十大先鋒詩人”(2006),“中國十大新銳詩歌批評家”(2007),第三屆“珠江國際詩歌節大獎”(2007),“當代十大新銳詩人”(2007),“漢語詩歌雙年十佳詩人”(2008),第七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8年度詩人獎”(2009),首屆蘇曼殊詩歌獎(2010)。2015星星年度詩人獎(2015)。

潘頌德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暨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榮譽理事、上海魯迅研究專家委員會成員、全球漢詩總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理事。新詩研究方面,著有《中國現代新詩理論批評史》、《中國現代詩論40家》《中國鄉土詩史略》另任《上海五十年文學創作選·詩歌卷》、《中國現代分體詩歌史》兩書副主編。

瑞簫
詩人、詩評者、詩歌活動策劃人。現供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從事國際文化交流、詩歌研究和評論工作。2013年出版個人詩集《木頭比我更持久》;2015年第二本多語種詩集《瑞簫的詩》在臺灣世界詩人大會首發。為《媽媽的詩——母親節全國聯動朗誦會》、《草地詩會》、《詩意當代藝術融合展》等詩歌活動主策展人之一。2015入選中國十大詩歌活動家。四次入選《新世紀詩典》。著有《論“九葉詩派”的文化源流》、《多元共生的上海城市詩歌》、《上海城市詩歌中的兩種聲音》、《E時代的上海詩歌》、《自媒體時代的上海詩歌和城市文化》、《在異質文明的邊緣》、《浮木與殘骸》等論文。

來源:上海臨港 微信公眾號